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幾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蹬春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食其母。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你認為是正確的理論或知識,恰恰是在不斷的試錯與質疑改進中形成的。
「唯」:認可,認為。。。是正確的
「阿」:質疑,認為。。。是錯誤的
就像我在道德經第二章解釋的:「惡成就美,不善成就善。」
美與惡有什麼區別,它們是一體的啊,一個根一個果啊!
善與不善有什麼區別,它們是一體的啊,一個根一個果啊!
唯與阿又有什麼區別,它們是一體的啊,一個根一個果啊!
所以說遵從我留下來的知識的人,能說是繼承了我的絕學麼?質疑我留下來的知識的人,能說是繼承了我的絕學麼?
我都不這麼認為。
當你明白「唯與阿」是一體的時候,你才算是我的繼承人。因為我傳授的是漁網而不是魚,我想要傳授的是探索天地的方法,而不是我自己探索天地得來的那點成果。
你掌握了我探索天地的方法,就可以源源不斷獲取知識,這才是我真正的絕學啊!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老子帛書版是:「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個人認為這裡說的是百姓畏懼君王之權利,但是君王也應該敬畏百姓。因為君王對百姓的敬畏成就了君王之位。百姓對君王的敬畏是果,君王對百姓的敬畏是根,就如同美與惡。人們雖然不喜歡「惡」,但是應該明白是「惡」成就了「美」。沒人喜歡敬畏別人,但是君王應該明白恰恰是自己對百姓的敬畏成就了君王之位。讓自己享受到百姓的敬畏。所以人畏王,與王畏人又有什麼分別,它們是一體的啊,一個果一個根啊!
「荒兮,其未央哉。」
未央:未盡,無盡
個人認為這裡說的是有根才能有果,你享受果實時,不忘記照顧樹根,那麼果實就可以無求無盡的享用下去。
在這裡,是老子在感嘆「守於根,才能果無盡。」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蹬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嬰兒之未孩。」
眾人享受世間的繁華,我卻在思考這些繁華景象是由什麼產生的。
我這個人啊有點特立獨行,想得有點多,有點與眾不同。別人手裡捧著果子,心裡想的是好高興,好開心。我卻想:這果子是怎麼來的,怎麼產生的,它的根在哪?
「我獨泊兮其未兆」
「泊其未兆」思維瓢泊到事物的產生之處,根源之地。
為什麼「未兆」指的是起源,出處呢?老子下句進行了解釋:「如嬰兒之未孩。」
這裡的「嬰兒」其實指的是母親體內的「胎兒」。
「未孩」指的是還沒分出男女,顯出男女的性徵,顯出男女的徵兆來。
所以嬰兒之於男女,嬰兒是未兆,男女是有兆。嬰兒是男女的出處,嬰兒是男女的根。所以「未兆」就是出處的意思啊!
「累累兮,若無所歸」
別人盯著果,我靠著根,所以我好像沒什麼果食,沒什麼收穫,沒什麼食物財貨一樣。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有餘"可以解釋為獲得,"若遺"可以解釋為付出。眾人都忙著往懷裡收集東西,我卻從兜裡往外付出東西。
老子為什麼要獨若遺,他腦子有病?不是的,「獨若遺」是有前提的,老子的所有論述都沒離開過「根」「果」結構。
我「遺」給根,根能生果,我所「遺」之利,最後都化作果實落進我口袋裡了。我雖「遺」卻是能「得」。
別人重視「得」,我重視「給」。是因為別人重視「果」,我更重視「根」。我重視「根」,是因為我知道「果」不可能憑空而來,「果」由「根」生,我不給「根」澆水施肥,哪來的果實啊。
此句還是呼應道德經第七章:「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無私於根,終能還利於果,所以成其私。
所以說老子「遺」是為了「得」,老子付出是為了得到。
為了得到而付出的人,明白「根」與「果」的關係,可以稱明。
為了得到而得到,只知道盯著樹枝看,不明白「根」與「果」關係的人愚蠢,也將勞而無功。
不明白事物之間的關係,不明白什麼是「根」,什麼是「果」,就知道一味付出的人,根本就不配活下來,這種人比第二種人更慘,他們會被自然淘汰。
說老子不想要果,不重視果的人,要麼愚蠢,要麼陰險。愚蠢是因為不懂;陰險是因為想巧奪他人之果。
老子正是因為想要果,所以才重視根。老子與眾人都想要果,老子與眾人的區別在於,他明白「果」後面是有「根」的,他明白「根」與「果」的關係。他與眾人的做法不同,不代表他與眾人的目的不同。只能說老子更講科學,更理智,看得更深遠。
「我愚人之心哉,沌沌兮。」
別人有餘,我若遺;別人攫取我付出;在世人眼中我就跟傻子一樣。我跟傻子一樣,是因為我看到了事物的根啊!
舉個例子:谷歌免費向全世界公開安卓系統。自己花錢花精力研究出來的東西,最後要免費給別人使用,谷歌是傻子麼?
不過是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哉!沌沌兮。
所以說聰明,理智,善於思考,又實事求是的人總是能和老子想到一塊去。本於利有什麼錯?老子也是本於利才想到這些的。本於利從來沒錯,錯的是人不夠聰明,想的不夠深遠罷了。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就像我之前一再解釋的,「無私」「無為」也好,「昏昏」「悶悶」也好。
不要為了「無為」而「無為」,不要為了「無私」而「無私」。
無為是說「果」上「無為」,老子雖說「無為」,更想要強調的是「為於根」。老子說「無私」,更要強調的是「私於根」。
所以「昏昏」「悶悶」是於「果」而言,老子要強調的恰恰是於根不悶悶,於根不昏昏。
如果為了「昏昏悶悶」而「昏昏悶悶」,那和統治者為了達到「無為」就真的要像泥塑木胎一樣有什麼區別?擺塊石頭放在龍椅上,天下就能大治,這不是很可笑麼?
所以說善用「根」與「果」的邏輯去分析事物,就事論事就可以了。昭昭,昏昏,察察,悶悶都不用去在意,儘是妄談罷了。
「澹兮,其若海」
說的是萬千之道推動著萬千之根轉化成萬千之果,其根,其果,其道萬萬千千,故而多若海。
「飂兮,若無止。」
說的是萬千之道推動著萬千之根轉化成萬千之果,整個世界的衍變從來沒有停止過,故而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覺得這塊說的是「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大家一起辛辛苦苦給根澆水施肥,好容易果實成長出來了,別人吃過果子後,就樂哈哈出去玩了。我享用過果實後,又開始提起鋤頭水桶,換回勞作的衣服,不辭辛勞的去給樹根澆水施肥。所以我獨顯得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舉個例子:因為雞蛋既好吃又能填飽肚子,所以眾人皆以雞蛋為貴。但是我卻以母雞為貴,因為雞蛋是母雞生的。有了母雞,雞蛋就可以長久的吃下去。
老子「貴食母」不是說他不愛吃雞蛋,而是因為他能用「根」「果」的二相結構,深入完整的分析事物,找到事物的根,然後守於根,長久的享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