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尹建莉兩位育兒專家「掐架」,作為普通父母,我們該站誰?

2020-12-15 騰訊網

育兒

幾天前 「尹建莉父母學堂」上發布了一篇文章《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全文長達近2萬字,對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點進行了非常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其主要觀點是:

李玫瑾教授育兒觀的出發點,是訓練和控制孩子,是「父母有病孩子吃藥」,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工具」。

「尹建莉父母學堂」官方,也發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免遭『馴獸』式精神虐待」的觀點。

這篇文章立即引發了無數爭議,在評論區,網友們吵成了一片。

有支持尹建莉的,有跟著一起批李玫瑾的,還有說這篇文章對李玫瑾教授的觀點斷章取義的,不一而足。

在這裡,筆者不做評判,尹建莉、李玫瑾兩位老師的觀點、作品,都是公開的,請大家自己閱讀,自己理解。

我只和大家探討一下,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選擇哪種育兒思想。

尹建莉老師是知名的教育專家,其最為知名的育兒書應該要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了,其次是《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自由的孩子最自覺》等,尹建莉老師主要倡導「愛的教育」,「有心無痕的教育」等理念。

李玫瑾教授為犯罪心理學的專家,她見過太多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也研究過很多未成年罪犯的心理成因,從這個角度上提出來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理論,並且能夠把這一套理論應用在家庭教育,以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培養方面,可以說是非常專業並且非常有深度的;這一次,「尹建莉父母課堂」公開發文 「批判」李玫瑾老師的教育觀點,也引發了支持雙方教育理念的網友們的「吵架」:有的人表示李玫瑾老師的教育觀點確實過於偏激,一些教育方法看似是為孩子好,實則是為了控制孩子;有的人則支持李玫瑾老師的教育觀點,照著李老師的建議去教育孩子,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尹建莉:主張給孩子「愛和自由「

從尹建莉老師的書中,我們大抵可以看出她是主張西式教育,主張給孩子「愛和自由」的,簡單的來說就是教育孩子要以愛為驅動,而不是以目標為驅動;家庭教育要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出發,而不是說爸爸媽媽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子就怎麼做;在育兒的過程中,要看到孩子的需求,接納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心理健康,懂得接受愛,也能夠愛別人。

孩子發育出健康的心理很重要,健全的心理髮育少不了父母的認同和鼓勵。可以說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成長過程。針對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根據孩子的成長情況來調整家庭教育的方式,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更加合適的教育,才能幫助他們在成長的路上走的更遠。

但尹建莉老師的教育觀念好是好,在中國式家庭,存在一個很明顯的缺陷,就是不好實現。如何看到孩子的情緒,如何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如何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如何幫助孩子從情緒中走出來。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們只能陷入「明知道這樣做不好,但就是不知道怎樣做能更好」的怪圈中。80、90新一代的父母,很多時候都是在「中國式父母」的家庭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不論如何聲稱「尊重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實際上仍有中國式父母的影子。在如今的環境下,想要完全實現尹建莉老師的教育理念,的確存在不小的難度。

李玫瑾教授更加偏重於方法的講述

李玫瑾教授給出來的各種各樣育兒建議,很多時候並不是系統化的教育,而是側重於孩子各種心理問題的預防和解決。李玫瑾教授本身是犯罪心理學的專家,見過數不清的案例,也有著極為豐富的解決方法,所以很多時候她給出來的育兒方式很接地氣, 比如孩子該不該打這個問題上,李玫瑾教授覺得還是應該的。她說:「孩子小的時候,還是應該對某些事情有些敬畏之心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約束他們的行為,才能更好的指導他們的成長」;比如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李玫瑾教授表示:「6歲前要給孩子定好規矩,超過6歲就真的晚了」等等等等,李玫瑾的案例是很多爸爸媽媽曾經面對過的,給出的方法也是切實可行,改變孩子效果很好的。所以近些年來,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視頻才會火到一塌糊塗。

不過我們教育孩子並不僅僅是解決已經顯現出來的問題,更多的應該是站在一個更加高的角度來搞清楚問題的根源,從而找到並改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這些方面的內容,在李玫瑾教授的視頻中很少出現。

以實踐作為標準,雙方的教育理念都有明顯的效果,衝突的關鍵,在於是否將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給予完全的理解和尊重。很多問題雙方的理念比較類似,比如《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一文中所提及的「延遲滿足」。

李玫瑾教授覺得應該給孩子立一些規矩,李玫瑾教授主張,超過3歲的孩子,很多時候的哭鬧都有很強「目的性」的,或者是要零食,或者是要好玩的玩具,總的來說這個時期的哭鬧更多的是想要爸爸媽媽滿足他們的需求。比如孩子已經有了很多玩具,但出門之後還是要求爸爸媽媽再買,一旦不被滿足,孩子就大哭大鬧甚至是躺在地上不起來,爸爸媽媽該怎麼做呢?李玫瑾教授的建議是:先把孩子帶走,然後做到4件事,讓孩子哭完,不要打罵,不要說教,不要離開。

