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2020-12-11 澎湃新聞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這一期譯文選了得票最高的三家:

1. A warrior dies for his bosom friend; a lady dresses for her true admirer.

2. A gentleman will give his life to the one who knows himself; a lady will show her beauty to the one who wins her heart.

3. A knight would die for his soul mate; a woman would doll herself up for her sweetheart.

公眾號的編者馮雷先生寫了一則按語,說明這兩句話的難譯之處,其中提到對「士」和「容」的理解存在爭議,「士」到底是「文士」還是「武士」?這倒確實是一個問題,牽涉到對古代典籍中「士」的不同理解。理解不同,翻譯自然也不同。

這兩句話最早見於《戰國策·趙策》,講的是春秋時期晉國人豫讓作為家臣為卿大夫智伯復仇的故事:「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之仇矣。」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裡詳細記載了這個故事: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從《戰國策》和《史記》的記載中,不難推斷豫讓的身份,首先他是「家臣」,在春秋時期是列國卿大夫的臣屬,職務有宰、司徒、司馬等,家臣不世襲,由卿大夫任免;其次他是「刺客」,即懷挾兵器進行暗殺的人。上述三種英譯中有兩人將「士」譯為a warrior或a knight,顯然是從「刺客」身份將豫讓理解為「武士」或「勇士」,其實不然。「士」在句中未必一定指豫讓本人,此其一;「士」和「女」對舉,在句中是「男人」或「男子」之意,所以不必譯為「武士」或「勇士」,還有「紳士」a gentleman,此其二。

只要查一查《辭源》或《王力古漢語字典》就可以知道,「士」在古代典籍中的主要意思。一、從事耕種等勞動的男子,後用為對男子的美稱,舉《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為例:「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孔穎達疏:「士者,男子之大號。」陳子展先生對這兩句詩的翻譯是:「女的說『雞叫了。』男的說『剛破曉。』」

(《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

後又指未婚的男子。二,古時四民之一,士農工商,章太炎先生在《常識與教育》一文

(載《章太炎的白話文》,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說四民之分最早起源於管仲,但管仲所說的士,只是預備作官作書辦的材料,今日卻是各種讀書的人,都叫做士。王力先生的古漢語字典裡也把四民之一的「士」解釋為「讀書人」。三,官名。四,兵士,《呂氏春秋簡選》:在車曰士,步曰卒。

所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中的「士」取第一義,即「男子」,英譯為a man即可。譯成a warrior、a knight與a gentleman,都求之過深。外文出版社有楊憲益和戴乃迭譯《史記選》

(外文出版社,2004年)

,其中選了《刺客傳》,這兩句話的英譯是:Alas! A woman adorns herself for her lover, and a true man dies for one who appreciates him.這一譯文可以說準確無誤。楊氏夫婦之所以將後一句先譯,是因為豫讓說這兩句話時語氣上是有所側重的,重點在「士為知己者死」,相當於Just as a woman adorns herself for her lover, so a true man dies for one who appreciates him。

司馬遷在《史記·報任安書》裡引用了這兩句話,不過他改動了一個字「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司馬遷為什麼要改「死」為「用」呢?道理很簡單,司馬遷在寫這封信時想說自己雖受宮刑但還不想死,覺得自己壯志未酬,還可以為知己者所「用」。另外,我大膽地推測「用」和「容」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美國著名漢學家海陶瑋(J. R. Hightower)將這兩句話翻譯為:A gentleman acts on behalf of an understanding friend, as a woman makes herself beautiful for her lover. 不用說是誤解了「士」在句中的含義。北京外國語大學編撰的《漢英詞典》,流傳甚廣,影響至巨,在「士」條裡收了這兩句話,也把「死」改成了「用」,所提供的英譯就是海陶瑋的。在此,我建議詞典修訂時不妨採用楊憲益夫婦的英譯。

據李零先生在《喪家狗:我讀〈論語〉》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中的介紹:「士」字在春秋時代以前,也就是在《詩經》的時代,其含義主要是「男子」和「武士」;春秋時代以後,「士」逐漸演變成不論出身,以讀書習禮取仕,偏重文學方士的「士」,類似後世讀書人的「士」,也可指從政做官的人才。這個說法是符合「士」的含義演變的。《論語》中專門論及「士」的主要有八章:孔子本人論及「士」的有六章,分見於:《裡仁4·9》《顏淵12·20》《子路13·20,13·28》《憲問14·2》《衛靈公15·9》,曾子論及「士」的一章《泰伯8·7》,子張論及「士」的一章《子張19·1》,此外提到「士」字的地方還有六章。我查閱了手頭幾種《論語》的英譯本,發現英國漢學家阿瑟·韋利(Arthur Waley)基本上把「士」翻譯成了「武士」(a knight),這其實是誤解了「士」字的含義;辜鴻銘先生和劉殿爵先生大都把「士」翻譯成了a gentleman,沒有區分「士」字含義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論語英譯及評註》,作者為美籍華人、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金安平,譯者為香港城市大學鄢秀博士,該書中作者將「士」做了區別,分別譯為「讀書人(受過教育的人)」和「從政做官的人」。僅舉二例加以說明。《憲問14·2》「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也」:An educated professional who longs for (the ease he finds at ) home does not live up to the name of an educated professional.《子路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What sort of man could be considered good enough to be in government(士)?《子路13·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How should a person conduct himself in order to be considered good enough to serve in government(士)?金安平教授進一步解釋說:「士」的出現早在孔子之前——他們是為從政而接受教育的人——但正是孔子道出了士人從政的要求。「士」是擁有從政所需的知識、技能和品格的人,孔子已經和子貢討論過「士」應具備的條件,子路在這裡提出同樣的問題,孔子再次談到了品德的問題,但他想要討論的是「士」和家人、友人等親近的人之間的關係。

