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2020-12-20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曲則全」

利用「根」「果」的樹形結構來分析。「曲則全」可以轉換為:曲乃全之根,曲成就了全。

舉個例子:人在沙漠中行走,由於沒有參照物,最終會返回原點。因為人左右腳長短不同,在行走時並不是絕對的直線,會有一個小小的曲率。

「曲則全」要表達的也是類似的意思。一輛行駛的汽車,不論車輪歪曲了多小的一點,車輛終會繞一個大圈回到原點。

老子想說的就是只有將物體不停地朝一個方向彎曲,物體最後一定會首尾相連,合成一圈。首尾相連合成一圈稱為「全」。所以叫「曲則全」,曲生全,曲乃全之根。

「枉則直」

「枉」有彎曲,不直的意思。曲生全,為什麼枉生直。個人認為「曲」說的是單向的彎曲,而「枉」指的是雙向的左右彎曲。

例如鍛劍,我們正面敲打幾下,背面敲打幾下,不斷的左右調校才能把寶劍鍛直。所以老子說「枉則直」。枉生直,枉乃直之根。

「窪則盈」

「窪則盈」的完整說法是地窪而水盈。在地上挖個坑,水就會匯聚過來,填滿它。所以叫窪生盈,窪乃盈之根。

「敝則新」

個人認為「敝」更多的應該是弊病的意思。有弊病的東西生了沒弊病的東西,不完善成就了完善。「敝則新」應該是類似「不善成就善」的意思。所以「敝則新」探討的是一樣事物(工具)不斷完善升級的過程。

「少則得,多則惑。」

「得」也好,「惑」也好說的是人的心態。你果子不夠吃時,肯定兢兢業業地照顧果樹,一天到晚想著收穫果實,這樣你就會得到果實。但若你認為果子夠多了,那麼本能就會覺得不需要再照顧果樹了。覺得不足,所以守於根,故而能得果,這叫「少則得」;覺得足了,所以心生懈怠,不守於根,故而不能再得果。認為足夠了,就容易心生懈怠,心生懈怠就容易「忘根」,所以叫「多則惑」。

老子既然說「少則得,多則惑」。我覺得他其實是鼓勵人要不滿足,因為知足易生惑啊!

那麼有人不同意了,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明明寫的是「咎莫大於欲有,禍莫大於不知足。」

我個人認為古人的「知足」與今天「知足」的含義是不同的。

道德經中的「知足」是了解的足夠多,知道的足夠多的意思。老子所要表達的是既要明白一件事有利的一面,又要明白這件事有害的一面,利害都了解清楚了才能稱為「知足」。

而今人的「知足」,「知」是感知,覺得的意思。感到滿足,覺得足夠了,描述的是一種主觀心態,而這種主觀心態用老子那個時代的語言來說就是:「以為多」。

在「咎莫大於欲有,禍莫大於不知足。」的前面是「天下有道,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天下有道路時,前馬走過後馬走,馬匹在馬糞中前行。天下沒有道路時,馬匹在原野上自由奔跑。直接翻譯雖然可以這麼翻譯,但是老子要表達的完整含義卻不是直接翻譯可以闡述全面的。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天下間建立道路,世人雖然享受了不迷失方向的便利,但是卻要承受馬匹在馬糞中前行的弊端;天下間沒有道路時,一方面馬匹可以在原野上自由的四處奔跑,另一方面就無法享有道路帶來的不迷失方向的便利了。有道路也好,無道路也好,都有其利弊。明白利弊,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有人把「一」解釋成「道」,我認為老子觀察分析萬事萬物的邏輯體系可以歸納為:知其果,守其根,明其道。道只是老子邏輯模型中的一環,比道更重要的這個邏輯模型,這個模型落實在行為上就是「守於根」,所以老子以為的天下式是「守於根」!

所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我的解釋是:聖人行事守於根,並把這種處理事物的方式作為解決天下一切問題的基本法式。個人認為此句是本章的核心主旨。

「不自見,故明。」

不認為自己的看法一定完美無缺,如此就會願意接受不同意見,願意接受質疑。而後自己的理論與見解就會不斷進步完善。所以不認為自己的理論一定是完美的正確的,反而讓自己的理論變得更加高明。所以不自見是明之根,「不自見」所以不失其根,不失根故可得果。

「不自是,故彰。」

不自以為是,是把事情做好的根。因為事情做的很漂亮,所以眾人「彰」之。要注意「彰」不是說人們稱讚你的謙虛,而是稱讚你把事情做得漂亮。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伐其根,果實自然生成。「生果」謂之「有功」。

「不自矜,故長。」

「矜」:尊貴,自貴,自重

不過於寶貴自己,以為什麼都不付出就可以得到,以為不用努力,也能成功。所以不驕不貴,願意付出努力,願意付出汗水,這樣才能夠真正的不斷成長壯大。用現在的話說: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不經歷磨練,怎麼成長。

所以「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邏輯結構上與「少則得」如出一轍,「少則得」換句話說就是「不自多,故守於其根,而後能得其果。」

所以這四句話,本質上還是在強調「抱一」,你守住根了,收穫果實是自然而然的。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與「無為」相同,「不爭」是不爭於「果」,而爭於「根」。在產生事物的根上去爭,那事物的結果自然會產生在你身上。

