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經哲學

2020-12-15 姜偉延生護寶

中國古代有四大原創哲學家,他們是伏羲,周文王,老子,孔子。

伏羲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源始的鼻祖,後來的近現代西方哲學,多發端於伏羲哲學。

老子哲學是對於周文王以前近四千年的哲學的一次極為重要的哲學補述,居伏羲哲學和周文王哲學之中間。

孔子哲學是對於周文王哲學的注釋。

伏羲哲學,老子哲學,周文王哲學,孔子哲學,構成了原創性中國古代哲學體系,為世界上唯一的原創性哲學體系。

假如中國沒有哲學,則西方和世界,就不可能有什麼稱為哲學體系的學問,或許會有許多哲學理念和哲學思想。古希臘哲學思想,不能稱為古希臘哲學體系。

伏羲哲學,周文王哲學,孔子哲學的原創哲學體系特徵是只有形式,沒有內容的符號結構體系,為符號形構哲學,符號顯示哲學,共時性思維方式的符號語言哲學,其內容處於可能性能在的規定性之中,為世界的本體哲學。

本體哲學是哲學家們構建主體哲學的工具哲學,不適合在大眾日常生活之中普及。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哲學,是本體哲學,所以大眾日常生活,仍然離不開伏羲哲學,文王哲學和孔子哲學。

老子道德經哲學,既是本體哲學,又是主體哲學,既是形式哲學,又是內容哲學。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其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現時現在的中國哲學普及教育,應該首選老子道德經的現代性哲學。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

假如,嚴格按照西方哲學的哲學標準,來評判中國古代本體哲學,最沒有爭議的就是老子道德經的哲學。

老子道德經是哲學,這個定義在世界上沒有爭論。凡世界哲學史,其中必然有老子的道德經的哲學一章,至於如何表述道德經哲學,則是千差萬別。

我們生活在現代性社會的在世界之中。

雖然這個現代性社會構建與規則的制定,當時的中國無法參與。

現代性社會的學術分類,哲學類為所有知識和教育的最高層次與層面。中國教育體系,也是將哲學放在最高級別的第一層次,其它專業放在哲學層次的下面的層面。

確定道德經是哲學類別,再用文化和文學的方式方法,解釋道德經就會顯得淺顯了一些。

哲學類別的道德經,需要用哲學的規範的範式,加以論證,當然包括用西方哲學的標準範式的論述。因為現時現在,中國仍然沒有主體的哲學體系。

大眾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經哲學,是大眾文化生活中文化的基因的道德經哲學,這就與西方的小圈子,遠離大眾百姓的高高在上的所謂的純粹哲學絕然不同了。

人們生活在文化之中。文化的基因是哲學。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此取彼。

人們生活的文化,離不開道,道是大腦中心形式的統攝者。道是渾然之樸的素樸,眾妙之門的產生智慧,道生成萬物,又內涵萬物,道在事和物之中,事和物又在道之中,萬事萬物都是殊途而同歸地通向了道的大腦中心形式。

道所規定性之德,並沒有規定人的行為方法,只是在先的事先規定了人的思維方式運化的大腦中心形式的統攝與管攝的所有思維法則。

因為,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方法。有了什麼樣的思維方式,遲早遲晚會出現什麼樣的行為方法。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裡,所反覆講述的哲學道理。

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其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嚴格按照哲學的標準和規範,道的大腦中心形式統攝者存在著,是一個必然的事實,也是一個不需要加以證明和論證的事實的是的實在。

道是大腦中心形式是被發現的哲學事實,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沉澱的數千年傳承並不斷發展的哲學理論和哲學實踐。

道的大腦中心形式被發現出來的重大哲學意義是:人的思維方式決定著人的行為方法的哲學基本原理。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可以看作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或統治者,自我能量和為他能量的陰陽之道的混成物,先天地生。道對天地萬物的創造性是宇宙的始源。

道的大腦中心形式的無為性,在於道生有天地萬物而不生有自身的大腦中心形式。

道是天地萬物存在的實在的原因及本原,又不涉及道的大腦中心形式統攝者自身的本因。

道對於天地萬物而言,道的大腦中心形式,長而不宰,為而不恃,功而不居。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是哲學以自明為前提的自在的存在。也是思維方式作為事物本源部分的哲學總論。

中國老子道德經在世界流行,總銷量排列第二,多因為西方哲學教育的普及,西方人已知嘵哲學的存在,實體,本體,外觀,內觀,先驗,超驗,存在精神能量,在世,世內,存在者,存在者之存在,世內存在者之存在,容易讀懂中國道德經。

近現當代西方哲學,絕對不是來源於古希臘哲學,這是西方哲學自己作出的哲學定論。

那麼,近現當代的西方哲學的來源和發端,又是來至於什麼古代哲學呢?

