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了解孩子,把握分寸!

2020-08-30 凡平美

關於育兒和親子關係,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似乎每個家庭也都有自己的難題。家長們總是急切地追尋著這個問題的答案:怎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積極向上、全面發展的人?

當我們一門心思想要培養子女的時候,是否有認識到自身也需要學習和改變?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上所發生的任何變化都將會給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

為人父母者,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正如美國著名女領導人希拉蕊·柯林頓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今天這本《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便是由美國的三位教育學專家賽西•高夫、戴維•託馬斯、梅麗莎•切瓦特桑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

書中認為,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我們怕孩子走錯人生路,所以一門心思地指導孩子、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根據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作者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怎麼實現自我成長?真正良好的親子關係又該怎樣建立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去書中尋找親子問題的答案吧。

01

紀伯倫曾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在書中,作者也提到了一個類似的觀點:「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因此,成為好父母的前提是做一個不斷學習的人,進而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大人,而進步和成長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自己,因此我們不妨嘗試做一件事情:

挑出三個在生活中比較了解你的人,去詢問一下他們對你的看法,你可以試著去問一問這樣的問題:

「你覺得我這個父親/母親當得怎麼樣?」

「你覺得我在養育孩子方面有什麼優點嗎?還有什麼欠缺嗎?」

「跟我在一起的時候,你覺得我有哪些方面比較令人滿意呢?你覺得我這個人哪些方面比較難以相處?」

相信你得到的這些反饋和評價,將會讓你更加了解其他人對你的感覺,從而更多地衝破自己的局限,學會換位思考。

當然,我們也需要去了解孩子對我們的看法,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了解,那麼不妨問問孩子這些問題:

「你最喜歡跟爸爸媽媽一起做的是什麼呢?」

「你覺得爸爸媽媽還可以為你做點什麼別的嗎?」

「你覺得爸爸媽媽不應該做哪些事呢?或者說,我們應該採取什麼不同的方式嗎?」

你會發現,那些在你眼裡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許在孩子的心中至關重要。比如,你在陪孩子看動畫片的同時還在收拾衣服,你只是覺得自己可以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但是在孩子心中,或許會覺得自己不夠重要,以至於你不會一門心思地陪他。

02

當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時候,不妨先去了解一下孩子的性情和成長過程。不同的孩子總是會有不一樣的性情,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做的是順勢引導,幫助孩子尋找到自己的優勢。

除了性情,父母還應該了解屬於孩子的成長過程。很多父母總是會很焦急,也擔心很多問題。例如: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坐不住?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無法清晰地表達?

但實際上,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若干座裡程碑,提示他們在某個時刻能完成什麼任務,這便是孩子的成長過程和成長階段。兒童的成長有其自身的規律,因此,特定年齡段的孩子說謊其實很正常,兩三歲的男孩好動、坐不住也是自然的,所以,作為父母,也不要操之過急。

當然,如果時間到了,某個裡程碑還未出現,父母就得想想了,該如何拉孩子一把,幫助他們繼續成長的旅程。

03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分寸的問題。如何把握愛與怕、管教與慈愛、約束與自由之間的適宜尺度,是親子關係的重要課題。

第一個問題,父母心中的怕與愛。

你有沒有經歷過第一次送孩子離開家的情況,你是否還記得小學的時候,孩子第一次獨自去上學的情景?那個時候,你有怎樣的表現和感受呢?

有的父母會不斷叮囑,依依不捨;有的父母會裝作堅強,轉身離開。但是,相信大多數人心中都會有怕與愛這兩種夾雜在一起的情緒。在養育兒女的漫長旅途中,每一個父母都會體驗這兩種情感,一舉一動有時是出於愛,更多的則是出於害怕,怕孩子無法照顧好自己,怕孩子走錯路……

其實,害怕是正常的,每個做父母的人都會有害怕的時候,可問題在於,如果我們感到害怕,該如何在承認懼怕的同時,讓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被左右呢?

