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的玄幻小說和武俠小說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四象陣法」之類的描述,把他們講的是神乎其神,威力巨大。這讓一般不了解「四象」真正內涵的人,對他充滿了想像,覺得他既神秘又神通廣大,似乎是除了陰陽之外最讓人有無限想像可能的一種力量。那麼《易經》的「四象」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神秘嗎?「四象」最早的出處在《易經.繫辭傳》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孔子認為《易經》效法的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一個演變規律:太極者,宇宙的本體、起源(即《列子》所說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兩儀者,陰陽也,四象者,陰陰之淵府也,八卦者,陰陽之大成也。不管後人後來往四象上加了多少的附著物,但是在現存的史料與考古發現中,四象其實一開始指的就是少陽、老陽,少陰、老陰這四種陰陽二氣的不同狀態。象者,像也,就是以象去類比天地之間的各種事物狀態,是易經中最主要的認識取象手段之一,也是古人對世間萬物規律的一種認識和總結。《易經》是一本以最基本的、簡約的手段去發現這世間萬物規律的書,陰陽是最基礎的手段,而陰陽我們知道他是一體同源,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消長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既互相平衡制約,又相互對立鬥爭,又彼此依靠生存,無論陰氣或是陽氣,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隨時消減,比如春天,陽氣初生,是為少陽。到了夏天,陽氣旺盛,可是太旺盛了卻不可持久,「亢龍有悔」,所以是老陽,既然是老陽,力量就必然有所不及,那麼陰氣就會開始萌發,到了秋天,老陽雖然是還不想退場,可是更有生機的少陰開始登場亮相了,隨著力量的積蓄,很快便會「履霜,堅冰至」了,老陰開始了發威,可是同樣的道理,「過猶不及」,少陽又會慢慢的開始邁開他的腳步迎接新的輪迴,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

這個規律適應於世間乃至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只要是陰陽二氣所產生的事物,這個規律就不會改變。古人認為「一體之消息盈虛,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可以和天地日月相參相應,那麼以我之情,求萬物之狀,不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嗎?有一個成語叫「提綱挈領」,抓住了「四象」這個最基本的規律,再反過來去印證所發生的事情,基本上可以做到洞若觀火,對真相瞭然於胸。一身之內,萬物之間,若想脫離這個規律而存在,恐怕是不可能的。
以此觀點來印證《易經》中的各種事情,則可以清楚的看見陰陽二氣的流轉以及悔吝吉兇的產生過程,這一點在各卦的初爻和上爻表現的最明顯無誤。舉個例子:在易經中,六是老陰,七是少陽,八是少陰,九是老陽。如果我們在卜卦的時候卜到了六和九,也就是老陰和老陽,那麼這六和九的爻性質就必須改變成相反的屬性,為什麼呢?因為老就意味著事物的發展到了未段(亢龍有悔了),應該變了。而七(少陽)八(少陰)卻不需要改變,因為他們的發展正好合適。這是《易經》中一個重要的原則。也正好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四象循環流轉的一個過程。知道了陰陽二氣的屬性,了解了四象最基本的內涵,對我們理解八卦這個最古老的《無字天書》有著很好的幫助,對於將來推演各種事物的規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年輪的前進,四象說也慢慢的被冠上了各種各樣的涵義,最著名的大概要數古代星宿神祗信仰中的東方(左)青龍,西方(右)白虎,南方(前)朱雀,北方(後)玄武,這四個象徵在中國恐怕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後來隨著取象的增多,青龍又代表了木,白虎又代表了金,朱雀又代表了火,玄武又代表了水……如此等等。取象越來越多,象徵越來越廣,如果不是專業的人員,基本上是不可能將四象內容理解清楚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一說起《易經》,便覺得它「玄之又玄」的原因所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凡有象有形,則有陰陽,有陰陽則必有老少,有老少則必會發生變化。易象雖廣,不過陰陽一體,知道了這一點,則四象為何物,豈非掌上觀紋般容易嗎?
又:有許多學習《易經》的人,往往在解釋經義的時候將二十八星宿、金木水火土……等許多的內容加在一起闡釋,這都是依各人的學養、理解、悟性、師承……等有關,不可強行要求一致。還是那句話:看各人的緣分,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一個不能包容並蓄,時時存門戶之見的人還是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