其道推動著其根轉化為其果。根轉化為果的過程具有必然性。為於其根,必定得其果;不為於其根,必定不得其果。所以為於其根,人莫能與之爭果。道將根轉化為果的這種必然性,是天地人都無法違逆的。所以說「莫能與之爭」啊!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聽說古代有能「以曲得全」者,哪裡是假話啊!彎著彎著總能彎滿三百六十度。

所以說,守於其根者,其果必得。

題外話:在這裡,我倒是對古人的制輪技術有所聯想了。拿一塊長木條,我每隔相同的距離,彎曲相同的角度,只要木條足夠長,我最後就一定能得到一個「全」(輪)!老子為什麼在第十一章說:「三十輻,共一轂。」想想最開始人們將木條每次彎曲九十度,可以得到一個四邊形的「全」。我將彎曲角度折半,木條每次彎曲四十五度,我們能得到一個八邊形的「全」。再次二分,每次彎曲二十二點五度,我就能得到一個十六變形的「全」。再次二分,每次彎曲十一點二五度,我就能自然得到一個閉合的三十二邊的近圓形。三十二邊形內正有三十輻。所以說遠古時代的車輪,其實是正三十二邊形啊!古人調整彎曲角度為什麼每次都取二分之一,那是因為遠古時代沒有準確的度量工具,二分之一是最易獲得的標準角度。每次對摺就能得到一個新的標準角度。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1)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2)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3)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為道」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七章·太上(上)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變化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論法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玄德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全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全之道(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二十二章原文: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第一句: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這一句大意是:能屈能伸的人,才能夠更好地保全自己;經歷過委屈和苦難,才能更好地回歸本性;有了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夠積滿水。東西會破舊掉,才會有新的事物來代替;可選擇的東西少了,反而容易做出選擇,而更容易得到;東西多了,往往會不知該怎麼進行選擇。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3:第二十二章 曲金枉定,敝新少得
    《道德經》通行本十二章之前的,只有第九章筆者前面不曾點評。上一章展開論述「道、有、無」,我們來看看通行本第九章能否接的上: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 《道德經》中的「曲則全,枉則直」是什麼意思
    我以前講過,《道德經》的章節和順序不是老子排列的,而是後人按自己的觀點整理的,所以我們就得打破章節的框框,用宏觀的思路來領悟老子的思維模式。《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的「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第二十二章,《益謙》。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 根據周易臨卦,方可解透《道德經》「曲則全,枉則直」
    《道德經》第22章在帛書本中排於第24章之後。從內容看,似乎前後兩章有連貫性,其實主題是不同的,主要有兩方面區別:1、從《周易》看,《道德經》第24章對應《蠱》(帛書易寫為箇)卦,老子理解其為個體行為;第22章對應《臨》卦(帛書易寫為「林」),老子理解為群體行為中應保持的原則。
  • 《道德經》: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才是一種圓滿,這才是曲則全
    《道德經》: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道德經中的很多話都值得仔細的去揣摩,在我們之前也聊到過在22章中,聖人抱一說到過這樣一個道理,曲則全,枉則直。同樣在聖人報一中,最後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成全而歸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古人所說的曲則全的道理,怎麼能是一句空話呢?對於辯證對立統一的規律,只能誠心誠意的去遵循,這就是很多人常說的自然之道。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章·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幾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蹬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 曲則全,枉則直-道德經
    曲則全——以上節選自《道德經》。
  • 《道德經》:明白曲則全的道理,也是一種圓滿,這是大智慧
    《道德經》:明白曲則全的道理,才是真正的圓滿,這就是大智慧古人都說過這樣一句話:曲則全,不滿則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這個道理的核心叫做聖人抱一。說的也正是很多事物,不必太過於強求圓滿,有的隨後一件事情,適當的缺乏一些倒是一種真正的完美。在聖人抱一中有這樣一句話: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道德經》: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人們都知道很多事情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並非人力所為,就像《道德經》第二十二章首句「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的變化,全部都是必然的結果。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變化的意義」
    道德經通篇都可以說是在闡釋如何從變化的角度看待事物,如何從變化的角度處理事物。更進一步說得是前名、後名、道、外動四者,說前名與後名是什麼關係,說名與道又有怎樣的關係,說外動與道有怎樣的關係。所以才會有第二章的「有無相生,難易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道德經》修行就是時刻把自己歸零,不爭,與自然事物和諧相處!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8篇(第二十二章)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能量,博大包容;經藏,是高度凝練的精髓,通透玲瓏。心若簡單,世間紛擾終成空,回到本來清淨的狀態,忘卻煩惱。心若複雜,時時事事處處樁樁件件點點滴滴,似乎都在與自己過不去一般,凡事想得太多,清靜就所剩無幾。
  • 《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創作的哲學作品,以無為、無我、自然之觀點,闡述了精深哲學的道家思想。《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會喪失主動權。二、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當人民不怕威脅的時候,那麼對統治者的大的威脅就要來了。三、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 「儒、釋、道」三學 ——《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
    「儒、釋、道」三學——《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道德經》五千言,一言以蔽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第一句: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 大眾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經哲學
    現時現在的中國哲學普及教育,應該首選老子道德經的現代性哲學。老子說: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假如,嚴格按照西方哲學的哲學標準,來評判中國古代本體哲學,最沒有爭議的就是老子道德經的哲學。
  • 盤點《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就知道其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道德經第一章
    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②恆:一般的,普通的。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④無名:指無形。⑤有名:指有形。⑥母:母體,根源。⑦恆:經常。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⑩謂:稱謂。此為「指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