舉個例子,當你讓孩子第一次獨自去學校時,你首先需要穩住你自己,不要把自己的焦躁傳染給她。同時,平時在一些細小的事情上儘量鼓勵孩子獨立,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知道他的能力,相信他能做得很好。

第二個問題,管教與慈愛。

關於管教的話題,歷來都備受爭論。有人認為,對孩子嚴加管教才能讓孩子更快地成長;也有人認為,賞識教育才會激發孩子的信心。那麼,到底怎樣才合適呢?

書中提到:無情的管教只會招來孩子的叛逆,慈愛無度會給孩子過多空間,使他們缺乏安全感。

因此,管教也是父母引導和保護孩子的一種方式,好的父母應該把慈愛融入對孩子的管教中,並且不偏不倚,始終如一地奉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管教孩子的初衷是為了教育、改善和保護孩子,目的是引導他們,是愛孩子的一種表現。我們在管教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應該是愛,而不是憤怒。在管教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傷害或者羞辱孩子。

所以,想一想,在哪些方面你可以對孩子嚴厲管教,並且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要學會對孩子說:「你可能會覺得這樣做沒道理,不過我還是要堅持。」「受了這樣的懲罰你很生氣是吧,可我覺得這是對的。」

第三個問題,約束與自由。

我們鼓勵孩子獨立、允許他們享受自由,但作為父母,同時也應該嘗試約束孩子,給他們設立一些有益健康的規矩。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己去努力、去爭取。在某些情況下,當孩子在嘗試解決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在一旁靜觀其變,讓孩子通過自己做決定來學到本領,儘管孩子有時做出的決定可能不是那麼合理,但這正是培養孩子性格的好機會,可以鍛鍊孩子的韌性和意志力,還可以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同時,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掌握好幫助的分寸,學會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父母應該在必要的時候給孩子提供一定的幫助,但原則上是不能干擾孩子的成長。

父母要分小步走,把成長的權利交還給孩子,鍛鍊他們的獨立性、創造力和韌性,開發他們的聰明才智。

04

如果想要做一個有分寸的父母,那麼我們必須要懂得一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充滿感情,但不要感情用事。

為人父母,難免會有被熊孩子氣瘋的時候,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很多父母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往往會對孩子說出一些不應該說的話、做出一些不應該做的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感情用事,這跟餓著肚子去雜貨店買東西有點相似,最後往往讓自己做出較為衝動、未經思考的決定,日後懊悔不已。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情緒激動的時候,最好是告訴孩子:「我休息一下再說。」也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大家都需要安靜一下。」

安靜和休息不僅適合幾歲的小孩,也適合大孩子和所有的成年人,它可以讓父母獲取更多的迴旋餘地,帶著同情、尊重和智慧來與孩子交流。

多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心來,想一想是否需要對孩子進行管教,如果真的需要,也應該想想採取何種方式更合適。

