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歷史哲學大比拼,道德經、周易、儒學PK亞里斯多德,誰更強

2020-12-14 仁青讀歷史

首先請讀者看清楚,作者在這裡將「造假」二字帶上了雙引號,這在文章最後我會詳細說明。很多人說要說文化和歷史的傳承,還要看我大中華,西方除了掠奪、擴張和種族歧視,就只剩下貪婪,自私,無恥和濫交了!

而喜歡明朝的粉絲則說,西方文明是在蒙古人打通了東西方通道之後,將我國四大發明和五千年經典悉數傳入西方的,是在滿清入關之後,由於滿清的閉關鎖國才導致西方科技和文明快速超越我國的。如果大明還在,一定打得西方屁股尿流。什麼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畢達哥拉斯統統都是瞎編出來的,這些東西還沒西遊記裡的妖魔鬼怪靠譜。

作者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國封建帝制會消亡了,就是因為像這種思維的人太多了。他們不僅愚昧、無知和自大,內心深處更是充滿了心虛、懦弱和猥瑣。

作為成人,我會告訴子女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不是仁義道德,而是人類的貪婪和欲望。而生物界的規律,到目前為止仍然還是弱肉強食。

我會不斷告訴孩子,如今世界依然只有兩種選擇,「搶」和「被搶」,讓他們學著去做一個強者。我會告訴孩子歷史上最真實的東西,包括陰暗的和陽光的。以及今天我們論述的《道德經》《周易》、儒學,以及西方文化。

·東西方學術造假

理性的人都知道,歷史從來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為什麼歷代君王,無論是農民起義者,還是篡權奪位成功的,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史呢?

因為,這既能標榜自己朝代的正宗,又能借著編寫歷史,將自己標榜得比前一代更好,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在此期間,歷代帝王都會摻雜進去自己的思想。

僅僅朱棣篡位成功之後,就三次修改《太祖錄》,甚至還將文帝的年號都刪除了。而更有甚者說,元朝的宰相脫脫將元朝以前的所有歷史都按著元朝的利益全部修改了一遍。

而《周易》自古至今古版本就有3000多種,現代的解釋本,有上萬種。《道德經》古版本800多種,現代解釋說有十萬個版本。

儒學,開始孟子提倡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提倡「君王不行,或放逐他,或替換他。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君王的天下。爵位是為天下人服務的,臣子不是君王的私人奴才,也不是為皇家服務的」。

儒學就這樣,從孔子時代的「喪家之犬」經過儒生們的不斷修訂,變成了被歷代君王推崇的「儒家思想」,這中間經歷了多少變動?

而我們祖先寫《道德經》,寫《周易》時真的想過他們的書會被後世解釋成可以成就軍事、政治、哲學、算卦、厚黑、心理、宇宙等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金油」嗎?

就像周星馳的《大話西遊》被解讀成後現代主義思想一樣,周星馳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而西方哲學和歷史呢?

·西方歷史和哲學的造假

我們以點帶面,就拿亞里斯多德舉例吧。亞里斯多德生活在公元前300-400年,和孔子、老子這些人一個時期。

道德經5000字就被很多狂熱的信徒吹上了天,而亞里斯多德45萬行,1350萬多字,包含數學、哲學、邏輯學、生物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修飾學、詩學和形上學等。

按照亞里斯多德的學術水平和成就,稱為古往今來第一,毫不為過。但西方學術界對亞里斯多德基本上不怎麼談論。

而令人懷疑的是,我們的道德經、周易、儒學傳承下來,被後人改得已經面目全非。

而亞里斯多德、柏拉圖這些人的著作是寫在哪裡的?又是怎麼完整保留的?

通過草砂紙?羊皮?傳教士?還是埃及貴族?

而且,這中間希臘文明斷隔了很久,很多東西是後來西方人從阿拉伯人手裡中轉過來的。在一次次傳播的過程中,有沒有經過他人的修改呢?

