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海燕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我是第二次讀,這次未讀之前,說實話我真的只對書名有印象,至於內容,完全想不起來了(這真的提示我在高效閱讀方面還需要更多學習)。到現在讀完這本書,我的總的感受是雖然書中很多內容我記不住,但是我已經運用到和孩子的相處和陪伴中,比如接納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鼓勵孩子、不小看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同時有很多觀念更深入我心,找到了今後努力的方向,算是這次閱讀最大的收穫吧。
比如我們要因為愛去教育孩子,而非害怕,比如放下父母的角色,積極參與孩子的遊戲,收穫快樂和創新….。接下來,我主要從以下幾點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俗語說不學習會落後,在育兒這條路上,不學習豈止是落後那麼簡單,我更覺得是成年人對自己孩子的未來不負責任。我們每個人對孩子都有不同的期盼,但希望孩子身心健康,獲得幸福是我們父母最基本也可以說是最難實現的目標。身邊有太多父母子女相處的方式,在我看來真的讓人心驚,我相信這些子女未來的表現也一定會給這些父母很多「意外」。
孩子2歲以前,我很少接觸育兒書籍,偶爾看一些公眾號,真的是憑自己的理解以及遇到問題和三添爸爸溝通的方式來對待孩子。2歲之後,逐漸開始了解翻看一些育兒書籍,很多理念顛覆了自己以前的養育觀念,再回想孩子之前的一些表現,我發現很多時候我真的做得不好,比如因為自己的情緒,把孩子用力地放在茶几上。不學習,我覺得這絲毫沒有問題。後來我為此跟兒子道歉的時候,他什麼都沒說,只是沉默,淚流滿面。
還有好多這樣的瞬間。看書學習,讓我對自己有更多覺察,讓我更自信地看待兒子的成長,更好地處理家庭關係,閱讀讓我收穫了自己更淡定的內心。有了這份淡定和自信,我相信問題都會得到妥善解決。
為人父母的我們,需要跳脫出「父母」的角色,思考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是父母,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為孩子成長中的點滴負責,這個如同一把枷鎖,讓我們擔心害怕孩子的各種行為。
印象中我的媽媽總說一句話,「要不是為了你們姐妹倆,我早和你爸…….」,這樣的話,一直讓我們很有負罪感,母親的不幸福完全是因為我們。如今他們再爭吵的時候,我鼓勵我媽,你實在過不下去就和我爸說清楚算了,我們姐妹已各自成家,無需再為了我們犧牲自己,多少次他們也只是吵吵就過了。
我深刻地剖析,覺得父母這個角色或許有時候也成了一種擋箭牌,成了讓我們看不清自己的擋箭牌,如同我的媽媽,如果她當年遵從內心,無那麼多顧慮,做她自己,我和我妹妹的人生會如何,常常在遐想這個問題。
以前不覺得養育孩子和父母做自己有何關係,讀過多本書,都傳遞了這樣的信念: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活好自己,用自己活好的生命去影響孩子的生命。只要我們營造了利於孩子成長的氛圍,孩子即便犯錯也沒有關係,他自會自我修復,自我成長。所以,做更好的自己,不僅僅是為了取悅自己,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榜樣的力量,成長為他自己。
於我自己,這兩年有了清晰的職業規劃,而且工作表現獲得了領導的認可,也收穫了不少自信,育兒路上也在堅持學習,堅持每天記錄一條看見孩子的鼓勵,我們和兒子的衝突雖有但都能冷靜客觀地看待,所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有了方向,便不覺得漫長。
尊重,信任,鼓勵,傾聽,接納這些詞看似簡單,落實到我們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我們的做法可能千變萬化,但我們取得的效果卻是一樣的。和孩子的挑戰和衝突有大有小,隨時都在上演,我們用這些內化的品質去處理一定會有驚喜。
有一天三添外公滿屋找他的藥,沒找到,來質問三添,是不是他扔到樓下了。外婆也很肯定地說,絕對是我兒扔下去的,因為他以前就扔過外公的眼鏡,扔過外公的衣服。我去問三添,他有沒有扔外公的藥,兒子說沒有,而且我問了兩次,他都堅持說沒有,我說兒子,媽媽相信你,相信你沒有扔外公的藥,並告訴他高空拋物的危險性,關於這點他是懂的。但這在外公外婆看來,是我兒子在狡辯。
過了好幾天,兒子突然拉著我去看鞋柜上邊,我一看原來是外公的藥膏,當時心頭一驚,慶幸自己在之前表達了對兒子的信任,而不是跟隨外公外婆,說我兒狡辯,至於外婆質問的兒子扔眼鏡、扔衣服的事我都要在心中打個問號了。
後來我說,兒子你把藥收好,等外公回家給他一個驚喜吧。這只是關於信任的一件小事。
還有一件小事,兒子晚上快睡覺的時候突然想喝奶,去徵求外婆的意見,外婆好好地跟他說不能喝,但是沒有用,兒子依舊拿著奶跑到客廳。外婆無奈,只有告訴我。我走到客廳,蹲下來,握著他的手,告訴他,兒子媽媽特別理解你現在還想喝奶的感受,我還沒繼續往下說,三添回復我:媽媽我喝水吧。這是看見孩子的一個小例子。我們的觀念不一樣,所學不一樣,在和孩子相處的方式也不一樣。
挑戰和衝突不可怕,時常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見孩子內在的需求和感受,他們只是渴望被我們看見,被看見之後,也許無需我們再說什麼,他們自然會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這種看見孩子的能力,父母如若不學習,如若沒有平和的心態,是真的辦不到的。看見孩子,其實也是在呼籲我們看見我們自己,關照我們自己的需求,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的。所以,成為高效能父母,我們唯一需要的,就是堅持學習,成長自己,讓自己有越來越多看見孩子的能力,最後才能好好養育孩子。
*本文圖片來自於「花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