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人不容易讀懂《易經》

2020-12-11 九地天心

【問】現代人為什麼不容易讀懂《易經》?

【答】

從儒家思想成為主流社會形態後,儒家的經學家們實際上(不一定是有意)誤導了民眾,使人民不知「易」為何物。儒家把《易經》列入四書五經,然而過去許多精研四書五經的讀書人即使能像背誦其他四書一樣背誦《周易》,可惜恐怕很多人終其一生也不明白易經究竟是什麼,因為被誤導了。

《周易》卦辭據說是文王所編寫,可是歷史卻記載:文王被商紂囚禁在羑裡之時,就經常以蓍草算卦。那我們就有個疑問:他當時是依據什麼算卦的?是他一個人發明了一種佔卜方法,然後又自己總結了一套卜辭?事實上,歷史記載《周易》之前還有《連山》、《歸藏》兩種「易經」,那既然有兩種,為什麼此外不能有三種、四種?事實上(儘管學術界可能沒有鮮明地認識到這個事實),很明顯存在第四種易經——《漢易》(包括《京氏易傳》+《焦氏易林》等)。

那麼,究竟什麼是「易經」。既然這些「易經」的文字、卜辭都不相同(既然文王、周公寫了《周易》的卦爻辭,那就證明《連山》、《歸藏》的卜辭肯定不是他們寫的;而《漢易》的作者和內容都記載得十分鮮明,和《周易》不同),那麼「易經」最本質的內容是什麼?這個實際上歷代易學家已經搞清楚了,只是這些精英階層不向一般普通民眾普及這種知識,而是將其變成一種玄學、高層次知識而加以壟斷。這個「本質」就是「符號系統」,即由伏羲八卦經過初步演化成六十四卦——這種演化有點類似於當代計算機從最早的8比特位系統進化為16位、32位、64位,然後利用這種符號系統來對自然、社會和人類行為進行「模式化」歸納、建模,所以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哲學思維模式。

這種哲學思維模式和西方意義的哲學有同有異,一個主要的區別是:西方哲學要最終把一切現象做總結——歸結到心、物二元中某一方上去;而易學是把世間萬象歸結到一種「氣」的運行上去,這種氣非心非物、亦心亦物,所以屬於西方人所說的二元論。東方哲學都有共通之處,比如佛學和易學就有某種相通。佛學認為一切世間萬象的根源是「業力」,這種業力也非心非物、亦心亦物,和易學所講的「氣」很類似,都可以用現代物理學的「能量」一詞來替換。再回到《周易》的本質問題,《周易》早期用途就是佔卜,是給六十四卦符號(《連山》、《歸藏》以及《漢易》也都使用這套符號,這是四種「易經」唯一的共享資源!)配了一套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他們創編的卜辭而已。如果另外某個智慧達人(例如老子、莊子、孔子等)也自己給六十四卦配一套自己的卜辭,並發明一個不同於周文王的大衍筮法(蓍草起卦法),那可以說這位智慧達人也創編了一個自己的《易經》。不同智慧達人,對於六十四卦符號中的每一個卦怎樣做「價值評估」,怎樣與現實人事物進行聯繫,這就是不同人通過觀察卦象符號而得到的不同啟示和冥悟。

所以說,周易以及其他易經的本質在「卦象」符號,是從卦象符號上得出的不同價值評估體系。比如,《漢易》與周易一個重大的不同就在於,它不但利用了六十四卦符號,同時結合了漢代當時已集大成的(春秋、戰國才成熟的)五行生剋哲學、天文曆法、星象知識,給每一個卦上添加了很多補充信息(六親、世應、飛伏、六神、五星);而周易產生時期,雖然有天幹地支,但沒有運用到卦象,更沒有運用五行,而基本僅限於陰陽之論。

明白了《周易》的本質,再回到為什麼現代人讀不懂的問題。經過孔子的「十翼」的發揮,他把《周易》卦爻辭中的「心靈雞湯」(文王、周公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那些詞句對後人而言,是「心靈雞湯」)全部提取出來了,使之成為了一種倫理哲學的載體。這樣,《周易》在儒家聖賢的發揮下,脫離了原本卜筮之書的本質,而變成了一部倫理哲學教程——教為人處世的。

現代人為什麼不容易看懂《周易》?因為卜辭本身有強烈的歷史文化背景烙印,經過二、三千年的歷史演變,各方面自然風貌、社會結構、風俗習慣、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倫理價值觀等等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變革,所以你既不知道那段「卜辭」的字面意義,更不明白其內在含義;而且,經過儒家教育的誤導(儘管儒家也有人宣講「象術易」,但在經學不是主流),使人難以還原到符號系統去理解問題,反而咬文嚼字去摳卜辭,還試圖從這些佶屈聱牙的字句裡面發現「哲理警句」,這就產生了一個致命的矛盾——仍然試圖從判斷人事吉兇的技術性文字裡面提取「心靈雞湯」!能看懂才怪!

