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代價值看《詩經》英譯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翻譯活動既是一種事實存在,又是一種價值存在。作為價值存在時,翻譯活動表徵著能滿足人類進步與時代發展需要的性質。在翻譯活動中,原作者是翻譯價值的創造者,譯者是翻譯價值的轉換者,讀者是翻譯價值的實現者。翻譯活動要實現時代價值,必須遵循自身的規律性,合規律是為了合目的,即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

 文學翻譯在時代背景下進行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英譯已經有近400年的歷史,產生了八種全譯本。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理雅各譯本、韋利譯本以及龐德譯本。時代背景是文學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時代需求則是文學產生的動力,文學翻譯亦是如此,文學翻譯的選材受到時代需求的影響。上述三個譯本的產生緊跟詩學背景的轉變,順應時代的發展,得到了中外讀者的肯定,也對當今《詩經》的英譯產生一定的啟示意義。

英國傳教士理雅各的《詩經》英譯本(1871年)是《詩經》英譯史上第一個全譯本。該譯本產生於殖民擴張時代。為了實現傳教的目的,理雅各研讀了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尋找中華文明與西方宗教之間的相似點。他發現《詩經》中含有大量「天」的資料,可以用來證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基督教的相合。理雅各認為,若從基督教的視角加以解釋,將會吸引更多民眾皈依基督,促進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此外,《詩經》中包含大量的歷史掌故、神話傳說、風俗習慣和社會制度等資料,研讀《詩經》可以幫助傳教士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傳統,從而與受過良好教育的儒生、上層士大夫建立較為密切的關係。理雅各的譯本是「學者型」翻譯的代表。譯本中包含180多頁的「緒論」「附錄」「題記」,這些副文本資料約佔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二。理雅各為每一首詩歌撰寫「題解」,講解詩歌的經學內涵。理雅各譯本的出現適應了傳教的需求,是時代的產物,受到了當時讀者的好評。

進入20世紀後,西方世界加快了漢學研究的步伐,他們相繼設立漢學文化研究中心,開闢新的研究視角,極大地促進了海外漢學的發展。在《詩經》研究方面,西方學者逐漸擺脫經學傳統的束縛,開始從文化學著手探索《詩經》的文化內涵。加之20世紀初期五四運動的爆發,國內學者也開始探索《詩經》的史學價值與文化內涵。在時代思潮的影響下,韋利在譯本中刪掉《詩序》、經學註疏以及「政治性」詩篇,力求從文本出發挖掘詩篇的主旨。韋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對詩篇的主旨重新排序,打破了「風」「雅」「頌」的傳統分類,將詩歌按愛情、婚姻、戰爭、田獵、祭祀等17個主題分類。韋利的《詩經》英譯本是從文學和文化學視角翻譯《詩經》的開篇之作。在該譯本中,詩歌的文學價值放到了經學價值之前,較全面地勾畫出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圖景,促進了中國古代民俗民風的譯介與傳播。

龐德英譯本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詩人龐德意識到西方道德體系的潰敗,因此他急切希望通過翻譯把中國的儒家思想傳入西方,重建西方的道德體系。龐德翻譯《詩經》是為了諷刺時政,控訴和痛斥西方當權者的貪婪殘暴從而宣傳儒家思想,以重建西方社會道德秩序。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龐德挖掘和闡釋了《詩經》在政治、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涵。此外,作為意象派詩人的代表,龐德在美國詩壇發起了一場「詩歌革命」。龐德認為中國詩歌由大量意象組合而成。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龐德模仿漢語的特點,採用蒙太奇的手法,創造了大量的意象。然而,多數情況下,這些意象與原詩的意象並不一一吻合,這也充分顯示出龐德「意象派」詩人的特質。龐德的譯本主要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借古喻今,同時借中慧西,傳播儒家思想文化,吸收儒家思想的精華,重建西方的價值體系。其二是為了推動意象主義詩學的發展。龐德的譯作遵從意象主義詩學的原則,採用高度意象化的翻譯方法使譯文充滿詩學色彩,該譯本也因此成為詩歌意象研究的首選譯本。

