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周代的一部官書,但是我國學者又常常將哲學與科學的標籤添加到它的身上。但在我國傳統文化裡並沒有哲學與科學元素,卻要將這些標籤加到我國最古老的一本書籍上去,這是有失公允的。
哲學書籍以提供哲學家獨立的世界觀為目的,科學知識以提供自然事物普遍規律為目標,所以判定一本書籍是否屬於哲學或科學著作要以其內容的性質為依據。假如《易經》能夠提供思想家獨立的世界觀,或者提供自然事物普遍規律的原理性知識,我們就可以判定它是哲學或科學的著作。
但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仍舊沒有人能夠將《易經》的具體內容講清楚。也就是說,我們還不知道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所以,那些口口宣稱《易經》是最高哲學和科學的學者其實並沒有根據的,他們的言論並不能得到經文本身的支持。
正常的邏輯是,這些世界觀知識出自經文,或這些普遍的自然規律出自經文,所以《易經》是哲學或科學的著作。但是,那些宣稱《易經》是哲學與科學著作的,往往不能讀懂經文。他們只是一廂情願的希望《易經》是哲學與科學著作,或只是相信它是。真正的哲學與科學是講辯證和論證的,宣稱某一觀點,與證明某一觀點並不相同。哲學與科學不僅要發表觀點,還要證明觀點。沒有理性的思辨的思考,哲學與科學不可能發生。
別人說《易經》是科學,我也要這樣說。卻不去問《易經》何以是科學的問題。人云亦云,沒有獨立的思考,沒有相關的說明與論證,中國傳統文化中為什麼沒有哲學與科學的元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刨根問底,不停追問為什麼的熱情。盲從和迷信是哲學與科學的死敵!
有人說了,西學東漸已經一百多年了,而門三我們自己在科學研究中也取得了不少成績,難道還會有盲從與迷信存在?事實上,盲從與迷信無處不在,它們是阻礙我們重大哲學與科技成就取得的最大障礙。克服盲從與迷信的道路還很艱難,這可以從國人對待《易經》《道德經》等古典文獻研究的不同態度中反映出來。
研究自然事物的普遍規律,進而窺探宇宙的奧秘就要從觀察自然事物的實際秩序開始,並輔以思辨的理性思考。這是人類哲學史、科學史充分證明了的,也是人類認識實踐過程中無數成功或失敗經驗的最終總結。但是我們有些學者居然會相信通過參透某部古書或藉助某個神秘力量來實現同樣的目標。這不是迷信,又是什麼呢?
別人說《易經》講天地萬物之理,你也這樣說,卻從來不問經文究竟講了哪些具體道理。哪一條有效的自然法則出自《易經》?通過閱讀經文我們洞悉了自然事物怎樣運行機制或機理,獲取了哪些普遍性的知識?顯然,類似的知識與內容並不存在。不經論證的接受,人云亦云,這不是盲從,又是什麼?
我認為盲從和迷信才是我們不能在解讀經文的方向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最大障礙。對於前賢的相關言論,不追問為什麼,對於既定學說,不審查它們合理與否。沒有批判性思考,不敢否定權威,就永遠不能在學術研究上取得進步。
舉個例子來說,古人宣稱八卦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種事物,傳統易學就是以這幾種事物的組合來解釋卦理與經文。但當我們面對這個言論時,我們首先要追問的問題是:為什麼八卦符號可以用來代表這八種事物?我們需要找到使這組對應關係成立的根據。只有在我們找到使這組對應關係成立的關係時,我們才能認可這些言論為真的。如果我們不能找到使這一對應關係的必然成立的根據,我們就不能夠以這個關係為基礎來演繹卦理與經文思想。
另一方面,假如古人宣稱的言論為真,我們就應當能夠在這些言論的基礎上成功解讀卦理與經文。但是,兩千多年的傳統易學並沒有將經文是什麼的問題講清說明,這也意味著傳統易依據的基礎假設可能本身就有問題。所以,不是前人說過就一定為真,也不是聖人說過就必須信奉。我們一定要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於前賢的言論,我們需要持有一個窮根究底的追問態度。如果古人的言論對,我們就要知道它們究竟對在哪裡。如果前人的言論不對,我們就要勇於放棄舊說,以更為合理的言論代替它。
《易經》只是一本尚未被正確解讀的古書,它不可能包含先進的哲學和科學思想。它的產生、傳播與應用的過程,一定要適應於它所在的那個時代的文化。上古時代,人們信奉神明,所以巫覡卜筮等活動的實質是藉助神明的力量來為人們解決實際困難,而不是先研討自然萬物之理,然後藉助這些道理來為人們服務。
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證明了,人類單純依靠思辨和思考並不能夠獲得自然事物的確切知識,以實驗觀察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研究是近代才產生的事物。幻想宇宙的奧秘被古人一勞永逸的發現,並藏到了一本古書中,這是違反認識規律的。所以,現代人研究《易經》首先要破除迷信,反對盲從和輕信,堅持思辨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勇於懷疑,敢於創新。任何言論合理的依據只有兩個,一要邏輯上合理,二要經得起實踐檢驗。這是所有思考的最終依據,也是所有學術研究都必須遵守的原則。
所以,盲從和迷信才是我們在研讀經文過程中最大障礙。沒有獨立思考,不敢否定權威,就永遠不能在學術研究上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