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章·絕學無憂

2021-02-07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幾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蹬春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食其母。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你認為是正確的理論或知識,恰恰是在不斷的試錯與質疑改進中形成的。

「唯」:認可,認為。。。是正確的

「阿」:質疑,認為。。。是錯誤的

就像我在道德經第二章解釋的:「惡成就美,不善成就善。」

美與惡有什麼區別,它們是一體的啊,一個根一個果啊!

善與不善有什麼區別,它們是一體的啊,一個根一個果啊!

唯與阿又有什麼區別,它們是一體的啊,一個根一個果啊!

所以說遵從我留下來的知識的人,能說是繼承了我的絕學麼?質疑我留下來的知識的人,能說是繼承了我的絕學麼?

我都不這麼認為。

當你明白「唯與阿」是一體的時候,你才算是我的繼承人。因為我傳授的是漁網而不是魚,我想要傳授的是探索天地的方法,而不是我自己探索天地得來的那點成果。

你掌握了我探索天地的方法,就可以源源不斷獲取知識,這才是我真正的絕學啊!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老子帛書版是:「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個人認為這裡說的是百姓畏懼君王之權利,但是君王也應該敬畏百姓。因為君王對百姓的敬畏成就了君王之位。百姓對君王的敬畏是果,君王對百姓的敬畏是根,就如同美與惡。人們雖然不喜歡「惡」,但是應該明白是「惡」成就了「美」。沒人喜歡敬畏別人,但是君王應該明白恰恰是自己對百姓的敬畏成就了君王之位。讓自己享受到百姓的敬畏。所以人畏王,與王畏人又有什麼分別,它們是一體的啊,一個果一個根啊!

「荒兮,其未央哉。」

未央:未盡,無盡

個人認為這裡說的是有根才能有果,你享受果實時,不忘記照顧樹根,那麼果實就可以無求無盡的享用下去。

在這裡,是老子在感嘆「守於根,才能果無盡。」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蹬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嬰兒之未孩。」

眾人享受世間的繁華,我卻在思考這些繁華景象是由什麼產生的。

我這個人啊有點特立獨行,想得有點多,有點與眾不同。別人手裡捧著果子,心裡想的是好高興,好開心。我卻想:這果子是怎麼來的,怎麼產生的,它的根在哪?

「我獨泊兮其未兆」

「泊其未兆」思維瓢泊到事物的產生之處,根源之地。

為什麼「未兆」指的是起源,出處呢?老子下句進行了解釋:「如嬰兒之未孩。」

這裡的「嬰兒」其實指的是母親體內的「胎兒」。

「未孩」指的是還沒分出男女,顯出男女的性徵,顯出男女的徵兆來。

所以嬰兒之於男女,嬰兒是未兆,男女是有兆。嬰兒是男女的出處,嬰兒是男女的根。所以「未兆」就是出處的意思啊!

「累累兮,若無所歸」

別人盯著果,我靠著根,所以我好像沒什麼果食,沒什麼收穫,沒什麼食物財貨一樣。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有餘"可以解釋為獲得,"若遺"可以解釋為付出。眾人都忙著往懷裡收集東西,我卻從兜裡往外付出東西。

老子為什麼要獨若遺,他腦子有病?不是的,「獨若遺」是有前提的,老子的所有論述都沒離開過「根」「果」結構。

我「遺」給根,根能生果,我所「遺」之利,最後都化作果實落進我口袋裡了。我雖「遺」卻是能「得」。

別人重視「得」,我重視「給」。是因為別人重視「果」,我更重視「根」。我重視「根」,是因為我知道「果」不可能憑空而來,「果」由「根」生,我不給「根」澆水施肥,哪來的果實啊。

此句還是呼應道德經第七章:「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無私於根,終能還利於果,所以成其私。

