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哲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叢書」啟動,儒學應成為世界的資源

2020-12-12 澎湃新聞

8月23日,「安樂哲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譯叢全集」項目啟動儀式在京舉行。安樂哲是享有國際盛譽的中西比較哲學大家,中譯出版社此次將他的中國哲學典籍英譯本結集,以中英雙語的形式在國內出版,旨在使其研究和翻譯成果為更多國內讀者所知,提升跨文化講述的能力。

張高裡

據悉,安樂哲的譯作注重還原中國文化特色及彰顯中國哲學之獨特性,被譽為「讓中國哲學講中國話」的翻譯,是中國哲學典籍海外英譯的代表。這套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譯叢全集書目包括《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中庸》、《孝經》、《孫臏兵法》、《淮南子·原道篇》等。

李巖

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巖在致辭說,安樂哲可以讓中國哲學說中國話,向世界推廣,這是無法比擬的一個優勢。中譯出版社是向海外推廣中國文化的重要橋頭堡。

國際儒學聯合會的秘書長牛喜平說,中譯出版社這個項目很有前瞻性,安樂哲非常注重用哲學來解決當代世界的問題,建立了儒學的角色倫理學,從中西比較哲學的角度,深入到儒學當時的歷史背景,思維方式,包括語言結構來倡導建立構建一套怎麼樣闡釋中華傳統文化體系,非常具有指導意義。

中國文化譯研網執行主任徐寶鋒表示,以前中國文化走出去更多的是表層性的口號,但是深層次的通過這個思維習慣思維方法,一直沒有讓外界了解,安樂哲這套圖書恰恰是一扇門。他是一個非常地道的翻譯者,能夠把中國的思想準確的闡釋,這對於中外的這種交流來講,不光是對於學術,而且對於整個的文化傳播都會發揮重大影響。

吉來

土耳其佳茲大學教授吉來也發表了感言。他表示,作為一位年輕的漢學家,對本次與安樂哲的會面感到十分榮幸,因為安樂哲對他的學術生涯產生了巨大影響。他提出,人類其實是一個大家庭,而安樂哲對中國哲學的分析,為這個家庭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現場播放安樂哲專題視頻。

安樂哲

本場發布會的主角安樂哲說,中國傳統哲學的講述有兩個障礙,其一是「老外」的障礙,其二是「老中」的障礙。「老外」的障礙是指,現在的外國的中國哲學並不是中國哲學,比如說傳教者把中國的天的概念翻譯成大寫的Heaven,這是天主教的一個詞彙,這樣的翻譯就把中國傳統思想變成了西方的附屬性的宗教。「老中」的障礙則是指,西方的教育體系到中國,學科的引進本身也是現代主義的一個事情。哲學、倫理學、本體論、現代化等等,這些詞兒都不是中文,簡單來說,現在中國人用中文講話,很多時候是參照西方的結構而非中國原來概念結構,故此,出版和翻譯非常重要。安樂哲說,在北大可以看到所有西方的思想家都被翻成中文,翻譯質量也非常高,可是到西方的書店去,找中國的思想家都找不到,例如梁漱溟、牟宗三、陳來等等都找不到。

他認為了解中國傳統思想,必須得找到一個詮釋的語境,讓它從自己的土壤裡表達出來,而不是移植到西方的一個土壤。必定得有哲學(而非宗教學)的訓練。為了培養新一代的人才,安樂哲在今年下半年將在北大開設中國哲學經典英譯研究課程,他希望培養的學生在未來把中國哲學帶到外國去,找到恰當的表達方法。關於翻譯,安樂哲認為,做翻譯最重要的是把預先的假定(歷史及背景等)說出來。

他進而指出,現在是文化改革的一個時候,儒學是一個非常寶貴的傳統,應該有它的相應位置,應該成為全世界的寶貴資源,儒學不僅對中國重要,對新的世界文化秩序的形成也非常重要。中國崛起是一個時代的大事。他回憶說,1985年第一次到中國大陸,那個男的女的穿衣服都一樣,而短短三十年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並帶動了世界那個秩序的改變。古代羅馬和希臘,埃及,傳統斷了,可是這個中國的傳統並沒有間斷,是一個時代一個時代傳下去的文明。他非常感謝那個中譯出版社把他對儒家經典的翻譯系統化出版。

中譯出版社的總編輯賈兵偉介紹了具體的出版計劃。中譯出版社希望以這套圖書為平臺,讓中國的青年翻譯家,海外的青年學者都能夠抓住安樂哲筆下的中國哲學的真諦。

北京外國語大學東西方關係中心主任,安樂哲的學生田辰山認為,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必須要用安樂哲主張的中西比較哲學,才能搞清楚中西方文化背後的兩種不同的哲學體系,才能把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講明白。他舉例說西方講everyone,中國講大家,這種文化的轉譯裡面就存在了誤讀。誤讀的程度就是安樂哲的比較哲學,具體來說,西方的哲學叫做「一多二元」的哲學,把人看成是單個的,人跟人之間沒有關係,都跟上帝有關係。而中國是「一多不分」,實際上跨文化翻譯背後是兩個不同的哲學體系在對話。只有把背後的這個一多二元和一多不分這個高層的部分講出來,才能把中國的文化真正的原汁原味地傳遞出去。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彭萍教授也發表了看法。她說,安樂哲翻譯的一些經典著作的附文本,也就是在翻譯之前寫的非常深刻細緻的評論讓她受益匪淺,她在教授學生典籍翻譯的時候,也會根據安樂哲提供的方法,帶領學生研讀儒家典籍,根據中國語境找到合適的翻譯策略。

