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覺得讀不對《易經》

2020-12-13 梅山易學

有許多的人在沒學《易經》之前,覺得《易經》莫測高深,無比神秘,而那些學過《易經》的人又似乎是都帶有某種仙氣,會讓許多的人頂禮膜拜,口口聲聲不離「高人」,覺得自己的水平還不足以去學習如此深奧的學問,只能高山仰止,望洋興嘆。這種虛幻的、神化了的《易經》光環,不知讓多少人黯然神傷,自我放棄。這些人都是屬於被神秘的假象誤傷了的人,只能說一聲可惜。也有一部分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覺得既然是如此的神秘玄幻,就偏偏要去一探究竟,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想在《易經》中學習到「聽說是很神奇的未卜先知的本事」,這部分的人以傳統的國學愛好者居多。結果,不論是什麼人,竟然都覺得學習《易經》是一件很新鮮刺激的事情,似乎是和翻雲覆雨、未卜先知的生涯掛上了鉤。只是到最後恐怕「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到頭來反而會被挫傷自己的積極性,與自己的天真形成正比,得不償失。在《易經》的學習上,首先要有一顆平常心,與學習一些其他的學問、技能保持同樣的心態,不要覺得學習《易經》是一個什麼了不得的事情,雖然,《易經》中研究的確實都是一些「高、大、上」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給自己帶上了一個思想的壓力,覺得他的內涵高深莫測,恐怕自己的能力有限,領悟不了,那可就糟了。《易經》雖然難學,卻總歸是有門徑可尋,只要老老實實的從基礎學起,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自然會從《易經》中學習到許多有用的知識和智慧,即使達不到可以「知莫大於知來」的境界,但終歸是也會有自己的收穫的。

易學之道,難易自知(圖片來源於網絡)

怕就怕那些眼高手低、快步慢走的人,基礎都沒學紮實,就開始一路小跑,冒冒失失的去後面一探究竟,結果呢,一學又覺得許多的基礎知識又需要重新理解,只好又回來重新回爐重造,再經歷一個鍛造的過程,本來是一個過程,卻變成了一個循環,白白耽誤了許多的時間,搞不好對於自己的學習能力還會產生懷疑。其實對於學習《易經》,我倒是有一句話可以送給大家一起來共勉:「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是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的名言警句,如果我們躬身行易,「抓鐵有印,踏地留痕」,「積跬步以致千裡」,靜下心來,好好的從頭學起,將基礎打牢,則越到後面,進步越神速,完全可以用「先難後易」來形容,這種學習方法應該對大部分的人都是有用的,當然,天才除外,凡是天才之輩,皆可以視上面的話為廢話!如果不是天才,那還是老老實實的從頭學起為好。這是一個過來人的友情提示。

滿天星光(圖片來源於網絡)

即使靜下心來努力學習,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呢?我看未必,將最基本的東西學好了以後,就面臨著開始去發現、去尋找各個卦中的知識和規律,可是,如果學習到某個卦的時候,覺得有些地方講的並不是很清楚,和自己的理解有偏差,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去查查資料,問問朋友,那麼問題出現了,不管是資料或者是朋友,對卦的理解程度說法都不是一樣的。甲書這樣解釋,乙方那樣解釋,……一來二去,自我就會產生一種錯覺,為什麼我總覺得讀不對《易經》,為什麼總是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是古人說的話不對嗎?似乎沒有錯誤。是自己的理解不對嗎?自己的意思似乎和卦也能勉強解釋的通,到底孰是孰非呢?看的資料越多,越覺得自己沒有讀對《易經》,時間一長,就越發的不知道該如何去選擇,因為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才是正確的選擇。況且中國流傳下來的易學資料燦如繁星,想自己從中選擇一個恰當的答案,也有它的難點,打個比方吧:有的時候覺得甲書解釋乾卦是錯的而乙書的解釋是對的,可是到了坤卦,又覺得乙書的解釋是錯的而甲書的解釋是對的,如此種種,實在是讓人傷腦筋。不知道該怎麼取捨了。

