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中華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著有《幽微的人性》。李玫瑾的教育主流觀點:反推從家庭教育預防。
李玫瑾教授
尹建莉,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從事一線語文教育工作多年,創辦「尹建莉父母學堂」,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尹建莉的教育主流觀點: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
尹建莉老師
尹建莉在自己的公眾號的頭條發了一篇文章,叫做《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這篇文章剛一發布,就引起了許許多多爸爸媽媽們的爭議。雖然之後尹建莉又發了一篇《「不建議跟李玫瑾教授學育兒」惹爭議:對昨日頭條留言的集中答疑》的文章,也對大家關注的焦點做了一些說明,但評論區的爭議依舊很多。
在這裡我要說的是:她們兩位育兒大咖的觀點各有所長,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各自的精華擺在那裡,更不必去為了樹立自己的品牌而去貶低別人,否則便大有炒作之嫌。作為家長們,該如何看待這些育兒專家的觀點,如何把這些觀點轉化成為適合自己培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才是我們的王道。
從兩位老師的育兒觀念來看,她們所側重的育兒方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出個成才的孩子,但著重點並不一樣。
尹建莉老師更加偏重於西式教育,重在愛的陪伴和自由。從尹建莉老師的書中,我們大抵可以看出她是主張西式教育,主張給孩子「愛和自由」。簡單來說就是教育孩子要以愛為驅動,而不是以目標為驅動;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出發,而不是說爸爸媽媽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子就怎麼做;在育兒的過程中,最好是能夠看到孩子的需求,接納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心理健康,懂得接受愛也能夠愛別人。
其實大多數父母是非常認同這一點的,孩子的成長心理健康很重要,而一個健全的心理,與父母給予孩子情感的滿足,情緒的認同是離不開的。而且育兒還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父母本身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根據孩子的成長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更加合適的教育,才能幫助他們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遠。
李玫瑾教授更加偏重於對孩子幹預,特別是對典型孩子糾偏。其實準確地說,李玫瑾教授給出更多的是偏重於孩子各種心理問題的解決,或者是預防。畢竟李玫瑾教授本身是犯罪心理學的專家,見過數不清的案例,也有著極為豐富的解決方法,所以很多時候她給出來的育兒方式很接地氣,有的時候爸爸媽媽幾乎可以照搬她的觀點和方法。
比如孩子該不該打這個問題上,李玫瑾教授覺得還是應該的,她說:「孩子小的時候,還是應該對某些事情有些敬畏之心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約束他們的行為,才能更好的指導他們的成長」;比如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李玫瑾教授表示:「6歲前要給孩子定好規矩,超過6歲就真的晚了」……,可以說李玫瑾教授給出的案例是很多爸爸媽媽曾經面對過的,給出的方法也是切實可行,改變孩子效果很好的。
一個是去包容,去接納,放手去愛;一個是要幹預,要立規矩;仔細看來,其實她們兩人的學說真的是很好的互補耶,根本沒衝突的地方存在,只是針對的孩子不同而已。尹建莉主張「放養」,李玫瑾主張「幹預」
比如尹建莉專家認為孩子應自然養育。簡而言之,孩子不喜歡吃飯,就可能是家長餵多了、管多了;孩子喜歡打遊戲,就讓他打,最後他就不想打了!
在黑柳徹子的小說《窗邊的小豆豆》中,巴學園的校長小林老師就對小豆豆實施過這種方法。小豆豆喜歡說話,入園的第一天,她就對小林校長說了四個鐘頭,直到最後無話可說,才離開辦公室……由此可見,自然養育的方法對孩子的確有效。
但是,現實中對於有些孩子真的有效嗎?我認為只能在高知家庭中可能有效,對大多數陪伴都做不到的家長,對那些已經變壞了的孩子,如果這時我們再遵從尹建莉專家的自然養育手段,恐怕「死」都不知道如何「死」的!所以,李玫瑾教授對這類孩子的「幹預」手段,還是非常有用!
作為一名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注重要從小就幹預孩子的不良傾向,對於可能出現的錯誤行為要及時幹預,防止以後發展成更大的問題。
前面我們說過,尹建莉的教育方式偏向西方化,提倡愛與自由;李玫瑾的教育方式偏向傳統育兒觀念,當然也不是「棍棒文化」,而是強調教養的年齡段有明確界限。簡而言之,李玫瑾教授就是強調要趁早跟孩子「立規矩」,要讓孩子對家長有敬畏之心。
最近,網上流傳一段視頻,武漢地鐵站內,一位中年母親背著一個大包,並且推著兩個行李箱緩緩前行。後面跟著一位十七八歲的女兒,兩手插袋,根本不用幹啥。由於這位母親一時疏忽乘錯了地鐵,導致耽誤了女兒的行程。這位女孩就開始對母親拳打腳踢,下手十分重,還時不時大罵,「你耽誤我時間了,媽,你趕緊去死吧!」
旁邊的外人都看不下去了,攔都攔不住。這就是典型的孩子對父母沒有敬畏心的表現。試問,這時候我們繼續對孩子實施愛與自由的教育方法,不荒唐嗎?她媽媽夠愛的了,總是忍讓,不停地用手去擋孩子踢過來的腿,嘴裡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
尹老師的育兒根扎在薰陶,用愛融化;李教授育兒的硬核在管教;當一個班裡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者是留守孩子時(父母都拋下孩子去外地打工)用尹老師的法子是無源之水。當一個孩子,從小就出生在健康有教養的家庭中快樂成長,李教授的規矩管教也會顯得多餘,這就是我所說的站在不同的角度,便都是精華。
小結一下:所以我要再一次告訴大家,兩位大咖的教育觀點理念各有所長,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大可不必分對錯取捨。父母家長們要根據各自家庭和各有特性的孩子,靈活地汲取她兩位大咖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