說完「士」的英譯,突然想到翻譯「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時還有一個難點卻是「悅己者」:是使女子喜歡的人呢(he who pleases her),還是喜歡女子的人(he who is pleased in her)? 《昭明文選》裡呂向的注釋說:「女為愛己貌者而飾其容。」於是這句話便可譯成:A woman beautifies herself for the man who is pleased in her。簡單一點可譯為:A woman beautifies herself for her lover.

由此看來,對古代典籍中「士」字的翻譯還是需要謹慎為是,率爾操觚總是不好的,翻譯錯了會影響中外文化交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英國的漢學研究稍遲於法國,但在鴉片戰爭以後發展較快。牛津大學自1876年始設中國語文講座。12年後,劍橋大學亦設漢學講座。接下來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
  • 第六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大學舉行
    5月10日,第六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大學舉行,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唐聞生,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潘文國,中國典籍英譯研究會會長汪榕培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中國典籍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成果。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但是由於語言差異,它們並沒有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 著作等身身不朽 典籍英譯譯長存
    汪榕培是中國當代著名翻譯家、英語教育家、英語詞彙學家、翻譯理論家,在英語詞彙學、典籍英譯和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他提出「傳神達意」,構建了中國典籍翻譯理論體系;他開創中國典籍英譯研究和教學領域,培養弟子無數,影響國內外;他是中國文化典籍英譯大師,譯著等身;他博觀古今,傳揚文化,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背景下,以對道家經典、古典詩歌和古典戲劇的熱愛,孜孜不倦地進行中國典籍的英譯和中國文化的傳播
  • 汪榕培 | 我和中國典籍英譯
    汪先生的成就源於一個「愛」字:窮盡二十年心血翻譯《湯顯祖戲劇全集》,寂寞中苦撐的動力來源於對中國古典戲曲的熱愛。時值中國文化走出去大戰略開啟,汪榕培先生的拓荒精神堪稱楷模, 指引來者。我和中國典籍英譯汪榕培我和中國典籍英譯結緣是從1991年偶然開始的。
  • 中國典籍「誰來譯」
    作者:辛紅娟(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中華文化「走出去」,在更廣闊的話語系統中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已經成為急迫的時代命題。然而,典籍外譯與接受歷史,以及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礙,再次凸顯了翻譯過程中「誰來譯」的問題。  對於中國譯者承擔典籍翻譯的問題,大多數西方學者持否定態度。
  • 吳其堯︱古詩詞中「處」字的理解與英譯
    老師具體講了什麼內容已經不復記憶,只記得他用的教材是王力先生的四卷本《古代漢語》。老師講到某個詞的用法時借題發揮,說是日本學者對古漢語的研究用力甚勤,舉的例子是古詩詞中「處」(念四聲)字的含義及用法。日本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中國古詩詞中的「處」既可以表示方位,意為「……的地方」,也可以表示時間,意為「……的時候」。老師還感嘆說:日本學者治學嚴謹,研究古漢語的深入程度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中國學者。
  •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優秀的譯作能更好地反映翻譯現狀,探討翻譯名家的《楚辭》英譯本,更加有助於理解翻譯現象,總結翻譯規律,最終提升為典籍英譯理論。從中國本土翻譯經驗出發,加強對《楚辭》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典籍進行「譯出翻譯」研究,探討典籍英譯本在異域文化語境中的翻譯策略以及實際效果,有助於概括出獨特的翻譯思想和翻譯理論,也有助於感悟與中國傳統詩學以及傳統譯論的互動關係。
  • 譯論||典籍英譯中的「中國話語」研究 ——以賽珍珠《水滸傳》英譯為例
    浙江師範大學 外國語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4【來    源】《外語教學》2017年7月第38卷第4期(頁碼:89-92)【關 鍵 詞】典籍英譯;中國話語;賽珍珠;《水滸傳》【摘    要】賽珍珠敢於打破西方文學翻譯中的強勢話語,在翻譯《水滸傳》過程中大膽採用直譯法,以實現語言、文學、文化層面的中國話語言說策略。
  • 跨學科研究:典籍英譯海外評論挖掘的有效路徑
    典籍英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讀者評論是譯本被接受的最終標準。當前典籍英譯讀者觀點挖掘的研究趨勢為:在讀者接受理論指導下,引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文本挖掘技術,擴大讀者觀點研究的視野,通過網際網路環境獲取大規模評論語料,對評論觀點進行自動挖掘和定量分析,梳理讀者評論關注的重點主題,以便系統深入發現有價值的觀點信息,為掌握讀者評論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分析。
  • 「安樂哲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叢書」啟動,儒學應成為世界的資源
