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7年以來,陸續接到多位朋友諮詢,要求跟隨筆者學習《易經》。2018年8月,筆者應廣東福建一幫老朋友邀請通過微信群特地舉辦了《易經》公益微課講座,反響熱烈。《易經》又稱「天書」,怎樣去讀懂它呢?本文試圖以個人學易經歷來談談這個問題,希望對愛好易學研究的朋友帶來一點幫助。
個人學易經歷
筆者父親研究易學近30年,早年參加山東大學周易研究所函授班學習,後又多次赴北京、成都等地參加周易研討會,2011年被認證為「中國預測名師」稱號,在長沙、常德、張家界等地小有名氣。耳濡目染中,筆者對《易經》既敬畏又嚮往。2009年一場大病,筆者開始反思自己,並由此踏上系統研易之路。2010年山東大學周易研究所的老師告訴筆者:讀《易經》,先從《易傳》讀起,《易傳》讀熟讀懂後再來讀《易經》就好多了。2012年底有幸聆聽了臺灣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的《易經》講座,才知曉「先讀《易傳》,之後再讀《易經》」是最最正確的研易之徑。
這些年來,筆者一方面跟隨父親學易研易,另一方面在全國訪問名師。2011年師從哈爾濱易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秦倫詩教授學習易卦預測、擇日納吉、易道取名和環境調理;2013年開始接觸祝由術;2015年師從全國著名命理師河洛水先生學習八字命理;2017年開始學習研讀廖彬宇先生的《幹支哲學》,深受啟發。通過系統地向名師學習,個人在學易路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先後在武漢、深圳等地舉辦《易經》講座,獲得了廣大易學愛好者的認同。2018年9月,創辦個人研易微信公眾號《易品天書》,幾篇原創小文瀏覽人數達5000人次以上,讀者來自全國21個省40個城市。目前,本人的易學諮詢業務也延伸到北京、上海、武漢、深圳、廣州、珠海、蘇州、杭州、長沙、西安、蘭州、安陽、舟山、衡陽、常德、張家界等地,涉及到環境調理、易卦預測、八字命理、擇日納吉、易經取名、吉號選擇、沫吉盥新等方方面面。
正確認識《易經》
《易經》這部書,在我們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有幾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高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易經》」。
——南懷瑾
《易經》與《山海經》、《黃帝內經》並稱上古三大奇書。《周禮》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這就是說最早有三種版本的《易經》,《周易》只是其中之一,但後來其餘兩種皆失傳,只剩下了我們現在讀的《周易》,現在一般說的《易經》就是專指《周易》。《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兩部分,經部的原名就是《周易》,包括64卦及其卦辭、爻辭合計450條;傳部包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相傳是孔子及門生後人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佔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易經》在其發展過程中「世歷三古,人更三聖」。三聖就是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伏羲在天水卦臺山「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畫八卦;文王被商紂囚禁羨裡推演出為六十四卦;孔子五十習易對《周易》予以解讀。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大的貢獻就是解讀了《周易》,使《周易》從天書變人書。古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易經》最早源於佔卜。在《易經》誕生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其主要功能就是指導人們從事政治、軍事、生產、生活方面的活動。正因為《易經》具有佔卜功能,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文革」期間被當做「文化垃圾」而遭致封凍,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在國內重新被人重視並興盛起來。據2010年5月7日新華網報導,中央組織部要求2000餘司局級官員進高校選課修學分,《易經》成最熱門課程。2016年9月7日,上海復旦大學舉辦了新中國高校學術史上第一次命理學術研討會,來自德國研究中國命理文化的漢學家等十多位專家發言;同年10月中央黨校正式開講《周易》。
《易經》在國際上擁有很高的地位。自1626年法國傳教士金尼格第一次用拉丁文翻譯《易經》起,今天已有德、英、俄、西班牙、義大利、荷蘭、丹麥等各語種的《易經》在世界傳播。瑞士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大師榮格先生認為:「談到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易經》。在科學面前,我們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易經》亙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有頗多形同的地方。」丹麥著名的物理學家玻爾,國際量子力學創始人、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等科學家一致認為,能榮獲諾貝爾獎正是因為《易經》給予他們靈感啟示所致。
今天的《易經》研究已經滲透到當今最尖端的科學研究領域。有學者研究認為《易經》與現代科技理論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如火箭發射前進的路線與《易經》、《河圖》所展示的螺旋曲線是一致的;原子彈分裂時的連鎖反應與八卦鏈反應基本相同等等。英國易經學家巴克特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古老的《易經》令人驚異地接近了真理,更令人驚奇的是所有地球生命的秘訣同《易經》十分相似,六十四卦象嚴格地對應著遺傳密碼中六十四個DNA密碼子」。
美國現有16所大學開設周易風水專業課程,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中周易風水版本有500多種,市場銷售周易風水讀物1200多種。世界上第一位風水學博士就是美國大學培養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業務發展到哪裡,風水選址推進到哪裡。《易經》已從東方文化之根發展成為被西方科學界所接納認同的真理之書。熟讀《易經》,政治家可以經世偉業,平民百姓可以預測禍福,盡人事聽天命,有所為有所不為。所以我們的《易經》學習是大有可為的,學易研易也是非常明智的。
怎樣讀懂《易經》?
