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家長放手的分寸怎麼拿捏?

2022-01-01 尹建莉父母學堂

這位家長:

您好。

你的來信沒有直接向我提出問題,只是分享了你對於「放手」的看法及做法。透過流暢清晰的文字,能看到你對於教育問題總是在認真思考著,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在很多的諮詢郵件中能看到這樣一封高水準的來信,真的很愉快,眼前一亮。

你的觀點邏輯嚴謹,有理有據,我相信會引起很多家長的共鳴。如果我沒有理解錯,你所表達的是這樣:如果孩子的早期教育做得好,或天性良好,他是懂事的、自覺的,那麼可以放手,給他自由;如果由於前期家長工作沒做好,或天性頑劣,他是不夠自覺、不夠懂事的,就不能放手,家長要先幫助他建立規則,逐步給予自由。

生活中,當我們手拿自己房門的鑰匙,面前站著一個完全信賴的人時,我們會放心地把鑰匙交給他,讓他自己進屋去;只有對眼前的人半信半疑時,才會猶豫,才會通過一次次試探來決定要不要把鑰匙給他。那麼,面對孩子呢?要不要信任他?

你有沒有發現你的立論中有一種「被動」心理,即要不要放手,取決於孩子的表現,家長只是在心裡暗暗制定了一套標準,孩子符合了這些標準,就放手;一旦觀察到孩子達不到標準,就「收手」。這樣說來,一個詭異的現象出現了——教育中的「給孩子自由」「放手」,看來竟不是由家長決定,而是由孩子來決定——那麼,教育到底是誰對誰施行影響力呢?

這個思辨你可以想想,可以暫時不理解,我此信也不打算太多地陳述這方面的道理。畢竟每個人都要走過一段屬於自己的思考之路,每段路都是對的,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我信任每個孩子的本質都是向上向善的,我也相信每個人總能到達他應該到達的認識高度。凡把思考真誠地加入生活的人,他必定會成熟起來。

我在年輕時也像你一樣喜歡思考,現在的一些觀念和當年已經大不一樣。總的一個感覺就是,生命一直是流動的,一直是變化的,思想也一樣。思想的成熟就像吃饅頭一樣,當我吃到第四個感覺很撐的時候,絕不能說前面三個沒什麼用。任何一個階段上的思考和探索都是有價值的。最高的價值不在於哪一種想法是完全正確的,而是我們作為某個社會或家庭的角色,一直在用心地尋找著更美好的方案,更適宜自己的道路。

從小到大,我女兒圓圓其實並不能很好地安排她的時間。我記得她的整個小學階段,都是記不住寫假期作業的。幾乎每次都是到開學只剩兩三天了,她才想起來還有假期作業這回事,總是急得要哭,我就趕快安慰她,然後和她一起梳理一下要做些什麼,讓她確定哪些她做,哪些我幫忙做,我們母女齊動手,趕在開學前最後的時間裡把作業做完。

她剛入大學時,惦記著因為上中學而擱淺的爵士鼓,說要找個老師重新學,但直到大學畢業也沒去做這件事,更多的時間花在了打遊戲、看動漫、購物等事情上。我當然遺憾她的爵士鼓才藝荒廢得太久,可能以後再也撿不起來了,但我想,打爵士鼓很好,難道打遊戲、看動漫、購物就不好嗎?好與不好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難道不是她自己最清楚嗎?除了這些小事,我女兒在「大事情」上也不見得能協調好時間,她在為申請美國留學而備戰GRE時,經常管不住自己玩遊戲、看漫畫、看小說,她肯定也糾結,就在書桌前貼了兩張紙條,上面寫著:「再不用功就沒書可讀了」「再玩遊戲就是豬」。當然,她後來申請到了很好的大學,這當然令我滿意。但如果她申請到普通大學,只要她自己接受,我就可以接受。

我當然願意她去讀更好的大學,但我無為。因為我知道,自己再操心也無力做到讓她更努力一些或更成功一些。而恰是我的無為,使得她必須自己對自己負責。我能夠對她提供的最大幫助,就是讓她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她知道自己怎樣都是被父母接納的,所以她的心思和能量不被分散,全部放在自我成長上。

