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英譯要做到話語融通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世界上發揮並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譯出實踐至關重要,它體現了本土文化對異域文化進行主動傳播的願望和舉措。

 

  古詩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下,古詩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功能成為傳遞本土文學經驗、塑造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古詩最初的翻譯工作以西方漢學家為主。近幾十年來,中國翻譯家不甘落後,取得了卓著成績。但是,古詩英譯(外譯)及其研究應置於世界文學的圖景下予以審視,考察它能否以自身的多維價值影響目標語讀者的思想世界。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是實現翻譯的話語融通。話語除了具備一般語言的基本特徵之外,還受社會意識形態、歷史條件、主流詩學觀等要素的影響。

  注重精神交流

  倡導譯介結合

  古詩的經典性不僅僅在於它能夠跨越時空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湧現出的多重啟示意義。當今西方文化的發展和完善,也離不開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養分。翻譯旨在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在文化立場、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傾向等方面的深層融通。融通並非以一方話語壓倒另一方話語,而是不同話語之間的相互理解、認同、互補。古詩英譯也就是要促進中華民族精神融入西方話語體系,並且使其發揚光大。古詩英譯的過程,是以現代人的思想與古人的思想進行溝通、碰撞、融合的過程。譯者應尊重中國傳統文化,同時立足現代語境,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忠實再現詩人的精神境界和古詩的深層內涵,使譯文在異域文化語境中也能產生經典原作的輻射效應。

  翻譯活動是為了滿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以及不同層次目標語讀者閱讀和研究的需要。古詩英譯固然可以採取多種譯介構成結構,但為了更好地實現中西話語融通,譯者可有意識地添加序言跋語、導讀文字、注釋、插圖、照片等副文本,以彌補因單純翻譯而造成的相關背景知識介紹不足等問題。副文本對整個文本的意義建構起輔助作用,並且會對譯文的接受效果產生一定影響。作為一種深度翻譯手段,副文本也是譯者進行文化定位以及實現翻譯意圖的載體,有助於引導目標語讀者對古詩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感悟。恰當的副文本依賴於譯者對原文的透徹理解、豐富的學識修養以及對預設讀者認知能力的估計。

  使用通俗語言 兼顧音形之美

  長期以來,普通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文化知之甚少,尚未形成一定數量的接受群體。因此,如何激發西方讀者對中國古詩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熱情,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並且逐步擴大傳播範圍,是需要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的問題。話語融通依靠翻譯,翻譯是由語言來實現的。譯者最需要下功夫的是使用明白、曉暢的現代英語譯介古詩,詮釋詩人意圖和詩歌意境。許淵衝指出:「文學翻譯的最高原則是要發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而又不違背原文的內容。」也就是說,在尊重中國文化異質性的前提下,從原文語境和讀者認知語境中尋找最佳關聯性,充分發揮英語優勢進行古詩英譯,這樣既可以保留源語文化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目標語文化。無論是以異化策略為主還是以歸化策略為主,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異質文化的互融共生。

  讓目標語讀者讀得懂中國古詩,還必須注意在翻譯時要體現詩歌自身的音美和形美特徵。詩之所以成為詩,不僅在於它表達的內容,而且在於它表達的方式。中國古詩反映了物我一體的運思模式,更加注重緣情而發與情景交融,這種感性的特質一經翻譯,就必須遵循英語語言的形合特徵、邏輯關係、語法規則。音韻美是構成古詩整體美的重要因素。譯詩如果不押韻,那麼就失去了詩情詩味。中國古詩講究平仄律,英語詩歌講究輕重律,所以譯詩很難保持也沒有必要保持原詩的音韻節奏。譯者可借鑑傳統英語詩歌的不同韻律形式,使用韻體譯詩,但並不是機械複製原詩音韻;在詩歌外形方面,中國古詩的詩行排列以整齊方陣為主,而英語詩歌由於每行單詞數不固定,詩行排列呈現長短句的特徵。因此,譯者可以重組語言結構,通過變通方式營造譯詩的形美效果。總之,古詩英譯不是文學形式的直接轉換,而是根據英語的詩學要素進行某些本土化改造,使譯詩也具有目標語的音形之美。經整合之後的譯詩,既可以讓目標語讀者感受到中國古詩的詩性特質,又能獲得更大程度的親近感。

  加強譯出實踐

  彰顯文化立場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世界上發揮並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譯出實踐至關重要,它體現了本土文化對異域文化進行主動傳播的願望和舉措。不可否認,西方漢學家對中國古詩傳入西方世界功不可沒。但是,他們往往根據自身社會、文學、文化發展的需要進行翻譯取捨或改寫,某種程度上還不能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展示古詩的總體風貌和精神內涵,有時甚至會因理解不深而導致闡釋不足和誤譯現象。這種為了彌補文化缺失的譯入翻譯固然可取,而且事實上也因其頗具吸引力而使西方詩歌創作和詩學觀念發生了某些改變,但是中國翻譯家通過主旋律的、導向性的譯出翻譯有助於讓目標語讀者明白何為中國古詩的精華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雖然中國翻譯家的譯文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在傳播內容和翻譯方法選擇方面更加有的放矢。中國翻譯家理應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歷史使命感,在兼顧社會語境和讀者需求的基礎上,傳遞中國古詩蘊含的生命品質、生態智慧、審美旨趣和正義力量,從而讓異域讀者也能產生心靈共鳴。

