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2015年02月15日 08: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嚴曉江

字號

內容摘要:楊憲益與戴乃迭、孫大雨、許淵衝、卓振英以「文化傳播與交流」為翻譯目的,其翻譯觀念同中有異,翻譯策略各有側重,翻譯方法交叉互補,但都盡力傳遞《楚辭》的民族文化特色。優秀的譯作能更好地反映翻譯現狀,探討翻譯名家的《楚辭》英譯本,更加有助於理解翻譯現象,總結翻譯規律,最終提升為典籍英譯理論。從中國本土翻譯經驗出發,加強對《楚辭》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典籍進行「譯出翻譯」研究,探討典籍英譯本在異域文化語境中的翻譯策略以及實際效果,有助於概括出獨特的翻譯思想和翻譯理論,也有助於感悟與中國傳統詩學以及傳統譯論的互動關係。

關鍵詞:楚辭;英譯理論;翻譯理論;中國;文化;傳統譯論;典籍英譯;翻譯研究;多元化;翻譯現象

作者簡介:

  《楚辭》英譯理論的本土化與多元化

 

  2000年以後,國內出版了楊憲益與戴乃迭、孫大雨、許淵衝、卓振英的《楚辭》英譯本,這四種較為完整的譯本體現了翻譯家們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深沉的歷史使命感。《楚辭》英譯是優秀的中國典籍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對外傳播的縮影。《楚辭》英譯理論對其英譯實踐具有宏觀指導意義,其來源涉及「古今」、「中西」、「體用」等範疇,它們相互交織,彼此映照,各有側重。張柏然認為:「任何一個文化大國,它在建設自己的翻譯理論體系的時候,都是要以本國的翻譯經驗作為自己最基本的認知材料,作為整個知識體系的骨架和網絡……我們的文明過程,我們的文化材料,才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也是我們中國翻譯的理論原創性的根據所在。」以中國翻譯家的《楚辭》英譯本為實例材料進行分析,就是基於這樣的宗旨。這種分析有助於提煉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以及人文情懷的《楚辭》英譯理論,同時對其他典籍文本英譯也具有較強的闡釋力。

  以譯出實踐為基礎,注重本土翻譯經驗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翻譯理論和研究傾向於借用西方的話語體系。目前,這種狀況已經大有改變,翻譯研究逐漸彰顯民族審美經驗和中國文化精神。由於西方翻譯理論是建立在「西西互譯」基礎上的,在詮釋以「中西互譯」為基礎的翻譯現象,尤其是以「古今轉換」和「漢英轉換」為特徵的典籍英譯現象方面,並不能完全適用。在當今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形勢下,中國典籍更加需要翻譯家的主動譯介。與此同時,非常有必要加大對本土文學作品譯出研究的力度,以改變外譯漢及其研究長期以來佔主導地位的局面,從而增強文化自信,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許鈞指出:「目前建立在『譯入翻譯』(in-coming translation)上的譯學理念很難有效地指導今天的『譯出翻譯』(out-going translation)。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譯出翻譯』的投入和研究,將中國化的本土經驗和理論與西方翻譯理論相結合,汲取精華,讓中國的翻譯研究在傳承和發展的良性循環中不斷繁榮和發展。」

  中國傳統譯論是基於漢語特性以及中華民族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言意之辨、形神之思、文質之爭等概念為核心話題。建構《楚辭》英譯理論尤其應注重對漢譯英模式的把握,在突出「漢語特色」和「中國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理論話語。楊憲益與戴乃迭、孫大雨、許淵衝、卓振英以「文化傳播與交流」為翻譯目的,其翻譯觀念同中有異,翻譯策略各有側重,翻譯方法交叉互補,但都盡力傳遞《楚辭》的民族文化特色。優秀的譯作能更好地反映翻譯現狀,探討翻譯名家的《楚辭》英譯本,更加有助於理解翻譯現象,總結翻譯規律,最終提升為典籍英譯理論。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劉宇)