兒童的成長並不完全依賴父母的精細調控,正因為信任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所以才可以放手。同時,正因為信任人天生的向上向善本能,才可以原諒我們自己或孩子的過失。同時,人還有另一種本能,就是自我修繕。為人父母只要不是錯得出格,孩子一般情況下都是會發展得不錯的。

我的孩子現在工作了,她非常成熟大氣,現在更有能力批判我,她有時會指出我在她小時候犯的過失,認為我的某種行為在當年傷害了她。我雖然後悔,但我現在意識到,我當年繞不開那些過失,那是我成長的必經之路。我不能用現在的思想和高度去批判當年的自己。所以這種時候,我只是尷尬地笑笑,向她承認「媽媽當年好傻」。比如我在她的初中階段,經常教導她不要虛榮,不要和學校裡家境富裕的孩子比穿戴,也很少關心她的衣著,覺得只要穿得整潔就行,不必在意時尚。她在那幾年確實很樸素,心思都用在學習上,我也自我陶醉於我的教導。這件事情中的「虛假價值」直到孩子現在完全長大了,才有能力和我探討,說我當年的做法讓她很受傷,我雖然難過,但很感激我的孩子讓我進一步成長,在這些小問題上看到自己意識層面的大問題。

我現在最感欣慰的是,我在帶她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和學習,大體說來是正確的,尤其沒有用各種瑣事壓抑她,所以孩子成長得健康,且自行糾正了我的很多錯誤。這讓我更體會到自由的價值,它不在一碗飯、一本書、一次作業等這些眼前的細節上,更在對一個生命久遠的呵護上。

現在教育中關於自由的分寸或如何放手的分歧,背後的心理基礎就是信任或不信任人性的本能。如果一個人堅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獨立的個體,堅信在這個孩子的內部,早已具備了「成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就像一顆麥粒具備了所有成為一頭麥穗的要素一樣,那麼他就會完全安心於去做最簡單的澆水鋤草工作,而不會精細安排這粒種子何時出苗,何時開花,更不用擔心它會長成一株野草。

自由只有一種,剩下的都是不自由,不自由的程度有各種不同。愛也只有一種,那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和支持,有條件的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我們要給予孩子的,就是真正的「愛與自由」。自由這個詞,和愛一樣,被太多的人誤解了,以至於殺死自己女友的罪犯都說,我殺她是因為「我愛她」。所以辨識清楚這兩個詞語代表的真正內涵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你自身很優秀,在生活中、工作中都不允許自己出錯,各方面做得完善,這非常好,但我還是建議你不要把自己的經驗生硬推廣到孩子身上。你可以適當去幫助孩子,促進孩子,卻沒必要對孩子進行「精細管理」。如果一定要確定一個「放手」的原則,我能給出的就是,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太有痕跡,儘量無痕;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檢驗的標準就是:孩子因此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最終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你作為家長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給孩子「出手施肥」是很好的,因為真正的「愛與自由」就是生命最好的「肥料」,但如果我們把「揠苗助長」也當作「肥料」去用,那就大錯特錯了。

謝謝你激發了我的傾談熱情,我喜歡和你交流。

祝福你!

