國學大師南懷瑾教育理念或成為我們孩子的中國素質教育一個範本

2020-12-16 黃江的美文
國學大師南懷瑾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生於浙江溫州,當代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學者、武術家。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教授。

1949年遷至臺灣,先後在臺灣的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蘇州太湖大學堂。

2012年9月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創建了蘇州太湖大學堂。其出版作品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南懷瑾及其老師引導學生用毛筆寫字

南懷瑾的教育理念:身心修養,才是教育的根本。中國式的教育就是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注重生命科學、人文科學教育。結合中西,古今文武。具體的實施渠道就是朗誦經典、練習書法、學練武藝等等。

學校融合東西方教育方法,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實踐人文融匯的精神理念,讓經典教育與生活結合。希望培育出藝德兼修,心胸寬闊,體魄健全的孩子。

由此可見,南懷瑾的教育理念,是借鑑和汲取了古今中外的人文、道德、教育、科學精華之教育為一體,是古今結合,中外吸收的全面開放的教育理念,內容是博採眾長、古今貫通,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方法是從生活點滴細微學起,注重學生的參與動手實踐。可謂是實際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中國的傳統文化,淵遠流長,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其中無不蘊含著無限的智慧和修身齊家的歷史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思想上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開放自由的展現,是華夏最早的文化思想的啟蒙源頭。

孔子的弟子曾子著有一本書叫《大學》,顧名思義,大學是大人之學、成人之學。這本書的內容講的就是身心修養,是中國教育的基本。一百年來,教育沒有方向也沒有目的,想把孩子教成什麼樣子,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什麼是教育的目的,《大學》告訴我們,先教做人。從心性修養開始,作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大師南懷瑾知道學生習武

培養的孩子是怎樣的,國家就是怎樣的。人們對傳統文化逐漸重視起來。學習傳統文化,若從內心切實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所在,那麼就會信任傳統文化,並化為學習傳統文化的動力,作為老師這方面必須先行一步,成為學生的學習傳統文化的典範,然後帶領學生得心應手學習傳統文化,這樣教學相長,師生共融,學起來更會產生實際效果。同時讓學生知道,我是中國人,中國人就要傳承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師生都找到了中華文化的根,隨著學習內容的擴展和深入,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就會有質的飛躍,隨之,中國情懷、心之靈魂、思維方式,自然而然的趨於回歸。

我們需要清楚教育最終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引導人向善,而不是向惡。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是誰也說不清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的教育把人給變壞了,變得不純淨了,或者是沒有辦法把一個人引導的由壞變好,這明顯的是教育的問題,證明教的東西都是沒用的,僅僅知識而已。應該反思。而當今教育現狀,多被詬病,這是有目共睹的。

實踐證明,南懷瑾的教育理念得以正確的實踐之後,收到了較好的社會信譽。

有一位在太湖大學堂上學的孩子家長,是這樣評價大學堂的,「開發了孩子的靈智,提升了孩子的思維,擁有了日後衝刺的巨大潛力,可以接受各種挑戰,能夠成為一個擁有幸福成功人生的孩子。感恩南懷瑾老師和大學堂的老師,給我們的孩子和中國的素質教育一個範本,大學堂是實現中國素質教育的理想殿堂。」

