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熱的今天《易經》作為六經之首真不該被忽視,畢竟《論語》、《道德經》中很多觀點都是出現它的,而一句善易者不佔更把易經推到了江湖算卦的行列。
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佔,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這句話其實是出自《荀子》,司馬遷把史記中有個孟子荀卿列傳,他是把孟子荀子都是看作儒學的傳承人的,其實荀子一生反對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論。
孟子絕對是一個能言善辯者,古代所有經典那真是招之即來。而到荀子這就是一位很好的老師,大道理給你說的是心悅誠服。荀子兩名最重要的學生李斯、韓非子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這也是詬病荀子學說的最主要原因。其實荀子的學說也是適應戰國末期時代的需要,如果不看他的性惡論,荀子的學說絕對是學生的必讀。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這是《論語》中最後一句,而能孟子最主要的觀點之一我知言就取於此。
何謂知言?」
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讀完這句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就應該明白後世為何把孔孟放在一起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這句在現在讀起來意義不算太大,但是在周朝以天命取代商的時代,誰敢說自己知天命那和造反沒什麼區別,也就是孔子的這句五十而知天命讓我們後世一直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來提醒自己。
《易經》其實就是下學而上達的一個中介,我們每個人都有困惑之時,而了解它就是解決人生困惑的一種方法。道路千萬條,走那條都有可能到達羅馬,為何我們要主動放棄一條道呢?
其實易經也不像我們想的那麼難,八個基本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排列組合從而生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爻辭是很多,但是易經就在那擺著呢?沒必要死記硬背,去去查就行了,死記硬背反而偏離了易經的道理。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然《詩》、《禮》都這麼重要,那麼易經就更不能被人忽視了。就如文言傳裡說的那樣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天人合德,知行合一,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易經本就是是一個人生的循環,讀懂謙卦,就應明白志於學要謙虛求教,看看離卦,就該懂得而立之年也是困難重重,看看解卦,也應曉得不惑之年也是險中有動,腳踏實地,看看鼎卦,就真該明白定鼎中原之時也要後繼有人,看看節卦,就得想想怎麼節制自己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