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易」說的是什麼?

2020-12-11 梅山易學

由於今天和過去的歷史時代不同,所以在過去許多明明白白的事情,到今天已經變得似是而非、模稜兩可。這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歷史時代不同,生活的環境不一樣了。今天我們再去學習古人的經典智慧的時候就有許多的不同理解,這在學習過去的經典身上是很平常的事情,特別是對於《易經》這種玄奧之說來說由於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以及傳承、地理、學習目標等具體情況的不同,有時候得出來的結果簡直可以說是南轅北轍。面對這種紛紜莫是、無法抉擇的局面,我個人的理解是只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因為既然是有各種不同的答案,就肯定有各種不同的理由,我們既然無法判斷誰對誰錯?那麼我們乾脆只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理解就行了,把那些判斷對錯的任務就交給歷史學家去處理吧!不必要把時間浪費在這種毫無意義的爭論上面,這是我個人的理解。而且歷史上注釋《易經》的流傳下來的大概有幾千家,每一個人說的都不一樣,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去把它理解清楚的話,我們大概是幾輩子也弄不清了,所以不如是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樂得逍遙自在,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可以有用的學問之上,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就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易」這個字而言,歷史上就有兩種概念上完全不同的三易學說,一個是說三種不同體系的易學,另一個則是講《易經》的三個思想原則。三種不同體系的易學由於資料模糊無法定論,只有人們莫衷一是的推斷與猜想,所以我們沒必要去研究他,稍做了解即可。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易經》中最重要的三個思想原則:不易、變易、簡易。

易者變也(圖片來源於網絡)

易之為字,有交易有變易等等許多種不同的解釋,我們今天所說的三易是指不易、變易、簡易,是整本《易經》的精華所在,也是《易經》的靈魂,凡是學習《易經》的人都應該對此沒有什麼爭論。三易之說源於《周易.乾鑿度》:「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後來鄭玄在《易贊》中進一步強調涗:「易之為名也,一言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易在《易經》中尚有萬物的本源或根本規律的意思:「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等等。那麼三易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1.變易.變易二字都可以做改變解釋。變易的意思是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包括天地在內,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分鐘都在悄悄的改變著現實的情況,只是有些變化顯著,可以被人們所見到,而有些變化緩慢,並不被人們所察覺。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的的確確的在改變,比如我們現在所說的話所做的事,說過了做過了就是過去了,任何力量都沒有辦法讓他停留。即使我們有能力讓事情重演,可是也不是那個時候了,因為我們自己的身體、環境、情感、心理狀態都不是當下的那個人了,一切都產生了變化。「落花流水春去也」,就像流水,一去不返了,知道了這是根本性的規律,人們就自然知道如何去適應這種變化的藝術,才不會被社會給淘汰。「生生之謂易」,即是最好的解釋。

星空(圖片來源於網絡)

2.簡易.簡,簡單之意。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所產生的現像,有許多事情是現階段的我們所沒法了解的,眀明產生了某種現像,可是我們卻沒有辦法來清楚的解釋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智慧還沒有找到解決他產生的原因,可是,如果有一天解開了答案,人們就會驚訝的發現,雖然過程會很艱難、坎坷,可是事情的原理卻非常簡單,人們會覺得過程很漫長,只不過是因為人們在不斷的試錯以求得正確的答案而已,畢竟正解只有一個。有些人終生求解某一個問題而不能得,只能說是不幸了。「簡易」之理是一個非常智慧的概念,他告訴我們,天地之間的任何無法認識的奧秘,都是有原因才產生的,我們現在認識不了,是因為我們的智慧、經驗不夠,一旦解開了答案,就會覺得簡單的不得了。拿電話來說,古代的人會知道怎麼樣遠隔萬裡還可以親自通話如在身邊嗎?現在我們都知道是因為電磁、無線電等原理,這就是智慧達到了,所以我們現在也就不覺得這有多麼了不起了,可是如果倒回去一千年呢?這其中的答案是很耐人尋味的。這也教會我們,不要去嘲笑那些智慧不如自己的人,畢竟,再智慧的人和大自然的奧秘比起來,也有如是盲人摸象,永遠都無法觸達全部的真相。

3.不易.不易就是永不改變的意思。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會改變(變易),可是卻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他是萬事萬物的本源,是永恆的存在。他可以生出萬物、成就萬物、毀滅萬物,老子稱之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莊子稱之為「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列子《天瑞篇》稱之為「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易經稱之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宗教信徒稱之為「道宗、佛祖、上帝」,哲學家稱之為「本體」……等等,其實說的都是同一個東西,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道」。真正的理解了「道」----即不易,才能真正的去宏觀的辨證的理解萬事萬物的同異所在,也才能更清晰的看見這世界的本質。具備了這一點的人才能更知道自己真正該做的事情和應該選擇放棄的事情。知道什麼有為、可以為,而什麼是無為、不能為。做到了這一點,你的人生就會有一個非常大的飛越。