文/黃江

寫於張家口

蘇州太湖大學堂學生合影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後的國學大師——南懷瑾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是非爭議很大的人物——南懷瑾。作為中國歷史中最後一位集儒、釋、道為大家的國學大師。在他的論述中有很多不被現在人所接受。可是作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在與現代文明最後的碰撞中,有這樣的論調也是無可厚非。
  • 大師還是騙子,充滿爭議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到底算什麼?
    全世界的華人中,說起名氣最大的國學大師,毫無疑問,南懷瑾肯定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說,南懷瑾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華人世界,很多白人,黑人也對他非常崇拜。但是,譽滿天下的同時,常常也是謗滿天下,在國內,也有很多人認為南懷瑾的學說漏洞百出,是騙子,是偽大師。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南懷瑾的學說呢?
  • 南師百問:為什麼有人尊崇南懷瑾為國學大師,有人則持相反態度?
    設想我們普通人去做一件事情,會有人支持你,也會有人說你的不是。這些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更別說,一個在國學傳統文化方面,能夠集大成者的人了。這些所謂的否定,正應了那句俗語:不遭人忌,是庸才。恰恰是南懷瑾老師本人,並沒有在意過,這些所謂的流言蜚語。南懷瑾老師一輩子,過著平凡的一生,也是偉大的一生。勤勤懇懇,心地平實,慈悲為懷,天下為公,為了國學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續命,奔波勞碌了一生。到了老年,還在為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實驗教育。呆在家裡,安享晚年,小受天倫之樂,它不香嗎?一位老人八九十歲了,一天只睡幾個小時,一天只吃一點東西,還是沒日沒夜的工作,他到底為了什麼?
  • 七十而立張中行 ——兼評國學大師南懷瑾
    其實,關於「負暄」,古代還有一個寓言故事:說得是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穿一身破衣爛衫,經常冷得半死,有一次在地裡幹活,太陽曬在身上,感到很暖和,於是就對妻子說,原來曬太陽可以馴寒,我如果把這個發現告訴國君,他肯定會給我很多的獎賞吧。
  • 幼兒園國學啟蒙教育價值理念與路徑探析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背景下,以經典誦讀為主要形式的「國學熱」持續升溫,是媒體頻繁使用的一大熱詞。隨之而來,國學教育便成為一種「新時尚」,並延伸拓展至學前教育領域。家長送幼兒到「國學堂」「國學培訓班」進行國學教育已然成為常見現象。
  • 國學教育導讀
    「太易齋」(taiyizhai)微信平臺推出國學教育導讀系列,包括國學基本知識、教育理念、學國學門徑、經典導讀等
  • 《謝謝了,我的家》茅盾、南懷瑾教育理念引人羨慕
    主持人鞠萍與童第周之子童時中 童第周夫婦科學報國治學之道獲網友點讚致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個國家的發展永遠離不開科研人員的艱辛付出與堅守。本期,「中國克隆先驅」童第周之子童時中便追憶了父母艱苦的科學報國之路。
  • 讀經教育和國學教育不同
    其辦學的人自有原初對教育的觀點,未能全部化解,今再加上讀經,欲兩得其美,故其用心比較強,想法比較多,教學目標比較廣,教學活動比較熱鬧,如:要從識字開始,要從蒙書開始,要教禮儀規矩,要講解文義等等。所以教師能力的要求比較高,要有學問,以便在傳授知識給孩子時不會傳錯,又要有品德,以作學生的人格表帥。所以老師常要需要受培訓,以增長其能力。而此種能力不是一天兩天能成事,所以就要求老師要嚴格地自我要求。
  • 從「南懷瑾大師的自我評價」說起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學習國學傳承經典的熱潮。談到國學,南懷瑾大師是婦孺皆知的。南懷瑾大師,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於2012年9月29日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大師是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國學大師。 南懷瑾大師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代表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 南懷瑾手書墨跡遭曝光,書法水平大意外,能否匹配國學大師惹爭議
    說到書法,一直給我們的印象是書法是國學的標籤,由此推導,國學大師們必然在書法上有所能耐,這是基本功嘛,縱觀民國的那些國學大師們,也確實如此,個個都是書法方面的行家,談起書法不僅滿腹學識,而且一手不凡的毛筆字更是讓許多人欽佩。
  • 人才培養理念的變革與文化素質教育
    人才培養理念的變革與文化素質教育●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常務副主任 李樹勤  清華歷史上的成功經驗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那就是,培養傑出人才,要有「全人」的育人理念,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在清華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的。
  • 讀南懷瑾的書,感悟教育本質目的
    一、南懷瑾對教育的擔憂 我這裡選取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的著作,挑出其中有關教育的論述,特別是他對教育實質的透徹理解,幫助我們更好的接受教育,完成從學知識到求學問的轉變。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雕像 南懷瑾終其一生,沒有一個大學文憑,但是卻有著極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
  • 一個國學大師、中醫世家對中醫對觀點
    編者按:前幾天批判南懷瑾,順便指出那些近代、當代所謂的「國學大師」基本都是騙子。有人不服,那我就簡單說說「國學大師」。
  • 「國學教育」看金華
    倪軍健強調,要讓我們的孩子做一個有根的孩子,「國學教育」就是通過根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到孩子的思想意識當中,讓孩子能夠明辨是非,能夠自己管好自己,明晰「德「是我們最為重要的根本,「德」同時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不然,學音樂也好,舞蹈也罷,缺失了德行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
  • 「記憶大師」品牌教育發展歷程
    企業使命:構建最具特色的全腦教育平臺,實現教育最佳服務,幫助合作夥伴實現教育夢想,讓孩子快樂記憶、輕鬆學習,減負增效。 企業願景:成為全腦教育行業最具落地性的創領品牌,推動全腦教育行業良性發展,普及腦力,智慧強國,助力中國夢。
  • 發展我們的素質教育
    文/劉歆在沒有小孩之前,我和妻子對各類輔導機構並不感冒,總是想有了孩子一定要給他一個自由的童年,減少學習對孩子的束縛,讓他快樂的成長。可是隨著孩子的降生,我們的想法也慢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上小學之後,看到孩子的同班同學都在輔導班學有所長時,我們家長逐漸認識到課外教育的價值。
  • 太湖大學堂舉辦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暨十周年校慶
    導語:知名文化學者、國學大師南懷瑾今年正逢百歲誕辰,3月22日(農曆二月初六)太湖大學堂、中國文化書院與老古文化事業公司聯合舉辦「民族復興與文化自信」論壇和「書香中國經典世界」活動。  知名文化學者、國學大師南懷瑾今年正逢百歲誕辰,3月22日(農曆二月初六)太湖大學堂、中國文化書院與老古文化事業公司聯合舉辦「民族復興與文化自信」論壇和「書香中國經典世界」活動。
  • 新版「南懷瑾講述」在滬上學習讀書會首發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南懷瑾講述」系列叢書日前首發。  晚年的南懷瑾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曾針對各專業領域人士、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及年輕學生發表演說,談及成人教育、青年教育及家庭教育等種種問題。在這些講演中,他每每從人性說起,強調「教育是人性的問題」。南懷瑾更是於90高齡主持創辦了太湖大學堂,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太湖大學堂也因此成為承載南懷瑾教育理念的實踐基地。  國學經典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不僅是一門可供學習的知識,也是一種處理事情的方式。1997年,郭姮妟等人開始在南懷瑾的指導下正式推動兒童誦讀經典。
  • 國學經典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文化常識的內容可以小到一個概念,比如為什麼我國稱為「中國」、為什麼我們是炎黃子孫、為什麼我們的幅員稱為「九州」等;也可以大到一種制度,比如家族制度、科舉制度、歷代的兵制和官制等。三是傳統的遊藝技藝,包括踢毽子、放風箏、捉迷藏等傳統遊藝,以及一些需要通過長時間反覆地練習才能獲得的傳統技能技藝。
  • 南懷瑾先生:全世界的教育制度都錯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南懷瑾國學智慧」,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