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孩子自由的分寸,如何拿捏?

2020-09-17 北辰教育

這裡是北辰教育【辰讀時刻】,在這裡您將聽到家庭教育類的美文音頻。

如果您喜歡這個欄目,請讓我們聽到;如果您有好的建議和意見,也歡迎用文末留言的方式告訴我們。

△點擊上方音頻,聽主播/水杉為你朗讀


有位家長說,看過不少育兒的書籍,裡面經常提到要給孩子愛和自由。

她很認同這個觀點,因為自己從小到大都被父母管著,感覺自己的天性都被壓制了。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她很尊重孩子的意願,很少去約束孩子。

但現在遇到了一個難題,讓她非常困惑。

她正在上小學的兒子,非常喜歡看電視,她跟兒子說別看太久,可每次都被當成耳旁風。

為此,她也用過強硬的手段,但每次打罵完孩子,她都非常自責,因為仿佛在自己身上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她想不明白:「到底該不該給孩子自由?慣孩子與給孩子自由之間怎樣界定?」


過度的自由,是父母的不負責


在愛與自由這個命題下,家長的觀念往往走向兩個極端。

有一部分家長認為:我深愛著孩子,所以一切都任由他選擇,管孩子就是束縛他的自由,放手才是愛。

前段時間,我和朋友一家人開車出行。

途中,他們家的孩子想坐在副駕位上,因為坐在後排看不清路上的風景。

有生活經驗的大人都知道,小孩子是不能坐在副駕位上的,因為這樣很不安全,而且也違反了交通法規。

這對父母也很清楚這一點,但由於孩子又哭又鬧,最後他們妥協了。

顯而易見,他們給了孩子自由。但代價卻是,不僅冒著安全風險,還讓孩子知道了父母沒有遵守交通規則。

更重要的是,這對父母的做法,失去了自由應有的界限。

失去了界限,父母便無法理直氣壯地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失去了對孩子的引導作用。

這樣,父母只能寄希望孩子「樹大自然直」,但在放任自由下長大的孩子,未來可能很難如父母所願。

缺少了自由,孩子會變得叛逆


也有一些家長認為:父母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就要管好他的一切,給孩子太多的自由,就是害了他!

例如我身邊的一位媽媽,她堅持一個觀點:優秀的孩子不自由,自由的孩子不優秀。

所以,對於女兒的生活,她的管控面面俱到。

尤其是在學習上,他簡直比孩子還要下功夫。女兒每天學的課程,她都瞭然於胸,不僅全程輔導孩子做作業,還會額外布置習題。

每逢到了期末考試前夕,孩子每天要複習哪些科目,每門科目複習多久,她都會安排好,並要求孩子嚴格執行。

女兒表達反對意見時,她就會說:「這都是為你好,照做就對了。」

女兒既憤怒又無助,她覺得自己就像籠中小鳥,一點自由都沒有。

「只有把我牢牢攥在手心裡,我媽才放心。」女兒曾這樣在日記裡寫道。

有一次,母女兩人為此大吵了一架,媽媽倍感委屈,她覺得自己付出這麼多,孩子還這麼不懂事,實在太讓人傷心了。

她問自己的女兒:「我怎麼做,你才覺得我是一位好媽媽?」

女兒想都沒想回答說:「你少管我一點,就是一位好媽媽了。」

可見,一個孩子成長在缺少自由的家庭環境裡,就會對父母發起反抗,以爭取自由的權利。

而孩子一旦和父母形成了對立關係,父母的愛就成了束縛。

此時,父母對孩子做的越多,在孩子眼裡就是限制越多。孩子不會理解,也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


給予孩子自由的分寸,如何拿捏?


盧梭曾在《社會契約論》的開篇提出:「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這句話,大概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解答。

在家庭教育中,自由和束縛也是相對的,自由需要在規則的前提下給予,規則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因而,教育應該掌握一個原則,即給予孩子自由之前,先要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

這裡的規則有很多,小到生活習慣的養成,大到待人接物的道理,更包括法律常識,道德底線等等。

對於這些,父母最好能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來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觸及規則的事情,沒有「自由」可講。

而在規則的界限內,父母則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不要把自己的期待等同於孩子的成長目標,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在一定的界限內,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接納孩子的差異,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沒有能力做或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內向的孩子,我們就不能總是期待和要求他「大方點」。因為這是屬於孩子的自由。

此外,我們還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享有多大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能力大小。

對於一個還在蹣跚學步的孩子來說,就算父母給了他闖蕩世界的自由,那也無異於一句空話。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前提,也是要先學會遊泳和飛翔,不是嗎?