所以說老子「遺」是為了「得」,老子付出是為了得到。

為了得到而付出的人,明白「根」與「果」的關係,可以稱明。

為了得到而得到,只知道盯著樹枝看,不明白「根」與「果」關係的人愚蠢,也將勞而無功。

不明白事物之間的關係,不明白什麼是「根」,什麼是「果」,就知道一味付出的人,根本就不配活下來,這種人比第二種人更慘,他們會被自然淘汰。

說老子不想要果,不重視果的人,要麼愚蠢,要麼陰險。愚蠢是因為不懂;陰險是因為想巧奪他人之果。

老子正是因為想要果,所以才重視根。老子與眾人都想要果,老子與眾人的區別在於,他明白「果」後面是有「根」的,他明白「根」與「果」的關係。他與眾人的做法不同,不代表他與眾人的目的不同。只能說老子更講科學,更理智,看得更深遠。

「我愚人之心哉,沌沌兮。」

別人有餘,我若遺;別人攫取我付出;在世人眼中我就跟傻子一樣。我跟傻子一樣,是因為我看到了事物的根啊!

舉個例子:谷歌免費向全世界公開安卓系統。自己花錢花精力研究出來的東西,最後要免費給別人使用,谷歌是傻子麼?

不過是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哉!沌沌兮。

所以說聰明,理智,善於思考,又實事求是的人總是能和老子想到一塊去。本於利有什麼錯?老子也是本於利才想到這些的。本於利從來沒錯,錯的是人不夠聰明,想的不夠深遠罷了。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就像我之前一再解釋的,「無私」「無為」也好,「昏昏」「悶悶」也好。

不要為了「無為」而「無為」,不要為了「無私」而「無私」。

無為是說「果」上「無為」,老子雖說「無為」,更想要強調的是「為於根」。老子說「無私」,更要強調的是「私於根」。

所以「昏昏」「悶悶」是於「果」而言,老子要強調的恰恰是於根不悶悶,於根不昏昏。

如果為了「昏昏悶悶」而「昏昏悶悶」,那和統治者為了達到「無為」就真的要像泥塑木胎一樣有什麼區別?擺塊石頭放在龍椅上,天下就能大治,這不是很可笑麼?

所以說善用「根」與「果」的邏輯去分析事物,就事論事就可以了。昭昭,昏昏,察察,悶悶都不用去在意,儘是妄談罷了。

「澹兮,其若海」

說的是萬千之道推動著萬千之根轉化成萬千之果,其根,其果,其道萬萬千千,故而多若海。

「飂兮,若無止。」

說的是萬千之道推動著萬千之根轉化成萬千之果,整個世界的衍變從來沒有停止過,故而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覺得這塊說的是「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大家一起辛辛苦苦給根澆水施肥,好容易果實成長出來了,別人吃過果子後,就樂哈哈出去玩了。我享用過果實後,又開始提起鋤頭水桶,換回勞作的衣服,不辭辛勞的去給樹根澆水施肥。所以我獨顯得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舉個例子:因為雞蛋既好吃又能填飽肚子,所以眾人皆以雞蛋為貴。但是我卻以母雞為貴,因為雞蛋是母雞生的。有了母雞,雞蛋就可以長久的吃下去。