其實要解開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問問自己的目的是什麼,知道了自己的目的以後,自然也就清楚了該做的選擇是什麼。比如說:你的目的是從《易經》中學習到一些佔卜知識以便能為別人卜卦預測,那麼你便有的放矢的去尋找一些測重於佔卜方面的資料,重點是那些研究象數方面的、影響力大的以預測聞名於世的人的作品,但即便如此,也要注意一點:讀經時,要以我讀經,不要被別人的思路給帶跑偏了,要知道別人的作品只是別人的經驗之談,有他當時的環境在,而你的環境和別人是不一樣的,你要從中學的不僅僅只是書上的那些文字,更有作者的思路,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你離《易經》的智慧就更進了一步。先精學一門,再旁涉他說,或許更容易一些。

《易經》對不認識它的人很神秘,對認識它的人卻很友好、很簡單,我們只要知道它是古人對天地之間最大規律的一種啟迪就夠了,如果你還覺得自己沒有讀對《易經》的意思,那麼你就把握好這一條吧,抓大放小,自然會一日有一日之進步!

千古英雄安在,荊州依舊風流。青史留名幾多休,不如東籬把酒。……讀《三國演義》有感

相關焦點

  • 《易經》:你堅信不疑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實現
    剛開始讀《易經》,只見卦和文字,不見規律。只有通讀《易經》以後,透過現象找到規律,化繁為簡,才會用。 今天和大家分享我讀易的心得:你堅信不疑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實現。 下面這3條天規,會用的人可扭轉自己的現狀,心想事成。
  • 為什麼要先學易經?
    為什麼要先學易經?一直覺得現在的教育光追求高分,但是對於孩子的情商教育太少了,基礎沒打好,所以才會導致目前這麼多的事情發生。     下面說說為什麼要先學易經。我原來呢是帶著孩子先從三字經開始學,覺得是先從簡單的開始然後再難的。現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發現最好先從易經學習。我們先看看下面這個圖:
  • 為什麼南懷瑾告誡我們,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是迷信,是超科學!
    南懷瑾先生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不是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闢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不是說,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以把鬼趕跑,也不是《易經》一讀,鬼神聽到了就不安。而是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就不能睡覺了。
  • 易經的智慧曾仕強教授易經為什麼淪為算命工具易經三大特性是什麼
    孔子要我們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不是害怕他什麼,而是你要敬重他,你才能從他當中學到一些道理。《易經》很不幸的披上了一個神秘的外衣。但是,你如果從一陰一陽之謂道,你也會覺得那真是太幸運了。怎麼一會說不幸運一會說幸運呢!
  • 郭春雲:你會讀《易經》嗎?
    耳濡目染中,筆者對《易經》既敬畏又嚮往。2009年一場大病,筆者開始反思自己,並由此踏上系統研易之路。2010年山東大學周易研究所的老師告訴筆者:讀《易經》,先從《易傳》讀起,《易傳》讀熟讀懂後再來讀《易經》就好多了。2012年底有幸聆聽了臺灣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的《易經》講座,才知曉「先讀《易傳》,之後再讀《易經》」是最最正確的研易之徑。
  • 一個家庭為什麼會「富」不起來?皆因《易經》中鮮為人知的3句話
    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過:「晚上的時候千萬別讀《易經》,因為一不小心天就亮了」。由此不難看出這本書的博大精深之處。中國最著名的建築之一,故宮,它的設計思路其實就是參照了《易經》中的卦理,這才使得這座氣勢恢宏的宮殿,在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雨後,依舊不減當年的氣派。
  • 易經高手不算命!|為什麼說「善易者不佔」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易經》就是一門佔卜的學問,或者通俗講就是「算卦」的書。因為,我們看到的《易經》更多的是在街頭的算命攤上看到的「八卦圖」。所以,知道我讀《易經》,就有人找我算命的,看風水的,在我的微信公眾號上也有給我留言,讓給測八字的,算命的,豈不知「善易者不佔」的道理。孔子並不相信《周易》是算命的書,但他卻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
  • 《易經》有多深奧?南懷瑾:晚上不要讀易經,一不小心天就亮了!