順勢而為是翻譯取得成功的關鍵。理雅各譯本、韋利譯本、龐德譯本能夠在眾多譯本中脫穎而出,與其順應時代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把握歷史發展進程,才能產生具有時代價值的譯本。如今,人類社會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非傳統安全威脅問題的全球性、複雜性已經超出一國的範圍,因此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世界各國的廣泛參與。

傳統典籍譯介可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為思想底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根基,是中國對解決全球治理危機作出的重大貢獻。「講好中國故事」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推手。在中華優秀典籍中,有許多闡釋「博愛」「貴和」等優秀文化基因的篇章,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是增強中國綜合國力、提高中國應對能力的法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指引下,譯介或重譯中華傳統典籍,是傳播中國故事、宣傳中國理念的良好契機。

《詩經》是中華文化的「元典」,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解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譬如,《詩經·小雅·伐木》因其「博愛」的題旨而廣為傳播。該詩強調無論是親朋還是故友,都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詩歌中,作者分別用「諸父」「諸舅」「兄弟」稱呼前來參加宴會的客人,不管客人來不來,主人都會認真打掃衛生,準備美酒佳餚。這樣做不僅是出於禮儀,更是為了鞏固友情和親情。主人對待任何一位客人都會一視同仁,不論長幼,不分親疏,不會厚此薄彼。這種博愛的思想成為這首詩的精華。中國一直是一個博愛的國家,多次對非洲以及東南亞等國家伸出援手,對促進世界的共同進步貢獻了力量。

又如,《詩經·小雅·常棣》是一首周人宴會時讚頌兄弟親情的詩歌,全詩展現了兄弟、親朋好友之間「貴和」的思想。其中,「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表達了詩人對兄弟親情的讚頌,同時也彰顯了華夏傳統的人倫觀念。在第七章中,「兄弟既翕,和樂且湛」指兄弟們親親熱熱聚在一起,多麼的和諧歡樂。詩歌還諷刺了兄弟之間惡意相爭的現象,當社會環境安定時,兄弟之間反而出現了嫌隙。在當今的地球村,全世界人民都是兄弟姐妹,都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定。全世界人民只有同心協力、和衷共濟,才能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並保證奮鬥結果的長久生命力。

多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強調世界的整體性與關聯性。中國堅持的「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等理念,既來源於中國多年來內政外交的實踐經驗,又源於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今,團結、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汲取並對外譯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成為加快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要力量。《詩經》英譯已經走過了「經學闡釋」「文學價值闡發」與「藝術技巧探索」的階段。未來,在繼續前人研究的同時,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將《詩經》重譯的重點放置於促進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之上。以合理的角度重新闡釋《詩經》,能夠從不同側面挖掘《詩經》的時代價值,促進《詩經》英譯的多樣化解讀。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30日第1956期 作者:朱雲會 王金安

精彩推薦:

