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範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
《易經》是怎樣完成的?
按照一般的說法,叫作「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
《易經》的完成,經歷了三位聖人:第一位是伏羲;第二位是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他們一家人算作一位;第三位我們大家更為熟悉,就是孔子。
《易經》成書所經歷的時間非常長,所經歷的聖人也很多,應該說《易經》是我國古聖先賢集體創作的成果。
有人說,如果人的一生只能讀一本書,那首選就是《易經》。
《易經》中關於財富的三個成語,分別是「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這麼久還是對現實有著觀照作用,真可謂經典!
豪不過三
這個「豪」指古代的大家族、大豪門,祖上官至宰輔,有機會史上留名的。這樣勢力龐大的家族,為什麼會「不過三」呢?而不是「不過四,不過五呢」?
《易經》其實與「三」很有緣,它的八卦就是由三根爻組成的,從下往上分別為初爻、二爻、三爻,三爻代表天位,再往上就沒了。
《易經》中有「三爻多兇」的說法,所以這就是「豪不過三」的原因,這便是字面上的解釋。
從時代來看,勢力再強大的家族,也難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運,能當上「三朝元老」的可謂人精。
新皇登基,元老級人物也只能「告老還鄉」了!失去官職,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權勢,就算之前的家族勢力多龐大,家族也會迅速敗落。
所謂「樹倒猢猻散」,豪門的敗落,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能撐過三代幾乎不太可能。
富不過六
富人家族分兩種情況:
1、白手起家的富人
這些家庭初代知道財富來之不易,一般比較勤勉,注重財富的積累,家教非常嚴格,在培養子女成才方面不惜餘力。
這種家庭前三代都有比較好的「家風」,但隨著時代日漸久遠,「家風」往往會遺落在觥籌交錯、犬馬聲色裡,等到第六代,就自然衰落了。
2、暴發戶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沒有一個辛苦打拼的階段,所以一般會陷入到揮霍中,別說六代了,可能三代都富不過。
「富不過六」是用來告誡後人不要浪費,要知道錢財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窮不過九
「窮不過九」就是老百姓用來開導自己的話了!
「九」在古人的觀念裡,是最大的數字,如「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都表明了「九」的至上意義。
「窮不過九」有兩個意思:一是窮到了極點,生活自然就會慢慢好起來;二是就算我們現在再窮,只要肯吃苦,奮鬥上九代,肯定不會還是窮人了。
書中有一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就是教人要學會變通和努力。
《易經》是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許多人覺得這本書晦澀難懂,書中都是文言文,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開始閱讀。
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這本《圖解易經》,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簡單理解。
《易經》可以讓你知天命,知人命。知天命方可順天時,知人命,才可盡人事。
更關鍵的是,書中的道理智慧可以輕鬆運用到生活中,職場中,幫助我們走向成功。
這本《圖解易經》64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能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讓人受益無窮。
運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把難懂的古文用白話告訴你,把深奧的原理一一圖解給你看,從起卦到講解,結合生活中具體的例子,輕鬆了解易經所說的知識。
書中還配有相近的注釋和插圖。
講述了易經全文原文、譯文與給後人的啟示。
每天讀一小會,豐富自己的閱歷,增加自己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