相關焦點

  • 安樂哲:儒學大家「翻譯中國」
    而兩個月前召開的首次會議標誌著安樂哲「國內當代儒學及中國哲學傑出代表著作」翻譯計劃項目即「翻譯中國」項目正式啟動。這也意味著安樂哲受騁為「儒學大家」後,他的工作全面展開。  「儒學大家」是山東省儒學領域最高的學術稱號,安樂哲作為海外中西比較哲學的領軍人物被聘為首位山東省儒學大家,崗位就設在孔子研究院。  會議間隙,安樂哲教授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 訪談|鄧志輝、郝令喆: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及傳播的挑戰與應對——《慎子》首版英譯者郝令喆訪談錄
    其專著《〈慎子〉佚文哲學分析及翻譯》 (Harris, 2016) 被美國和歐洲數所大學選作中國早期哲學的教學用書。2018年年底,郝令喆博士受邀於中山大學講學期間,我與他就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在翻譯過程、出版與傳播中的典型困難與對策進行了討論與交流,期望從西方漢學研究者與譯者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闡述。訪談稿基於交流內容翻譯、整理而成,並經郝令喆博士過目審訂。
  • 美國儒學專家安樂哲:一生都在「翻譯中國」,傳揚中國智慧!
    白皮膚、藍眼睛的國際知名漢學大師、美國人安樂哲身著正裝,與一群中國學者站在一起,十分顯眼。他用流利的漢語侃侃而談,不時引用《論語》等古文經典。5月9日,在甘肅張掖舉行的國際儒學聯合會高端論壇上,他站在臺上,用漢語完成了一場關於弘揚中國儒家思想、解析中國哲學的演講。
  • 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安樂哲:要把儒學從唐人街帶到外國
    中新網濟南5月23日電 (王曉慧)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閉幕式一結束,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安樂哲就被來自俄羅斯的一名山東大學博士生攔住了。關於儒學,她有很多問題想向安樂哲請教。在儒學研究領域,這位美國比較哲學巨匠是很多學生的引路人和偶像。  50年前,安樂哲在香港學校學習中文時,第一次接觸到儒學,便被深深吸引了。「西方的宗教都有一個頂,最終都要到另一個世界去。儒學不一樣,儒學最重要的是重視我們自己的生活。」
  • 陝西故事走向世界:當代文學名著英譯叢書啟動暨《賈平凹散文選...
    1月10日,2019年北京圖書訂貨會開幕當天,由中國翻譯協會、陝西省翻譯協會支持,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的「當代文學名著英譯叢書啟動暨《賈平凹散文選(漢英對照)》新書發布會在大會新聞中心隆重舉行。
  • 中國典籍翻譯的現狀與發展策略
    據統計,中國典籍的集中翻譯出版,始於1981年的「熊貓叢書」和1992年湖南出版社的《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叢書》。目前國內有30多家出版社參與此類書籍的出版,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外教社中國文化漢外對照叢書》、湖南出版社的《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叢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大師經典文庫》、山東友誼出版社的《儒學經典譯叢》、外文出版社的《漢英經典文庫》等,以及自1995年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組織30多家出版社編選翻譯的《大中華文庫》。
  • 著作等身身不朽 典籍英譯譯長存
    汪榕培是中國當代著名翻譯家、英語教育家、英語詞彙學家、翻譯理論家,在英語詞彙學、典籍英譯和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他提出「傳神達意」,構建了中國典籍翻譯理論體系;他開創中國典籍英譯研究和教學領域,培養弟子無數,影響國內外;他是中國文化典籍英譯大師,譯著等身;他博觀古今,傳揚文化,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背景下,以對道家經典、古典詩歌和古典戲劇的熱愛,孜孜不倦地進行中國典籍的英譯和中國文化的傳播
  •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優秀的譯作能更好地反映翻譯現狀,探討翻譯名家的《楚辭》英譯本,更加有助於理解翻譯現象,總結翻譯規律,最終提升為典籍英譯理論。從中國本土翻譯經驗出發,加強對《楚辭》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典籍進行「譯出翻譯」研究,探討典籍英譯本在異域文化語境中的翻譯策略以及實際效果,有助於概括出獨特的翻譯思想和翻譯理論,也有助於感悟與中國傳統詩學以及傳統譯論的互動關係。
  • 《論語》英譯海外傳播多元化策略
    在21世紀,為了中華文化更好更主動地走向世界,有必要對《論語》英譯進行多元策劃,進行海外多渠道傳播。 關鍵詞:《論語》;海外傳播;英譯 作者簡介:   1809年以來,《論語》的英譯本(包括全譯本和節譯本)有50餘種,在不同時期對英語世界的讀者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 汪榕培 | 我和中國典籍英譯
    汪先生的成就源於一個「愛」字:窮盡二十年心血翻譯《湯顯祖戲劇全集》,寂寞中苦撐的動力來源於對中國古典戲曲的熱愛。時值中國文化走出去大戰略開啟,汪榕培先生的拓荒精神堪稱楷模, 指引來者。我和中國典籍英譯汪榕培我和中國典籍英譯結緣是從1991年偶然開始的。
  • 河南大學教授:填補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空白,榮獲「資深翻譯家」稱號!
