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活動既是一種事實存在,又是一種價值存在。作為價值存在時,翻譯活動表徵著能滿足人類進步與時代發展需要的性質。在翻譯活動中,原作者是翻譯價值的創造者,譯者是翻譯價值的轉換者,讀者是翻譯價值的實現者。翻譯活動要實現時代價值,必須遵循自身的規律性,合規律是為了合目的,即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
文學翻譯在時代背景下進行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英譯已經有近400年的歷史,產生了八種全譯本。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理雅各譯本、韋利譯本以及龐德譯本。時代背景是文學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時代需求則是文學產生的動力,文學翻譯亦是如此,文學翻譯的選材受到時代需求的影響。上述三個譯本的產生緊跟詩學背景的轉變,順應時代的發展,得到了中外讀者的肯定,也對當今《詩經》的英譯產生一定的啟示意義。
英國傳教士理雅各的《詩經》英譯本(1871年)是《詩經》英譯史上第一個全譯本。該譯本產生於殖民擴張時代。為了實現傳教的目的,理雅各研讀了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尋找中華文明與西方宗教之間的相似點。他發現《詩經》中含有大量「天」的資料,可以用來證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基督教的相合。理雅各認為,若從基督教的視角加以解釋,將會吸引更多民眾皈依基督,促進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此外,《詩經》中包含大量的歷史掌故、神話傳說、風俗習慣和社會制度等資料,研讀《詩經》可以幫助傳教士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傳統,從而與受過良好教育的儒生、上層士大夫建立較為密切的關係。理雅各的譯本是「學者型」翻譯的代表。譯本中包含180多頁的「緒論」「附錄」「題記」,這些副文本資料約佔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二。理雅各為每一首詩歌撰寫「題解」,講解詩歌的經學內涵。理雅各譯本的出現適應了傳教的需求,是時代的產物,受到了當時讀者的好評。
進入20世紀後,西方世界加快了漢學研究的步伐,他們相繼設立漢學文化研究中心,開闢新的研究視角,極大地促進了海外漢學的發展。在《詩經》研究方面,西方學者逐漸擺脫經學傳統的束縛,開始從文化學著手探索《詩經》的文化內涵。加之20世紀初期五四運動的爆發,國內學者也開始探索《詩經》的史學價值與文化內涵。在時代思潮的影響下,韋利在譯本中刪掉《詩序》、經學註疏以及「政治性」詩篇,力求從文本出發挖掘詩篇的主旨。韋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對詩篇的主旨重新排序,打破了「風」「雅」「頌」的傳統分類,將詩歌按愛情、婚姻、戰爭、田獵、祭祀等17個主題分類。韋利的《詩經》英譯本是從文學和文化學視角翻譯《詩經》的開篇之作。在該譯本中,詩歌的文學價值放到了經學價值之前,較全面地勾畫出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圖景,促進了中國古代民俗民風的譯介與傳播。
龐德英譯本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詩人龐德意識到西方道德體系的潰敗,因此他急切希望通過翻譯把中國的儒家思想傳入西方,重建西方的道德體系。龐德翻譯《詩經》是為了諷刺時政,控訴和痛斥西方當權者的貪婪殘暴從而宣傳儒家思想,以重建西方社會道德秩序。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龐德挖掘和闡釋了《詩經》在政治、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涵。此外,作為意象派詩人的代表,龐德在美國詩壇發起了一場「詩歌革命」。龐德認為中國詩歌由大量意象組合而成。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龐德模仿漢語的特點,採用蒙太奇的手法,創造了大量的意象。然而,多數情況下,這些意象與原詩的意象並不一一吻合,這也充分顯示出龐德「意象派」詩人的特質。龐德的譯本主要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借古喻今,同時借中慧西,傳播儒家思想文化,吸收儒家思想的精華,重建西方的價值體系。其二是為了推動意象主義詩學的發展。龐德的譯作遵從意象主義詩學的原則,採用高度意象化的翻譯方法使譯文充滿詩學色彩,該譯本也因此成為詩歌意象研究的首選譯本。
順勢而為是翻譯取得成功的關鍵。理雅各譯本、韋利譯本、龐德譯本能夠在眾多譯本中脫穎而出,與其順應時代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把握歷史發展進程,才能產生具有時代價值的譯本。如今,人類社會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非傳統安全威脅問題的全球性、複雜性已經超出一國的範圍,因此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世界各國的廣泛參與。
傳統典籍譯介可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為思想底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根基,是中國對解決全球治理危機作出的重大貢獻。「講好中國故事」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推手。在中華優秀典籍中,有許多闡釋「博愛」「貴和」等優秀文化基因的篇章,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是增強中國綜合國力、提高中國應對能力的法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指引下,譯介或重譯中華傳統典籍,是傳播中國故事、宣傳中國理念的良好契機。
《詩經》是中華文化的「元典」,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解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譬如,《詩經·小雅·伐木》因其「博愛」的題旨而廣為傳播。該詩強調無論是親朋還是故友,都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詩歌中,作者分別用「諸父」「諸舅」「兄弟」稱呼前來參加宴會的客人,不管客人來不來,主人都會認真打掃衛生,準備美酒佳餚。這樣做不僅是出於禮儀,更是為了鞏固友情和親情。主人對待任何一位客人都會一視同仁,不論長幼,不分親疏,不會厚此薄彼。這種博愛的思想成為這首詩的精華。中國一直是一個博愛的國家,多次對非洲以及東南亞等國家伸出援手,對促進世界的共同進步貢獻了力量。
又如,《詩經·小雅·常棣》是一首周人宴會時讚頌兄弟親情的詩歌,全詩展現了兄弟、親朋好友之間「貴和」的思想。其中,「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表達了詩人對兄弟親情的讚頌,同時也彰顯了華夏傳統的人倫觀念。在第七章中,「兄弟既翕,和樂且湛」指兄弟們親親熱熱聚在一起,多麼的和諧歡樂。詩歌還諷刺了兄弟之間惡意相爭的現象,當社會環境安定時,兄弟之間反而出現了嫌隙。在當今的地球村,全世界人民都是兄弟姐妹,都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定。全世界人民只有同心協力、和衷共濟,才能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並保證奮鬥結果的長久生命力。
多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強調世界的整體性與關聯性。中國堅持的「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等理念,既來源於中國多年來內政外交的實踐經驗,又源於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今,團結、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汲取並對外譯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成為加快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要力量。《詩經》英譯已經走過了「經學闡釋」「文學價值闡發」與「藝術技巧探索」的階段。未來,在繼續前人研究的同時,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將《詩經》重譯的重點放置於促進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之上。以合理的角度重新闡釋《詩經》,能夠從不同側面挖掘《詩經》的時代價值,促進《詩經》英譯的多樣化解讀。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30日第1956期 作者:朱雲會 王金安
精彩推薦:
走向山水的東漢文人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讀書隨筆:託爾斯泰閱讀中國
一條河與一個村莊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