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一旦做錯了根本沒有後悔藥可吃。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如果父母教育失敗,孩子不可能變回小時候的樣子,讓父母重新再教育一次。當然,現在越來越多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為了減少育兒路上的失誤,他們開始向育兒專家學習,希望教育出優秀的子女。但是,這些育兒專家真的值得信任嗎?他們的子女過得咋樣?
目前,大家所熟知的育兒專家,如李玫瑾、約翰·華生都是育兒領域的知名人物。李玫瑾是專業的犯罪心理學專家,長期從事青少年的心理研究,她主要的育兒觀是「3歲以前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心理健康比智力發育重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尊重孩子的個人選擇」;約翰·華生是19世紀美國赫赫有名的心理學專家,他提出的「哭聲免疫」「延遲滿足」「嬰兒的完整睡眠」等等,也在我們國家也風靡一時。這些育兒專家擁有豐富的教育理論,教育出來的子女,和很多人想像的不太一樣。
李玫瑾教授的女兒,長大後成為一名小學的音樂老師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一直強調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她也認為孩子有健康的身體,獲得個人幸福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從她教育孩子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愛、快樂、尊重」這三個關鍵詞。李玫瑾女兒上初中,課業負擔重,但她堅持認為健康比較重要,所以即便孩子作業寫不完,到了夜裡10點也必須按時睡覺;李教授的女兒數學不好,她也不責怪,反而寬慰女兒是家裡基因不好;李玫瑾和女兒的相處方式也像朋友一樣,母女倆互尊互愛,只希望女兒健康、快樂,沒寄希望女兒功成名就。
現在,李玫瑾教授的女兒是一名小學的音樂老師,因為孩子從小就喜歡唱歌,所以李教授自己也是非常支持。全國知名的育兒專家,培養出來的孩子竟然是小小的小學老師,估計讓很多人失望了。但是,李玫瑾教授女兒的狀況,正好也和她提倡的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育兒觀點不謀而合。
約翰·華生的女兒成年後暴躁易怒、酗酒成性,大兒子選擇輕生
然而,另一位教育專家約翰·華生並沒有這麼幸運。大家都應該多多少少聽說過他提出的「哭聲免疫法」,核心內容是,孩子哭了父母不要抱他,等孩子不哭了,才可以抱他,目的讓孩子明白,哭鬧得不到父母的擁抱。
約翰·華生的育兒理論太過冷漠無情,但他卻把這種方法運用在家族中。他女兒童年被冷漠對待,成年後暴躁易怒、酗酒成性,大兒子也沒有逃脫厄運,年紀輕輕選擇輕生。可見,約翰·華生的理論雖然一時廣受追捧,但是卻無法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害了自己的孩子。
父母向育兒專家學習,不能照抄照搬,要結合實際情況
兩位育兒專家子女的狀況,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所有的育兒理論,都是育兒專家短短幾十年總結出來的經驗心得,裡面包含著他們個人對於孩子的期許,至於是不是正確、有效的,還要看是不是經受得住時間的檢驗。所以,父母向育兒專家學習,不能照抄照搬,要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並做出理性的判斷,不然會害苦了孩子。
【話題討論:你還知道哪些育兒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