    郭教授先後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在《中國翻譯》等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和教材20餘部,其中《中國文化史》、《漢英中國哲學辭典》、《中國儒學史》均為國內外第一部系統、深入、全面介紹和研究該領域的專著,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本次大會共授予77名翻譯專家"資深翻譯家"稱號。
  • 學術| 中國哲學英譯的理論與實踐——從一次哲學翻譯(中譯英)工作...
    這可以說是當代中國哲學的理論性著作(不同於哲學史的論著)在英語世界的實質性出場。這也引發了當今學人關於哲學翻譯尤其是中國哲學英譯的理論探索。在中國哲學走向世界的進程中,經典作品與當代優秀成果的外譯具有重要意義。關鍵術語凝結著一種理論的核心,反思中國哲學基本範疇的現有譯名並重新釐而定之,不止是一項翻譯工作,還是兩種不同文化與思想傳統的深入交流與相互激發。
  • 中國典籍「誰來譯」
    作者:辛紅娟(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中華文化「走出去」,在更廣闊的話語系統中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已經成為急迫的時代命題。然而,典籍外譯與接受歷史,以及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礙,再次凸顯了翻譯過程中「誰來譯」的問題。  對於中國譯者承擔典籍翻譯的問題,大多數西方學者持否定態度。
  • 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與趨向:內地與海外視角對照與呼應
    ;進而指出中國哲學已經成為世界哲學、世界文化之立法的積極參與者,它對於理解人類歷史、思考人類文化的未來發展、重塑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劉笑敢:安樂哲教授從一個特殊的方法論角度,為我們講述了儒學及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中的地位、現狀與遭遇的問題,啟發我們探究如何拓展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的國際視野。
  • 從中西翻譯史研究現狀看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方向
    今後,應藉助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充分挖掘史料,從實踐史、理論史和元翻譯史三個方面對中國典籍英譯史進行通史、國別史和專題史相結合的研究。 關鍵詞: 中西翻譯史; 中國典籍英譯史; 研究方向 1、引言 從現實意義上看,中國典籍英譯能夠弘揚民族文化、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同時也能夠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文化更好地參與全球文化交流,從而構建全球文化多樣化的格局。
  • 跨學科研究:典籍英譯海外評論挖掘的有效路徑
    典籍英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讀者評論是譯本被接受的最終標準。當前典籍英譯讀者觀點挖掘的研究趨勢為:在讀者接受理論指導下,引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文本挖掘技術,擴大讀者觀點研究的視野,通過網際網路環境獲取大規模評論語料,對評論觀點進行自動挖掘和定量分析,梳理讀者評論關注的重點主題,以便系統深入發現有價值的觀點信息,為掌握讀者評論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分析。
  • 朱振武:《三國演義》的英譯比較與典籍外譯的策略探索
    把中國典籍譯介到西方英語世界時,媒體和公眾對文學作品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能多大限度地再現作品中「原汁原味」的中國元素一直心存疑慮。[9](P10)20世紀初,中國因為國力衰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處於弱勢地位,大家對面向西方世界的譯介工程中所採取的異化翻譯策略採取認同的態度。
  • 第六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大學舉行
    5月10日,第六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大學舉行,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唐聞生,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潘文國,中國典籍英譯研究會會長汪榕培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中國典籍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成果。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但是由於語言差異,它們並沒有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 譯論||典籍英譯中的「中國話語」研究 ——以賽珍珠《水滸傳》英譯為例
    此外,她利用出版宣傳、語境順應、著譯一體的中國話語傳播策略,使譯作在海外收到了良好的接受效果。賽譯水滸對當下典籍英譯對外傳播工作的啟示是:要利用各種傳播渠道和言說策略,凸顯中國話語特色,為中國典籍文化走向世界探索最佳的途徑和方式。
  • 中國傳統文化熱的今天,儒道都要做點加法和減法
    他舉例說,走進任意一家中國的書店或圖書館,總能找到代表西方文化的典籍,不管是老的還是新的,而且翻譯質量都很高,正是年輕活躍、求知若渴的中國讀者群持久推動了這類書籍的出版;相反,走進一家西方書店或圖書館,卻很難找到中國最傑出思想家的書,即使有,《易經》、《論語》、《道德經》這些中國哲學著作也多半擺放在獵奇的「東方宗教」一類書架上而非令人肅然起敬的「哲學」類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