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北辰教育【辰讀時刻】,在這裡您將聽到家庭教育類的美文音頻。
如果您喜歡這個欄目,請讓我們聽到;如果您有好的建議和意見,也歡迎用文末留言的方式告訴我們。
△點擊上方音頻,聽主播/水杉為你朗讀
有位家長說,看過不少育兒的書籍,裡面經常提到要給孩子愛和自由。
她很認同這個觀點,因為自己從小到大都被父母管著,感覺自己的天性都被壓制了。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她很尊重孩子的意願,很少去約束孩子。
但現在遇到了一個難題,讓她非常困惑。
她正在上小學的兒子,非常喜歡看電視,她跟兒子說別看太久,可每次都被當成耳旁風。
為此,她也用過強硬的手段,但每次打罵完孩子,她都非常自責,因為仿佛在自己身上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她想不明白:「到底該不該給孩子自由?慣孩子與給孩子自由之間怎樣界定?」
在愛與自由這個命題下,家長的觀念往往走向兩個極端。
有一部分家長認為:我深愛著孩子,所以一切都任由他選擇,管孩子就是束縛他的自由,放手才是愛。
前段時間,我和朋友一家人開車出行。
途中,他們家的孩子想坐在副駕位上,因為坐在後排看不清路上的風景。
有生活經驗的大人都知道,小孩子是不能坐在副駕位上的,因為這樣很不安全,而且也違反了交通法規。
這對父母也很清楚這一點,但由於孩子又哭又鬧,最後他們妥協了。
顯而易見,他們給了孩子自由。但代價卻是,不僅冒著安全風險,還讓孩子知道了父母沒有遵守交通規則。
更重要的是,這對父母的做法,失去了自由應有的界限。
失去了界限,父母便無法理直氣壯地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失去了對孩子的引導作用。
這樣,父母只能寄希望孩子「樹大自然直」,但在放任自由下長大的孩子,未來可能很難如父母所願。
也有一些家長認為:父母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就要管好他的一切,給孩子太多的自由,就是害了他!
例如我身邊的一位媽媽,她堅持一個觀點:優秀的孩子不自由,自由的孩子不優秀。
所以,對於女兒的生活,她的管控面面俱到。
尤其是在學習上,他簡直比孩子還要下功夫。女兒每天學的課程,她都瞭然於胸,不僅全程輔導孩子做作業,還會額外布置習題。
每逢到了期末考試前夕,孩子每天要複習哪些科目,每門科目複習多久,她都會安排好,並要求孩子嚴格執行。
女兒表達反對意見時,她就會說:「這都是為你好,照做就對了。」
女兒既憤怒又無助,她覺得自己就像籠中小鳥,一點自由都沒有。
「只有把我牢牢攥在手心裡,我媽才放心。」女兒曾這樣在日記裡寫道。
有一次,母女兩人為此大吵了一架,媽媽倍感委屈,她覺得自己付出這麼多,孩子還這麼不懂事,實在太讓人傷心了。
她問自己的女兒:「我怎麼做,你才覺得我是一位好媽媽?」
女兒想都沒想回答說:「你少管我一點,就是一位好媽媽了。」
可見,一個孩子成長在缺少自由的家庭環境裡,就會對父母發起反抗,以爭取自由的權利。
而孩子一旦和父母形成了對立關係,父母的愛就成了束縛。
此時,父母對孩子做的越多,在孩子眼裡就是限制越多。孩子不會理解,也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
盧梭曾在《社會契約論》的開篇提出:「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這句話,大概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解答。
在家庭教育中,自由和束縛也是相對的,自由需要在規則的前提下給予,規則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因而,教育應該掌握一個原則,即給予孩子自由之前,先要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
這裡的規則有很多,小到生活習慣的養成,大到待人接物的道理,更包括法律常識,道德底線等等。
對於這些,父母最好能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來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觸及規則的事情,沒有「自由」可講。
而在規則的界限內,父母則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不要把自己的期待等同於孩子的成長目標,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在一定的界限內,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接納孩子的差異,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沒有能力做或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內向的孩子,我們就不能總是期待和要求他「大方點」。因為這是屬於孩子的自由。
此外,我們還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享有多大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能力大小。
對於一個還在蹣跚學步的孩子來說,就算父母給了他闖蕩世界的自由,那也無異於一句空話。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前提,也是要先學會遊泳和飛翔,不是嗎?
這也提醒著我們家長:給予孩子能力範圍內的自由,才是負責任的自由。
如果給孩子的自由過多,就會讓孩子的人生失控;若是對孩子管教過度,則會讓孩子無法獨立。
而理想的家庭教育,是管教和自由雙管齊下,讓孩子在相對自由的空間裡,形成自己獨立且完整的人格。
這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相信也是很多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