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麗育兒達人
國內外有很多著名的育兒學家,不過最近風靡我國的育兒專家,當屬李玫瑾教授。作為兒童犯罪心理學的專家,李玫瑾教授是如何從「育兒圈」火起來的呢。
本來是兒童犯罪心理學專家為何在「育兒圈」裡大放異彩。
李玫瑾教授的真正從「育兒圈」火起來是因為她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為《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裡面的眾多觀點被人認可,同時她又指出了,孩子小時候成長的「弊端」。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李玫瑾教授提出的育兒理念分別為:
1、3歲前父母要給孩子安全感
2、3-6歲為孩子最佳的管教時間
3、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比智力發育更重要
4、青春期時請給予孩子最大的尊重
這四點育兒理論也是她教育子女的標準嗎?在大家標榜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時,也有很多育兒專家在反駁其觀點。
例如:在3歲前給孩子安全感中有一條,孩子哭了要及時哄。而國外一名叫約翰華生的專家卻認為在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這樣才能讓孩子儘早獨立。
這讓很多人迷茫,到底該聽誰的。
育兒專家說的話如何能證明是否有用呢?看看他們的子女生活就知道了。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教出來的子女是什麼樣子的呢?
作為一名媽媽,李教授說:我寧願我的孩子是一個普通的快樂的人。
李玫瑾教授有一個女兒,在學習上並不出色,就像很多足夠努力的孩子一樣,女兒也想成為一個學習優異的人,但無奈每次的數學考試分數都很低,有時才考10多分。
女兒的班主任老師也表示:你女兒很努力上進,但是腦子不好。
因為成績問題,女兒總是有些自卑和敏感,每次考試說成績的時候都很沮喪,但她沒有歸罪女兒,反而還安慰鼓勵女兒,這其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不怪你,都是你爸數學不好」。
後來她的女兒選擇做了一名小學的音樂老師,不夠優秀,卻足夠快樂。相比爸媽的嚴格要求,孩子長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這一份快樂的成長是父母送給女兒最好的禮物。
看到李玫瑾女兒的選擇,你是否也能明白,育兒這件事,更多的是因人而異,並不是強求得來的,即使你學了千百種育兒的方式,也不要輕信,因為每個人的子女都是不同的,我們教育孩子是在借鑑別人的好辦法,而不是認同別人後,將孩子變成別人的孩子在教育。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和女兒的成長人生選擇有關,因此,她的觀念更適合自己的女兒。對比其他的家庭,育兒觀部分在孩子小時候可用,而多數還需要自己領悟。
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預防與教養都需要看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和成長經歷。
不過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還是很值得借鑑的,作為一名出色的兒童犯罪心理學導師,她的預防孩子成長犯罪,父母還是可以研究一下的。
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既有保護孩子的責任,又有教養孩子的責任,同時也要防止孩子犯罪。生子當養子,養子當育子,不求貢獻但求無過,不求出息但求快樂,不求富貴但求安穩。
今日話題:李玫瑾的「育兒觀」你認可哪些,為什麼。歡迎留言
若是喜歡我的文章記得分享收藏,關注我哦!
(本文全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