甚至有人懷疑說,西方的歷史僅僅只有1200年,再往前的全部都是造假,例如著名的「巨石陣」。

有人這樣懷疑希臘文明,說他們雖然當時有十萬人,但都是分散的城邦,而且還整天打來打去,怎麼可能有固定的大學和那麼多學者呢?

而如果這樣反問,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多少個地方割據,打了幾百年,不也是百家爭鳴嗎?

有人說,西方哲學和歷史,是因為黑暗的歐洲中世紀壓迫太歷史,為了避禍,文藝復興前的一批學者就將自己的思想和學術論作按到了古人頭上,這樣,他們就不會被教會燒死了。

如果說西方歷史和哲學全是文藝復興之後的偽作,那文藝復興那一幫人真是太牛了。

說白了,歷史上就那麼一點東西,很多人即使挖掘一輩子也挖掘不出來更多東西了?即便是考古,也是很偶爾的東西。

但很多學者想在這方面有成就,他的言論就必須越離奇,越標新越好,最後反而像儒學和周易一樣,越學越畸形。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在歷史上都有這個通病,就是將自己的思想假借古人之手說出來。

有人戲說:東方專家多,西方神通多,說的就是他們都在造假。但真假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就拿M國來說明。

·歷史真的那麼重要嗎

當很多人為了東西方歷史的真假爭執得面紅耳赤時,請看看M國。

這個新生的國家才不到200年的歷史,但影響人家科技發達了嗎?

而M國60年的年輕人為西方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質疑和反傳統。他們玩搖滾、嬉皮士、反戰、環保、民權運動、女權運動等等,都反傳統的。

所以,60年代的M國年輕人將M國由國父們那一代保守的英式作風,改變成了M式的灑脫、包容和開放。再對比一下英國皇室至今的虛偽和做作,那個做人更舒服呢?

而日本,自己從來都承認古代歷史和文化學自漢唐,明治維新之後,脫亞入歐,全面複製英國,日本在國家上丟人了嗎?落後了嗎?

而像M國這樣新生的國家可不止一個,例如猶太國等,不一樣活得很好?

我本人的觀點是:歷史和哲學這東西,真假都無所謂,就看這些理論對現代、對未來能起到多少作用。將爭辯真假的功夫,用來研究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更好嗎?

每個人的不同,你非要去強行改變別人的思維方式,得頭破血流,那是很愚蠢的行為。

你覺得道德經、周易好,你就去專心研究道德經和周易。

他覺得還是讓自己孩子多學習西方的文化和科技才能增強今後他們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他就往西方思維方面靠攏。誰對誰錯?何必為此而彼此謾罵,有失教養和素質呢?

最後作者想說的是,歷史、哲學、思想、科技等東西方的真假對我們普通大眾來說都無所謂,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得到什麼,並成功將自己的所悟所得傳授給我們的孩子,這才是最重要的。

讀者您認為呢?