走向山水的東漢文人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讀書隨筆:託爾斯泰閱讀中國

一條河與一個村莊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習大大引用「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全文英譯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詩經·大雅·蕩》。「靡」的意思是無;「初」的意思是始;「鮮」的意思是少;「克」的意思是能。總結起來就是說,做事、為人、做官、為政,善始者多,卻少見能堅持下來達到善終的。《蕩》是《詩經·大雅·蕩之什》的一篇,為先秦時代華夏族詩歌。全詩八章,每章八句。第一章開篇即揭出「蕩」字,作為全篇的綱領,其後各章都是假託周文王慨嘆殷紂王無道之詞。全文如下: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
  • 99歲譯界泰鬥許淵衝,親譯唐詩、宋詞、詩經,分毫不失中文之美!
    共有3冊: 《林深見鹿:美得窒息的唐詩》《紙短情長:美得窒息的宋詞》《燕燕於飛:美得窒息的詩經》    ★ 堪稱中華詩詞寶庫:收錄109首詩經、143闕宋詞、165首唐詩,傳頌千餘年的經典;  ★ 權威精妙臻美英譯: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著名翻譯家、北大教授許淵衝先生親譯;  ★ 無古文基礎輕鬆暢讀:每首詩詞通篇現代漢語翻譯,譯文浪漫唯美,領略品味詩詞魅力;
  • 《詩經》的幾個英譯本
    「一帶一路」,開啟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新時代。在這一歷史性的戰略構想面前,回顧一下近代中國經典、中國思想在走向世界過程中的一些往事,或有助於我們對「一帶一路」的意義的理解和認識。從本期起,我們約請資深出版人秦穎先生為我們介紹相關圖書。   讀林語堂的《中國和印度的智慧》,有一則對《詩經》英譯本高下的短評。
  • 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
  • 投木報瓊,情深意濃——《詩經·木瓜》及英譯賞析
    (汪榕培 譯)賞析:汪榕培教授使用了古英語thou、thee等,在一定程度上還原詩經的風貌,三種寶玉也進行了同義替換。在還原原文工整的語句基礎上,汪榕培教授還同時做到了押韻,使得譯文朗朗上口,增強了可讀性和詩詞的古典韻味。
  • 譯典推介 | 理雅各英譯易經 I Ching 1964 PDF
    搜索本公號已經發布的資源  本日推送(關注後瀏覽其他)➤ 英譯漢賞析《名譽領事》節選➤ ➤ 理雅各英譯易經目的在於惠及學人,並發掘那些已經蒙塵卻仍然具有翻閱、參考和學習價值的資料,讓作者的知識投入重煥生機。囿於學識,所推介圖書或許不具有太大價值或有很多問題,歡迎留言評價。如果作者等版權所有人認為侵犯權益,請直接留言後臺,即時刪除資料,讓其繼續沉睡……同時也歡迎作者授權發布推薦自己已經絕版的圖書。
  • 99歲譯界泰鬥,親譯唐詩、宋詞、詩經,分毫不失中文之美!丨21讀書
    卻不曾想,當世竟真有一位英譯詩詞的泰鬥級人物,以「意美、音美、形美」的超高標準,翻譯出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能將詩詞用英文翻譯得如此精妙、不失中文之美的,便是「詩譯英法第一人」譯界泰鬥許淵衝先生。01 翻譯泰鬥許淵衝親譯 權威臻美 在萬千英文專業學子間,許淵衝老先生的大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特別推薦 | 翻譯學:中國古詩英譯
    在中國文學與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國古典詩詞的對外譯介與傳播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也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尤其是專著,如吳伏生的《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2012)、張智中的《漢詩英譯美學研究》(2015)、魏家海的《漢詩英譯的比較詩學研究》(2017)、張保紅的《古詩英譯中西翻譯流派比較研究》(2018)等。
  • "殺馬特"英譯 "smart"與"shamate"的價值判斷
    回想一下中國聯想進軍海外市場過程中商標英譯的更迭波折——從Legend到Lenovo,以及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英譯從Friendlies更改為漢語拼音Fuwa的例子,二者的背後都有漢語專有名詞的英譯原則在起作用,以達到獨特新穎、識別性強的宣傳推廣效果。
  • 著作等身身不朽 典籍英譯譯長存
    其翻譯成就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道家著作,《老子》和《莊子》的內容深邃,文採斐然,最符合汪先生自已的思想理念;二是在中國古典詩歌方面,翻譯出版了《詩經》、《漢魏六朝詩三百首》、《陶淵明全集》、《樂府詩精華》和《吳歌精華》;三是中國古典戲劇方面,翻譯完成湯顯祖《臨川四夢》和《紫簫記》共5部戲劇,並出版《英譯湯顯祖戲劇全集》。
