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2020-08-10 李秀筆記

圓周為什麼是360度?又為什麼一天12時辰,西方則是24小時制?深讀易經,以及古天文學才理解,古人的智慧實在不簡單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上數學幾何課,學習尺子、圓規、量角儀,老師讓記住一個圓周的角度是360度。但是問老師,為什麼是360°,而不是100°呢?

對一個當代的小學生而言,100度似乎比360度要好記得多,而且似乎更容易計算。

年輕的數學老師回答說:就是這麼規定的,你記住就好。既然問不出原因,只能死記硬背下來。

後來終於有機會,問數學教學經驗更加豐富的老師,老師說因為360是整數,又能被很多數整除,比較容易計算。至此,這件事就算是不了了知了。

再後來,遇到一些數字愛好者,還有一位非常厲害的數學老師,是那種3位數乘3位數直接報結果,比我計算器按出來都快的那種資深人士,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告訴我說,360是個神奇的數字,比如3+6+0=9;360除以2等於180,1+8+0=9;180再平分,數字之和仍然是9.....再往後除以2是數字之和會是18,但1+8仍然等於9。最後,我必須承認360確實是個非常神奇的數字。也許,這就是幾何學家和數學家將圓周定義為360度的原因吧。

最後,因為特別喜歡傳統文化,深入研讀《易經》,才發現其中深刻的道理,在於我國的古天文學。

比如乾卦,主要講述的就是「天」運行的道理。要想讀懂《易經》,必須要認真的學習古代天文學,只有《易經》+古天文學才能完美的回答,一個圓周為什麼是360度,而不是100度或其他。同時也知道了為什麼時鐘會定義為12小時,我國古代把一天定義為12個時辰,而西方則定義為24小時。

我們都知道,按照《繫辭傳》的記載,易是伏羲這位上古時期了不起的聖人當時觀測天象而得,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天文研究。按照我們目前對於人類歷史的理解,當時的人並沒有什麼高級的天文設備,因此靠的多是肉眼觀測以及長時間的積累。

就圓本身而言,我們人類肉眼所能觀測到的最大的圓,從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是太陽在天空的運行軌跡。這就是古人對於圓的觀測。古代的圓,我更喜歡用「圜」字,因為「圜」字,更有環繞著轉的意思,是立體而形象的,並非我們今天人們所理解的平面上所畫的圓。

這個「圜」,有我們今天日常所說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意思,再說得直白些,就像個大彈簧,或者說今天高科技研究裡面的DNA分子螺旋結構。關於我國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圜」以後會有文章單獨論述,這裡就不再詳細說明。

圜,天道也。――《呂氏春秋·圜道》

乾為天,為圜。――《易·說卦》

古人很早就知道,除了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還有一個太陽繞地球的年周期,俗稱「大圜」也是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大的「圜」,這個「圜」春夏秋冬繞行的距離,我們認為是一年的時間,稱之為一個圓周。這一個圓周,從我國古代使用的四分曆看來,是365又四分之一天。把一天之內太陽在圓周上運行的角度,稱之為1度,也就是我國古代的「日度」。

日行一度,以周於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淮南子·天文訓

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班固 《白虎通·日月》

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晉書·天文志

而我國源自上古軒轅時期的六十甲子歷,一年直接就是360天。也就是說,人們把從地球上看到日月在天空運行一周的定義為天度,意思是用天度量,正好是360天。所以圓周定義為360度,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那麼,為什麼一天要分成12個時辰呢?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太陽的一個大圈,月亮轉了12圈,所以一年是12個月。因此這個大圓被十二等分,那麼太陽每日運行的軌跡,自然也是採用同樣的分法,所以,無論在我國還是西方,對於時間的計算都是12進位。我國是十二個時辰,而西方則是24小時。

至於古人如何計算太陽和月亮的年運行軌跡,這就需要用到星辰,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二十八星宿,在古代,星宿的意義非常重要,是度量太陽和月亮運行的依據。其中尤其晨星、昏星的觀測最為重要。

