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現代人為什麼不容易讀懂《易經》?
【答】
從儒家思想成為主流社會形態後,儒家的經學家們實際上(不一定是有意)誤導了民眾,使人民不知「易」為何物。儒家把《易經》列入四書五經,然而過去許多精研四書五經的讀書人即使能像背誦其他四書一樣背誦《周易》,可惜恐怕很多人終其一生也不明白易經究竟是什麼,因為被誤導了。
《周易》卦辭據說是文王所編寫,可是歷史卻記載:文王被商紂囚禁在羑裡之時,就經常以蓍草算卦。那我們就有個疑問:他當時是依據什麼算卦的?是他一個人發明了一種佔卜方法,然後又自己總結了一套卜辭?事實上,歷史記載《周易》之前還有《連山》、《歸藏》兩種「易經」,那既然有兩種,為什麼此外不能有三種、四種?事實上(儘管學術界可能沒有鮮明地認識到這個事實),很明顯存在第四種易經——《漢易》(包括《京氏易傳》+《焦氏易林》等)。
那麼,究竟什麼是「易經」。既然這些「易經」的文字、卜辭都不相同(既然文王、周公寫了《周易》的卦爻辭,那就證明《連山》、《歸藏》的卜辭肯定不是他們寫的;而《漢易》的作者和內容都記載得十分鮮明,和《周易》不同),那麼「易經」最本質的內容是什麼?這個實際上歷代易學家已經搞清楚了,只是這些精英階層不向一般普通民眾普及這種知識,而是將其變成一種玄學、高層次知識而加以壟斷。這個「本質」就是「符號系統」,即由伏羲八卦經過初步演化成六十四卦——這種演化有點類似於當代計算機從最早的8比特位系統進化為16位、32位、64位,然後利用這種符號系統來對自然、社會和人類行為進行「模式化」歸納、建模,所以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哲學思維模式。
這種哲學思維模式和西方意義的哲學有同有異,一個主要的區別是:西方哲學要最終把一切現象做總結——歸結到心、物二元中某一方上去;而易學是把世間萬象歸結到一種「氣」的運行上去,這種氣非心非物、亦心亦物,所以屬於西方人所說的二元論。東方哲學都有共通之處,比如佛學和易學就有某種相通。佛學認為一切世間萬象的根源是「業力」,這種業力也非心非物、亦心亦物,和易學所講的「氣」很類似,都可以用現代物理學的「能量」一詞來替換。再回到《周易》的本質問題,《周易》早期用途就是佔卜,是給六十四卦符號(《連山》、《歸藏》以及《漢易》也都使用這套符號,這是四種「易經」唯一的共享資源!)配了一套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他們創編的卜辭而已。如果另外某個智慧達人(例如老子、莊子、孔子等)也自己給六十四卦配一套自己的卜辭,並發明一個不同於周文王的大衍筮法(蓍草起卦法),那可以說這位智慧達人也創編了一個自己的《易經》。不同智慧達人,對於六十四卦符號中的每一個卦怎樣做「價值評估」,怎樣與現實人事物進行聯繫,這就是不同人通過觀察卦象符號而得到的不同啟示和冥悟。
所以說,周易以及其他易經的本質在「卦象」符號,是從卦象符號上得出的不同價值評估體系。比如,《漢易》與周易一個重大的不同就在於,它不但利用了六十四卦符號,同時結合了漢代當時已集大成的(春秋、戰國才成熟的)五行生剋哲學、天文曆法、星象知識,給每一個卦上添加了很多補充信息(六親、世應、飛伏、六神、五星);而周易產生時期,雖然有天幹地支,但沒有運用到卦象,更沒有運用五行,而基本僅限於陰陽之論。
明白了《周易》的本質,再回到為什麼現代人讀不懂的問題。經過孔子的「十翼」的發揮,他把《周易》卦爻辭中的「心靈雞湯」(文王、周公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那些詞句對後人而言,是「心靈雞湯」)全部提取出來了,使之成為了一種倫理哲學的載體。這樣,《周易》在儒家聖賢的發揮下,脫離了原本卜筮之書的本質,而變成了一部倫理哲學教程——教為人處世的。
現代人為什麼不容易看懂《周易》?因為卜辭本身有強烈的歷史文化背景烙印,經過二、三千年的歷史演變,各方面自然風貌、社會結構、風俗習慣、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倫理價值觀等等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變革,所以你既不知道那段「卜辭」的字面意義,更不明白其內在含義;而且,經過儒家教育的誤導(儘管儒家也有人宣講「象術易」,但在經學不是主流),使人難以還原到符號系統去理解問題,反而咬文嚼字去摳卜辭,還試圖從這些佶屈聱牙的字句裡面發現「哲理警句」,這就產生了一個致命的矛盾——仍然試圖從判斷人事吉兇的技術性文字裡面提取「心靈雞湯」!能看懂才怪!
比如在《周易》中經常出現的「元亨利貞」四字,儒家士人就按自己的倫理觀念,把「貞」理解成正,發揮成「元亨利於貞」(想要「元亨」,你要行的正)的行為道德指導。可是,近現代考古、考證卻發現,「元亨利貞」的「貞」字是「佔」字的通假而已,也就是說,「元亨利貞」就是說「佔卜得吉利」,說白了,就是這一卦「大吉大利」的意思。
原創聲明:此文屬九地天心原創作品,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六爻卦象模式探索及案例分析
奇門遁甲案例——教師資格考試結果
梅花易數案例——測店面何時搬家
周易六爻案例分析——家用電器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