    8月23日,「安樂哲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譯叢全集」項目啟動儀式在京舉行。安樂哲是享有國際盛譽的中西比較哲學大家,中譯出版社此次將他的中國哲學典籍英譯本結集,以中英雙語的形式在國內出版,旨在使其研究和翻譯成果為更多國內讀者所知,提升跨文化講述的能力。
  • 訪談|鄧志輝、郝令喆: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及傳播的挑戰與應對——《慎子》首版英譯者郝令喆訪談錄
    2018年年底,郝令喆博士受邀於中山大學講學期間,我與他就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在翻譯過程、出版與傳播中的典型困難與對策進行了討論與交流,期望從西方漢學研究者與譯者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闡述。訪談稿基於交流內容翻譯、整理而成,並經郝令喆博士過目審訂。關鍵詞:中國哲學典籍;英譯與傳播;典籍翻譯    非常感謝您接受我的訪問。
  • 朱振武:《三國演義》的英譯比較與典籍外譯的策略探索
    通過對兩位譯者的翻譯策略和具體譯例的比較分析,我們能釐清譯本在不同時代取得成功的堂奧,也能從中獲取一些中國典籍外譯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經驗和啟示。   一、從音譯到轉譯:增添譯文的可讀性   《三國演義》包含了文學、政治、軍事、星象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其中不乏眾多中國特質文化詞和文化意象。
  • 吳其堯︱《西廂記》中「隨喜」的英譯
    我們接著來看英譯。熊式一譯為With great delight I have seen the Hall of Buddha above。熊先生加上了with great delight,有望文生義之嫌,純屬蛇足。兩位美國學者譯為:Having gladdened my heart by visiting the Buddha hall above。
  • 譯典推介 | 理雅各英譯易經 I Ching 1964 PDF
    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極大影響。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深受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四書》 《五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
  • 對《古文觀止精選》英譯的再思考 ——以羅經國譯本為例
    >(信陽師範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摘 要:中國典籍英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任務之一,已成為目前翻譯學習與研究的重要課題。羅經國之英譯《古文觀止精選》體現了作者紮實的英、漢語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學素養,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是研究中國典籍英譯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但從生態翻譯學理論的多維轉換視角仔細研讀羅經國之英譯本,在字、詞、句、篇等層面均發現一些瑕疵。同時,在對羅經國譯本的研讀中我們得出在中國典籍英譯中的四點啟示,即強化譯者責任、重視讀者反饋、接受社會的選擇和仲裁、突顯「譯有所為」的理念。
  • 中國典籍翻譯的現狀與發展策略
    中國典籍翻譯的現狀與發展策略 2019年06月24日 09: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朱玲 字號 內容摘要:在《辭海》中,典籍被定義為「國家重要的文獻,亦統稱各種典冊
  • 從中西翻譯史研究現狀看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方向
    摘要: 中國典籍英譯史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然而,對眾多中西翻譯史著作的縱觀橫覽之下,竟然難覓中國典籍英譯史的蹤跡。西方翻譯史學家關注外譯英的翻譯史,卻對中國典籍英譯史存而不論; 中國翻譯史學家關注外譯中的翻譯史,對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也是寥寥無幾。
  • 從時代價值看《詩經》英譯
    在翻譯活動中,原作者是翻譯價值的創造者,譯者是翻譯價值的轉換者,讀者是翻譯價值的實現者。翻譯活動要實現時代價值,必須遵循自身的規律性,合規律是為了合目的,即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 文學翻譯在時代背景下進行《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 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代典籍的英語名稱
    說到中國古代文化,四書五經和四大名著肯定是少不了的。近幾年,不少外國友人都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要向他們介紹咱們的古代文學典籍,先把下面這些說法記下來吧!Classics   《 詩經 》 The Book of Songs   《 書經 》 The Book of History   《 易經 》 The Book of Changes   《 禮記 》 The Book of Rites   《 春秋 》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古代典籍
  • 漢籍英譯名家理雅各
    漢籍英譯名家理雅各 2020年07月01日 09: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嶽峰 李廣偉 字號 內容摘要:理雅各(1815—1897)是近代英國知名的漢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