綜上所述,一個圓周的角度定義為360度,是有很深的天文學意義在其中。從這個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我國古代的數學,是源於天文學。當然,這些關於天文學與數學的論述,很多在著名而且非常的《周髀算經》中都能找到答案。雖然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周髀算經》中最大的成就是勾股定理,但我研究《易經》的經驗則認為,其成就更多的在於天文曆法,實在是了不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圓周為什麼是360度?又為什麼一天12時辰,西方則是24小時制?深讀易經,以及古天文學才理解,古人的智慧實在不簡單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上數學幾何課,學習尺子、圓規、量角儀,老師讓記住一個圓周的角度是360度。但是問老師,為什麼是360°,而不是100°呢?
  •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分別說明了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但是,在中國古代,時間記錄是以十二個時辰記錄的,依次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來記錄十二時辰。根據當前的時間系統,大約是兩個小時對應一個時辰。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古代人的十二個小時不僅具有記錄時間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文化承載的作用,這被當今大多數人所忽略了。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十二個時辰的不同含義。
  • 易經: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數字「1」會最大,數學裡卻又最小?
    易經: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數字「1」會最大,數學裡卻又最小?最近一段時間,主要在讀《易經》,也有很多的頓悟和很深的體會。《易經》被譽為大道之源,有著深刻的道理和內涵。說得直白一些,讀易的過程,似乎就是在研究人類文化的綿延不息,在李秀筆記看來,我國傳統文化裡整個《易》的理論體系,把我們的文明起源以及歷史都講述的特別清楚。
  • 圓周360度起源於中國!(震撼世界的科學大發現)
    原本杜先生關照潤色一下文字,編者發現自覺學術基礎太薄,怕潤文色字後誤錯了原句的科學原理,反而使得讀者閱讀時理解偏差,故:全篇一字未動,原汁原味,以饗讀者。只副標題為編者加。圓周360度,也即周角360度。周角,是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一周所形成的角,度數為360度。通俗地說,就是圓。這是數學的基礎性構建。在這個前提下,有了幾何----平面幾何立體幾何解析幾何,有了三角,進而發展為現代數學。
  • 為什麼你總覺得讀不對《易經》
    《易經》雖然難學,卻總歸是有門徑可尋,只要老老實實的從基礎學起,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自然會從《易經》中學習到許多有用的知識和智慧,即使達不到可以「知莫大於知來」的境界,但終歸是也會有自己的收穫的。甲書這樣解釋,乙方那樣解釋,……一來二去,自我就會產生一種錯覺,為什麼我總覺得讀不對《易經》,為什麼總是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是古人說的話不對嗎?似乎沒有錯誤。是自己的理解不對嗎?自己的意思似乎和卦也能勉強解釋的通,到底孰是孰非呢?看的資料越多,越覺得自己沒有讀對《易經》,時間一長,就越發的不知道該如何去選擇,因為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才是正確的選擇。
  • 常讀《易經》不僅可窺探古人智慧,還有這4點好處!
    《易經》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在《易經》中沒有「批八字」、「看手相」的內容,有的卻是對中國古代君子提出的要求,是君子的生存指南,而這本書裡的有價值的部分,仍可以古為今用。毛主席:「不讀《易》,不足以解天地!」榮格:「《易經》是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愛因斯坦:「《易經》是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 為什麼圓周被定義為360度,而不是100度?
    為什麼圓的一周是360度?為什麼不用簡單一些的數,比如100度呢?關於圓周360度的由來主要有三種理論。小於360的高度合成數只有2、6、12、60和120。在數學中,高度合成數被認為是進行常用計算的良好基數。 例如,360可以分為2、3和4個部分,得到的數都是整數——180、120和90。然而,100除以3並不是一個整數,而是一個無限循環的小數,這會增加計算的繁瑣程度。相比之下,使用360為基數的計算變得非常簡單。
  • 《易經》有多深奧?南懷瑾:晚上不要讀易經,一不小心天就亮了!
    南懷瑾先生:「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為什麼南懷瑾告訴我們說,千萬別讀《易經》呢?在世人的認知裡面,《易經》是可以闢邪的,但凡是心不正的妖魔鬼怪,都害怕《易經》。但是南懷瑾大師的意思可不是這個。
  • 為什麼時間是12進位,十進位不是很方便嗎?毫秒又為什麼是十進位
    就現在來說,十進位是公認的基礎計數原則,畢竟人類只有十根手指頭,十進位用的順手,而且整數進位讓人好計算一些,不需要依靠其他工具,對於數學不好的西方來說尤為重要。那麼,我們使用最多的是時間計數為什麼是十二進位呢?這事說來就話長了。
