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隨筆】毓老論《易經》

2021-03-03 玩易齋

118.毓老論《易經》

       毓老一生學問,本《易經》以為體,而據《春秋》公羊學以為用,故其對《易經》極為重視。今將《毓老師說》中毓老關於《易經》的語錄摘引數則,以饗讀者。


      (一)《大易》、《春秋》不明,不會真明白中國學問,今天何以中國思想沒了?《大易》講成外道,《春秋》連邊都沒沾上。


      (二)《易經》每一字,都經過慢慢琢磨,沒有虛字(虛字非漢語的虛詞,而是無實學的字句),都是實學。


      (三)讀書必成活學問,讀《易》貴乎能用,能度厄。

 

      (四)《易經》不只是義海,而且是智海。(老師引熊十力之說。


      (五)《易經》雖讀之不易,未若《春秋》之難;《易》之變有定,春秋之變無常。朱子以《四書》為主經,黌舍以《大易》與《春秋》為主經。


      (六)《春秋》,王者繼天奉元,養長萬物(何休《公羊解》雲「惟王者然後改元立號,《春秋》託新王受命於魯,故因以錄即位,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易經》體元,體元,體也;《春秋》奉元,用也。乾元乃統天,天即得奉元。


      (七)聖人能時至而不失之,但不能生時。一個人在一生之中,有合於自己之目的時,不知凡幾,只要能時至而不失之,便能成就自己。雖然前時已矣,但後來之時猶可待,故孔子說:「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此語非孔子所說,是楚狂接輿 對孔子所說,出自《論語·微子》,引者注。


      (八)《易經》是變經,窮 則變,變則通,守住變異,以變應變,守變以俟變。


       (九)《易·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前面必有一個玩意,才能說繼之、成之,前面就是「元者,善之長」,故繼之者善也,而成之者性也。這就是中國人的善性觀。老祖宗何以不直接說「元者,善之長也,繼之者,善也」?說了你就不接著想。所以,也不點破元含乾元、坤元[二性]。「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乾多大,坤就多大,「至哉」至「其大」),會想的人就知道元含二性。


      (十)《易經》斷卦之原則是「《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壞人得好卦即往壞處斷,普通人男得乾卦最壞,女得坤卦最壞。


      (十一)讀《易》隨時玩味,皆可得無盡意,可以養成治事智慧。


      (十二)讀《易》:下焉者只想ト一卦,那完了;上焉者,你的心就是《易》,不卜了!(下焉者卜卦為求福,上焉者卜卦為卜德。


      (十三)學《易經》就是十六個字:「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十四)「大明終始」(《易經・·乾卦·家傳》),「大」是讚詞,「明」是生生之機,唯有明是終而後始的。


      (十五)《易·繫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者動詞,道生天地,道生陰陽,一此陰一此陽,管此陰、管此陽,控制此陰陽者為道。


      (十六)《易經·乾卦》曰「時乘六龍以御天」,御天,御天下之事也。大學則御己,誠意正心,即御己之意,御己之心。無修己、御己之功夫,何能御天?


     (十七)讀完《易經》一卦,應如得一偏方,偏方治大病,可以無大過。


      (十八)《易經》常見「利涉大川」之辭;大川,大患難,「利涉大川」就是渡過大患難。


      (十九)「帝出乎震」,一切主宰都出於動。領袖沒有躺在床上得來的。


      (二十)《易·繫辭傳》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知《易》非不變之道。乾卦「九四」《文言》曰:「或躍在淵,乾道乃革。」下卦的乾道到了上卦的乾道,就不注重下卦的乾,此即革故取新了,可知《易經》注意「時」與「位」,下卦的三爻過去了,第四爻是上卦的開始了,時和位都不同了,所以乾道革了。


      (二十一)「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蒼生都各正性命。螞蟻也會找女朋友,下雨也會把洞封住以防淹水。


      (二十二)歷史上研《易》而深治世者有二,一者諸葛亮,二者劉伯溫。故今研《易》當朝著治世之用上、實學上研用。


(選自《毓老師說·奉元錄》,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版)


(長按二維碼,關注玩易齋)

