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
1952年生,祖籍湖南寧鄉,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鹹臨書院山長、中華奉元學會常務理事、臺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臺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副會長。胡蘭成在臺灣期間,曾與蔣勳等人一起聽胡蘭成的易經課。在臺大就讀研究所期間,進入臺灣奉元天德黌社親炙世稱「毓老」的前清遺老愛新覺羅·毓鋆先生,從之遍讀群經與諸子百家。因擔任李登輝的易經老師而名動島內,並掀起臺灣黨政高層及商界名流學習易經之潮。
文|劉君祖
感謝 劉君祖老師 對含光記授權轉載
自昭明德
這陣子配合廈門鹹臨書院開張授易,頻繁在兩岸飛來飛去,實體書院與視頻、音頻等網路平臺的易學群組,也自然而然開展許多,舊雨新知「易齡」在十年以上的比比皆是。大致看來,很多人對習易很有興趣,卻都覺得門檻太高,摸索多年難得其門而入,正所謂萬仞宮牆,不見宗廟之美與百官之富。
《易經》難不難呢?實在說,當然難!稱其很簡單的根本是不負責任的空話,今日世變日亟,講明正學、精窮奧業,以謀機敏應對無比重要,嘩眾取寵實在無謂。泛泛之學、誇炫之術,只有助長業障貽誤後學。
易為群經之首,華夏文明之源,諸子思想與百家技藝幾乎都受其或多或少的影響。卦爻符號與系統思考成形於文字發明之前,理氣象數兼備,辭變象佔俱全,放眼中外古今鉅典實無二作。伏羲畫卦開闢天地,很快就衍繹出六十四卦的模型,近世地下文物出土早就是六爻卦的運用,姑且不論夏易連山、殷易歸藏之說,現今還有人講周文王重卦,不知讀書是何腦筋?至於文王寫卦辭、周公續爻辭之說,也誇張了伐紂代殷的事功,於理必不如是。孔子曠古大聖,易傳中多處子曰,為其思想心得,並非自撰。簡言之,「易之興」與文王有關,「易之作」則歸於跨越千年的集體創作較符實際。
後世許多術數法門喜援易以說事,其實於經傳本身恐怕缺乏基本認識,不是說風水、六壬、奇門、星術與易絕無關係,亦非否定其技藝有專攻,而是結合了人情自利好私的弱點,與大易開物成務之旨確易悖離而混淆視聽,這就不容不辯正。即以易佔而論,「唯易不可以佔險」,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事佔了也沒用,煌煌易理不可能用來助惡,佔問世界盃足球賽勝負可能精準,若依此參加賭盤多半失效。張載名言:「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又有諺云:「有是德,方應是佔。」確有所見,並非泛泛的道德勸說。
證諸今本卦爻辭中,多有因人而異的吉兇斷詞,如「君子吉,小人否」、「君子得輿,小人剝廬」、「小人用壯,君子用罔」、「婦人吉,夫子兇」等,便知所言非虛。其實蒙卦啟發人情蒙昧,迷於嗜欲,斲喪天機,卦辭中早已明示:「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正心誠意才有利,煩瀆褻瀆肯定問不出真相。〈彖傳〉結語:「蒙以養正,聖功也!」〈大象傳〉剴切訓示:「君子以果行育德。」習易為內聖外王之業,功成德就為期,與境界修為有關,哪裡只是輸贏勝負的斤斤算計呢?
由易的創作緣由看,當初確有帝王學的培智考量,一般常民識字者少,又缺乏領導統御和劇烈鬥爭的經驗,當然無緣修習。孔子有教無類的做法,讓王官學進入民間,習易者多半仍有天下士的抱負,或者說仍屬知識菁英,與普羅大眾無涉。歷代專制帝王可能重視皇子王孫的經典教育,未必真希望天下太多人都深入學習吧?這也是《易經》門檻特高的原因之一。現代當然教育自由開放,沒有這種期許與準備功夫,授易習易還是以盲導盲,難入真實理地。深入淺出的普及工作是必要的,再怎麼通俗仍有一定深度與制限,通俗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經綸智慧,絕不等同於將原本高明微妙的道術降格以求的媚俗啊!
所以,《禮記‧經解》論六經教化,稱易教為「絜靜精微而不賊」,賊即傷人害己離經叛道,心思潔靜才能佔斷精微,都跟修為有關。我習易授易數十年,也有切中肯綮的一段順口溜:「易經真的不好學,你如果不夠勤奮好學,肯定學不好,有些人習染業障滿身,還可能不學好!」
今日人工智慧的機器人科技有飛速的發展,未來必將是重塑世景、改變人類生活的利器。易與其相似的功能為大資料庫、高速運算及深度學習。64卦384爻共4096種類型錯綜複雜的變化,窮盡了宇宙人生的各種境遇,有些為前人所經歷,有些由於發生機率低,可能還未真正出現過,一旦卦爻結構成立後,亦可推算出最佳的應對之策。我蒐集佔例數十年,迄今約3100出頭,換言之,還有近千種情境未遇未見未聞。大畜卦〈大象傳〉稱:「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經就是個浩瀚無涯的大資料庫。〈繫辭傳〉稱:「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雜卦傳〉稱:「鹹,速也。」有易佔經驗者皆能體會並肯定讚嘆。高速運算與深度學習,也是易經的長項與特性。
易與人工智慧相異處為何?我即以此佔問,得出晉卦初、二、五爻動,齊變為履卦。晉卦〈大象傳〉稱:「君子以自昭明德。」在明明德,開發自性,日新又新。履卦以復見天地之心的核心原創力為主,實事求是,敦篤修行。這些皆非機器人所能,這是易學永遠不會被取代,亙古如新的價值所在。
再有,精通易學後,再讀再看中國所有經典,都能高屋建瓴深透關照其底蘊特色,才真正看得懂其奧妙處,不會流於浮泛淺虛。因此大易雖難,反而是條一法通則百法通的捷徑,所謂「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世之好學深思君子,其裁量焉。
源自:
臺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2018.07.01第九十三期電子報
可複製在瀏覽器打開
http://www.tweching.org.tw/eNews/20180701/
那麼這期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期再見
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哦
點擊收看往期:
---
「易經」動畫片43集全下載
算命紀錄片 你不知道的真實故事
論頤卦生態圈與電影《中邪》的撤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