  • 為何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很多我們習以為常卻又不甚了解的事物。比如,為何古人會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我們的先祖們是如何在沒有精確測量儀器的情況下,給生活加上了這些有效又奇妙的"標尺"的呢?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
  • 《易經》智慧:經典三句,值得你一讀再讀
    那麼在書的選擇上,《易經》絕對是不二之選。有人說:柏拉圖是西方智慧的源泉,《奧義書》是印度智慧的源泉,《易經》是中國智慧的源泉。《易經》,一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儒家認為是第一經典,所謂五經之首,道家認為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
  • 時間為什麼用 12 進位?
    但是時間好像不一樣,東西方都把一年分為12個月,一天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然後每小時再分為60分鐘每分鐘分為60秒,大多數時間計數確實是有12這個公因子的。有一個計量單位系統也有類似的非10進位劃分——角度。一圓周=360°,1°=60′,1′=60″事實上這和時間的劃分也確實是直接相關的。
  • 《易經》到底多偉大?10句經典語錄,句句人生智慧,值得細細品讀
    《易經》是一本建立在古人宇宙自然觀基礎上,並融合中國古老曆法而形成的一本書。《易經》是《論語》的姊妹篇,如果說《論語》教我們怎麼為人,則《易經》教我們的就是怎麼做人,更教我們怎麼做事。易經強調的是過程,只有走好每一個過程,才可能得到好的結果,而絕對非現在的人所理解的,只問結果不問過程。
  • 《易經》智慧,在一「變」字——惟變不變
    《易經》說:天地萬物,陰陽的「變化」是常態,任意一種狀態都不可能長久地保持,無常才是正常。若一件事發展到了極點,仍不改變,那就會往反方向去發展,造成可怕的災難,這也即,「物極必反」。通讀《易經》,我們會發現,世間萬物變化發展的規律其實就是「變」,而絕不是亙古不變的死板教條與既定規則,這才是《易經》的智慧核心。也正因社會在時時變、事事變,《易經》這部經典才會永不過時,以其變幻之道,始終為我們提供與時俱進的見解答疑。
  • 融入日常的這些成語和智慧都源於易經文化?
    安不忘危 «繫辭下»: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觸類旁通 «繫辭下»: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殊途同歸 «繫辭下» :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還有些不易理解的比如"亂七八糟",典故源於歷史的兩次重大事件: 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晉朝的"八王之亂"。
  • 易經提醒你: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
    《易經》不僅是佔卜之書,更是智慧之書老祖宗給我們的告誡,早懂少吃虧,古人的智慧以及忠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很多人都問我,想要學習很多古人的智慧,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學起?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從書本上獲取!
  • 易經:上北下南天南地北,讀懂先天八卦的大秘密,一般老師不願說
    後來才簡單地分清,「上北下南」是西方的用法,而「上南下北」才是我們東方的用法。 於是,每次看到現代的地圖就要面北而立,看到我國古代的圖,就面南而站。終於,每次都能站對位。 理解「天地定位」,是學通先天八卦的最好方法 繼續說天南地北與《易經》的關係,孔子所作《說卦傳》裡面有「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的說法,同時還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的記載。大致意思是說,先弄清楚乾、坤的方向和位置,然後再具體理解其他6個卦象。面南而站立,向著太陽的方向,就能知道偉大的天文意義。
  • 為什麼《易經》可以預測一些事,背後的原理是啥?
    「用輕鬆、簡單、現代的方式,橫亙古今中西對比的時空跨度,帶領大家領略2500多年來神秘、深奧的易經智慧。引領大家理解和體悟易經,探尋易經是什麼,同時更深入的探究易經是怎麼創製的,更深層次的考尋易經秘密背後的秘密。
  • 易經,沒落的玄學。有機緣的人讀一讀,還是大有好處的
    我讀《易經》,就經常被身邊的朋友「另眼相看」,當然這個另眼相看,絕對不是高看,而是覺得你這個人有點神叨,沒事兒學什麼玄學。人們普遍認為《易經》遠離現實,這卻並非事實《易經》的智慧,實則非常貼近現實生活,普通人卻認為遠離現實。
  • 《易經》中的八句名言,八種處世智慧,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
    《易經》中的八句名言,八種處世智慧,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一、亢龍,有悔乾卦上九爻的爻辭是「亢龍,有悔」。亢,是高的意思,亢龍就是飛得過高的龍。有悔,意味著有悔恨,表示前面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不好。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易經》可以告訴你,根據今時今日的條件,如何選擇才是最正確的。每選對一次,成功機率放大10倍、20倍。所以說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讀懂中國《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