  譯者肩負文化溝通和思想引領的責任,他們從事翻譯活動的外部因素和內在動因都與自身的文化立場有關。西方漢學家的文化立場影響著他們挑選、解讀、譯介古詩的視角和方法。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的中國翻譯家,自然會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翻譯話語言說方式和翻譯詩學觀念。在古詩英譯過程中,中國翻譯家應自覺從本民族的文化立場出發,恪守「修辭立誠」的美學傳統和倫理規範,進入物我互為的狀態,通過審美移情和合理闡釋,彰顯古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尤其應注意的是,譯者要善於抓住「詩眼」,揣摩如何用英語確切表達中國文化關鍵詞,儘量避免用西方文化色彩濃厚的術語套譯。隨著時間推移以及讀者認知能力的提高,一些新鮮用語會逐漸融入英語語言體系,並且不斷豐富異質話語系統。然而,彰顯中國文化立場,並不意味著只是進行單向文化灌輸,而是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則,在文化對話和協商中讓中國古詩以及中華民族精神走向世界。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相關焦點

  • 特別推薦 | 翻譯學:中國古詩英譯
    在中國文學與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國古典詩詞的對外譯介與傳播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也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尤其是專著,如吳伏生的《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2012)、張智中的《漢詩英譯美學研究》(2015)、魏家海的《漢詩英譯的比較詩學研究》(2017)、張保紅的《古詩英譯中西翻譯流派比較研究》(2018)等。
  • 融通中外翻譯學術話語體系
    如何突破困境、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成為我國學界關注的熱點。創新發展翻譯理論研究我國翻譯理論研究隨著翻譯事業的發展不斷拓展、深化,國內翻譯界在理論、方法創新上也做出了很多有益嘗試。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李長栓提出,應以「信」「達」「切」作為指導翻譯實踐的標準。
  • 譯論||典籍英譯中的「中國話語」研究 ——以賽珍珠《水滸傳》英譯為例
    浙江師範大學 外國語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4【來    源】《外語教學》2017年7月第38卷第4期(頁碼:89-92)【關 鍵 詞】典籍英譯;中國話語;賽珍珠;《水滸傳》【摘    要】賽珍珠敢於打破西方文學翻譯中的強勢話語,在翻譯《水滸傳》過程中大膽採用直譯法,以實現語言、文學、文化層面的中國話語言說策略。
  • 周明偉:著力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
    這個重要任務能否完成,關鍵之一也在於我們對外話語權、對外話語體系的建設。  第三,我們要共同努力來著力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建設。  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既描述了我們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的核心能力,也是我們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的一個必要的條件,應該說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
  • 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著力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
    第三,我們要共同努力著力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既是我們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的核心能力,也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的必要條件。因此,我認為更好的了解一個快速發展的自己和快速發展的別人,都是我們構建融通中外話語體系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性條件。三是要通過建立機制來逐步形成我們的話語體系。要按照大數據的原理建立大的資料庫,不斷完善形成一個權威的由易到難、先易後難、由近到遠的智庫、文字庫和話語體系庫,使得在推動融通中外話語體系建設時能有紮實的基礎性資源。
  • 陝西故事走向世界:當代文學名著英譯叢書啟動暨《賈平凹散文選...
    1月10日,2019年北京圖書訂貨會開幕當天,由中國翻譯協會、陝西省翻譯協會支持,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的「當代文學名著英譯叢書啟動暨《賈平凹散文選(漢英對照)》新書發布會在大會新聞中心隆重舉行。
  • 許淵衝經典英譯古詩被傳唱,《經典詠流傳》獲贊「寶藏節目」
    鬱可唯柔情演繹《一江水》,喚醒人們心中的盎然春意;許淵衝老先生英譯的古詩《題西林壁》被劉憲華唱響,讓人感受到先賢的智慧與哲思。譚維維鄭棋元致敬東西方文學巨匠 震撼演繹獲贊"神仙配置""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譯策略初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此背景下,做好中央文獻外譯也必然要以融通中外為旨歸。而要做到融通中外,就需考慮我們譯本的闡釋語境,或曰讀者群體。只有在保證中央文獻外譯政治性和忠實性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具體的闡釋語境,才能更好的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 古詩英譯: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三(唐 · 盧綸)月黑雁飛高