讓孩子哭出來,更多的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畢竟需求不被滿足對孩子來說是一件不好接受的事情,為了這件事哭鬧一陣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打罵孩子,是要把孩子當做是一個和自己平等的個體,這樣孩子才能夠感覺到尊重;不要說教,是要重視孩子對於情緒的正確表達,不要用一些強制手段來讓他們學會錯誤的表達方式;不要離開,是要給予孩子安全感,特別是孩子哭鬧的時候,充足的安全感更加重要。

尹建莉老師覺得要用愛和耐心來包容孩子。在尹建莉老師的書中,也講過類似的問題,孩子不聽話什麼都想要的時候爸爸媽媽該怎麼做。是和上面一樣的場景,孩子想要買某個玩具,但是沒被允許,這時候的孩子很生氣說什麼都不肯走,甚至躺在地上哭鬧。爸爸媽媽該怎麼辦呢?

尹建莉老師的建議是用耐心和愛來解決。

具體方式是這樣的,爸爸媽媽不要生氣,可以很耐心的和孩子說清楚,為什麼不能買。然後在旁邊看著孩子哭鬧,要表現出一種不生氣,不在意孩子表現的情緒。要知道孩子的情緒是隨著爸爸媽媽情緒的變化而變化的,你越是在意他們,就會鬧得越兇,你要是當做沒看到一樣孩子哭鬧上一會,也會覺得自討沒趣而停下來。

等孩子不哭了,爸爸媽媽就可以當做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徵求孩子的意見離開。如果孩子還要哭鬧,那就繼續重複上面的過程,直到孩子不哭不鬧,能夠跟著爸爸媽媽離開的時候為止。這個過程中,不用批評孩子,也不用給孩子講多少的大道理,但效果卻是很好的。

一方面孩子知道了為什麼玩具不能買,另一方面也試探出了爸爸媽媽的底線,只要她們說不買的東西,就算是自己哭喊半天也沒有用,這種教育對孩子正確觀念的形成是非常有幫助的。

雖然兩位老師給出來的解決方式並不一樣,其實內核都是相通的。

那就是: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不要滿足他們,而是應該溫柔而堅定的維持底線,說不買就不買。另外在教育的過程中,還應該尊重孩子,讓他們把情緒全都發洩出來,這樣才能更加平靜的發現自己的不對,才能學會以後該怎麼做。

其實,育兒理論千千萬,不管是李玫瑾教授,還是尹建莉老師,按照她們的方法去做,雖然說過程可能有些不一樣,但最終目的都是能夠培養出來一個心理健康孩子。

而不管是什麼樣的方法,最終歸結起來只有一種,那就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爸爸媽媽應該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個體,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們能夠做到很多事情,並且能夠做得很好;要鼓勵孩子,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以及內驅力,用興趣愛好的方式來對待學習;要支持孩子的選擇,更加鞏固他們的內心力量,在面對日後的人生選擇,才能更加遊刃有餘。

然而想做到這一切,對於爸爸媽媽們來說是很難的,要學習很多育兒理論,要用很大的力量來擺脫「我是爸爸媽媽」的心理,要花很多時間觀察孩子的行為了解他們的思想,還要用很大的力氣來思考自己的方式......

但是只要做到了,對於孩子的幫助就是非常巨大的,大家說是不是呢?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要爸爸媽媽們少點焦慮,全中國的爸爸媽媽們都是焦慮的,小時候焦慮孩子長得不高長得不胖;上學後焦慮孩子的成績不好,不按時寫作業;長大後焦慮孩子的個人問題等等,但是爸爸媽媽的焦慮很多時候對於問題的解決並沒有幫助,只能是影響自己的心情影響自己的行為。

比如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如果把自己內心的焦慮投射到孩子的學習上,就會預設出一個「孩子都是不好好寫作業」的立場,站在這個立場上看孩子的行為,自然是各種各樣的問題了。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行為又會進一步加深爸爸媽媽的焦慮,從而讓這件事情陷入到一個死循環之中。其實這並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是爸爸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有問題。孩子學習上的問題,更多的是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找對問題的根源,才能迎刃而解,否則的話只能是事倍功半。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要爸爸媽媽們別想著控制孩子,很多時候,爸爸媽媽都想給孩子規劃好日後的人生,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步長大,他們覺得這是結合了自己人生經驗得出來的 「最優路徑」,能讓孩子少吃很多虧。

