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幾天前 「尹建莉父母學堂」上發布了一篇文章《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全文長達近2萬字,對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點進行了非常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其主要觀點是:
李玫瑾教授育兒觀的出發點,是訓練和控制孩子,是「父母有病孩子吃藥」,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工具」。
「尹建莉父母學堂」官方,也發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免遭『馴獸』式精神虐待」的觀點。
這篇文章立即引發了無數爭議,在評論區,網友們吵成了一片。
有支持尹建莉的,有跟著一起批李玫瑾的,還有說這篇文章對李玫瑾教授的觀點斷章取義的,不一而足。
在這裡,筆者不做評判,尹建莉、李玫瑾兩位老師的觀點、作品,都是公開的,請大家自己閱讀,自己理解。
我只和大家探討一下,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選擇哪種育兒思想。
尹建莉老師是知名的教育專家,其最為知名的育兒書應該要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了,其次是《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自由的孩子最自覺》等,尹建莉老師主要倡導「愛的教育」,「有心無痕的教育」等理念。
李玫瑾教授為犯罪心理學的專家,她見過太多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也研究過很多未成年罪犯的心理成因,從這個角度上提出來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理論,並且能夠把這一套理論應用在家庭教育,以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培養方面,可以說是非常專業並且非常有深度的;這一次,「尹建莉父母課堂」公開發文 「批判」李玫瑾老師的教育觀點,也引發了支持雙方教育理念的網友們的「吵架」:有的人表示李玫瑾老師的教育觀點確實過於偏激,一些教育方法看似是為孩子好,實則是為了控制孩子;有的人則支持李玫瑾老師的教育觀點,照著李老師的建議去教育孩子,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尹建莉:主張給孩子「愛和自由「
從尹建莉老師的書中,我們大抵可以看出她是主張西式教育,主張給孩子「愛和自由」的,簡單的來說就是教育孩子要以愛為驅動,而不是以目標為驅動;家庭教育要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出發,而不是說爸爸媽媽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子就怎麼做;在育兒的過程中,要看到孩子的需求,接納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心理健康,懂得接受愛,也能夠愛別人。
孩子發育出健康的心理很重要,健全的心理髮育少不了父母的認同和鼓勵。可以說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成長過程。針對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根據孩子的成長情況來調整家庭教育的方式,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更加合適的教育,才能幫助他們在成長的路上走的更遠。
但尹建莉老師的教育觀念好是好,在中國式家庭,存在一個很明顯的缺陷,就是不好實現。如何看到孩子的情緒,如何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如何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如何幫助孩子從情緒中走出來。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們只能陷入「明知道這樣做不好,但就是不知道怎樣做能更好」的怪圈中。80、90新一代的父母,很多時候都是在「中國式父母」的家庭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不論如何聲稱「尊重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實際上仍有中國式父母的影子。在如今的環境下,想要完全實現尹建莉老師的教育理念,的確存在不小的難度。
李玫瑾教授更加偏重於方法的講述
李玫瑾教授給出來的各種各樣育兒建議,很多時候並不是系統化的教育,而是側重於孩子各種心理問題的預防和解決。李玫瑾教授本身是犯罪心理學的專家,見過數不清的案例,也有著極為豐富的解決方法,所以很多時候她給出來的育兒方式很接地氣, 比如孩子該不該打這個問題上,李玫瑾教授覺得還是應該的。她說:「孩子小的時候,還是應該對某些事情有些敬畏之心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約束他們的行為,才能更好的指導他們的成長」;比如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李玫瑾教授表示:「6歲前要給孩子定好規矩,超過6歲就真的晚了」等等等等,李玫瑾的案例是很多爸爸媽媽曾經面對過的,給出的方法也是切實可行,改變孩子效果很好的。所以近些年來,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視頻才會火到一塌糊塗。
不過我們教育孩子並不僅僅是解決已經顯現出來的問題,更多的應該是站在一個更加高的角度來搞清楚問題的根源,從而找到並改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這些方面的內容,在李玫瑾教授的視頻中很少出現。
以實踐作為標準,雙方的教育理念都有明顯的效果,衝突的關鍵,在於是否將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給予完全的理解和尊重。很多問題雙方的理念比較類似,比如《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一文中所提及的「延遲滿足」。
李玫瑾教授覺得應該給孩子立一些規矩,李玫瑾教授主張,超過3歲的孩子,很多時候的哭鬧都有很強「目的性」的,或者是要零食,或者是要好玩的玩具,總的來說這個時期的哭鬧更多的是想要爸爸媽媽滿足他們的需求。比如孩子已經有了很多玩具,但出門之後還是要求爸爸媽媽再買,一旦不被滿足,孩子就大哭大鬧甚至是躺在地上不起來,爸爸媽媽該怎麼做呢?李玫瑾教授的建議是:先把孩子帶走,然後做到4件事,讓孩子哭完,不要打罵,不要說教,不要離開。
讓孩子哭出來,更多的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畢竟需求不被滿足對孩子來說是一件不好接受的事情,為了這件事哭鬧一陣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打罵孩子,是要把孩子當做是一個和自己平等的個體,這樣孩子才能夠感覺到尊重;不要說教,是要重視孩子對於情緒的正確表達,不要用一些強制手段來讓他們學會錯誤的表達方式;不要離開,是要給予孩子安全感,特別是孩子哭鬧的時候,充足的安全感更加重要。
尹建莉老師覺得要用愛和耐心來包容孩子。在尹建莉老師的書中,也講過類似的問題,孩子不聽話什麼都想要的時候爸爸媽媽該怎麼做。是和上面一樣的場景,孩子想要買某個玩具,但是沒被允許,這時候的孩子很生氣說什麼都不肯走,甚至躺在地上哭鬧。爸爸媽媽該怎麼辦呢?