比如在《周易》中經常出現的「元亨利貞」四字,儒家士人就按自己的倫理觀念,把「貞」理解成正,發揮成「元亨利於貞」(想要「元亨」,你要行的正)的行為道德指導。可是,近現代考古、考證卻發現,「元亨利貞」的「貞」字是「佔」字的通假而已,也就是說,「元亨利貞」就是說「佔卜得吉利」,說白了,就是這一卦「大吉大利」的意思。

原創聲明:此文屬九地天心原創作品,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六爻卦象模式探索及案例分析

奇門遁甲案例——教師資格考試結果

梅花易數案例——測店面何時搬家

周易六爻案例分析——家用電器選型

相關焦點

  • 易經:為什麼真正讀懂的人那麼少?原因在這
    易經:為什麼真正讀懂的人那麼少?原因在這其實比起其他的四書五經,好像對於易經的爭議是最大的,仿佛從有了這本著作開始,質疑和支持就一直不斷的發生,那麼這是因為什麼呢?我們到底要不要學習易經呢?可能我們一直以來提倡的都是整齊劃一的教育理念吧,所以易經這種集百家於一身的書籍,總是有人喜歡就有人討厭的,千人千面嘛畢竟,作為古書能夠流傳至今,一定是有它存在的理由的,但是本來喜好這種東西就是難以琢磨的,所以不喜歡的人多了,這樣的書籍自然也就漸漸的被埋沒。
  • 張海濤:數字易經是讓更多人輕鬆解讀易經的「人的說明書」
    中醫裡面包括在內陰陽平衡的很多理論,還有中國許多哲學思想都受到易經的影響。易經這麼重要,為什麼研究它的人很少,這是因為易經的表現方式太複雜了,如果你想把易經學會,你就要先搞定64卦,這本身就很難,而且每一個卦的解釋又有很多,你就會發現這更難了,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現代人很多人喜歡學習易經,但又止步於易經的原因,為什麼?就在這64卦上,因為這64卦太難了!
  • 易經入門:十句話帶你讀懂易經
    第二句話:易經的核心是什麼?   易經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說」,即:簡易、變易、不易。 解析:  1、簡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複雜再深奧,一旦人類的智慧達到,就可以把它們轉換成人們容易理解和處理的問題。
  • 算卦的《易經》為什麼成了「萬經之首」?總結下來共有四大原因
    稍微接觸到傳統文化的人,想必都接觸過《易經》,一串又一串神秘的符號,一個又一個玄乎的卦象,為何歷來受到這麼多人的追捧,讓很多人都對《易經》投來了崇拜的目光,沒有人敢質疑《易經》的深奧,看不懂的人只能處於自我懷疑的狀態。就這麼一本類似於「算卦」的書,為什麼被人稱為「萬經之首」呢?
  • 為什麼大家都說閱盡世間萬本書也不如讀懂《易經》
    《易經》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閱盡世間萬本書,也不如讀懂一本《易經》。《易經》是一本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書籍,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易經》是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 一個平凡人讀懂《易經》,最好的方法是開悟!
    近三年,我寫了200多篇文章,解讀《易經》。我是一個平凡人,靠自學讀懂《易經》,說出來被人嘲笑。以前的我,會在意閒言雜語,到達某種心靜後,就根本不在乎了。很多學易的人,追求理論和術數。我的經驗是,一個平凡人讀懂《易經》,最好的方法是開悟!什麼是開悟?
  • 《圖解易經》,一本終於可以讀懂的易經
    作者:祖行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副標題:一本終於可以讀懂的易經
  • 曾仕強:易經到底在講什麼?讀懂這5句話,你就掌握了易經的精髓
    學習易經,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易經講述的道理這麼深奧,但運用的實際生活中,卻總是感覺遙不可及呢?事實上,易經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冷,有句話說易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意思就是說我們天天都在使用,但卻並不知道它就在我們身邊。
  • 越早讀懂《易經》,越好命!
    為什麼會有風雨雷電? 為什麼會有山呼海嘯? 人又是怎麼來的? 人的命運到底是由誰來決定的? 為什麼同樣是人,有人過得好,有人過得壞? 有人壽命長,而有的人壽命短?
  • 傅佩榮:為什麼三十學儒、四十學道、五十讀易經 思想食堂
    為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您的學術中心會發生這樣的轉變?傅佩榮:四十歲前算中年,投入社會工作都很積極,適合學儒家,特色是要把個人生命發展投入社會。人到中年有改變,發現善惡未必有報,會灰心,開始學道家,會從整體來看事物,把生命和宇宙萬物看做整體,不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有道的修煉,就不再有情緒反應。五十歲以後,要做出決策,這很難,就要學到易經的象術、佔卦部分。