相關焦點

  • 陸蓮枝:賀大衛《布洛陀》英譯本的民族志闡釋
    鑑於《布洛陀》的語言學、宗教學、人類學、民族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研究價值,布洛陀文化逐漸進入學界視野,也於本世紀初吸引了譯界眼球,出現了《布洛陀》英譯選本。在澳大利亞,民族志學者賀大衛(David Holm)對《布洛陀》的部分文本進行了英譯,其版本體例及文本化處理方式值得深入研究,為少數民族典籍英譯提供新途徑。   2.
  • 著作等身身不朽 典籍英譯譯長存
    汪榕培是中國當代著名翻譯家、英語教育家、英語詞彙學家、翻譯理論家,在英語詞彙學、典籍英譯和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他提出「傳神達意」,構建了中國典籍翻譯理論體系;他開創中國典籍英譯研究和教學領域,培養弟子無數,影響國內外;他是中國文化典籍英譯大師,譯著等身;他博觀古今,傳揚文化,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背景下,以對道家經典、古典詩歌和古典戲劇的熱愛,孜孜不倦地進行中國典籍的英譯和中國文化的傳播
  • 從中西翻譯史研究現狀看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方向
    從理論價值上看,中國典籍英譯作為翻譯學的一個年輕分支,要建構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體系,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回到翻譯史中去,通過比較不同時期的翻譯思想和翻譯活動,有的放矢地深化研究,完善中國典籍英譯的理論體系。同時,對翻譯史的考察,還能為翻譯實踐指明方向,幫助譯者查漏補缺,總結經驗和教訓,探尋規律。
  • 訪談|鄧志輝、郝令喆: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及傳播的挑戰與應對——《慎子》首版英譯者郝令喆訪談錄
    ♢ 《翻譯界》由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編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作為學術性翻譯研究期刊,本刊將發表與翻譯現象相關的原創性研究,包括翻譯理論與實證研究,國外有影響的翻譯理論與研究方法的論文譯稿。同時,本刊還關注口筆譯教學研究,重視產、學、研三者結合,以行業現狀引導翻譯教學與研究,以翻譯研究促進語言行業的成長。編輯部熱誠歡迎優秀來稿。
  • 《文心雕龍》海外英譯及其接受研究
    如表1所示,與其他中國文學典籍的譯介相比,目前海外《文心雕龍》海外譯介的主力是華裔漢學家,其全譯本數量還是相對偏少。從英譯本的總體情況來看,海外譯者由一開始的單篇節譯到後來的多篇節譯,其翻譯完成度越來越高,足可見海外《文心雕龍》譯介力度與受眾關注度的加強。
  • 跨學科研究:典籍英譯海外評論挖掘的有效路徑
    典籍英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讀者評論是譯本被接受的最終標準。當前典籍英譯讀者觀點挖掘的研究趨勢為:在讀者接受理論指導下,引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文本挖掘技術,擴大讀者觀點研究的視野,通過網際網路環境獲取大規模評論語料,對評論觀點進行自動挖掘和定量分析,梳理讀者評論關注的重點主題,以便系統深入發現有價值的觀點信息,為掌握讀者評論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分析。
  • 中國典籍「誰來譯」
    然而,典籍外譯與接受歷史,以及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礙,再次凸顯了翻譯過程中「誰來譯」的問題。  對於中國譯者承擔典籍翻譯的問題,大多數西方學者持否定態度。英國漢學家葛瑞漢說:「……在翻譯上我們幾乎不能放手給中國人,因為按照一般規律,翻譯都是從外語譯成母語,而不是從母語譯成外語的,這一規律很少例外。」
  • 《論語》英譯海外傳播多元化策略
    另外,在國外的東亞系或中文系雙語教材裡,可以選擇部分朗朗上口的《論語》英譯文,供年輕的讀者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加強對中華文化的了解。  其次,《論語》譯本多層次化、多模態化。經典的翻譯要考慮到讀者對象,既要面對專業讀者,滿足他們較高的品位和欣賞要求,也要為普通讀者著想,讓他們能夠輕鬆地閱讀經典,吸取他們需要的智慧。
  • 「安樂哲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叢書」啟動,儒學應成為世界的資源
    安樂哲是享有國際盛譽的中西比較哲學大家,中譯出版社此次將他的中國哲學典籍英譯本結集,以中英雙語的形式在國內出版,旨在使其研究和翻譯成果為更多國內讀者所知,提升跨文化講述的能力。張高裡據悉,安樂哲的譯作注重還原中國文化特色及彰顯中國哲學之獨特性,被譽為「讓中國哲學講中國話」的翻譯,是中國哲學典籍海外英譯的代表。這套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譯叢全集書目包括《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中庸》、《孝經》、《孫臏兵法》、《淮南子·原道篇》等。
  • 譯論||典籍英譯中的「中國話語」研究 ——以賽珍珠《水滸傳》英譯為例
