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家長:
您好。
你的來信沒有直接向我提出問題,只是分享了你對於「放手」的看法及做法。透過流暢清晰的文字,能看到你對於教育問題總是在認真思考著,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在很多的諮詢郵件中能看到這樣一封高水準的來信,真的很愉快,眼前一亮。
你的觀點邏輯嚴謹,有理有據,我相信會引起很多家長的共鳴。如果我沒有理解錯,你所表達的是這樣:如果孩子的早期教育做得好,或天性良好,他是懂事的、自覺的,那麼可以放手,給他自由;如果由於前期家長工作沒做好,或天性頑劣,他是不夠自覺、不夠懂事的,就不能放手,家長要先幫助他建立規則,逐步給予自由。
生活中,當我們手拿自己房門的鑰匙,面前站著一個完全信賴的人時,我們會放心地把鑰匙交給他,讓他自己進屋去;只有對眼前的人半信半疑時,才會猶豫,才會通過一次次試探來決定要不要把鑰匙給他。那麼,面對孩子呢?要不要信任他?
你有沒有發現你的立論中有一種「被動」心理,即要不要放手,取決於孩子的表現,家長只是在心裡暗暗制定了一套標準,孩子符合了這些標準,就放手;一旦觀察到孩子達不到標準,就「收手」。這樣說來,一個詭異的現象出現了——教育中的「給孩子自由」「放手」,看來竟不是由家長決定,而是由孩子來決定——那麼,教育到底是誰對誰施行影響力呢?
這個思辨你可以想想,可以暫時不理解,我此信也不打算太多地陳述這方面的道理。畢竟每個人都要走過一段屬於自己的思考之路,每段路都是對的,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我信任每個孩子的本質都是向上向善的,我也相信每個人總能到達他應該到達的認識高度。凡把思考真誠地加入生活的人,他必定會成熟起來。
我在年輕時也像你一樣喜歡思考,現在的一些觀念和當年已經大不一樣。總的一個感覺就是,生命一直是流動的,一直是變化的,思想也一樣。思想的成熟就像吃饅頭一樣,當我吃到第四個感覺很撐的時候,絕不能說前面三個沒什麼用。任何一個階段上的思考和探索都是有價值的。最高的價值不在於哪一種想法是完全正確的,而是我們作為某個社會或家庭的角色,一直在用心地尋找著更美好的方案,更適宜自己的道路。
從小到大,我女兒圓圓其實並不能很好地安排她的時間。我記得她的整個小學階段,都是記不住寫假期作業的。幾乎每次都是到開學只剩兩三天了,她才想起來還有假期作業這回事,總是急得要哭,我就趕快安慰她,然後和她一起梳理一下要做些什麼,讓她確定哪些她做,哪些我幫忙做,我們母女齊動手,趕在開學前最後的時間裡把作業做完。
她剛入大學時,惦記著因為上中學而擱淺的爵士鼓,說要找個老師重新學,但直到大學畢業也沒去做這件事,更多的時間花在了打遊戲、看動漫、購物等事情上。我當然遺憾她的爵士鼓才藝荒廢得太久,可能以後再也撿不起來了,但我想,打爵士鼓很好,難道打遊戲、看動漫、購物就不好嗎?好與不好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難道不是她自己最清楚嗎?除了這些小事,我女兒在「大事情」上也不見得能協調好時間,她在為申請美國留學而備戰GRE時,經常管不住自己玩遊戲、看漫畫、看小說,她肯定也糾結,就在書桌前貼了兩張紙條,上面寫著:「再不用功就沒書可讀了」「再玩遊戲就是豬」。當然,她後來申請到了很好的大學,這當然令我滿意。但如果她申請到普通大學,只要她自己接受,我就可以接受。
我當然願意她去讀更好的大學,但我無為。因為我知道,自己再操心也無力做到讓她更努力一些或更成功一些。而恰是我的無為,使得她必須自己對自己負責。我能夠對她提供的最大幫助,就是讓她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她知道自己怎樣都是被父母接納的,所以她的心思和能量不被分散,全部放在自我成長上。
兒童的成長並不完全依賴父母的精細調控,正因為信任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所以才可以放手。同時,正因為信任人天生的向上向善本能,才可以原諒我們自己或孩子的過失。同時,人還有另一種本能,就是自我修繕。為人父母只要不是錯得出格,孩子一般情況下都是會發展得不錯的。
我的孩子現在工作了,她非常成熟大氣,現在更有能力批判我,她有時會指出我在她小時候犯的過失,認為我的某種行為在當年傷害了她。我雖然後悔,但我現在意識到,我當年繞不開那些過失,那是我成長的必經之路。我不能用現在的思想和高度去批判當年的自己。所以這種時候,我只是尷尬地笑笑,向她承認「媽媽當年好傻」。比如我在她的初中階段,經常教導她不要虛榮,不要和學校裡家境富裕的孩子比穿戴,也很少關心她的衣著,覺得只要穿得整潔就行,不必在意時尚。她在那幾年確實很樸素,心思都用在學習上,我也自我陶醉於我的教導。這件事情中的「虛假價值」直到孩子現在完全長大了,才有能力和我探討,說我當年的做法讓她很受傷,我雖然難過,但很感激我的孩子讓我進一步成長,在這些小問題上看到自己意識層面的大問題。
我現在最感欣慰的是,我在帶她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和學習,大體說來是正確的,尤其沒有用各種瑣事壓抑她,所以孩子成長得健康,且自行糾正了我的很多錯誤。這讓我更體會到自由的價值,它不在一碗飯、一本書、一次作業等這些眼前的細節上,更在對一個生命久遠的呵護上。
現在教育中關於自由的分寸或如何放手的分歧,背後的心理基礎就是信任或不信任人性的本能。如果一個人堅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獨立的個體,堅信在這個孩子的內部,早已具備了「成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就像一顆麥粒具備了所有成為一頭麥穗的要素一樣,那麼他就會完全安心於去做最簡單的澆水鋤草工作,而不會精細安排這粒種子何時出苗,何時開花,更不用擔心它會長成一株野草。
自由只有一種,剩下的都是不自由,不自由的程度有各種不同。愛也只有一種,那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和支持,有條件的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我們要給予孩子的,就是真正的「愛與自由」。自由這個詞,和愛一樣,被太多的人誤解了,以至於殺死自己女友的罪犯都說,我殺她是因為「我愛她」。所以辨識清楚這兩個詞語代表的真正內涵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你自身很優秀,在生活中、工作中都不允許自己出錯,各方面做得完善,這非常好,但我還是建議你不要把自己的經驗生硬推廣到孩子身上。你可以適當去幫助孩子,促進孩子,卻沒必要對孩子進行「精細管理」。如果一定要確定一個「放手」的原則,我能給出的就是,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太有痕跡,儘量無痕;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檢驗的標準就是:孩子因此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最終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你作為家長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給孩子「出手施肥」是很好的,因為真正的「愛與自由」就是生命最好的「肥料」,但如果我們把「揠苗助長」也當作「肥料」去用,那就大錯特錯了。
謝謝你激發了我的傾談熱情,我喜歡和你交流。
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