現時現在中國出現了較為怪異的現象,學習,研究,精通西方哲學的人士,都懶得碰一碰老子道德經,所謂的研究,只是以玄學的定性翻一翻而已。

在中國,每天研讀老子道德經的人士和吃瓜大眾,又多不熟悉西方哲學,或者沒有正規地研讀西方哲學,對於道德經中道的大腦中心形式統攝者與管攝的現代性哲學專業性概念和範疇,很難理解透徹。

西方總是說,中國與他們西方存在著意識形態上的差異,這從根本上就無法成立。

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從來就與人類意識形態存在著一致的先行性,與當今的西方世界意識形態也不存在差異,這裡有本原與始源的根本意識形態的來源於什麼的源頭的哲學問題。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生哲學:日常的生活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各思想體系,基本上都是關於生存和生活的人生哲學。比如:講究陰陽平衡的周易思想,追求人生積極進取的儒學,有追求個性自由的道學,追求心靈慰藉的佛學,追求知行合一的心學。中國哲學來源於生活,古代先人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遠觀山色,近觀人情,中觀自己。在追問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中尋找意義和道理,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和活著。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對《道德經》的理解水平怎麼樣?
    2005年以前,我讀過《中國哲學簡史》2遍,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是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說,一直在我頭腦中揮之不去。現在看來,他的這四境界說,也沒什麼特別的高深,我個人估計民間早就有人總結過,只不過是因為這個表達方式因為馮友蘭而出名了。
  • 老子七律與唯物論,《道德經》中的辯證法
    相較於其他兩個版本,王弼本詳實全面,也就是說沒有殘缺遺漏,另外王弼本《道德經》去掉了很多無意義的虛詞,行文變得簡潔,讀來郎朗上口,易於傳播和記憶,這是其成為後世將其視為通行本的主要原因。老子七律作為道家哲學的精髓,其七律思想和現代觀念中的「唯物論」以及「辯證法」相吻合。它早於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黑格爾的「辯證法」自然也不在話下。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棄仁絕義」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為道」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變化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論法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玄德
  • 東西方歷史哲學大比拼,道德經、周易、儒學PK亞里斯多德,誰更強
    而我們祖先寫《道德經》,寫《周易》時真的想過他們的書會被後世解釋成可以成就軍事、政治、哲學、算卦、厚黑、心理、宇宙等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金油」嗎?就像周星馳的《大話西遊》被解讀成後現代主義思想一樣,周星馳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而西方哲學和歷史呢?
  • 道德哲學是哲學的重要部分,在哲學領域中,構建了一個虛擬世界
    提到哲學,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道德哲學。關於道德哲學這個論題,我個人的結論是審慎而又懷疑的。我們不知道「善」是什麼,倒不是因為柏拉圖認為的原因(存在著太多的無知和障礙),而是因為不存在善」這種東西。這與約翰·奧斯丁認為不存在「實在」這種東西,是一個意思。
  • 《道德經》處世哲學: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立刻反擊,你就輸了
    說起《道德經》,道德經是老子畢生的經典哲學之作。老子最為道家的始祖,為後世提倡了「道」的典範。對現如今來說,老子的「道」並不是道理那樣簡單,而是蘊含了很多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道德經》的處世哲學中,老子說到:「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被遇到被別人言語惹怒的情況。我們是立刻反擊?還是忍辱不辯?老子就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士成綺在去拜訪老子的路上走了上白天,最終見到了老子。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