1.要了解「易」的含義。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曾對「易」做過精闢的闡述:「易者,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所謂易簡,是指六十四卦以簡馭繁,包括宇宙間一切天人現象。所謂變易,一方面指《易傳》中所說的「生生之謂易」,認為變化是生命的代謝與生成,另一方面指佔斷時每次各有不同的卦象與爻象,預示不同的吉兇禍福。所謂不易,是說易理亙古不變,「天不變,道亦不變」。
2.要對一些常見的符號和概念做到熟知其意 。
卦:什麼是卦呢?「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於人,故謂之卦。」(《周易正義》孔穎達)其大意就是卜筮者通過掛出來的符號、圖像、現象、形象來推斷吉兇禍福。」卦」偏旁「卜」,佔卜之意。「圭」在古代是在地面上平放一把尺子,以太陽光的投影來測量日影長度,用來定方向、季節。由此可見,八卦與天象有關。「 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天人感應」。先秦史籍就有「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這樣的記載。
日食、月食這種天象在老祖宗眼中都是不吉利的。歷史上日食出現的前後基本上都有大的災難和標誌性事件出現。從物理學上講,日全食時,三星一線,太陽、月亮對地球萬有引力合力達到極致,地球受到影響非同尋常。地殼運動加劇,火山爆發、地震崩裂;颶風災害、海水潮汐、洪水泛濫概率大大加強。1976年3月8日,我國東北墜下大塊隕石;4月29日我國出現日環食。這一年偉人辭世,將星隕落,唐山大地震天崩地裂。
美國超級日全食
2017年8月21日,美國出現超級日全食。這是首次日全食路徑僅掠過美國全境,而未掠過其它國家,該「日全食路徑」生活著大約2億居民,從南卡羅萊納州至俄勒岡州,美國上下為此津津樂道。然而,僅過四天之後,颶風「哈維」造成80多人死亡、10萬戶住宅損毀、3.2萬人被迫進入避難所、130萬人受災。 「哈維」造成的全部損失高達1900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經濟代價最為高昂的自然災害。9月10日「厄瑪」颶風再次登陸美國。2017年,美國遭受了一系列颶風、森林火災和極寒氣候的襲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顯示,造成的財產損失和援助救災費用達到了3060億美元。
八卦:《繫辭上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八卦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代表天、澤、火、雷、風、水、山、地八個自然物象。古代先賢用簡單的八卦符號囊括了天下萬物,「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分別用三個爻象來表示,所以八卦又叫做三爻卦。八卦為什麼要用三個爻來表示,而不用兩個或者四個來表示呢?這也是有講究的。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國語·周語》:「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獸三為群。」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三」表示很多,「無限大」,是萬物之數。漢字中就有許多以三為多的字,如三人為「眾」、三木為「森」、三石為「磊」、三金為「鑫」等等。三爻卦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上爻代表天、中爻代表人、下爻代表地,也就是古典中常說的「三才」。
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八經卦演化重疊而來,每一卦都由六爻構成,又可稱作六爻卦。兩個相同的經卦重疊又叫純卦。如《乾卦1》、《坤卦2》、《坎卦29》、《離卦30》、《震卦51》、《艮卦52》、《巽卦57》、《兌卦58》又叫做八純卦。
爻:是組成六十四卦的陰陽符號,「—」為陽爻,「- -」為陰爻。在卦象中,其正確位置為:一三五為陽爻,若陰爻居其位,則「位不當也」;二四六為陰爻。
