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毓老論《易經》
毓老一生學問,本《易經》以為體,而據《春秋》公羊學以為用,故其對《易經》極為重視。今將《毓老師說》中毓老關於《易經》的語錄摘引數則,以饗讀者。
(一)《大易》、《春秋》不明,不會真明白中國學問,今天何以中國思想沒了?《大易》講成外道,《春秋》連邊都沒沾上。
(二)《易經》每一字,都經過慢慢琢磨,沒有虛字(虛字非漢語的虛詞,而是無實學的字句),都是實學。
(三)讀書必成活學問,讀《易》貴乎能用,能度厄。
(四)《易經》不只是義海,而且是智海。(老師引熊十力之說。)
(五)《易經》雖讀之不易,未若《春秋》之難;《易》之變有定,春秋之變無常。朱子以《四書》為主經,黌舍以《大易》與《春秋》為主經。
(六)《春秋》,王者繼天奉元,養長萬物(何休《公羊解》雲「惟王者然後改元立號,《春秋》託新王受命於魯,故因以錄即位,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易經》體元,體元,體也;《春秋》奉元,用也。乾元乃統天,天即得奉元。
(七)聖人能時至而不失之,但不能生時。一個人在一生之中,有合於自己之目的時,不知凡幾,只要能時至而不失之,便能成就自己。雖然前時已矣,但後來之時猶可待,故孔子說:「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此語非孔子所說,是楚狂接輿 對孔子所說,出自《論語·微子》,引者注。)
(八)《易經》是變經,窮 則變,變則通,守住變異,以變應變,守變以俟變。
(九)《易·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前面必有一個玩意,才能說繼之、成之,前面就是「元者,善之長」,故繼之者善也,而成之者性也。這就是中國人的善性觀。老祖宗何以不直接說「元者,善之長也,繼之者,善也」?說了你就不接著想。所以,也不點破元含乾元、坤元[二性]。「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乾多大,坤就多大,「至哉」至「其大」),會想的人就知道元含二性。
(十)《易經》斷卦之原則是「《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壞人得好卦即往壞處斷,普通人男得乾卦最壞,女得坤卦最壞。
(十一)讀《易》隨時玩味,皆可得無盡意,可以養成治事智慧。
(十二)讀《易》:下焉者只想ト一卦,那完了;上焉者,你的心就是《易》,不卜了!(下焉者卜卦為求福,上焉者卜卦為卜德。)
(十三)學《易經》就是十六個字:「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十四)「大明終始」(《易經・·乾卦·家傳》),「大」是讚詞,「明」是生生之機,唯有明是終而後始的。
(十五)《易·繫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者動詞,道生天地,道生陰陽,一此陰一此陽,管此陰、管此陽,控制此陰陽者為道。
(十六)《易經·乾卦》曰「時乘六龍以御天」,御天,御天下之事也。大學則御己,誠意正心,即御己之意,御己之心。無修己、御己之功夫,何能御天?
(十七)讀完《易經》一卦,應如得一偏方,偏方治大病,可以無大過。
(十八)《易經》常見「利涉大川」之辭;大川,大患難,「利涉大川」就是渡過大患難。
(十九)「帝出乎震」,一切主宰都出於動。領袖沒有躺在床上得來的。
(二十)《易·繫辭傳》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知《易》非不變之道。乾卦「九四」《文言》曰:「或躍在淵,乾道乃革。」下卦的乾道到了上卦的乾道,就不注重下卦的乾,此即革故取新了,可知《易經》注意「時」與「位」,下卦的三爻過去了,第四爻是上卦的開始了,時和位都不同了,所以乾道革了。
(二十一)「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蒼生都各正性命。螞蟻也會找女朋友,下雨也會把洞封住以防淹水。
(二十二)歷史上研《易》而深治世者有二,一者諸葛亮,二者劉伯溫。故今研《易》當朝著治世之用上、實學上研用。
(選自《毓老師說·奉元錄》,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版)
(長按二維碼,關注玩易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