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一書是古人通過自然萬物的變化不斷總結之後編纂成的一部客觀依據自然運行法則進行運動推理法則的經典。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易經產生了好奇,市面上關於易經的課程五花八門,收費高低不等。所以今天要給各位講的就是,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花再多的錢也是誤入歧途。
那么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步驟又當如何呢?首先讓我們先從最根本的字義開始理解。
01易經為什麼叫易經,易字具有什麼樣的含義
首先來看易這個字的結構上面是日,下面是勿對不對?如果您覺得對,那麼現在開始學就是一個錯誤。易字下面字可不是勿字,而是一個月的象形。上面是日下面是月表示萬物輪轉生生不息。同時也表明了事物發展的軌跡,這條軌跡的依據是自然運動的周期及演變過程。
易經的第二重解釋是變通。變通這個詞我們現實中經常會用到。大致意思是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稍稍修改一下規則就會讓事情變得很容易,結果令大家都滿意。很多易經書籍的註解也常常用到這樣一句話:易則變,變則通,通則懂。前面說的就是這一重含義,後面說的則是第三重意義。
通則懂這句話應該很好理解了,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象篆只是對原文的註解但是具體事物不可能如此籠統的去敘述,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與客觀因素去推理。所以第三重含義就是化繁為簡。
易經最後一重意思就是捷徑,事物總是變化多端,比如從北京去羅馬有成千上萬條路可以選擇也都可以到達目的地,但是這其中有些路充滿了兇險,有些路雖然沒有兇險但是卻必須得繞遠,所以如何辨別正確的路徑,就是易經的第四重含義。
總結一下易經的四點核心內容就是遵守規則的情況下運用得當的方法,把複雜的事物簡單化最後起到快速找到正確途徑並且在這個前提下去堅持。
02學習易經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單獨問這個問題,相信各位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門的。如果學習時候沒有一個正確的初衷,那麼同樣會犯開頭提到的錯誤。不論任何學科,都要講究一個嚴謹,就是要遵守規則。
那麼學習易經的規則是什麼呢?如果您手上現在就有一本易經的話不妨翻開看一下在序篇裡面有這樣幾句話:行事預見天命,隨機順勢而作,增善減惡,德被蒼生,萬物皆興。
實際上這段話就把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易經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概括。所以您正打算學易經或者已經在學易經的話,切記不要跳過這段話,沒有正確的理解就不會得到您想要的學習結果。
所以而理解這句話我看網上很多說法都是拆開一句句地去講解,雖然拆開以後從字面理解看似解釋的都對,偏偏何在一起的時候那個答案很崩潰。這句話必須得連起來理解。
行事預見天命是定義,隨機順勢而作是目標導向,增善減惡是類比,德被蒼生是願景,萬物皆興是結語。
連起來理解就是說萬物皆有定數,縱然我們不能跳出命中的定數,不過變數就在定數之中,想要在天命之內尋得變數,但憑藉一己之力斷難達到,如何感召身旁之人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德行,這個德行的定義就以善為標杆審視自己的惡,步步亦趨將惡行排除,最終自然規律才會向好的一面的發展。
03六十四卦排序的依據是什麼
很多人一開始看易經一定會蒙圈,原因就在於六十四卦的排序看著有些亂。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理解應該是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坎為水這樣依次往下排,之後地天泰、雷天大壯這樣繼續排。但從第三卦開始就有點讓人不解其意。那麼六十四卦排序的依據又是什麼呢?如果不了解排序的依據對學習是否有影響呢?
這裡我可以明確地告訴您,如果不了解排序的依據您還真沒法學。我們上學有課程表做工作有日程安排,如果一切沒有安排就會變得雜亂無章,不會有半點進展。當然今天時間關係我也只能做一個簡要的說明,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先加關注,日後我再詳細的介紹。
首先從規律來看,六十四卦可分為三十二組,第一卦乾為天,第二卦坤為地,兩者是陰陽調換之後的結果。第三卦水雷屯,第四卦山水蒙則是綜卦的體現,因為把水雷屯卦倒過來就是山水蒙卦。第五卦水天需和第六掛天水訟以及第七卦地水師與第八卦水地比都是互為綜卦的體現,到了前八卦就代表第一個階段的結束。
天地生萬物,那麼天和地作為兩個載體必定得為承載萬物之根基。而後我們看到了後六卦是水和天地之間的關係,有了天地就會產生空氣,空氣可化水,水和氣可凝為雲,雲層碰撞產生閃電,之後有了水流。
水在大地衝刷過後分出了山、平原和丘陵。第一階段講的是萬物從朦朧到具體的形態的演變過程。而爻辭當中關於乾為天和坤為地的描述皆是從一條小龍的生命周期開始說起,從隱到現,再由盛到衰,用辯證的方法解釋了生命周期所蘊藏的定數。
第三卦屯卦說的是匯聚,第四卦蒙卦說的是險阻。兩者相互獨立又相對的統一。就好像我們人生當中雖然我們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具體實施時候卻發現困難阻力重重是一個道理。
04今日易經學習小結
易經其實更像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可以為我們創造便利的工具。就好像天氣預報的道理一樣,我們提前或許了之後幾日的天氣情況,不論是出行或者是農耕以及防澇都會進入有條不紊的狀態。
同時易經還關乎著空間結構,空間格局等學說,潛心學習易經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