卦辭、爻辭:卦辭是每一卦後面的文字,是對該卦意義的總的說明。爻辭是每一爻後面的文字,是對該爻象含義的說明或者吉兇判斷。如《乾卦》裡面的「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用九」。
《乾卦》「用九」、《坤卦》「用六」:在佔斷時如果六爻全動,則用用九、用六來判別。
彖傳、象傳:彖傳對卦辭做進一步說明。古人把「彖」解釋為「斷」,就是「斷定(吉兇)」的意思。象分大象和小象兩種。大象解釋卦辭,主要從卦象闡釋社會倫理道德意義;小象解釋爻辭,說明爻象和爻辭意義。象傳和彖傳的共同點:通過闡釋卦象、爻象蘊含的道理,告知人們如何正確選擇自己的行動。
文言:專門論述乾坤之卦德的傳文,並將乾坤之德性引申發揮至人文道德範疇。乾、坤是最重要的兩卦,也是《易經》陰陽哲學的基礎。
五行:我們講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是自然界中五種物質、五種能量、五種氣場,而『五』相互作用產生運動,稱為『行』,五和行合起來就 是『五行』。五行生剋是代表物質、能量、信息的演化形式,它是樸實的世界觀與自然科學」。五行既相生又相剋,了解五行相生相剋對我們運用《易經》進行佔斷、決策、取名、擇日、安宅等都很重要。
吉兇悔吝:卦象所揭示的事物狀態,喻示所預測事物的發展方向。
3.學習《易經》要做到學用結合
從本質上講,《易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決策科學,它「決嫌疑、定猶豫」,幫助我們對事物未來發展態勢進行預測和決斷。個人以為,學習《易經》學用結合很重要。大易學家邵雍認為:《易經》有「三不佔」,即「不誠不佔,不義不佔,不疑不佔。」我們每天遇到有疑問的事情很多,完全可以用來起卦預測佔斷。2011年以來,我基本上每天佔斷一卦並記錄在案,然後根據解卦方法、佔斷結果回過頭來學習《易經》的卦辭、爻辭和象傳。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總結積累佔斷經驗,另一方面可以反覆學習經典原文,對我們理解運用《易經》效果非常明顯。到現在為止,我個人佔斷的案例記錄了10多本。
4.學習《易經》要講究方式方法
對於初學者,筆者建議先素讀原典若干遍到能流利朗讀為止,然後再看註解和白話釋義。2010年筆者堅持素讀注音版《易經》200遍,效果非常明顯。通過這種方式,筆者先後讀完了五個版本的《易經》用書。目前市面上學習《易經》的輔助用書比較多,最接近原典含義的可能要數由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領導小組副組長傅璇琮作序、李擇非整理主編、萬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周易》,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們在素讀《易經》全文多遍以後可以購買一本來對照學習。
5.學習《易經》還需要大量的閱讀
知識面越廣,掌握的東西越多,斷卦的準確率越高。個人以為,我們每一卦只要按規矩來都是準確的,之所以佔斷失誤是因為解卦水平高低的問題。2010年以來,筆者每天花費3到4小時研習《易經》。每天早晨起來通讀1小時國學原典,晚上除新聞聯播外從不看電視劇,把大量的空餘時間用來學習易學。幾年來,筆者系統閱讀了《易經》、《黃帝內經》、《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資治通鑑》、《唐詩宋詞元曲》等32部國學經典篇目,還廣泛涉獵了《周易全書》、《周易預測經驗學》、《葬書》、《青囊奧語》、《天玉經》、《靈城精義》、《催官篇》、《滴天風水》、《奇門遁甲》、《淵海子平》、《三命通會》、《梅花易數》、《地理五訣》、《冰鑑》、《幹支哲學》等易學讀本。隨著學習的深入,佔卦斷卦水平逐漸提高,深受業界好評。
作者簡介:郭春雲,男,中學高級教師,傳統文化講師,國際易學聯合會信息預測高級預測師。1995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現供職於湖南省慈利縣教育科學研究室,工作之餘潛心研易十餘載,先後在武漢、深圳等地舉辦多場個人《易經》講座。如需解惑,請加個人微信:139744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