相關焦點

  • 經院哲學與儒學的對比分析
    ,往往被稱為是為基督教統治而誕生的哲學,同時又兼具哲學思辨的理性與神學帶來的衝突;儒家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同樣在特定時間內,扮演著「鞏固統治的思想工具」的角色,但同時也作為一種不完全的哲學思想存在於中國文化中。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到了宋明理學時期,儒家又被道德形上學化,跟我們今天講的哲學的形態比較相似,所以儒家的哲學化也成為一個向度。儒家的政治化更不必說了。前年,李明輝先生和大陸的儒家學者有一個辯論,圍繞心性儒學還是政治儒學,經澎湃新聞採訪和跟進,在學術界也引起很大反響。還有一些人提宗教性的儒學,或者儒學宗教化、儒教化,所謂「公民宗教」等等這樣一些觀念也有人提。
  • 失傳的《歸藏易》,其實就隱藏在《道德經》中
    這基本就像《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核心就是圍繞在這裡。天地間,最「無為」、「不爭」的是什麼?是大地。大地自己是不為的。但是,世間最大的作為,卻沒有能超越過大地的為。大地是不爭的,但是,又有誰爭得過它?有人就說,《道德經》出自於《易經~坤卦》的,這樣講,也是很有道理的。
  • 李澤厚:儒學是宗教還是哲學?
    演講人:李澤厚  何力先生說,企業家不僅僅關心賺錢,還關心文化、道德、社會發展、國家前途、人類命運這樣一些大問題。這是好事。我以前就有個吃飯哲學,我說吃飯是為了活,但活不是為了吃飯。如果說活就要賺錢,那賺錢又為了什麼?為了享受?那好像太小了,你賺的錢是花不完的。
  • 「安樂哲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叢書」啟動,儒學應成為世界的資源
    張高裡據悉,安樂哲的譯作注重還原中國文化特色及彰顯中國哲學之獨特性,被譽為「讓中國哲學講中國話」的翻譯,是中國哲學典籍海外英譯的代表。這套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譯叢全集書目包括《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中庸》、《孝經》、《孫臏兵法》、《淮南子·原道篇》等。
  • 儒學思想與中國文化
    3,孔子的學說是一種發散式的哲學,對於一些核心概念諸如仁,忠,都沒有機械給出界定,從而更顯廣博與淵邈,更易激發思想,絕非後世不孝子孫所說的禁錮思想。>孔子哲學只是一種「道德哲學」,一種常識道德,無任何出色的思辯--黑格爾----------黑格爾只看到了孔子人道的部分,孤陋寡聞的竟然不知道易經是孔子學說的強而有力的補倉,易經講的是神道,是他的認識所觸及不到的最高層面的形而上的哲學!
  • 湯一介:儒學的現代意義
    就目前人類社會現實情況看,我估計在21世紀,儒學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在中國,甚至在世界(特別是在東亞地區),都會有新的大發展。為什麼儒學會有一個新的大發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經濟的原因,但與西學(主要指作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學等)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所進行的全方位的衝擊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西學對中國文化的衝擊,使得我們對自身文化傳統有個自我反省的機會。
  • 大眾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經哲學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其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現時現在的中國哲學普及教育,應該首選老子道德經的現代性哲學。老子說: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
  • 超星慕課儒學與生活爾雅答案-儒學與生活課後答案
    C、「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4【判斷題】根據課程內容可知:知識就是智慧。(X)5【判斷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誠意正心」與「格物致知」。(對)儒學與民族性1【單選題】「日不落帝國」指的是(B)。
  • [迎接世界儒學大會系列報導之四]山東大學:打造儒學研究重鎮 致力...
    山東大學歷史上的狀元校長王壽彭提倡尊孔讀經,「讀聖賢書,做聖賢事」,並積極延攬精通經學、古文,有「山東才子」之稱的王憲五任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馮陸高蕭」中的高亨先生的《周易》研究、《詩經》研究,歷史學院「八大先生」之一童書業先生的《春秋左傳》研究,在學界享有盛譽。龐樸先生提出「一分為三」、儒家辯證法、儒家五行等觀點,在思想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他還是「孔子文化獎」大陸首位獲得者。周來祥教授在超越主客二元對立思維的基礎上提出了「和諧思維」的概念,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與和諧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論,開創了辯證和諧大發展的時代。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對《道德經》的理解水平怎麼樣?