相關焦點

  • 拿捏分寸
    大千世界,古往今來,任何事都離不開「分寸」二字。人生在世,分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日常交流需要拿捏分寸,人際關係需要拿捏分寸,成就事業需要拿捏分寸,推進工作需要拿捏分寸,分寸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
  • 閱讀點亮人生│拿捏分寸
    這就是分寸拿捏不準所造成的結果。同樣一句話,在什麼地方說,在什麼時候談,都有分寸的。做一件事情,要快速完成,或者應該仔細推敲,也要拿捏分寸。現代的社會,不管各行各業,部屬隨著主管開創事業,你與主管的相處分寸,都要拿捏得好,才能受到主管的欣賞。就算你談情說愛,因為牽涉到與人的關係,舉凡相處的禮貌、行為風儀等,都要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得到對方的賞識。
  • 拿捏分寸,保持平衡,是一種修行力
    生命就是一種平衡,人要拿捏一個度,該要的就去追求,不該要的就要自控。所以老子說「得與亡孰病」就是告訴我們:通常我們認為失去是減損,所以總想爭取得到;但換一個角度看,失去卻未必不是另一種更好的得到! 規律二:人要持平常心,太喜愛和太珍貴的東西,都會給自己帶來損耗。原文:「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 曾昭旭教授|拿捏分寸的基礎在自信
    編者按:禮治與法治通常是判斷社會發展現代化程度的標準,然而人間社會並非一切都以利益為基礎,所以在不同層次如何拿捏?
  • 給予孩子自由的分寸,如何拿捏?
    △點擊上方音頻,聽主播/水杉為你朗讀有位家長說有一部分家長認為:我深愛著孩子,所以一切都任由他選擇,管孩子就是束縛他的自由,放手才是愛。給予孩子自由的分寸,如何拿捏?這也提醒著我們家長:給予孩子能力範圍內的自由,才是負責任的自由。如果給孩子的自由過多,就會讓孩子的人生失控;若是對孩子管教過度,則會讓孩子無法獨立。而理想的家庭教育,是管教和自由雙管齊下,讓孩子在相對自由的空間裡,形成自己獨立且完整的人格。這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相信也是很多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待。
  • 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拿捏分寸的人,才真正厲害!
    當然是權衡得失,拿捏分寸。「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貪婪錢財,會作死;鳥貪食,會送命。於此同時,人沒有財,也會窮死;鳥沒有食物,也會餓死。所以,我們對待名利和錢財,得失的心態,要拿捏平衡。都沒有,不行;什麼都想要,欲望無止境,也不行。老子在《道德經》中,把規律都告訴你,至於你怎麼做?怎麼去把握平衡?要靠自己的自控力和修行力。
  • 馬尚龍 | 《上海分寸》寫的是什麼分寸、誰的分寸?
    我說:我自己都是常常拿捏不準分寸,怎麼寫得出上海人的分寸?我寫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分寸。  城市也有分寸之說?當然。一個城市是否文明在於分寸,是否看得上眼在於分寸,是否日子過得下去仍舊是在於分寸。細節是大上海,細節也是小馬路;細節是大亨,細節也是小赤佬;細節是人民公園,細節也是過街樓……《上海分寸》已經上架了,書價58元。千萬別說貴,比一斤豬肉還便宜,很有分寸的吧?餐桌不可無肉,茶几不妨有書——上海自有分寸。
  • 美容行業的數位化轉型需要分寸拿捏
    「很多企業為了轉型而轉型,最後轉到自己都不知道去哪兒了,所以分寸的拿捏特別重要。」在克麗緹娜集團品牌營運長趙承佑眼中,這並不是為了追趕「時髦」。「在轉型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懂得拿捏分寸。他說,「為了數位化而數位化沒有意義,大轉型背後是許多細節的磨合,需要企業不斷嘗試、反覆驗證。」磨合的過程往往是痛苦的。有時候大刀闊斧會導致人仰馬翻,太過謹慎又會錯失機遇。
  • 善解人意要拿捏分寸
    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能忍讓但是要有自己的原則,善解人意卻又要拿捏分寸,在任何時候都不委屈自己。5人生的快樂,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超越他人不得意,他人超越不失志。
  • 星雲大師:分寸
    人我之間彼此應該保持多少間距,此中都有分寸。現在講究高人做事,都要先拿捏分寸、拿穩分寸,合乎分寸,凡事就容易成功。做人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分寸呢?列舉如下:一、人情的分寸:人與人之間的交情,此中有分寸。小兒女可以叫爸爸跪下來給他當馬騎,爸爸會樂得哈哈大笑。
  • 拿捏得好做人的尺度和處事分寸的人,萬裡挑一
