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善易者不卜」,在這之前我對這句話是深信不疑的,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和驗證,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善易者不卜」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理解的是「善」就是擅長,善於,「易」就是《易經》,「不卜」就是不需要卜卦。也就是說只要把《易經》這門學問學通學透,不需要藉助佔卜這個工具,即可了悟人生,明白事情的發展態勢,從而做出積極的調整,趨吉避兇。
其次,孔子當時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說出這句話的?曾仕強教授在《易經的智慧》裡有提到過,孔子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孔子本人經常卜卦,而且很善於卜卦,而南懷瑾先生在《易經雜說》的「京房十六卦變」裡也提到過「京焦易這一系統,也是來自孔子」,「孔子所傳《易經》的用,自商瞿這個系統一直下來,到了漢朝,就演變成京房的系統,不過京房還不如孔子那麼高明。」
由此可見,被譽為至聖先師的孔子本身對卜卦興趣非常濃厚,而且頗有研究,水平也是相當專業和高明,而他是50歲開始學習《易經》的,這時候的他不論在人生感悟還是思想體系,都已經相當成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對於他本人而言,已經具有相當高明的智慧來面對和處理人生當中發生的各種事情,也就是說已經達到了「善易者不卜」的境界。
另外,經過他本人的研究和實證,發現要學會佔卜、明白卦辭爻辭的意思,並從中做出正確的決斷,這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所以,孔子著《易傳》,並將《易經》上升到人文哲學的層面,重點學習《易經》「理」的部分,引導人們了解《易經》所闡述的宇宙法則,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以仁修養,愛人愛物,世界大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儒家文化。
再者,《易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作為一本佔卜書流傳於世的,古代眾多著作都有相關方面的記載,先王在做出重大決定之前,比如發動戰爭,都會閉關七日,齋戒沐浴,非常虔誠地等待佔卜的結果,然後根據佔卜結果做出決定。還有,據說周文王本人對佔卜術的應用也是達到了爐火純青天人合一的境界,「畫地為牢」的典故就是出自周文王時期。有位柴夫名叫武吉,擔柴到西岐城來賣,走到南門時碰巧遇到文王駕車而過,為了躲閃,翻轉扁擔時居然不小心把守門的軍士王相打死了,於是,文王命人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這樣就相當於把武吉關在了牢房裡,而被「關」的人,都會乖乖地束手就擒,等待處罰,因為不論逃到哪裡,周文王只要一卜卦,立馬就知道逃犯的去向,一旦拿下將罪加一等……
所以,為什麼孔子雖然提出了「善易者不卜」,但佔卜術不但沒有消減,反而長盛不衰,並經由代代人的苦心鑽研,發展出了眾多不同的派別和體系,佔卜方法也越來越簡易,越來越精準。在人生迷茫和困惑時,佔一佔,卜一卜,可以規避很多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從而創造更高的人生價值。畢竟,兩千多年來就出了一個孔子,人們想達到像孔子這麼高的智慧,是非常困難的,也不是每個人在遇到挫折磨難時能夠看清事態的發展變化,依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從痛苦焦慮中突圍出來,化煩惱為菩提,化問題為恩典。
以上是春日牡丹對「善易者不卜」的看法,如果你也有不同的觀點,歡迎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