這也提醒著我們家長:給予孩子能力範圍內的自由,才是負責任的自由。

如果給孩子的自由過多,就會讓孩子的人生失控;若是對孩子管教過度,則會讓孩子無法獨立。

而理想的家庭教育,是管教和自由雙管齊下,讓孩子在相對自由的空間裡,形成自己獨立且完整的人格。

這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相信也是很多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待。

相關焦點

  • 拿捏分寸
    大千世界,古往今來,任何事都離不開「分寸」二字。人生在世,分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日常交流需要拿捏分寸,人際關係需要拿捏分寸,成就事業需要拿捏分寸,推進工作需要拿捏分寸,分寸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
  • 閱讀點亮人生│拿捏分寸
    這就是分寸拿捏不準所造成的結果。同樣一句話,在什麼地方說,在什麼時候談,都有分寸的。做一件事情,要快速完成,或者應該仔細推敲,也要拿捏分寸。現代的社會,不管各行各業,部屬隨著主管開創事業,你與主管的相處分寸,都要拿捏得好,才能受到主管的欣賞。就算你談情說愛,因為牽涉到與人的關係,舉凡相處的禮貌、行為風儀等,都要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得到對方的賞識。
  • 曾昭旭教授|拿捏分寸的基礎在自信
    編者按:禮治與法治通常是判斷社會發展現代化程度的標準,然而人間社會並非一切都以利益為基礎,所以在不同層次如何拿捏?
  • 拿捏分寸,保持平衡,是一種修行力
    生命就是一種平衡,人要拿捏一個度,該要的就去追求,不該要的就要自控。所以老子說「得與亡孰病」就是告訴我們:通常我們認為失去是減損,所以總想爭取得到;但換一個角度看,失去卻未必不是另一種更好的得到! 規律二:人要持平常心,太喜愛和太珍貴的東西,都會給自己帶來損耗。原文:「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 星雲大師:分寸
    人我之間彼此應該保持多少間距,此中都有分寸。現在講究高人做事,都要先拿捏分寸、拿穩分寸,合乎分寸,凡事就容易成功。做人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分寸呢?列舉如下:一、人情的分寸:人與人之間的交情,此中有分寸。小兒女可以叫爸爸跪下來給他當馬騎,爸爸會樂得哈哈大笑。
  • 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拿捏分寸的人,才真正厲害!
    當然是權衡得失,拿捏分寸。「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貪婪錢財,會作死;鳥貪食,會送命。於此同時,人沒有財,也會窮死;鳥沒有食物,也會餓死。所以,我們對待名利和錢財,得失的心態,要拿捏平衡。都沒有,不行;什麼都想要,欲望無止境,也不行。老子在《道德經》中,把規律都告訴你,至於你怎麼做?怎麼去把握平衡?要靠自己的自控力和修行力。
  • 美容行業的數位化轉型需要分寸拿捏
    但無論業務邊界如何拓展,克麗緹娜對自身的定位都是一個「專業性品牌」。以線下門店為核心,以「同心多樣化」戰略為核心戰略,克麗緹娜逐漸發展多樣化的經營模式。所謂「同心」,指的是克麗緹娜的核心是美麗產業,「多樣化」則是圍繞著健康、幸福、美麗等觀念去塑造產業鏈。而在這個過程中,數位化即是轉型的一部分,也是一大推動力。
  • 尹建莉:家長放手的分寸怎麼拿捏?
    如果我沒有理解錯,你所表達的是這樣:如果孩子的早期教育做得好,或天性良好,他是懂事的、自覺的,那麼可以放手,給他自由;如果由於前期家長工作沒做好,或天性頑劣,他是不夠自覺、不夠懂事的,就不能放手,家長要先幫助他建立規則,逐步給予自由。
  • 善解人意要拿捏分寸
    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能忍讓但是要有自己的原則,善解人意卻又要拿捏分寸,在任何時候都不委屈自己。5人生的快樂,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超越他人不得意,他人超越不失志。生活,就該有些陽光,有點自由,還有一些花朵。
  • 馬尚龍 | 《上海分寸》寫的是什麼分寸、誰的分寸?
    我說:我自己都是常常拿捏不準分寸,怎麼寫得出上海人的分寸?我寫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分寸。  城市也有分寸之說?當然。一個城市是否文明在於分寸,是否看得上眼在於分寸,是否日子過得下去仍舊是在於分寸。細節是大上海,細節也是小馬路;細節是大亨,細節也是小赤佬;細節是人民公園,細節也是過街樓……《上海分寸》已經上架了,書價58元。千萬別說貴,比一斤豬肉還便宜,很有分寸的吧?餐桌不可無肉,茶几不妨有書——上海自有分寸。
  • 拿捏得好做人的尺度和處事分寸的人,萬裡挑一