老子「貴食母」不是說他不愛吃雞蛋,而是因為他能用「根」「果」的二相結構,深入完整的分析事物,找到事物的根,然後守於根,長久的享用果。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為道」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七章·太上(上)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變化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論法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玄德
  • 《道德經》:「絕學無憂」是什麼意思?是一種叫「無憂」絕招嗎?
    《道德經》有一章叫「絕學無憂」,關於「絕學無憂」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中一種還特別受學生黨歡迎。說法一:「絕學無憂」中的「絕」解釋成斷絕,這句話就可以這樣解釋摒棄學習就不會有憂慮。這種說法,有一部分人認可。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意義解讀
    在研讀老子的過程中,我一直對第二十章的經文內容懷有特殊的感情,我感覺這是老子的自白,是老子對自己為學態度與為學宗旨的一個概要的述說,我們可以將這篇文字看作是他再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志向,他之所以選擇了與眾人相反的治學目標,是為了找尋人類終極社會的根本法則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曲則全」利用「根」「果」的樹形結構來分析。「曲則全」可以轉換為:曲乃全之根,曲成就了全。舉個例子:人在沙漠中行走,由於沒有參照物,最終會返回原點。因為人左右腳長短不同,在行走時並不是絕對的直線,會有一個小小的曲率。
  • 《道德經》說「絕學無憂」,難道是要我們棄學保身嗎?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道德經》裡的一句話,這句話很有意思,是這樣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很顯然,居於高位的朱元璋在研究《道德經》的過程中,主要是以如何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個角度來進行的,因此他認為老子教導人們「絕學無憂」,是要百姓拋棄「聖智」、「仁義」和「巧利」之學,免受權欲的誘惑,做到無憂無患。
  • 老子所說「絕學無憂」的真實意思,與大部分人所想的恰恰完全相反
    絕學無憂這個詞確實是出自《道德經》,原文如此: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道德經》第十九章(因版本不同,絕學無憂斷句所在章節不同,大魚讀的是以上章節版本)對於普遍釋義的懷疑大概翻看了一下關於這一段話的現代文翻譯,果真很白話,就是字面直譯: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
  •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道德經》全文(1-20章)
    《道德經》全文(1-20)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德經》第19章解析,「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道德經【原文】絕聖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②。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解析】在本章中,老子對前一章提到的社會弊病又作了進一步闡述,並針對社會病態,提出具體的治理方案。在前一章老子《道德經》第18章原文解析及譯文中,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因此他在本章的開篇就點明「絕聖棄智」,這使人不免產生疑惑:「聰明睿智和巧言善辯乃人心所向,為何要杜絕和拋棄呢?」智慧是好東西,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但好的東西不一定有好的用途。
  • 盤點《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就知道其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用氣功理論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別有風味
    亙古以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索和研究老子道德經。有人以為是一本哲學典籍;有人以為是一部養生學書籍;也有人認為是一部科學著作,可以對照現代科學概念。實際上道德經是一部集哲學、養生、宇宙觀於一爐的大成典籍。我們在此只探討道德經裡面氣功理論部分。用氣功理論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別有風味。
  • 從《道德經》看《星球大戰》的哲學本源
    道與原力老子的《道德經》中有句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在老子看來,道可以看成宇宙萬物大法,是一切生命規律的源頭。在中國的樸素哲學理念中,宇宙最初便為一團混沌元氣,萬物皆由元氣孕育而出。元氣再分陰陽,便是我們俗稱的「陰陽二氣」。《道德經》說:道者,萬物之注也。這證實了「宇宙原力」既是生命能量的來源,更是生命的最終歸宿;而陰陽二氣則代表了原力的正反兩面。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變化的意義」
    道德經通篇都可以說是在闡釋如何從變化的角度看待事物,如何從變化的角度處理事物。更進一步說得是前名、後名、道、外動四者,說前名與後名是什麼關係,說名與道又有怎樣的關係,說外動與道有怎樣的關係。所以才會有第二章的「有無相生,難易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老子讀過很多書才寫出《道德經》,棄智絕學的前提,是你要有學問
    老子都說了,棄智絕學,絕學無憂。秉持這種理念的人,就像自己沒親自栽培花兒,路過花園摘下一朵,戴在自己身上,就說是自己的。事實上,老子讀過很多書,才寫出《道德經》,棄智絕學的前提,是你要有學問。1、你沒讀過足夠多的書,就無法觸碰到自己的極限。
  • 《道德經》:掙脫心靈的枷鎖,此心大自在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大眾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經哲學
    現時現在的中國哲學普及教育,應該首選老子道德經的現代性哲學。老子說: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假如,嚴格按照西方哲學的哲學標準,來評判中國古代本體哲學,最沒有爭議的就是老子道德經的哲學。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 道德經第一章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引語]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總之,在這一章裡,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在這一章裡,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範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