相關焦點

  • 劉君祖作品精選,《詳解易經·繫辭傳》評分高達8.4
    在臺大就讀研究所期間,進入臺灣奉元天德黌社親炙世稱「毓老」的前清遺老愛新覺羅·毓鋆先生,從之遍讀群經與諸子百家。今天,小編為喜愛劉君祖的朋友精心挑選了TA的3部高分作品,來看看都是哪些呢?1.作者窮其近三十年修易之精力,溯本追源,把這套現代很多人用於佔卜術數和商業管理上偉大的中國哲學理論,化為現代人人人能讀能用的思想寶典,還原了《易經》的本來意義,使大眾對它有正確的認識,不致使這個代表原始的儒家思想的典籍沒落在21世紀的世界2.
  • 毓鋆的大學之道
    他夢系中國傳統書院制度和精神,創辦天德黌舍(後更名奉元書院),以一己之力,試圖恢復中國傳統書院形式,發揚其自由講學之精神,承繼成德成才、修齊治平的大任。  任教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系毓鋆於1967年9月,受中國文化學院(後改制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字曉峰)之邀至哲學系任教,開授「孔孟荀哲學」、「陸王哲學」、「學庸哲學」和「易經哲學」四門課。
  • 皇帝的伴讀:傳奇大儒——愛新覺羅·毓鋆
    毓老青年時代追隨溥儀,尋求「復國」,深度捲入政治旋渦。1947年,被蔣介石監管到臺灣後,毓老漸悟「民主政治是洪流,清朝亡國不能怪誰」,但在感情上他還是心繫故國,一直著舊式服裝。對此,毓老的弟子蔣勳回憶:一次過年的時候,有位師兄特意穿了長袍來給老師拜年,反被老師當面說了一頓,「年紀輕輕,穿什麼長袍,學我啊,我是在給祖宗守制。」
  • 毓老師終於說出真相
    皇室子弟讀的書一般是:《四書》、《五經》、《性理綱目》、《大學愆義》、《古文灃鑑》等書。雍正八年曾任上書房行走的顧成天在為《樂善堂全集》作的序中說:「竊見自《孝經》、四子、《易》、《書》、《詩》、《春秋》、《戴禮》、以及《左》、《國》、《史》、《漢》、唐宋諸家之文。」
  • [呂乃基】初讀王禮強博士《仨源論與仨源易經》有感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王禮強博士,以及讀到他的新作《仨源論與仨源易經》。
  • 《易童子問》王聖夫:讀《易經》推薦悅讀《心之力》
    《易童子問》王聖夫:讀《易經》推薦悅讀《心之力》!!!1.毛的著作中化用《易經》的話不少,比如「窮則思變」(語出《介紹一個合作社》),就明顯化自《周易 ·繫辭傳》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但毛直接引用《易經》的話,則比較少見。現在舉兩個例子。2.
  • 為什麼有些人要學習《易經》?不外乎這些原因。你又為何學《易》
    《易經》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最重要最古老的典籍,中華文化的源頭、總綱。千百年來,推崇者眾。孔子讀《易經》,韋編三絕在《史記》記載中,知名的「韋編三絕」故事,就是講述孔子學習《易》的過程。孔子,非常喜歡讀《易》,以至於編連竹簡的牛皮都斷了三次。
  • 郭春雲:你會讀《易經》嗎?
    2018年8月,筆者應廣東福建一幫老朋友邀請通過微信群特地舉辦了《易經》公益微課講座,反響熱烈。《易經》又稱「天書」,怎樣去讀懂它呢?本文試圖以個人學易經歷來談談這個問題,希望對愛好易學研究的朋友帶來一點幫助。
  • 易經:「易」一直在變化,把握住規律變化,就是抓住易經的核心
    我們學《易經》的人,要感謝孔夫子。《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在西周以前,《易經》只是用來佔卜,為少數人所用。一直到孔子作十翼,把《易經》推崇為群經之首,《易經》才從佔卜書,提升到經書的地位,後來的學者才有機會廣泛學習。《文心雕龍》說:「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牲畫其始,仲尼翼其終。」
  • 《易經》佔卜乃學易之道
    本節討論的是如何學習《易經》的方法。標題所謂「學易之道」的「道」,應為「道路」的道,因為談論的是學習方法,故也為「道說」的道。常聽人說,學習《易經》太難,讀不懂,學不進去。其實這就是方法不對,初學者一上來就去「啃」那些大部頭的文字,是肯定讀不下去的。古人治易,自古就有條定律,叫做「先筮後易,由技入道」。
  • 《易經》的「易」說的是什麼?
    就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易」這個字而言,歷史上就有兩種概念上完全不同的三易學說,一個是說三種不同體系的易學,另一個則是講《易經》的三個思想原則。三種不同體系的易學由於資料模糊無法定論,只有人們莫衷一是的推斷與猜想,所以我們沒必要去研究他,稍做了解即可。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易經》中最重要的三個思想原則:不易、變易、簡易。
  • 「自昭明德」劉君祖老師談易經