了解孩子,把握分寸是父母永遠都要學習的課題。

相關焦點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有一次睡前女兒跟我說「媽媽,你生氣的樣子就像惡魔」,瞬間淚奔…不說遇見孩子,會遇見更好的自己嗎?可我卻仿佛遇見了惡魔般的自己,不知道怎麼辦才好。而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常常帶有自己孩童時期的經歷和感受。所以,父母跳出或療愈自己的童年創傷,平和自己的情緒,是給孩子良好的示範,也是孩子能否可以管控自己的關鍵。(二)此外,人的大腦進化有三個階段,從生理腦到情緒腦,最後再到思維腦,它們是逐漸發展起來的。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自己做出改變,才能改變孩子
    兒子揉著自己的手,哭著對我點了點頭,並且在情緒有所緩和的時候,跟我和妹妹都道了歉!然而這件事並沒有結束,因為這件事,我失眠了,懷疑自己是不是缺席了對孩子的教育,以至於他到現在都沒有建立好危險意識,帶著這個疑問,我打開了《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 遇見孩子,也遇見更好的自己
    文|姚海燕《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我是第二次讀,這次未讀之前,說實話我真的只對書名有印象,至於內容,完全想不起來了(這真的提示我在高效閱讀方面還需要更多學習)。2歲之後,逐漸開始了解翻看一些育兒書籍,很多理念顛覆了自己以前的養育觀念,再回想孩子之前的一些表現,我發現很多時候我真的做得不好,比如因為自己的情緒,把孩子用力地放在茶几上。不學習,我覺得這絲毫沒有問題。後來我為此跟兒子道歉的時候,他什麼都沒說,只是沉默,淚流滿面。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養育孩子,成長自己
    ,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就告訴我們,在親子關係中改變自己的思維,糾正自己的過錯,要比用自己的想法去書寫孩子的人生更重要。《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由賽西•高夫、戴維•託馬斯和梅麗莎•切瓦特桑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共同編寫,他們在一家叫做「明日之星」的青少年心理輔導機構工作,在家庭教育方面有豐富的經驗。首先,我們要清楚家庭教育的誤區。正如希拉蕊•柯林頓曾對女兒說:「我是第一次做你的媽媽,你也是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用愛教育子女,心靈成長
    但往往又因為這些愛和害怕讓教育陷入了誤區《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書中認為,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就很好的詮釋了這種教育模式,它通過真實的案例,告訴了我們,「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淨化我們的心靈。」本書的作者是三位美國教育專家,以他們幾十年的經驗總結及案例分析娓娓道來,相信父母們閱讀時,都可以在裡面的案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得到體會和啟發。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對孩子的了解,讓我們更有力量
    是,沒錯,孩子屈服於淫威下,這次的作業是完成了,但下次的,下下次的呢?沒有父母壓陣,沒有棍棒,往後人生,真的會風霜有你!為什麼孩子總喜歡跟我們對著幹?《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答案。,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無止境給孩子糾錯,給他們提要求,這其中需要父母不斷調整養育價值觀,最終讓自己與孩子同頻。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孩子為什麼總跟我們對著幹?
    是,沒錯,孩子屈服於淫威下,這次的作業是完成了,但下次的,下下次的呢?沒有父母壓陣,沒有棍棒,往後人生,真的會風霜有你!為什麼孩子總喜歡跟我們對著幹?《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答案。,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無止境給孩子糾錯,給他們提要求,這其中需要父母不斷調整養育價值觀,最終讓自己與孩子同頻。
  • 遇見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自從有了孩子,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這句話:遇見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為了孩子,我學會開車。一直以來,我對開車都很恐懼,覺得小小的人,大大的車,實在是難以駕馭,還有什麼檔位、速度、離合,真的是太難了。可是,當我在寒風中帶著孩子等待老公開車來接的時候,我終於下定決心要拿到駕照。
  • 孩子,你為什麼總不願意和我說?只想遇見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最近讀了一本《遇見孩子,遇見最好的自己》的父母心靈成長必選書,有了深刻的感受。教育孩子,也是要走心的。,遇見更好的自己》,它不斷地述說著一個要領:沒有單方面的成長,也沒有單方面的說教,所有的東西,需要和孩子一起來完成。
  • 高考,遇見更好的自己