尹建莉老師的建議是用耐心和愛來解決。
具體方式是這樣的,爸爸媽媽不要生氣,可以很耐心的和孩子說清楚,為什麼不能買。然後在旁邊看著孩子哭鬧,要表現出一種不生氣,不在意孩子表現的情緒。要知道孩子的情緒是隨著爸爸媽媽情緒的變化而變化的,你越是在意他們,就會鬧得越兇,你要是當做沒看到一樣孩子哭鬧上一會,也會覺得自討沒趣而停下來。
等孩子不哭了,爸爸媽媽就可以當做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徵求孩子的意見離開。如果孩子還要哭鬧,那就繼續重複上面的過程,直到孩子不哭不鬧,能夠跟著爸爸媽媽離開的時候為止。這個過程中,不用批評孩子,也不用給孩子講多少的大道理,但效果卻是很好的。
一方面孩子知道了為什麼玩具不能買,另一方面也試探出了爸爸媽媽的底線,只要她們說不買的東西,就算是自己哭喊半天也沒有用,這種教育對孩子正確觀念的形成是非常有幫助的。
雖然兩位老師給出來的解決方式並不一樣,其實內核都是相通的。
那就是: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不要滿足他們,而是應該溫柔而堅定的維持底線,說不買就不買。另外在教育的過程中,還應該尊重孩子,讓他們把情緒全都發洩出來,這樣才能更加平靜的發現自己的不對,才能學會以後該怎麼做。
其實,育兒理論千千萬,不管是李玫瑾教授,還是尹建莉老師,按照她們的方法去做,雖然說過程可能有些不一樣,但最終目的都是能夠培養出來一個心理健康孩子。
而不管是什麼樣的方法,最終歸結起來只有一種,那就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爸爸媽媽應該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個體,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們能夠做到很多事情,並且能夠做得很好;要鼓勵孩子,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以及內驅力,用興趣愛好的方式來對待學習;要支持孩子的選擇,更加鞏固他們的內心力量,在面對日後的人生選擇,才能更加遊刃有餘。
然而想做到這一切,對於爸爸媽媽們來說是很難的,要學習很多育兒理論,要用很大的力量來擺脫「我是爸爸媽媽」的心理,要花很多時間觀察孩子的行為了解他們的思想,還要用很大的力氣來思考自己的方式......
但是只要做到了,對於孩子的幫助就是非常巨大的,大家說是不是呢?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要爸爸媽媽們少點焦慮,全中國的爸爸媽媽們都是焦慮的,小時候焦慮孩子長得不高長得不胖;上學後焦慮孩子的成績不好,不按時寫作業;長大後焦慮孩子的個人問題等等,但是爸爸媽媽的焦慮很多時候對於問題的解決並沒有幫助,只能是影響自己的心情影響自己的行為。
比如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如果把自己內心的焦慮投射到孩子的學習上,就會預設出一個「孩子都是不好好寫作業」的立場,站在這個立場上看孩子的行為,自然是各種各樣的問題了。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行為又會進一步加深爸爸媽媽的焦慮,從而讓這件事情陷入到一個死循環之中。其實這並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是爸爸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有問題。孩子學習上的問題,更多的是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找對問題的根源,才能迎刃而解,否則的話只能是事倍功半。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要爸爸媽媽們別想著控制孩子,很多時候,爸爸媽媽都想給孩子規劃好日後的人生,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步長大,他們覺得這是結合了自己人生經驗得出來的 「最優路徑」,能讓孩子少吃很多虧。
對於孩子來說,成長本身就是一個趨向於獨立的過程。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內心活動上,他們都會逐漸有著自我意識,有著自我選擇,並且朝著自己覺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這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冒險的過程,但同時也是一個不斷成長不斷獨立的過程。
爸爸媽媽們的控制呢,看上去是為了孩子,實際上卻是剝奪了孩子的成長機會,讓孩子沒有了獨立,沒有了自由,也就沒有了生存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發展能力。這樣長大的孩子是很可悲的。
最後其實育兒理論和讀書是一樣的,我們不僅要看到書裡面講了什麼,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把這些內容結合自己的情況作出有效的取捨,這樣才能真正的學以致用。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不管是李玫瑾教授,還是尹建莉老師,她們的育兒觀念其實都沒錯,都是站在了自己的立場上給出來的育兒最優解,對於爸爸媽媽們呢,就是看著這幾個最優解,結合自己孩子的成長情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找到最適合的那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