對於孩子來說,成長本身就是一個趨向於獨立的過程。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內心活動上,他們都會逐漸有著自我意識,有著自我選擇,並且朝著自己覺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這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冒險的過程,但同時也是一個不斷成長不斷獨立的過程。

爸爸媽媽們的控制呢,看上去是為了孩子,實際上卻是剝奪了孩子的成長機會,讓孩子沒有了獨立,沒有了自由,也就沒有了生存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發展能力。這樣長大的孩子是很可悲的。

最後其實育兒理論和讀書是一樣的,我們不僅要看到書裡面講了什麼,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把這些內容結合自己的情況作出有效的取捨,這樣才能真正的學以致用。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不管是李玫瑾教授,還是尹建莉老師,她們的育兒觀念其實都沒錯,都是站在了自己的立場上給出來的育兒最優解,對於爸爸媽媽們呢,就是看著這幾個最優解,結合自己孩子的成長情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找到最適合的那一種。

相關焦點

  • 尹建莉發文批評李玫瑾,兩位育兒專家「PK」,父母究竟該聽誰的?
    01尹建莉VS李玫瑾,兩大育兒專家「皇城PK」,父母究竟應該聽誰的?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主攻方向除了犯罪心理之外還有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父母對李玫瑾教師提出的育兒觀念大為推崇。但是另一位育兒專家尹建莉卻在網絡上對李玫瑾教授隔空喊話,發表了一篇批判李玫瑾教授的教育理念的文章。
  • 尹建莉發文怒批李玫瑾,兩位育兒大咖「皇城PK」,我們該聽誰的
    這次兩位育兒大咖「掐架」,對育兒界影響頗大,畢竟大多數家長都聽過兩人的教育理論,這事兒一出,家長以後應該聽誰的?咋站隊?可能會非常糊塗!別急,我們慢慢來分析!按照尹建莉專家的說法,我們不能怪孩子,要學會「換位思考」,寶媽在家庭教育中佔據著什麼樣的角色?「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言談舉止,正反映了父母的性格!可是,問題又來了,既然我們看到了父母教育方法不對,要如何改正呢?2.
  • 「李玫瑾教授育兒很火,我不建議你聽」尹建莉的看法,你認同嗎?
    導讀: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近年來火得一塌糊塗,被很多媽媽信奉為「育兒專家」。尹建莉:教育學研究學者,作家,著有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為育兒界的兩位大咖,她們都是粉絲無數的重量級人物,無數媽媽被他們的育兒理論吸引,在專家的引導下全力培養自己的孩子。
  • 各有專攻皆精華——也談育兒大咖李玫瑾、尹建莉育兒經
    作為家長們,該如何看待這些育兒專家的觀點,如何把這些觀點轉化成為適合自己培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才是我們的王道。從兩位老師的育兒觀念來看,她們所側重的育兒方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出個成才的孩子,但著重點並不一樣。
  • 尹建莉發文:不建議聽李玫瑾講育兒,引發1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5月25日,尹建莉父母學堂發文《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引起熱議,至今未見李玫瑾老師對此做出任何回應。緊接著尹又在5月26日發表《不建議跟李玫瑾教授學育兒」惹爭議:對昨日頭條留言的集中答疑》,開始對部分讀者的質疑做出解答,看到這,不免覺得尹在表演一場獨角戲。
  • 育兒專家的孩子們現狀如何?對比李玫瑾和華生,讓不少人失望了
    導讀:自從有了娃,家裡日常的課外書就變成了教育書籍以及各類繪本,各路專家各項理論,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甚至有很多專家的觀點會顛覆我們已有的認知,而且專家和專家之間的教育觀點也經常會背道而馳,很多媽媽看得多了反而更加迷茫,到底應該聽誰的呢?
  • 李玫瑾女兒職業曝光,被質疑太普通,育兒專家的孩子必須上名校?
    李玫瑾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長期從事研究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很有一手。不同於其他專家一味要求父母忍讓孩子,李玫瑾主張「該出手時就出手」,針對這些難纏的育兒問題時,也都提出了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幫助家長們答疑解惑。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可女兒卻是普通的音樂老師,人設「翻車」了?
    但很多的家長由於知識範圍狹窄,或者自身文化程度低,往往都會採用一些錯誤的育兒方式,甚至在正確的育兒道路上越走越遠。這時候,那些育兒專家的話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深受廣大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如今,育兒專家可謂是十分常見,而在眾多的育兒專家中,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卻額外受到家長們的認可,也成為了家長們最信賴的一種教育方式。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她的女兒教育得如何?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心理學教,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並由此推導出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李玫瑾也是一位很有名的育兒專家。在普通人的認知裡,會下意識地認為育兒專家的子女應該要取得很耀眼的成就,最起碼也要是一個領域裡的知名人物。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她的女兒教育得如何?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