  • 如何用一句話證明自己讀懂了《易經》?
    用一句話就能證明自己讀懂了《易經》,那麼這句話既不能是僅僅引用《易經》中的隻言片語,也不能僅僅是說一點《易經》中的基礎知識,否則過於淺薄,不足以證明自己真正讀懂了《易經》。那麼這句話該怎麼說呢?這句話必須深刻、獨到,並對《易經》有一個簡明的總結,這也太難了!本人無力用一句話來證明自己讀懂了《易經》,最少需要用一段話。
  • 易經佔卜為什麼靈驗?這4個字早就告訴我們答案,讀懂的都是高人
    很多人一提到易經,首先想到的就是預測佔卜,易經在後文中,也詳細闡述了佔卜的具體方法,就是最原始的蓍草佔卜法。後來佔卜逐漸演變成很多種形式,譬如梅花易數、六爻預測、奇門遁甲、四柱八字等等,更有看手相和面相的,這些預測學說的理論體系,歸根結底都來源於易經的思維。
  • 《易經》為什麼難學?
    那這種春夏秋冬,它就不出現了嗎?這不可能的。還有這種日月的變化現象,比如月亮,你會想像當中月半的時候,月亮應該是缺的,不應該是圓的,它真的就缺了嗎?你想像當中月初的時候,月亮應該是滿的,這可能嗎?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和你信奉的,我信則靈,不信則無,這是毫無關係的。學《易經》文化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進入一個誤區,那就是以宗教文化來評判中國《易經》文化。
  • 《易經》六十四卦的原理和命名法則,讀懂卦象與經文的重要基礎
    導讀:這一節的內容很重要,它揭示了《易經》卦象的意義和命名法則,是我們讀懂《易經》一書的重要基礎。六十四幅卦象,代表意義不同,名稱不同,經文各異,但卻存在著規律性的內容。比如,卦象的意義如何定義,卦象的名字是如何命名的,卦辭、爻辭如何解釋卦象、爻象,如何論斷吉兇休咎,都包含著統一性的法則,掌握了這些規律,讀懂《易經》並不難。上一節講了八卦的來歷及其意義,現在我們就可以來探索《易經》六十四卦的奧秘了。
  • 我越學《易經》,就越不信命
    無論是難事,還是大事,都是從細微、容易的地方開始做,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事。這個過程,用一個字概括:漸。用四個字概括:循序漸進。讀到這裡,你就理解了《易經》漸卦的精髓。《易經》並不是別人想像的那樣深奧,複雜的事情,簡單做,心地簡單的人,最容易讀懂《易經》。這章,我們接著學習漸卦。《易經》64卦,我們已經學完52卦,漸卦,是第53卦。我們讀《易經》,一定要獨立思考,不能照搬書上的東西。比如:孔子說坤道成女,這讓很多人,把女和坤混為一談。
  • 50歲前,讀懂易經這3句話,人越來越有福氣,越早理解越好命
    2019年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魯洪生教授,為世紀英才商學院的學生講授《周易》的智慧,將中國古人千年思索沉澱、總結規律而凝結而成的《周易》,通俗易懂地解析成對現代人生活、教育、經商、乃至為官之道有深刻借鑑意義的智慧,實現國學智慧「古為今用」。
  • 同樣是哲學書,為什麼《易經》用來算命,《道德經》用來修仙?
    在我們現代人的眼裡,拋開迷信的觀點,這兩本書都是中國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經典名著。要是說哪一部書更重要的話,這個沒有人能夠回答出來。他們各有各的特點,《易經》最主要是進行推演,能夠預測很多事情,其實就是根據天地的變化規律進行預測的。
  • 現代人為什麼不容易快樂?莊子臨終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妙
    為什麼現代人不容易快樂呢?有人說,現代人的壓力大,自然快樂不起來。但是在古代政治動蕩、戰亂不斷,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人們卻總能保持樂觀的心態,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讀懂莊子臨死前說的話,你就能明白了:莊子自己在臨死前,心情非常平靜,而弟子們則計劃厚葬老師,莊子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
  • 《易經》告誡:女孩確實容易愛上讓她傷心的男孩,還是有道理的
    戀愛中,女孩總是容易愛上那個讓她傷心的男孩,卻對那個對她好的男孩無法動心,這仿佛成了一個難以擺脫的怪圈。最近接觸了一些易經學說,忽有了一點另類的看法。命理中,女孩的克「我」者為官殺,也就是夫。比如一個火命的女子,遇到一個水命的男子,可能就會一見鍾情,那是命中注定。
  • 一個家庭為什麼會「富」不起來?皆因《易經》中鮮為人知的3句話
    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中,有一位中國院士即將與世長辭,在臨終之際,他留下了一句意義深刻的告誡:「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這位院士就是著名的哲學家,被稱作是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為什麼馮友蘭先生會如此重視《易經》這本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