    馮友蘭對老子和《道德經》(即《老子》一書)的成書時間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並且沒有表明絕對的立場。這個很好,而不象錢穆一樣抓住一點不放,最終被考古成果否定。2,他對「有」「無」以及「有名」「無名」的看法。4,馮友蘭對《道德經》的理解當然也有正確的地方。比如他說:道這既是萬物之所由來,它就不是萬物之一;如果它是萬物之一,它就不是萬物之所由來。每個事物 都有一個名字,道不是一個事物,因此,它沒有名字。
  • 儒家道德哲學對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
    在幾千年的歷史歲月中,從伏羲到堯、舜、禹、湯,再到文、武、周公,以至於孔子、孟子,宋明和近世諸聖人賢哲,儒學一直是華夏民族行必由之的康莊大道。儘管幾經變遷,歷盡磨難,儒學仍保持著它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召力。
  • 《道德經》:影響世界的中國智慧
    事情起因是:在倫敦地鐵線上,有一個名叫歐維爾的地鐵站,其中的一名工作人員十分喜歡中國的《道德經》,所以經常在告示欄裡抄寫一些名言警句,以此來鼓勵、安慰南來北往的地鐵乘客,每天一個「金句」也感動了很多行人。有人曾在社交媒體上感嘆:「歐維爾地鐵站的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得到新年大獎!要論鼓舞人心,他們比政客們強多了。」
  •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
    其實不然,此論點早在九零年代初即已發表,而更清楚以此為名的是一九九四年初夏四月間,我在哈佛大學杜維明先生主持的儒學討論會上,首次發表了《後新儒學論綱》①,這篇論綱可以視為我對「後新儒學」總的理解。一九九六年,我又發表了一篇《牟宗三先生之後:「護教的新儒學」與「批判的新儒學」》②,這篇論文旨在經由「護教的」與「批判的」做一顯題式的對比,指出前者是以康德為對比及融通之主要資源,而後者則以王船山兩端而一致的哲學思考作為模型,並注重西方歷史哲學、社會哲學乃至現象學、解釋學之發展,回溯當代新儒學之起源,重新詮釋熊十力,對牟先生則採取一既批判又繼承的方式。
  • 杜維明:儒學不是我的信仰
    儒學不是我的信仰,信仰不允許懷疑。我在臺灣東海大學學習儒學的時候批判精神就很強。1962年去美國念書前,我想過,我去哈佛是要尋找真理的,你知道哈佛的校訓就是真理二字。如果我在美國接觸到了更有力量的知識和思想而它們跟儒家傳統背道而馳——我是會選擇真理的。 (點評:不信仰儒學,只能算是一個儒學研究者,而不是一個儒者。為什麼一談到信仰,就認為與科學和理性相悖?
  • 根據周易臨卦,方可解透《道德經》「曲則全,枉則直」
    《道德經》第22章在帛書本中排於第24章之後。從內容看,似乎前後兩章有連貫性,其實主題是不同的,主要有兩方面區別:1、從《周易》看,《道德經》第24章對應《蠱》(帛書易寫為箇)卦,老子理解其為個體行為;第22章對應《臨》卦(帛書易寫為「林」),老子理解為群體行為中應保持的原則。
  • 安樂哲:儒學大家「翻譯中國」
    在夏威夷大學,安樂哲教書育人,深耕中西比較哲學,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引起廣泛關注的學術著作,翻譯了《道德經》、《論語》、《中庸》、《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淮南子》等中國哲學經典。他的《通過孔子而思》、《期待中國:探求中國和西方的文化敘述》等著作,被認為糾正了西方人對中國哲學思想幾百年的誤會,清除了西方學界「中國沒有哲學」的成見,開闢了中西哲學和文化深層對話的新路。
  • 從《道德經》看《星球大戰》的哲學本源
    自1977上映以來 ,《星球大戰》毫無疑問成為了科幻電影的領頭羊,43年來星戰更被廣大影迷讚譽為「太空歌劇」。其實這部左右世界電影史的鴻篇巨製,並非我們想像那樣直觀和普世。宏大世界觀的背後,所隱藏的「哲學」辯思,更讓《星球大戰》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 大陸新儒學的發展方向 ——「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所以,我們要想真正理解斯密的用心,就必須要理解其正義理論和道德哲學。高全喜教授因在美國訪問,沒能參加這次會議,但發來「尋求儒家與自由主義的公約數」的視頻發言,主要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對於中國的文脈傳統或者儒家傳統,要用歷史或文明演進論的眼光來看待,這應該是一個「活」的傳統,要經過古今之變。
  • 第七場「汲古論壇」聚焦《周易》的人文宇宙觀
    此次論壇,在當今各種變動不居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之中,汲取《周易》這樣一部上明宇宙生成之秘,中闡政治人文之理,下釋人生順逆之機的古代哲學經典,為當代人文生活提供經驗和啟發,恰逢其時。  辛亞民從《周易》之經、傳、學的文本流傳和詮釋歷史出發,闡釋其中所蘊涵的對立統一、天道人事一致性、人道教訓等哲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