    《易經》有多深奧?南懷瑾:晚上不要讀易經,一不小心天就亮了!世間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周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周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南懷瑾先生:「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為什麼南懷瑾告訴我們說,千萬別讀《易經》呢?在世人的認知裡面,《易經》是可以闢邪的,但凡是心不正的妖魔鬼怪,都害怕《易經》。但是南懷瑾大師的意思可不是這個。
  • 為什麼現代人不容易讀懂《易經》
    【問】現代人為什麼不容易讀懂《易經》?【答】從儒家思想成為主流社會形態後,儒家的經學家們實際上(不一定是有意)誤導了民眾,使人民不知「易」為何物。事實上,歷史記載《周易》之前還有《連山》、《歸藏》兩種「易經」,那既然有兩種,為什麼此外不能有三種、四種?事實上(儘管學術界可能沒有鮮明地認識到這個事實),很明顯存在第四種易經——《漢易》(包括《京氏易傳》+《焦氏易林》等)。那麼,究竟什麼是「易經」。
  • 為什麼要先學易經
    為什麼要先學易經。
  • 為什麼要學習易經?易經入門基礎知識
    歷史上下幾千年,因為《易經》而成就的傑出人物真是太多了。我們回顧歷史,去看看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劉伯溫、諸葛亮、毛澤東,他們都學了《易經》。雜七雜八的書你讀1000本都不如讀一本《易經》,叫做雜書萬卷,不如經書一部。我們現在所讀的《易經》,也就是《周易》。
  • 為什麼很多研究易經的人不建議佔卜?
    你們把《繫辭傳》中的話拿來扣在孔子頭上,你認為合適嗎?隨意給人扣帽子,良心何在!讀《周易》首先要記住一條:只看原經文,只看原經文,千萬記住!我說的原經文,即是上面說的卦辭、爻辭、彖辭、象辭。至於後面的《繫辭傳》和《說卦傳》至少三分之一都是後世冒充孔子的大名篡入進去的,可惡之極!
  • 《易經》智慧:經典三句,值得你一讀再讀
    都說「活到老,學到老」,讀書是一個人的畢生事業,無論你身處什麼位置、什麼年齡,都應該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不僅可以增加氣質、文化素養,還能淨化自己根深蒂固老化的思想,拉近自己和不同年齡人的距離。那麼在書的選擇上,《易經》絕對是不二之選。有人說:柏拉圖是西方智慧的源泉,《奧義書》是印度智慧的源泉,《易經》是中國智慧的源泉。
  • 如果你也求過人,讀一下易經中的「這句話」,以後再也不會求人了
    如果你也去求過人,讀一下《易經》這段話,以後便不會再去求人了:《易經》的第二十七卦為頤卦,它的六二爻說道『顛頤,拂經,於丘頤,徵兇。不欠別人人情,你會發現自己一身輕鬆。因為欠過別人人情的人都知道,即使你把別人的人情還了,但還是會覺得不光彩,因為幫你的人,見過你最落魄的樣子,無論你之後多麼發達,你最難堪的樣子還是沒法抹去,像一塊石頭,始終壓在那裡。
  • 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圓周為什麼是360度?又為什麼一天12時辰,西方則是24小時制?深讀易經,以及古天文學才理解,古人的智慧實在不簡單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上數學幾何課,學習尺子、圓規、量角儀,老師讓記住一個圓周的角度是360度。但是問老師,為什麼是360°,而不是100°呢?
  • 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圓周為什麼是360度?又為什麼一天12時辰,西方則是24小時制?深讀易經,以及古天文學才理解,古人的智慧實在不簡單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上數學幾何課,學習尺子、圓規、量角儀,老師讓記住一個圓周的角度是360度。
  • 「鬼」怕《易經》,為何南懷瑾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易經》?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這句話是否經常聽老人提及,有沒有很耳熟的感覺。雖然現在這個社會易經沒有了將相的稱謂,但《易經》依舊備受追捧。它作為群經之首,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啟蒙,也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文化的神經。
  • 為什麼老實巴交的人,往往難有福氣?《易經》三句話道破玄機
    《易經》是公認的儒道兩家思想的源,也是影響中國人最大的一部經典。不管民間有多少對於《易經》的流言(學易經的不瘋就傻之類),研究這本《易經》的人從來沒有少過。而其中的內容,不管是卦象還是其他,都是在說:一個人一生的規律,還有要怎麼樣做,才能隨著規律做,獲得成功,保持長久之道。
  • 天人合一之道---誰都能讀《易經》嗎?
    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必將影響我們的選擇,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默默堅持,套用一句臺詞就叫不拋棄、不放棄。在這些內外環境的影響中,人們真正能移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即使堅持下來了,真正能讀懂的又是萬中一二,鳳毛麟角。為什麼?
  • 為什麼要學習易經?
    今天我問各位一個你們為什麼學習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