    這種人就是所謂的處世高手,他懂得做人的尺度和處事的分寸,不管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他都會讓我們覺得受到尊重,沒有被輕視的感覺。看透是種能耐,然後掌握得好處事的分寸,拿捏得好做人的尺度,這樣的人萬裡挑一,不受歡迎都不太可能!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真正的大人物往往能夠無視自己頭頂上的光環,他們不想讓自己因為淺薄而變得虛榮,他們會在日常的交往中保持進退有禮,是顯得非常有分寸。也許正因為這些,他們才會受到很多人的歡迎。
  • 14歲少年學校裡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教育孩子拿捏分寸有多重要
    面對極其複雜的網絡環境,單純的孩子根本難辨真假,一不小心就被套路,被欺騙。四、孩子被過度保護因為孩子比較少,在家裡都被當成寶貝疙瘩一樣疼愛。家務不讓幹,只負責學習。上下學來回有人接送,飯都是端到手裡。然而過度保護孩子實則害了孩子。孩子經受不住一點打擊和挫折,甚至稍微不如意就採取尋死覓活的方式威脅家長。五、父母教育方式失當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分寸拿捏得不好。有的還用以前吼叫打罵式的方式對待孩子,有的卻又過分保護孩子、不忍心教育孩子,這兩種都是極端,任何一個都是分寸沒有掌握好。
  • 學會掌控這3種分寸感,才會活得輕鬆自在
    嚴子陵揣著明白裝糊塗,只說自己在這富春江上如何垂釣鯽魚、如何清蒸下酒,又如何地自在逍遙。光武帝苦笑不已,無奈之下,只得由他去了。嚴子陵之所以受到皇帝的尊重,是因為遠離了皇帝;若他留在皇帝身邊做事,只怕皇帝對他的尊重會慢慢地消失。
  • 分寸(深度好文)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度」,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這個「度」其實就是分寸,也是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萬事萬物皆有分寸,月是懂得分寸的,它慢慢地缺了,又慢慢地圓了;時間是懂得分寸的,它公平地給予了每個人相同的時間,不長也不短;自然是懂得分寸的,四季有規律地輪迴,變換得恰到好處。
  • 事業愛情雙豐收的霍思燕是如何拿捏尷尬分寸在畫風突變中借勢上位
    幸福不遠處招手之際,霍思燕黑馬殺出,兩人於2009年2月一次聚會上碰面後便留下不解之緣,心猿意馬的楊溢無論被先前的親密戀人黃奕如何挽回都無法撲滅那番一心痴迷霍思燕的模樣。很快二人如意拍拖,強硬的霍思燕公開表示他們是真心相戀,並非橫刀奪愛。掙脫了渣男體質的楊溢後,黃奕轉投姜凱的懷抱,可能有過上一段戀愛經歷的教訓擔心夜長夢多,兩人相識41天便閃電結婚了。
  • 氣溫驟降,給孩子穿衣時拿捏好「分寸」,這三種衣服換季時不要穿
    ,就會儘可能地給孩子多穿衣服。,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在家裡一般帶著孩子的是爺爺奶奶這一輩兒的老人,因為老人是比較怕冷的,所以他們自然而然也會覺得孩子也冷,就會給孩子多穿衣服。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孩子的代謝其實要比他們的快,而且孩子也是好動的,沒一會兒就會出好多汗,這樣一來,其實孩子的衣服就都溼了,這樣的話,反而就會更加容易感冒。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了解孩子,把握分寸!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在書中,作者也提到了一個類似的觀點:「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 父母愛孩子,如何把握分寸不溺愛?看完就知道怎麼做了
    大家都知道,對孩子溺愛不好,可是每個家長都把孩子當成是心肝寶貝,平時生活中看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又想把所有的好東西都送給孩子,這裡就有了新的問題,愛孩子的分寸究竟應該如何把握。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凡事都有個度,愛孩子也是如此。在度的範圍內愛孩子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一旦超過了度的範圍,愛就變成了傷害。
  • 懂分寸,是最高級的教養
    在事業上懂分寸,能讓你很好的拿捏到與同事、上司相處的分寸感。與異性同事關係過密,別人會說你是不是有什麼不乾淨的目的,與同性關係過從甚密,別人又會說什麼八卦都是從你這裡流出去的。與上司關係太密切,別人會說你想要越級。只有真正的懂得分寸,才能讓你在事業上,在職場中遊刃有餘。
  • 教育孩子的過程需要把握的分寸
    孩子的變化不是排山倒海的,而是春天的小草,悄無聲息地破土而出。孩子微妙的狀態改變,給我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如果識別不出來,認為孩子屢教不改,對孩子的回應,南轅北轍,孩子身上積極行為的也會被扼殺在不自知中。微妙的負向信息,也同樣容易看不到。比如,用比較長的時間跨度觀察一個孩子的成長。有的孩子從小到大成績很好,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