三易概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不管你學不學《易經》,了解了三易的內容之後,對於人們解除對這世界的迷像非常有幫助。但是粗學淺知與深刻領悟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如果以為剛了解了一下就和別人是一樣的,那可就是開玩笑了,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雖然有深淺,卻終歸是有所得的。這一點有志於學《易》的人還是應該有所知道的。

相關焦點

  • 易是什麼丨易經的陰陽符號
    陰、陽合起來說,代表一種巨大的能量,分開來看,又表示兩種不同性質的能量。用現代話來說,--陰代表物質,實質的(土地,房屋,錢財,戊己,九地等),—陽表示能量(奮發,向上,伸展,庚辛,九天)。動起來是—陽, 靜下來便成--陰。說陰陽是一,可以;說陰陽是二,也可以。
  • 《易經》人人可學,那麼學易究竟要注意什麼?
    《易經》的影響力可以說是貫穿古今的,孔子單獨為《易經》做了《十翼》進行詳細解釋,甚至有人說孔子最大的貢獻不是《論語》,而是《十翼》。「潔淨精微」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他的含義卻很廣,「潔淨」包含了哲學和宗教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學了《易經》這門學問,他心裡的思想,情緒的波動,是非常清潔寧靜的,「精微」兩個字則是說學《易》的人要頭腦非常冷靜,所以大家晚上不要讀《易經》。頭腦冷靜睡不著影響第二天工作學習。
  • 至簡至易的《易經》智慧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是孔子為《易經》所做系傳第一章中的一段。闡明了兩個道理,首先,《易經》所說的是宇宙乾坤之道。其次,《易經》所講述的道理至簡至易,就是告訴我們《易經》是最平凡的,而非神秘的。
  • 《易經》中的「易」是什麼意思?和時間有什麼關係?
    古往今來,對於「易」之釋名,有很多解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說:「易,晰易,蠣艇、守宮也。象形。」從象形角度而言,「易」嫩賜的象形字,蜥賜能隨著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假借為「變易」之易,象徵宇宙萬物的變化。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序》中指出:「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
  • 你知道易經中的「易」什麼意思嗎?
    說起易經,估計大多數都知道它,《周易》是流傳至今最古老的一部佔卜書,神秘的形式中蘊含中極其豐富的智慧。初萌芽於殷商,成型於周代,內容包括重疊八卦而成的六十四卦。可是你知道它為什麼叫易經,用易命名嗎?關於「易」的涵義,只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易」是一個象形字,它代表著天上的飛鳥的形象,而伏羲畫八卦,有時候是「遠取諸物」,所以,「易」象徵「遠取諸物」的意思。
  • 易經高手不算命!|為什麼說「善易者不佔」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易經》就是一門佔卜的學問,或者通俗講就是「算卦」的書。因為,我們看到的《易經》更多的是在街頭的算命攤上看到的「八卦圖」。所以,知道我讀《易經》,就有人找我算命的,看風水的,在我的微信公眾號上也有給我留言,讓給測八字的,算命的,豈不知「善易者不佔」的道理。孔子並不相信《周易》是算命的書,但他卻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
  • 易經:「易」一直在變化,把握住規律變化,就是抓住易經的核心
    我們學《易經》的人,要感謝孔夫子。《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在西周以前,《易經》只是用來佔卜,為少數人所用。一直到孔子作十翼,把《易經》推崇為群經之首,《易經》才從佔卜書,提升到經書的地位,後來的學者才有機會廣泛學習。《文心雕龍》說:「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牲畫其始,仲尼翼其終。」
  • 《易經》中的《周易》,為何簡稱為《易》,而不是《周》
    《易》,即《易經》,又稱《周易》,這當然只是一般的說法,而事實上,《易經》其實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換句話說,《周易》只是《易經》中的一部。首先,我們不妨開門見山地亮出答案:《易經》中的《周易》,不是不能簡稱為《周》,而是現在它只能簡稱為《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它看起來可是有些自相矛盾的哦,其實,這並不矛盾,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說《周易》不是不能簡稱為《周》,言外之意,《周易》是可以簡稱為《周》的。
  • 《易經》中「四象」說的是什麼?
