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如果不能被人所用,一定會被淘汰。用處越大,自然流傳就越廣,存在的時間就越長。
《易經》作為中華文化之源、諸經之首,對中國人影響太深了,無論你是什麼身份,從事什麼職業,凡是中國人,都會受其影響。例如《周易》裡最有名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等章句。大部分人都知道這些話,但不知道它們都出自《周易》。這也算是孔子講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吧。
最近發表了一些《易經》解讀的文字,受到了一些關注,也有一些朋友在諮詢「如何學習《周易》」,對於這個話題,我談幾點個人看法,望大家指正。
1.我們先看看《易經》的發展歷史。
伏羲氏時代,河圖洛書、八卦、五行這些符號管理系統都掌握在部落首領之中。因為通過觀察天地,總結規律需要高超的能力。絕大部分都做不到,就是現在,天文學也是要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可以掌握。
至於為什麼說八卦是符號管理系統,可以參考我《跨越萬年,追尋中華文化源頭—〈易經〉源頭略說》一文。
倉頡造字,對這些卦畫有了文字解釋。當時的文字也只是掌握在部落首領和部分貴族等極少數人手裡。普通人根本沒有機會識字,更何況學習《易經》。這種情況一直到春秋時期。直到孔子之前,這種情況沒有大的改變,同時《易經》也是歷代官學教材的重要內容。這就是為什麼在《周易》裡文王和周公表述的卜筮內容很多,因為在哪個時代,卜筮是國之大事,只有地位很高的貴族才能參與。
孔子最偉大的貢獻就是開創私學,讓更多普通人能夠接受到教育。正因為有了孔子,才有了「士」的出現,形成了以後的知識分子階層,影響了中華文化幾千年。這時候作為教材的《周易》得到了大範圍的普及,所以孔子在《周易》大象辭裡提到最多就是君子。君子,依孔子的標準,就是「士」裡的優秀者。正因為孔子,《周易》成為各朝代知識分子的教科書,它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所以,儘管孔子遭到有些人的非議,但對其對教育的貢獻是公認的。
新中國成立後,大力普及文化教育,特別是近些年,人們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為大了推廣《周易》創造了有利條件。
所以,因為教育的不斷普及,《周易》的學習是一個逐漸大眾化的過程,這是趨勢,也是必然。所以,隨著時間推移,中華文化的這一瑰寶一定會讓更多人受益。
2.我個人倡導《周易》的通俗化、大眾化,時代化。讓更多人從《易經》中受益,特別對於普通人來說,要以學習易理為主,就是學習《周易》的思想,學習歷代聖賢總結的人生規律和經驗。這是最有用的部分,也是價值最大的部分。
3.先談談通俗化,《易經》艱澀難懂,這是公認的,沒有一定的古文和歷史基礎,學起來很難。就是單純的六十四卦卦名、周易次序、先天方圓圖都很難記住。所以,個人覺得對於普通人來說,只需要理解每一卦的核心思想,能用在實際生活中就可以了。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現在市場上白話解讀《周易》的作品很少,即使有,也多是院校教材類的大部頭,沒有一個適合普通入門者所讀的簡易本。所以,我不揣淺陋,開始寫《白話說易經系列》文章,希望能給《易經》愛好者提供一個渠道。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4、在解決通俗化後,如何實現大眾化就是要解決的問題了。個人覺得,對於《周易》裡的思想要做一個篩選,篩選的標準就是符合時代發展,也就是時代化。因為《易經》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了,又是唯一由符號和文字兩部分組成的經書。無論是對卦畫的理解,還是對文字的解讀,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肯定有一部分內容不適合現代實際。所以就要有所揚棄。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對易學研究者的考驗。
5,有了通俗化,在有條件的繼承和發展基礎上,易學一定會實現大眾化。能給中國人提供更多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動力。從符號到文字,一萬多年來,《易經》蘊含了豐富的思想,這些思想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一座座金山,需要我們去挖掘,去提煉,造福人類社會。
6.學習《周易》對現代人有那些好處。我在《讀書就要讀經典》中作了詳細解讀,大家可以參考。
所以,對於《易經》的學習和傳播,時代化是篩選,通俗化是基礎,大眾化是目地。
最後做個自我介紹:學生文彬,字守樸。七十年代生人,曾在新聞媒體供職。好讀書,喜古文,尤其愛好《易經》。《易經》的愛好者,踐行者,傳承者。
立志「為往聖繼絕學」,為中華文化復興奮鬥終生。痴迷中華文化,崇尚學以致用,經世濟民。大力提倡《易經》的時代化、通俗化、、大眾化。微信名「安心易行」,創辦「易德經典讀習會」,推廣中華經典,願與愛好中華文化者為友,共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