    這種人就是所謂的處世高手,他懂得做人的尺度和處事的分寸,不管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他都會讓我們覺得受到尊重,沒有被輕視的感覺。看透是種能耐,然後掌握得好處事的分寸,拿捏得好做人的尺度,這樣的人萬裡挑一,不受歡迎都不太可能!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真正的大人物往往能夠無視自己頭頂上的光環,他們不想讓自己因為淺薄而變得虛榮,他們會在日常的交往中保持進退有禮,是顯得非常有分寸。也許正因為這些,他們才會受到很多人的歡迎。
  • 尹建莉對話黑幼龍:嚴養?放養?焦慮時代,孩子到底應該怎麼養?
    日,尹建莉父母學堂特邀中國臺灣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之一——黑幼龍先生做客北京,在冬日裡為家長朋友們帶來一場關於「慢養」的溫暖分享會。如果家長都不尊重他,他怎麼可能變得自信呢?尹建莉: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別人比較。這種比較的過程是在打擊孩子的自信,也很容易讓你的孩子對其他小朋友產生敵意。想讓孩子有自信,首先要讓他成為一個能夠認識自己和他人優點的人。
  • 氣溫驟降,給孩子穿衣時拿捏好「分寸」,這三種衣服換季時不要穿
    家長若是不能掌握好穿衣規則,孩子就難免生病感冒。幼兒園孩子三天兩頭感冒?起初這件事讓小王特別苦惱,後來他為了弄清楚怎麼回事,特地跟同事跑了一趟醫院,諮詢過醫生後得知:因為換季的原因,家長們怕孩子受涼,就會儘可能地給孩子多穿衣服。
  • 出言有尺,嬉鬧有度;把握分寸,熟不逾矩
    說話沒有分寸,口無遮攔的人最後往往都會活成一座孤島。 在茯苓霜和玫瑰露事件中,她勸鳳姐「得放手時須放手」,讓柳家母女免去了一場災難。 尤二姐去世,王熙鳳推說沒錢辦喪事,是平兒偷出二百兩碎銀交付賈璉,把局面應付了過去。 平兒為人處世,始終為自己留餘地留後路。
  • 14歲少年學校裡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教育孩子拿捏分寸有多重要
    好像已經習慣了被家長吼叫和打罵。而且學習不好老師也可以打罵,我們內心知道家長、老師為自己好。而現在孩子越來越脆弱。就算小孩子之間鬧矛盾,家長也沒時間過度關注。現在孩子有電視、手機、電腦等設備,打遊戲、查資料、看電影等。
  • 尹建莉: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上一周,我回答一個關於尹建莉家庭教育方法有沒有效果的問題,回答完之後想起很久沒有拜讀她的文章了,於是在搜索框輸入尹建莉三個字搜索,沒想到輸入三個字之後,搜索框下面便出現幾個詞條,其中一個居然是「尹建莉害了很多人」。
  • 應該怎麼背?聽聽尹建莉老師怎麼說
    應該怎麼背?幾乎每個家長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對於孩子多大開始背古詩,尹建莉老師也表達了她的看法。尹建莉老師認為其實是越早越好的。只不過在孩子還處於幼兒時期的時候,不要求孩子聽懂。孩子聽著覺得好玩就可以了。就像是給孩子做胎教一樣,家長也沒希望孩子聽懂大人在講什麼,但是給孩子營造這個氛圍是很重要的。
  • 家長因孩子寫作業崩潰,學會放手的具體方法,孩子自覺寫作業
    ,怎麼死掉都不知道。適當的放手是一種愛的智慧,米奇阿爾博姆在《你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小說中寫道:父母很少會對他們的孩子放手,所以,孩子就對他們的父母放手。對於宋倩來說高三的孩子,時間就是前途,怎麼能平白無故的浪費。孩子想和媽媽談感情,媽媽想和她談未來,兩人不會合拍。宋倩的陪伴就像是海水,宋倩以為是愛,可是就是這種愛讓英子窒息溺亡,患上了中度抑鬱跳海輕生,成績也隨之一落千丈。
  • 父母捨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真正成長
    從某中意義上說媽媽們每為孩子代勞一件事,孩子在這個社會中的競爭力就減弱一分,所以做媽媽的一定要懂得適時放手,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在女兒圓圓剛上學時,尹建莉只在第一周做一些簡單指導,就很快從「陪寫」中抽身出來。
  • 各有專攻皆精華——也談育兒大咖李玫瑾、尹建莉育兒經
    尹建莉的教育主流觀點: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一個是去包容,去接納,放手去愛;一個是要幹預,要立規矩;仔細看來,其實她們兩人的學說真的是很好的互補耶,根本沒衝突的地方存在,只是針對的孩子不同而已。我認為只能在高知家庭中可能有效,對大多數陪伴都做不到的家長,對那些已經變壞了的孩子,如果這時我們再遵從尹建莉專家的自然養育手段,恐怕「死」都不知道如何「死」的!所以,李玫瑾教授對這類孩子的「幹預」手段,還是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