    古詩英譯: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三(唐 · 盧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中國特色話語翻譯有了「國家級」標準
    這是記者從1日在京開幕的「一帶一路」中的話語體系建設與語言服務發展論壇暨2017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獲悉的。本次大會發布了由中國外文局和中國翻譯協會主持建設的中國特色話語對外翻譯標準化術語庫平臺,將逐步解決過去中國特色短語翻譯難、業內標準不統一的問題。
  • 楊忠:功能語言學視閾的語篇翻譯對等——以《諫太宗十思疏》英譯為例
    以《諫太宗十思疏》英譯為例闡釋在翻譯作為語篇再生過程中譯者如何發揮話語分析、語用推理、意義重構、文化差異融通等主體作用來追求譯作與原作的語篇「意」、「味」近似。  徹斯特曼將「對等」列為翻譯領域5個頂級模因概念之一,①這一西方譯學術語被認為是最有影響卻又最具爭議性的譯學概念。爭議的焦點之一是追求什麼對等。
  •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關鍵詞:楚辭;英譯理論;翻譯理論;中國;文化;傳統譯論;典籍英譯;翻譯研究;多元化;翻譯現象 作者簡介:   《楚辭》英譯理論的本土化與多元化 《楚辭》英譯是優秀的中國典籍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對外傳播的縮影。《楚辭》英譯理論對其英譯實踐具有宏觀指導意義,其來源涉及「古今」、「中西」、「體用」等範疇,它們相互交織,彼此映照,各有側重。
  • 什麼叫做「原版英語英譯英高級閱讀」?
    什麼叫做「原版英語英譯英高級閱讀」?既然中國的現行的英語教育需要學生至少要為之付出十年八年不可逆的生命和時間「促進」這件事情,那麼,在十年八年的盡頭,這件事情最功德圓滿的結果應該是什麼?評判評價的標準又是什麼?
  • 中譯出版社推出《古詩裡的核心詞》許淵衝:希望唐詩智慧豐富全球...
    翻譯家許淵衝為《古詩裡的核心詞》的小讀者們寫下寄語。中譯出版社 供圖  初冬的北京大學暢春新園,日光透過樹葉,光影斑駁。  百歲老人譯古詩獻給小讀者  從事文學翻譯70餘年,許淵衝的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1999年,他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2010年,他獲得「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他榮獲「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當天到訪的客人中,就有中譯出版社中國作品對外翻譯推廣中心主任範偉。
  • 譯可觀 譯可聽 譯可感
    要讓中國典籍走向世界,在異域土壤中綻放東方之花,便離不開翻譯。中國崑劇要想「走出去」,先要「譯出去」。《崑劇〈牡丹亭〉英譯的多模態視角探索》(朱玲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年11月版)是一部從多模態話語分析視角探討崑劇翻譯的專著。
  • 《論語》英譯海外傳播多元化策略
    在21世紀,為了中華文化更好更主動地走向世界,有必要對《論語》英譯進行多元策劃,進行海外多渠道傳播。 關鍵詞:《論語》;海外傳播;英譯 作者簡介:   1809年以來,《論語》的英譯本(包括全譯本和節譯本)有50餘種,在不同時期對英語世界的讀者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 2019中國重要時政術語英譯報告發布【附下載地址】
    受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翻譯研究院委託,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代表中國特色話語對外翻譯標準化建設課題組,面向業界學界正式發布報告。《中國重要時政術語英譯報告(2019年度)》是中國特色話語對外翻譯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研究年度系列成果之一,旨在加強中國時政術語對外譯介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建設,為業界在對外話語表達方面提供參考借鑑和支持,助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使國外受眾更好地理解中國理念和中國思想,讀懂中國政策和中國發展道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國際傳播,更好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 宋詞英譯之難,信、達、雅都不容易做到
    中國古典作品的英譯,恐怕尤以宋詞為最難。漢語的思維模式,與英語的思維模式大不一樣。漢語形成的圖景,在英語裡很難形成,即使形成了,隱含的人文意境也沒有共同的文化基礎,最終不是費解,就是產生巨大偏差。怎麼譯才不失真又有傳統詩詞韻味呢?
  • 讓學生愛上古詩文,有章可循——聽特級教師談古詩文學習
    最近,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著名特級教師董旭午的新著《我這樣教學古詩文》,應該是一本能夠教學生會學、樂學和愛學古詩文,很有利於解決好這個「老大難」問題的佳作。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教學生學會融通「生活」 首先,教學生與古人的語言表達生活相融通。
  • "殺馬特"英譯 "smart"與"shamate"的價值判斷
    本文通過偽譯和回譯的角度分析指出殺馬特並非smart的音譯;smart是殺馬特群體的自我命名並寄寓美好含義,但被話語社團其他成員解讀為諷刺意義,而在實踐中,殺馬特多被零翻譯為shamate。像殺馬特這種在原語文化中存在爭議的詞語,在翻譯過程中尤其要引起譯者的注意,不但要從專有名詞的翻譯原則著眼,還要從價值判斷的角度考量,以避免將不適當的價值判斷糅合進新詞的翻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