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教學一直都是個「老大難」問題。最近,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著名特級教師董旭午的新著《我這樣教學古詩文》,應該是一本能夠教學生會學、樂學和愛學古詩文,很有利於解決好這個「老大難」問題的佳作。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教學生學會融通「生活」
首先,教學生與古人的語言表達生活相融通。古人大都用單音節的詞,極少用雙音(及以上音節)合成詞,這種用詞習慣一直延續到新文化運動初始。為此,董旭午認為,翻譯文言字詞有個一般規律,即儘可能保留原單音詞來做詞根,之後再在其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同義、近義、相關的單音詞,形成今天的雙音(及以上音節)合成詞,如將「羅」翻譯成「網羅」「羅列」等。學生一旦掌握到這個規律,他們學文言文的樂趣以及學好的信心自然就會增強了
其次,教學生與古人的文化生活相融通。古人的文化生活包括天文、曆法、科舉、官制、軍事、禮俗、娛樂等領域,內容十分豐富。要學好古詩文,就需要學生走進古人的文化生活,了解古人的詩情雅趣、天文氣象、宗族家居、科舉官制、婚嫁習俗等,這才有可能更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這篇課文的思想情感,進而正向發育樂學文言文的興趣和自覺。再其次,教學生與作者生活相融通。只要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了,深度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意圖,就有可能真的學深悟透作者為什麼非要這樣而不那樣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和運招用技的緣由,進而對文言文學習真產生興趣。最後,教學生與自己的生活積澱融通。古詩文中詞類活用現象很普遍,如名詞動化、形容詞動化、動詞名化、形容詞名化、使動、意動等,學生最頭疼。對此,董老師就指導他們融通自己的成語積累來學習和掌握。如,「華而不實(華、實:名詞作一般動詞,依次譯為『開花』和『結實』)」,等等。這樣教學,學生學起來就不再那麼吃力了。
教學生學會誦讀和猜讀
首先,教學生學會「搖頭」美誦。董老師認為,學生只有依循語句的節奏和韻律搖頭晃腦地美美誦讀,才會在這樣的節奏和旋律中去用心品味、體會,才會真正感受到古詩文那種節奏、韻律和感覺,才會更深入地悟得文章的深意。董老師長期這樣指導誦讀,學生慢慢就學會了憑自己的文言語感去多讀、多品、多悟,進而形成較強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有了這樣的能力,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就高漲起來了,進而信心也大大增強了。
其次,教學生學會依境「猜字」。所謂「猜字」,就是在不依據注釋和工具書的前提下,教師調動學生的文化積澱,從旁啟發、點撥、激勵、鼓勵學生根據語境猜出課文中某字的意思,之後再讓學生閱讀注釋、查閱詞典之類工具書來印證。董老師總是這樣教學生去大膽猜讀,這不僅會牢牢夯實學生的文言基本功,更使他們一天天樹起信心來,進而其自主做事能力和健全獨立的人格等也一天天地得到了良好的發育。
教學生學會心智背誦
首先,教學生在梳理並把握課文思路和文脈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如,教學《勸學》,可以先梳理全文思路——先回答為什麼「學不可以已」,即學習能使人獲得提升和進步;然後講要怎麼做——要善於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而要有一個好的態度,即要積極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思路和文脈理清了,背誦也就沒那麼難了。
其次,教學生深入行間拎清課文語句的順序和層次。很多經典名篇,其語言表達思路都是有著嚴謹的時空和邏輯順序的。董老師認為,背誦經典一定要深度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意圖,深入文字的「骨縫」,找準邏輯鏈條和情理掛鈎,以至於好像每個字句都是自己寫出來的一樣。這樣教學了,學生就會深透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邏輯思維路徑,進而切實提高背誦效率,提升語言思維品質。
教學生學會自主積累
一是積累文言字詞生活化。董老師的學生每人都有一個專門積累文言詞彙的筆記本。每教學一篇古詩文,董老師都會選擇8個左右文言詞(課與課之間不重複),指導學生把不常見義項在詞典上做好標記,並轉而抄錄在這個筆記本上,同時還要標記上詞典的頁碼。平時常翻閱,考試前即溫習,日久天長,學生自然就提升水平和增長能力了。
二是積累古代文化常識生活化。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官職、刑罰、祭祀、禮俗、曆法等多個方面。董老師自行印發《走進古人的文化生活》這本小冊子,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學習進度自覺翻閱、自主消化,就像過日子一樣。
總之,《我這樣教學古詩文》這本書介紹了很多如何教學生學好和會學古詩文的規律和方法,也展示了一些切實可行又很有實效的案例。我們深信,這本書一定會獲得廣大同行和中學生的青睞,它的出版也將為古詩文教學的健康發展作出一份獨到的貢獻。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