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生於浙江溫州,當代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學者、武術家。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教授。
1949年遷至臺灣,先後在臺灣的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蘇州太湖大學堂。
2012年9月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創建了蘇州太湖大學堂。其出版作品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南懷瑾的教育理念:身心修養,才是教育的根本。中國式的教育就是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注重生命科學、人文科學教育。結合中西,古今文武。具體的實施渠道就是朗誦經典、練習書法、學練武藝等等。
學校融合東西方教育方法,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實踐人文融匯的精神理念,讓經典教育與生活結合。希望培育出藝德兼修,心胸寬闊,體魄健全的孩子。
由此可見,南懷瑾的教育理念,是借鑑和汲取了古今中外的人文、道德、教育、科學精華之教育為一體,是古今結合,中外吸收的全面開放的教育理念,內容是博採眾長、古今貫通,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方法是從生活點滴細微學起,注重學生的參與動手實踐。可謂是實際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中國的傳統文化,淵遠流長,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其中無不蘊含著無限的智慧和修身齊家的歷史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思想上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開放自由的展現,是華夏最早的文化思想的啟蒙源頭。
孔子的弟子曾子著有一本書叫《大學》,顧名思義,大學是大人之學、成人之學。這本書的內容講的就是身心修養,是中國教育的基本。一百年來,教育沒有方向也沒有目的,想把孩子教成什麼樣子,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什麼是教育的目的,《大學》告訴我們,先教做人。從心性修養開始,作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培養的孩子是怎樣的,國家就是怎樣的。人們對傳統文化逐漸重視起來。學習傳統文化,若從內心切實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所在,那麼就會信任傳統文化,並化為學習傳統文化的動力,作為老師這方面必須先行一步,成為學生的學習傳統文化的典範,然後帶領學生得心應手學習傳統文化,這樣教學相長,師生共融,學起來更會產生實際效果。同時讓學生知道,我是中國人,中國人就要傳承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師生都找到了中華文化的根,隨著學習內容的擴展和深入,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就會有質的飛躍,隨之,中國情懷、心之靈魂、思維方式,自然而然的趨於回歸。
我們需要清楚教育最終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引導人向善,而不是向惡。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是誰也說不清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的教育把人給變壞了,變得不純淨了,或者是沒有辦法把一個人引導的由壞變好,這明顯的是教育的問題,證明教的東西都是沒用的,僅僅知識而已。應該反思。而當今教育現狀,多被詬病,這是有目共睹的。
實踐證明,南懷瑾的教育理念得以正確的實踐之後,收到了較好的社會信譽。
有一位在太湖大學堂上學的孩子家長,是這樣評價大學堂的,「開發了孩子的靈智,提升了孩子的思維,擁有了日後衝刺的巨大潛力,可以接受各種挑戰,能夠成為一個擁有幸福成功人生的孩子。感恩南懷瑾老師和大學堂的老師,給我們的孩子和中國的素質教育一個範本,大學堂是實現中國素質教育的理想殿堂。」
文/黃江
寫於張家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