    那麼《易經》的「四象」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神秘嗎?「四象」最早的出處在《易經.繫辭傳》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孔子認為《易經》效法的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一個演變規律:太極者,宇宙的本體、起源(即《列子》所說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兩儀者,陰陽也,四象者,陰陰之淵府也,八卦者,陰陽之大成也。
  • 《易經》教學第一講:學習易經有什麼用
    他們有的說「乾坤」,有的說「陰陽」。我說:「乾坤陰陽你都懂了,我還講什麼?那我走其實不是這兩個字,有哪兩個字看得懂呢?就是「吉、兇」,這誰都看得懂。《易經》的文字一般都是這樣的:前面一句話什麼什麼,後面個「吉"或「兇」,就是前面一句話,後面一個「吉"或兇",就是前面一句話,後面一個判斷語。前面那句話我們一般都看不懂,但後面的吉兇我們都看到的董,所以《易經》不就是成為講吉兇的嗎?
  • 【讀易隨筆】毓老論《易經》
    今將《毓老師說》中毓老關於《易經》的語錄摘引數則,以饗讀者。      (一)《大易》、《春秋》不明,不會真明白中國學問,今天何以中國思想沒了?《大易》講成外道,《春秋》連邊都沒沾上。      (三)讀書必成活學問,讀《易》貴乎能用,能度厄。       (四)《易經》不只是義海,而且是智海。(老師引熊十力之說。
  • 易經到底是什麼?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大地上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易經》熱,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或多或少的都對玄而又玄的易經產生興趣,或者道聽途說,或者高談闊論,大師備出,好不熱鬧,好不唏噓!其實《易經》一點都不玄。
  • 易經入門 易經是什麼?都包括哪些內容?
    《易經》原有三本,即夏代的《連山易》,商代的《歸藏易》和周代的《周易》,現在流行的是《周易》。易經是什麼《易經》的「易」包含三重既對立又統一的意思:1、變易。易的上面是日,下面是月,以日月生落、陰陽交合表現宇宙和人世的無窮變化。2、簡易。
  • 《易經》佔卜乃學易之道
    本節討論的是如何學習《易經》的方法。標題所謂「學易之道」的「道」,應為「道路」的道,因為談論的是學習方法,故也為「道說」的道。常聽人說,學習《易經》太難,讀不懂,學不進去。其實這就是方法不對,初學者一上來就去「啃」那些大部頭的文字,是肯定讀不下去的。古人治易,自古就有條定律,叫做「先筮後易,由技入道」。
  • 《易經》是本什麼性質的書?
    那麼《易經》究竟是- -本什麼書呢?為什麼叫《易經》呢?這裡有什麼玄機? 其實,玄機展現在大家面前,也就沒那麼神秘了。歷代學者都認為:《易經》是一本具有巫術性質的佔筮之書,是集古人佔卜之大成的精華匯粹。也有學者認為:《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哲學專著。我個人認為:《易經》是我國祖先最早的一部以佔筮為基本形式,而深刻蘊含著包括中國先民思維方式在內的百科全書。
  • 學習《易經》對人有什麼好處?
    《易經》在古時候用於佔卜、測吉兇、行兵打仗,那我們現代人學習它又有什麼好處呢?唐太宗的宰相曾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孔子在《周易·文言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就連西方國家愛因斯坦也說過:「《易經》是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 為什麼有些人要學習《易經》?不外乎這些原因。你又為何學《易》
    可見,《易經》在孔夫子心中的地位。而且孔子還自認為,沒有完全掌握《易經》的精髓。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彖辭、象辭、文言等對於《易》的解釋,大多出自孔子之手。用現在的話說,這些作品是孔子對《易》的讀書筆記、書評、心得體會、論著。我們現在一般情況下所說的讀《易經》,一般指的就是《周易》,而且是帶孔子書評的《周易》。因為,連山、歸藏已經失傳了。
  • 《易經》到底講是本什麼書
    易有三易:簡易,變異,不易。而這三者的關係很是密切。簡易代表世間萬物皆是陰陽所構成,一陰一陽之謂道。世間很簡單,不是陰就是陽。而變易則是一陰一陽的變化無窮,萬物都又次演化來。不易是不隨緣變動,有變的就有不變的部分,在不變的基礎上變化。
  • 五、《易經》之「易」有三義
    易經帶你揭開宇宙之謎什麼叫「簡易」?可現實沒辦法,這個世界選擇和誘惑太多太多,我們不可能什麼事情都如意,不可能什麼欲望都能得到滿足,你還想當飛行員呢,可能嗎?還想去火星月球玩,可能嗎?別說咱們了,馬雲也夠嗆啊。所以,遺憾是人生的伴侶,這,就是現實,不要總給自己找不痛快。讓生活簡單點,隨遇而安吧。我為什麼叫求和,不叫求滿,因為差不多就得了,水滿則溢,物極必反。什麼叫「變易」?
  • 《易經的奧秘》第六集——易有三義
    《易經的奧秘》第六集——易有三義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 大型專題節目《易經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