    此外,她利用出版宣傳、語境順應、著譯一體的中國話語傳播策略,使譯作在海外收到了良好的接受效果。賽譯水滸對當下典籍英譯對外傳播工作的啟示是:要利用各種傳播渠道和言說策略,凸顯中國話語特色,為中國典籍文化走向世界探索最佳的途徑和方式。
  • 譯史||海外華裔學者譯介漢籍過程社會學分析——以王伊同英譯《洛陽伽藍記》為例
    1987—),男,江蘇連雲港人,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隴東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典籍譯介與傳播、漢學家研究。Yu)英譯《西遊記》(The Journey to the West),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等等。近20年來,從社會學視角考察中國文學譯介與傳播漸成國內研究熱點之一,但對華裔學者譯介漢籍模式的運作機制尚缺乏專門研究。鑑於此,本文以美籍華裔學者王伊同英譯《洛陽伽藍記》為中心,嘗試考察該模式的運作機制及方式。
  •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
    作為一名傳教士出身的漢學家,理雅各的主要貢獻是中國古代典籍之英譯。從19世紀40年代中期起,理雅各開始研究和英譯中國古代典籍的工作。從1861年出版《四書》的第1捲起,在此後25年間,陸續翻譯出版的典籍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書經》、《春秋》、《禮記》、《孝經》、《易經》、《詩經》、《道德經》、《莊子》等名著,取名為《中國經典》。
  • 汪榕培 | 我和中國典籍英譯
    我和中國典籍英譯汪榕培我和中國典籍英譯結緣是從1991年偶然開始的。那年春天,我碰巧去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附近的中國道教學會所在地白雲觀參觀,見到不少外國人,但觀內法物流通處只有中文版《道德經》出售,卻沒外文版的。我於是突發奇想:自己是不是能用英文翻譯《道德經》呢?
  • 從時代價值看《詩經》英譯
    《詩經》的英譯已經有近400年的歷史,產生了八種全譯本。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理雅各譯本、韋利譯本以及龐德譯本。時代背景是文學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時代需求則是文學產生的動力,文學翻譯亦是如此,文學翻譯的選材受到時代需求的影響。上述三個譯本的產生緊跟詩學背景的轉變,順應時代的發展,得到了中外讀者的肯定,也對當今《詩經》的英譯產生一定的啟示意義。
  • [學術研究] 郭恆:英語世界《山海經》譯介研究
    芝田發表的《兩副面孔——談<山海經>兩英譯本中的山、水和獸》(2016);6)郜菊,楊柳同年發表的《比勒爾翻譯思想研究——以《山海經》的英譯為例》(2016);7)王敏,羅選民發表的《文化預設與中國文化的多模態互文重構——以<山海經>英譯為例(2017);8)郭恆最近發表的《比埃爾<山海經>神話學視角解讀》(2018)。
  • 海外華裔學者譯介漢籍過程社會學分析——以王伊同英譯《洛陽伽藍...
    [關鍵詞] 海外華裔學者;譯介與傳播行動者網絡;運作機制;王伊同;《洛陽伽藍記》 [作者簡介] 姚偉(1987—),男,江蘇連雲港人,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隴東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典籍譯介與傳播、漢學家研究。
  • 範祥濤:早期儒家典籍英語轉譯中的文化傳播研究
    《易經》在歐洲的翻譯和研究較多,而轉譯成英語並刊行的很少。西方早期文獻中,曾德昭的《大中國志》最早簡要介紹了《易經》(Semedo 1655:49)。《孔子的道德》英譯本也以較小篇幅介紹了伏羲著《易經》的緣由(Taylor 1691:12)。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於1626年最早將《易經》譯成拉丁語,未見英譯。
  • 漢學家杜博妮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英譯與闡釋
    自1942年發表以來,這篇綱領性的重要文獻已被翻譯成多種外語,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對進一步發展和豐富全球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篇重要講話的眾多英譯本中,澳大利亞漢學家和翻譯家杜博妮的譯本《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基於1943年版本的翻譯與評論》獨領風騷,以全新的視角譯介和闡釋了其中蘊含的文藝理論價值,對毛澤東文藝思想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變異學系列 || 《墨子》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變異——中國文化...
    比較文學變異學的理論從根本上要求我們,在譯介的過程中需要首先承認異質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墨子》的英譯中體現出這種差異性,主要來源於中英兩種語言體系所承載中西兩種思想體系的相互作用力,譯者作為英譯活動主體,對於原文本的解讀、闡釋和翻譯,必須建立在這樣的差異性之上。
  • 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