    近日,各個省的高考分數線陸續公布了,焦慮的不只是學生們,還有如何面對孩子的家長們。即便是孩子高考成績很好,但在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會有些遺憾。 我朋友家的孩子,也在焦急的等待中,得知自己的分數和平日分數相比差了50分而鬱鬱寡歡,作為家長似乎還不知如何來勸慰自己的孩子。
  • 把握教育孩子的分寸,軟硬兼施會更好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孩子也是一個有感情的,再說他現在正處於安全期的行程對孩子的安全感形成還是有一定必要的。每次孩子做夢的時候都會大聲的喊著媽媽,因為他需要媽媽,他更愛媽媽,她也是有感情的,老是這樣子,不是打就是罵,對孩子的心理也會造成一定的陰影,這個度真的是很難把握呀。
  • 遇見孩子,遇見更美好的自己,孩子,媽媽和你同成長
    還有就是很多父母怕耽擱了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發育等等,所以都會買很多育兒類的書籍,自己一邊學習一邊帶孩子。當媽的英子就買了一本《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對他們夫妻倆影響很大。英子小時候身體體質很弱,經常生病,媽媽很寵帶的很嬌貴,怕英子摔跤所以不讓英子學自行車,因此英子到現在也不會騎自行車。
  •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母》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只有從心底真正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明白到要夫妻一起為了孩子去努力,去創造更好的環境,願意對自己、對孩子、對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才是做好準備為人父母。此時的你們,是為單純的愛而生孩子,沒有附加條件,沒有感情綁架,在面對孩子,教育孩子的時候,才會真正地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給他無條件的愛與信任。
  • 遇見孩子,更遇見更好的自己!走出去找到自己的價值
    由小班升為中班後,經過一年的相處,同學們的友誼也增加了,於是增加了串門的機會,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交際能力,也在串門中發現了許多問題,同時也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首先第一次去別人家做客的時候,是小區玩的時候正好遇到了你的同學,同學媽媽邀請去他們家玩會,沒事也就帶去了,在此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
  • 遇見廣外,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廣外這裡是特色教育的閃亮名片這裡是人才培養的優質土壤這裡是助力圓夢的廣闊平臺這裡,是廣外大亞灣外校遇見廣外 遇見,是廣外大亞灣外校遇見廣外遇見「國際教育」以生為本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豐富多元的對外交流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環境與成長平臺
  • 遇見深外,遇見更好的自己
    30年砥礪前行懷揣初心,不負使命她是一張特區教育的閃亮名片她是拔尖人才培養的優質土壤她是助力學子圓夢的閃耀深外埋頭拼搏的三年只為遇見更多「更好的」而遇見深外,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一刻,遇見深外,遇見更好的自己這一程
  • 懂得「謙讓」是一種美德,孩子過度謙讓使不得,要學會把握分寸
    類似於這樣的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往往缺少能夠了解孩子內心感受的人,許多家長面對孩子這樣的事情,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讓孩子無條件地去謙讓對方。這樣不明事理過分謙讓,時間久了,經歷這樣的事多了,會讓孩子在謙讓這門學問上失去分寸,對自己做人的原則底線的尺寸也把握不好,使得孩子性格不能向良好的方向去發展。
  • 表揚孩子應把握好時機與分寸。
    孩子的一切活動都希望得到家長或其他成人的認可和讚許,家長對孩子的認可和讚許將會影響孩子成長的方向,所以家長一定要把握好表揚孩子的時機與分寸。5歲的鎧鎧在一次故事比賽中獲得幼兒園大班級講故事比賽第一名,爸爸媽媽喜笑顏開,二話不說就帶上鎧鎧去麥當勞吃他最想吃的烤雞,還給他買了昂貴的新玩具。
  • 《當孩子遇見書》:給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就是讓孩子愛上繪本
    而這些著作都是她對與孩子相處最真實的感受,而不是虛假的編撰。就像《當孩子遇見書》一樣,書中既有中川李枝子老師自己幼年讀繪本的經歷感受,又有她教自己的孩子讀繪本的經歷,更有她在綠保育園與眾多孩子一起相處,並帶領他們讀繪本的經歷,這些經歷真實而鮮活,因此更能向我們傳達當孩子遇到書,當孩子遇到繪本,會給他們的人生帶來多大的幸福的感受。
  • 楊志平 | 遇見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因為一個有責任感的老師最在乎的不是教出了多少優秀學生,而是還有多少沒被自己教好的學生……不知你的打算是什麼,我都希望你三思而後行,不管是什麼樣的決定,都要有男子漢應有的擔當。」「其實每個父母都是實習生,面對自己的孩子,他們更多是無奈和不知所措。我兒子讀八年級時,我也曾迷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