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中,有一位中國院士即將與世長辭,在臨終之際,他留下了一句意義深刻的告誡:「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
這位院士就是著名的哲學家,被稱作是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
為什麼馮友蘭先生會如此重視《易經》這本書呢?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過:「晚上的時候千萬別讀《易經》,因為一不小心天就亮了」。由此不難看出這本書的博大精深之處。
中國最著名的建築之一,故宮,它的設計思路其實就是參照了《易經》中的卦理,這才使得這座氣勢恢宏的宮殿,在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雨後,依舊不減當年的氣派。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只有讀懂了《易經》,才能讀懂為人處世之道。
《易經》中的這三句話,道出了一個家庭為什麼「富」不起來的原因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句話想必大家應該非常的熟悉,它說的是一個家族如果樂善好施,那麼日後一定會福澤萬代,反之,如果一個家族將壞事做盡,那麼最終只能自食惡果。
這也正對應了佛家所說的因果報應,但是很多人可能會提出質疑,生活中見慣了好人沒好報、惡人榮華富貴的事實,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善惡真的有報,還是老天總是開小差?
顯然不是,其實你看到的善惡不報,不過只是表面。不報,是因為你看得太近。
一件事情從因到果,不一定是即時的,可能要經過很長時間的醞釀。而無論如何,最終總能呈現出來。
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順應天人
這句話最早是在《易·革》中出現的,說的是「湯武革命」的事情。夏桀、商紂暴政無度,商湯、周武順應天意,放桀誅紂,合乎民心。
月涵覺得,所謂的順天啊,就是要順應社會的發展規律;而應人呢就需要我們能夠得到民心。
這點放在我們社會生活中也很適用的,總結來說,順天並不是一種宿命論;而是借勢而為,順勢而作。
天自佑之,吉無不利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們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順從自然,就會得到吉祥,就不會有不利的後果。這就說明,我們所重在人,在自己。
其實《易經》就是把自然的規律轉移到人事方面的倫理。倫理從哪裡來?從自然來。
自然那麼有秩序,是誰在管呢?如果伏羲氏當年說是神在管,那我們就產生宗教了,但是他沒有。
他說,這是陰陽的互動,是自然的孕育,是有兩種不同的力交互作用,很自然就產生萬物,並且不斷運行,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主宰。
所以說,人在遇到困難時,不應該總想著尋求他人的幫助,關鍵還是要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便是我們常說的「自助者天助」。
類似的人生哲理,在《易經》中其實還有很多,所以《易經》不只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其實更是一把解決人生問題的鑰匙。
不僅如此,曾經被質疑為封建迷信的《易經》,已經被證實為超科學
1953年,華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2年後尼倫伯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還將其做成了《國際普適遺傳表》。西方的學者驚奇地發現,《遺傳密碼》和中國《易經》的64爻卦象驚人的一致。
在《易經》64卦爻象圖中,64個密碼子正好能平均排列成8組,更集反映了其聯繫規律。這與《基因密碼》中排列順序完全相同。
所以說這本6500年前橫空出世的上古奇書,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值得一看。
當然,身邊很多對《易經》感興趣的朋友都表示過,這本書的內容全都是文言文,普通人怎麼可能看得懂呢?
這時候我就會跟他們推薦最近我正在研讀的一本白話文講解的30天學會《易經》,朋友們閱讀後都表示,書中不僅將原著全部翻譯成了大白話,而且還在其中穿插了圖片講解,徹底解決了閱讀困難的問題。
書中對五行,太極,八卦等內容都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講解,而且會通過一些簡單易懂的例子來教給大家如何分析解決問題,巧妙地將原本枯燥的內容轉化成了人人都能受益的知識。
假如你也有同樣的苦惱,那麼推薦你也選擇這本30天學會《易經》來閱讀,只需要59元你就可以從中獲益,何樂而不為呢?#易經#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