  • 漢籍英譯名家理雅各
    漢籍英譯名家理雅各 2020年07月01日 09: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嶽峰 李廣偉 字號 內容摘要:理雅各(1815—1897)是近代英國知名的漢學家
  • 海豚社93種圖書亮相德國書展 許淵衝英譯詩詞受歡迎
    圖為許淵衝經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系列圖書中國網法蘭克福10月10日訊 今天是第64屆法蘭克福書展開展首日,中國國際出版集團(中國外文局)下屬海豚出版社即將出版的許淵衝經典英譯古代詩歌其中,《詩經》引起了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的極大興趣,雙方當場就版權輸出達成合作共識,為海豚出版社贏來了「開門紅」。尚未出版,就達成版權輸出意向,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許淵衝經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即將出版10種,分別有詩經、唐詩、宋詞、元明清詩,以及漢魏六朝詩。
  • 汪榕培 | 我和中國典籍英譯
    這對於從事中國典籍的英譯特別有幫助,尤其在韻體翻譯的時候,要想譯得既押韻又自然,就必須掌握大量英語詞彙,並加以靈活地使用。湯顯祖《南柯記》的下場詩是一首七言詩:春夢無心只似雲,一靈今用戒香薰。不須看盡魚龍戲,浮世紛紛蟻子群。
  • 否定句的英譯
    在上這節筆譯課前,我對否定句的英譯沒有過一絲絲的困惑,不就是照著翻譯就可以了嗎。可上了這節課,我發現,原來翻譯否定句還有這麼多講究。漢語否定句一般分兩類:單重否定句和雙重否定句。漢語中的否定概念通過詞彙手段表達,因此,否定句中都帶有否定字詞的標記,如「不、無、沒、非」等。
  • 古詩英譯要做到話語融通
    但是,古詩英譯(外譯)及其研究應置於世界文學的圖景下予以審視,考察它能否以自身的多維價值影響目標語讀者的思想世界。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是實現翻譯的話語融通。話語除了具備一般語言的基本特徵之外,還受社會意識形態、歷史條件、主流詩學觀等要素的影響。
  • 元宵節詩詞英譯賞析:《青玉案·元夕》
    許淵衝----詩譯英法唯一人 ,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在國內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譯六十本,包括《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紅與黑》、《包法利夫人》、《追憶似水年華》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來將中國歷代詩詞譯成英、法韻文的唯一專家。1999年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 超有意思英譯菜名!
    光看英文名字貌似是一種很歡樂的丸子,然而實際上呢。。。推薦英譯:braised pork balls in gravy解析:braised指燉熟的,gravy是肉汁的意思,「肉汁裡燉熟的豬肉球」——顧名思義就是四喜丸子啦。
  • 社會翻譯學專欄 || 王洪濤:基於布爾迪厄反思性社會學理論的《詩大序》兩種英譯對比研究
    鑑於此,本文擬依託布爾迪厄的反思性社會學理論,借鑑其社會分析模式與方法,考察英國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與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對中國古典文論開山之作《詩大序》的兩種英譯,以剖析兩種譯本的英譯生產過程,揭示兩種英譯背後各種複雜因素彼此關聯、互為因果的運作規律與深層邏輯。
  • 汪榕培:漫談《詩經》的英譯本
    《詩經》早在1733年左右就已經由法國的Lacharme神父全部譯成拉丁語,後經M·Jules Callery編輯整理於1830年在巴黎出版。在此以前,William Jones已將《詩經》的部分篇章譯成英語,並予以出版了。19世紀以後,各種文字、各種版本的《詩經》相繼在世界各國出版,全譯本有之,選譯本或選譯的詩篇更是不計其數,把中國的燦爛文化傳遍了世界。
  • 《詩經》的經典地位與現代價值
    即《詩經》的編纂,還是一個融合了群體智慧的綜合性工作。 《詩經》的思想與藝術價值     《詩經》的思想藝術價值有多高?周人對現實的清醒認識,是非分明的價值判斷,對醜惡的嚴厲批判,從先進的文化層面夯實了這一個時代延續近800年的基業。《詩經》的徵役詩,儘管其中不少詩篇描寫長年在外,為王徵戰,不能奉養父母,不能安居樂業,內心痛苦憂傷,但一旦國家遭遇外敵入侵,則同仇敵愾,義無反顧,如《小雅·採薇》描寫「豈敢定居,一月三捷」,《秦風·無衣》猶如軍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