    當人們一提到康德 , 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行文晦澀難讀、思想抽象難解 , 對於這一點 , 甚至連德國人都覺得頭疼。但事實上 , 康德對他的學說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對尋常百姓的意義是非常關注的。康德曾明確表示 , 早年由於受到盧梭的影響 , 他對哲學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他認為他的學說應該對尋常百姓有用 , 否則的話 , 他的學問就沒有什麼價值了。所以在他的一生中所寫的。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道德經》中的名言名句: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想做一件難度很大的事,要從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從最細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無論工作還是學習中,都應該從細節入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 海德格爾公開承認他的哲學遮蔽,去蔽,敞亮來自道德經的敝則新
    海德格爾曾經作報告,寫文章,公開承認,他的哲學概念:遮蔽,去蔽,敞亮,來至中國老子的道德經的敝則新,並且表達了對於老子的感激之情,這也實證了,西方哲學關於無的哲學概念,來源於中國哲學。老子的道德經,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純粹哲學。
  • 從《道德經》看《星球大戰》的哲學本源
    道與原力老子的《道德經》中有句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在老子看來,道可以看成宇宙萬物大法,是一切生命規律的源頭。「一」放在《星球大戰》中,便代表了宇宙原力最初的形態。在中國的樸素哲學理念中,宇宙最初便為一團混沌元氣,萬物皆由元氣孕育而出。元氣再分陰陽,便是我們俗稱的「陰陽二氣」。《道德經》說:道者,萬物之注也。這證實了「宇宙原力」既是生命能量的來源,更是生命的最終歸宿;而陰陽二氣則代表了原力的正反兩面。
  • 《道德經》中的名言,道盡人生之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道德經的經典名句。
  • 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規律
    中國社會當下也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倫理的實體與不道德的個體」的倫理—道德悖論,成為美國基督教神學家尼布爾所揭示的「道德的人—不道德的社會」的西方悖論的反繹。作為精神構造和生活世界中倫理—道德矛盾的理論表現,先是在西方,正義論與德性論的論戰烽火再起,繼而藉助經濟全球化颶風,它們「被移植」為「中國問題」,並一度呈燎原之勢,倫理正日益成為生活世界的課題,由此也催生以公平正義為訴求的「倫理覺悟」。
  • 31個道德經實用人際關係策略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作者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
  • 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問題」
    兩部報告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首批重大招標課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託項目,「當前我國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兩大課題研究為依託,集中呈現了歷時五年,在對江蘇、廣東、廣西、新疆四省(區),政府公務員、企業家與企業員工、青少年等六大群體「萬人大調查」基礎上,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包括了十三份倫理道德狀況報告和二十三份大眾意識形態狀況報告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尋求美德共相、善的理念開始,直到中世紀經院哲學,至善一直在西方哲學中佔據著核心地位。它不僅是真理和價值的根源,而且也是人們追求的最高目的。到了近代,哲學核心儘管逐步由至善轉換為自由,但是在康德之前,至善仍然是本體論的核心。
  • 「電車難題」蘊含的道德哲學
    作者在恰當的地方,將哲學家和哲學論述巧妙地託出,既不會給一般讀者造成閱讀障礙,又可以讓讀者體會到這些哲學思想是如何從現實的困境與需要中生成出來的。在這裡,我希望就「電車難題」與思想實驗、道德哲學的討論方式分享一些看法。
  • 【聖安宮】《道德經》第一章
    面對這些社會危機,西方人開始從東方道學中尋求哲學智慧,以解決現實問題。美國學者麥可·哈特在評述老子《道德經》時指出:「這本書雖然不到六千字,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學「對西方文化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為《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
  • 大眾傳媒道德失範要從嚴治理
    大數據新技術催生了各類新媒體,隨著新舊媒體的不斷融合,對於傳媒的道德要求應該更高。因為,新的信息傳播技術更容易在客觀上引發傳媒道德失範,而目前對傳媒道德失範治理的研究成果不僅少,而且系統研究的成果更為薄弱。
  • 這3本哲學入門書,帶你去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小事
    紀德在尾聲部分強調,丟掉這本書吧,不要去追隨,不要去刻意模仿,去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吧。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生活中的幸福需要自己去尋找,別人是教不了你的。你不會因為某本書或者某場講座和電影,你就學到了幸福的秘訣。幸福需要自己去尋找,其餘的一切都是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