    1)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女兒很平凡,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和母親李玫瑾是大學教授,國內聞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相比,她的女兒顯得很平凡。李玫瑾的女兒不是大企業家,也不是知名的教授學者,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英語老師。當然了,這個普通是相對於李玫瑾來說的。
  • 育兒大咖的孩子們現狀如何?對比李玫瑾和華生,讓不少人失望了
    導讀:自從有了娃,家裡日常的課外書就變成了教育書籍以及各類繪本,各路專家各項理論,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甚至有很多專家的觀點會顛覆我們已有的認知,而且專家和專家之間的教育觀點也經常會背道而馳,很多媽媽看得多了反而更加迷茫,到底應該聽誰的呢?
  • 尹建莉還是李玫瑾,不知道該聽誰的?不用糾結,標準只有一個
    文/霓裳前幾天尹建莉父母學堂發了一篇題為《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的文章,引發了許多家長的爭議。大家就尹建莉與李玫瑾育兒觀的「分歧」展開了激烈討論,有人說,都不知道該聽誰的了。客觀地說,李玫瑾教授並不是育兒專家,她是研究犯罪心理的。
  • 李玫瑾是公認育兒專家,得知其女兒職業後,網友卻直呼「失望」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說起萬千父母公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絕對首當其衝。李玫瑾雖然是犯罪心理學專家,但她的「育兒經」卻受到了萬千中國父母的追捧。但凡一篇育兒文章裡加了「李玫瑾」這三個字,就會迅速地在父母群中進行無數次轉發分享。在父母們看來,李玫瑾教授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非常有經驗,很多家長也都是李玫瑾「育兒經」的受益者,因此,李玫瑾的講座也是場場爆滿。
  • 李玫瑾被萬千父母追捧,培養出的女兒卻很普通,網友坦言很失望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說起萬千父母公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雖然是犯罪心理學專家,但她的「育兒經」卻受到了萬千中國父母的追捧。但凡一篇育兒文章裡加了「李玫瑾」這三個字,就會迅速地在父母群中進行無數次轉發分享。
  • 李玫瑾、約翰,這些育兒專家的子女過得咋樣?答案讓很多人失望了
    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如果父母教育失敗,孩子不可能變回小時候的樣子,讓父母重新再教育一次。當然,現在越來越多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為了減少育兒路上的失誤,他們開始向育兒專家學習,希望教育出優秀的子女。但是,這些育兒專家真的值得信任嗎?他們的子女過得咋樣?
  • 李玫瑾、約翰,這些育兒專家的子女過得咋樣?答案讓很多人失望了
    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如果父母教育失敗,孩子不可能變回小時候的樣子,讓父母重新再教育一次。當然,現在越來越多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為了減少育兒路上的失誤,他們開始向育兒專家學習,希望教育出優秀的子女。但是,這些育兒專家真的值得信任嗎?他們的子女過得咋樣?目前,大家所熟知的育兒專家,如李玫瑾、約翰·華生都是育兒領域的知名人物。
  • 育兒路上選李玫瑾還是尹建莉?父母沒主見,聽誰的也沒用
    文/可馨育兒朋友圈的媽媽們已經持續近半年的時間來分享自己追捧各路育兒觀念的了。然而大部分人還是沒能好帶孩子。正如:聽了那麼多大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李玫瑾,犯罪學專家,精通相關心理學,著重研究青少年的心理。
  • 育兒專家李玫瑾的女兒現狀如何?平庸的一生,卻過得很幸福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父母都會感到迷茫,所以有些父母也會選擇尋求專家的幫助。有些人認為專家擁有更為豐富的育兒知識,所以能夠培養出更為出色的孩子。正因如此,很多父母在育兒方面也會選擇向專家學習。教授的女兒,平庸卻幸福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正因如此,她在育兒領域有著極高的權威。
  • 育兒專家的孩子都過怎樣?看到李玫瑾和約翰的子女,瞬間明白了
    「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無以回報」,所謂「養」就是我們的衣食住行,那麼「育」即教育孩子為人處世。養這方面,很多家長都做得很好,把孩子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卻在「育」這塊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下手。這種觀念一旦樹立起來,很難再得到改變,所以大部分父母都很看重教育。自然而然會去查閱一些資料和書籍,希望能從中學到經驗和技巧,但是這些育兒知識遠遠沒有育兒專家們權威。
  • 育兒專家的子女們現狀如何?對比李玫瑾和約翰的子女,太諷刺了
    、情感上有所啟發……文|家有小甜椒兒(專注優質原創,抄襲必究,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關注點就轉移到了育兒這方面,目前媽媽們關注的育兒專家,主要有三個方向:李玫瑾老師的育兒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