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世界上發揮並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譯出實踐至關重要,它體現了本土文化對異域文化進行主動傳播的願望和舉措。
古詩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下,古詩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功能成為傳遞本土文學經驗、塑造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古詩最初的翻譯工作以西方漢學家為主。近幾十年來,中國翻譯家不甘落後,取得了卓著成績。但是,古詩英譯(外譯)及其研究應置於世界文學的圖景下予以審視,考察它能否以自身的多維價值影響目標語讀者的思想世界。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是實現翻譯的話語融通。話語除了具備一般語言的基本特徵之外,還受社會意識形態、歷史條件、主流詩學觀等要素的影響。
注重精神交流
倡導譯介結合
古詩的經典性不僅僅在於它能夠跨越時空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湧現出的多重啟示意義。當今西方文化的發展和完善,也離不開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養分。翻譯旨在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在文化立場、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傾向等方面的深層融通。融通並非以一方話語壓倒另一方話語,而是不同話語之間的相互理解、認同、互補。古詩英譯也就是要促進中華民族精神融入西方話語體系,並且使其發揚光大。古詩英譯的過程,是以現代人的思想與古人的思想進行溝通、碰撞、融合的過程。譯者應尊重中國傳統文化,同時立足現代語境,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忠實再現詩人的精神境界和古詩的深層內涵,使譯文在異域文化語境中也能產生經典原作的輻射效應。
翻譯活動是為了滿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以及不同層次目標語讀者閱讀和研究的需要。古詩英譯固然可以採取多種譯介構成結構,但為了更好地實現中西話語融通,譯者可有意識地添加序言跋語、導讀文字、注釋、插圖、照片等副文本,以彌補因單純翻譯而造成的相關背景知識介紹不足等問題。副文本對整個文本的意義建構起輔助作用,並且會對譯文的接受效果產生一定影響。作為一種深度翻譯手段,副文本也是譯者進行文化定位以及實現翻譯意圖的載體,有助於引導目標語讀者對古詩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感悟。恰當的副文本依賴於譯者對原文的透徹理解、豐富的學識修養以及對預設讀者認知能力的估計。
使用通俗語言 兼顧音形之美
長期以來,普通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文化知之甚少,尚未形成一定數量的接受群體。因此,如何激發西方讀者對中國古詩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熱情,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並且逐步擴大傳播範圍,是需要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的問題。話語融通依靠翻譯,翻譯是由語言來實現的。譯者最需要下功夫的是使用明白、曉暢的現代英語譯介古詩,詮釋詩人意圖和詩歌意境。許淵衝指出:「文學翻譯的最高原則是要發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而又不違背原文的內容。」也就是說,在尊重中國文化異質性的前提下,從原文語境和讀者認知語境中尋找最佳關聯性,充分發揮英語優勢進行古詩英譯,這樣既可以保留源語文化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目標語文化。無論是以異化策略為主還是以歸化策略為主,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異質文化的互融共生。
讓目標語讀者讀得懂中國古詩,還必須注意在翻譯時要體現詩歌自身的音美和形美特徵。詩之所以成為詩,不僅在於它表達的內容,而且在於它表達的方式。中國古詩反映了物我一體的運思模式,更加注重緣情而發與情景交融,這種感性的特質一經翻譯,就必須遵循英語語言的形合特徵、邏輯關係、語法規則。音韻美是構成古詩整體美的重要因素。譯詩如果不押韻,那麼就失去了詩情詩味。中國古詩講究平仄律,英語詩歌講究輕重律,所以譯詩很難保持也沒有必要保持原詩的音韻節奏。譯者可借鑑傳統英語詩歌的不同韻律形式,使用韻體譯詩,但並不是機械複製原詩音韻;在詩歌外形方面,中國古詩的詩行排列以整齊方陣為主,而英語詩歌由於每行單詞數不固定,詩行排列呈現長短句的特徵。因此,譯者可以重組語言結構,通過變通方式營造譯詩的形美效果。總之,古詩英譯不是文學形式的直接轉換,而是根據英語的詩學要素進行某些本土化改造,使譯詩也具有目標語的音形之美。經整合之後的譯詩,既可以讓目標語讀者感受到中國古詩的詩性特質,又能獲得更大程度的親近感。
加強譯出實踐
彰顯文化立場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世界上發揮並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譯出實踐至關重要,它體現了本土文化對異域文化進行主動傳播的願望和舉措。不可否認,西方漢學家對中國古詩傳入西方世界功不可沒。但是,他們往往根據自身社會、文學、文化發展的需要進行翻譯取捨或改寫,某種程度上還不能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展示古詩的總體風貌和精神內涵,有時甚至會因理解不深而導致闡釋不足和誤譯現象。這種為了彌補文化缺失的譯入翻譯固然可取,而且事實上也因其頗具吸引力而使西方詩歌創作和詩學觀念發生了某些改變,但是中國翻譯家通過主旋律的、導向性的譯出翻譯有助於讓目標語讀者明白何為中國古詩的精華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雖然中國翻譯家的譯文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在傳播內容和翻譯方法選擇方面更加有的放矢。中國翻譯家理應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歷史使命感,在兼顧社會語境和讀者需求的基礎上,傳遞中國古詩蘊含的生命品質、生態智慧、審美旨趣和正義力量,從而讓異域讀者也能產生心靈共鳴。
譯者肩負文化溝通和思想引領的責任,他們從事翻譯活動的外部因素和內在動因都與自身的文化立場有關。西方漢學家的文化立場影響著他們挑選、解讀、譯介古詩的視角和方法。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的中國翻譯家,自然會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翻譯話語言說方式和翻譯詩學觀念。在古詩英譯過程中,中國翻譯家應自覺從本民族的文化立場出發,恪守「修辭立誠」的美學傳統和倫理規範,進入物我互為的狀態,通過審美移情和合理闡釋,彰顯古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尤其應注意的是,譯者要善於抓住「詩眼」,揣摩如何用英語確切表達中國文化關鍵詞,儘量避免用西方文化色彩濃厚的術語套譯。隨著時間推移以及讀者認知能力的提高,一些新鮮用語會逐漸融入英語語言體系,並且不斷豐富異質話語系統。然而,彰顯中國文化立場,並不意味著只是進行單向文化灌輸,而是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則,在文化對話和協商中讓中國古詩以及中華民族精神走向世界。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