    胡蘭成在臺灣期間,曾與蔣勳等人一起聽胡蘭成的易經課。在臺大就讀研究所期間,進入臺灣奉元天德黌社親炙世稱「毓老」的前清遺老愛新覺羅·毓鋆先生,從之遍讀群經與諸子百家。因擔任李登輝的易經老師而名動島內,並掀起臺灣黨政高層及商界名流學習易經之潮。
  • 讀《易經》三原則:變易、簡易、不易
    《易經》有三:《歸藏易》、《連山易》、《周易》。前兩部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僅餘一部《周易》,故《易經》即是指《周易》。在開始習讀《周易》之前,首先要明確三大原則: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簡而言之:變易,宇宙世間萬事萬物,時刻皆在變化之中。簡易,有其理必有其事。意思就是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事必有其理,我們看到「其事」但又無法解釋清楚時,只是因為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沒有找到它的原理而已。
  • 毓老師
    我到的時候,通常老師也差不多要出門了,於是我就乖乖跟老師道別,乖乖坐在昏暗的客廳裡,聞著院子裡傳來的一陣陣異味──那隻很老的大狗「毛毛」身上的氣味,度過一個寂寥又奇妙的下午。那樣的下午,我抬起頭看著屋裡,總會有各種神秘的想像。老師為什麼老叫我來看家呀?這屋裡一定有什麼神奇的寶貝。老家的堂叔說,老師住在洲尾的時候,曾把他們幾個男孩叫到屋裡,讓他們看看什麼叫龍袍。
  • 《易經》入門,需要知道3個精華規律,學會以後,讀易很輕鬆
    《易經》為大道之源,民間流派很多,細說起來似乎非常神秘。其實,《易經》在我國古代一直作為諸經之首,是讀書人一定要讀的基礎課本。因為,這本書概括了古人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認識,無論對於做人、做事都非常重要。
  • 桃李門牆|從「老親王」到「太老師」——孫中興教授回憶毓老師
    進門後果然看見氣宇非凡,雖然留著鬍子卻怎麼也不顯得老的「親王」出來。陳老師畢恭畢敬地起身行禮。賓主坐定後,「親王」問了我的基本資料。我當時好奇地問了一句:「老師的老師要稱呼什麼?」他笑著回答:「太老師。」所以後來同學都在稱「老師」的時候,我都要晚一輩稱「太老師」。有些人則和當時的我一樣,不知道「太老師」是什麼意思。
  • 為什麼你總覺得讀不對《易經》
    其實對於學習《易經》,我倒是有一句話可以送給大家一起來共勉:「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甲書這樣解釋,乙方那樣解釋,……一來二去,自我就會產生一種錯覺,為什麼我總覺得讀不對《易經》,為什麼總是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是古人說的話不對嗎?似乎沒有錯誤。是自己的理解不對嗎?自己的意思似乎和卦也能勉強解釋的通,到底孰是孰非呢?看的資料越多,越覺得自己沒有讀對《易經》,時間一長,就越發的不知道該如何去選擇,因為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才是正確的選擇。
  • 《易經》人人可學,那麼學易究竟要注意什麼?
    「潔淨精微」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他的含義卻很廣,「潔淨」包含了哲學和宗教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學了《易經》這門學問,他心裡的思想,情緒的波動,是非常清潔寧靜的,「精微」兩個字則是說學《易》的人要頭腦非常冷靜,所以大家晚上不要讀《易經》。頭腦冷靜睡不著影響第二天工作學習。
  • 「鬼」怕《易經》,為何南懷瑾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易經》?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這句話是否經常聽老人提及,有沒有很耳熟的感覺。雖然現在這個社會易經沒有了將相的稱謂,但《易經》依舊備受追捧。它作為群經之首,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啟蒙,也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文化的神經。
  • 一句善易者不佔毀掉了多少人學《易經》的衝動
    國學熱的今天《易經》作為六經之首真不該被忽視,畢竟《論語》、《道德經》中很多觀點都是出現它的,而一句善易者不佔更把易經推到了江湖算卦的行列。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佔,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