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功能語言學視閾的語篇翻譯對等——以《諫太宗十思疏》英譯為例

2021-03-01 翻譯學研究

本文已獲原作者授權,僅供個人學習研究之用。感興趣的夥伴可以查閱《山東社會科學》雜誌2016年第10期。請多關注、多引用。

作者簡介楊忠,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師範大學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英漢比較學會語篇分析研究會名譽副會長,中國邏輯學會語用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吉林省翻譯協會副會長。曾兼任首屆教育部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大學生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委員、吉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1971年畢業於吉林師範大學永吉分校理科專業;1975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1985年畢業於澳大利亞拉籌伯(La Trobe)大學應用語言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3年至1994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Milwaukee)語言學系高級訪問學者,其間在馬奎特(Marquette)大學講授「中國文化與文明」課程。1975年在東北師範大學任教以來,曾先後擔任東北師範大學外語系副系主任、系主任、中共東北師範大學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94-1998)、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1999-2007)、東北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主任(2007-2012)等職。1992年晉升為教授,研究方向為功能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迄今指導碩士生200餘名,博士研究生24名。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與英國文化委員會合作項目1項,省級項目2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著作或教材12部。獲得中國圖書獎1次、省社科成果獎5次;獲吉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次。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東北師範大學首批「研究生心中的好導師」等稱號。

「對等」概念在翻譯理論與實踐領域影響深遠,然而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學者們對其內涵有不同闡釋。近二十多年來,語篇分析途徑的翻譯研究者提出語篇翻譯對等,但是語篇翻譯對等意味什麼、譯者應發揮什麼作用等問題尚需深入探究。本文基於功能語言學的語言-語篇並協論和語域理論討論語篇對等的內涵,討論譯作與原作在交際目的、語篇類型、語義連貫性方面的對應。以《諫太宗十思疏》英譯為例闡釋在翻譯作為語篇再生過程中譯者如何發揮話語分析、語用推理、意義重構、文化差異融通等主體作用來追求譯作與原作的語篇「意」、「味」近似。

  徹斯特曼將「對等」列為翻譯領域5個頂級模因概念之一,①這一西方譯學術語被認為是最有影響卻又最具爭議性的譯學概念。爭議的焦點之一是追求什麼對等。馬建忠在1894年給朝廷的《擬設翻譯書院議》中表達了他的翻譯質量觀,「使閱者所得之益與觀原文無異,是則為善譯也」。②這與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相近。Nida認為評價翻譯的質量不能限於詞義、語法、修辭的對應,他提出「功能對等」,用來比較譯文讀者對譯作的理解和欣賞和原文讀者對原作的理解和欣賞。③

  然而,「功能對等」仍然是個具有不確定性的概念,因為「功能」一詞本身也是多義的。它可以指語用學意義的言語功能,如道歉,安慰,請求,拒絕等等,也可以指語言元功能,即經驗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語用學研究的進展證明了言後行為的不可預測性,④由此引發了對對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觀的質疑。西基認為,譯作讀者與原文讀者反應一致是不可能的,這種追求忽略了語境的差異。⑤

  功能語言學家主張翻譯應在語篇層面追求意義對等,⑥⑦⑧⑨因為語篇是語言運用的單位,也是語言運用的實例。語篇在情境下生成,用以達到交際目的。一類情境下生成一類語篇。《語篇與譯者》⑩是基於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譯學專著。該書出版以來的二十多年裡,語篇翻譯研究已成為熱點之一。張美芳等的文獻計量分析顯示,國際國內學術期刊發表的語篇翻譯研究論文數量劇增,但是對於語篇翻譯中超語言因素的研究還很不到位。11

  本文首先基於文獻研究來闡述功能語言學視閾的語篇翻譯過程、語篇翻譯對等、譯者主體作用,然後以《諫太宗十思疏》英譯為案例來分析譯者在追求語篇對等過程中應如何發揮主體作用。

  系統功能語言學不贊同索緒爾的語言-言語二元劃分,將語言符號系統和語篇都視為語言現象,好比氣候和天氣都屬於同一自然現象一樣,只是觀察視角不同。語言在文化背景下衍生發展,語篇在情境語境下生成。語言為語篇生成提供資源,語篇以語言符號系統為資源生成,但同時可以豐富、改變語言符號系統。韓禮德指出,語法學家研究語言首先著眼於系統,但必須參照語篇,否則所概括的語法規則就沒有依據。12語篇分析家研究語篇也要參照語言系統,否則就難以客觀準確地評價語篇。這種語言-語篇並協論為語篇翻譯研究提供了語言理論依據。本節闡述系統功能語言學視閾的語篇翻譯過程、語篇翻譯對等,然後討論譯者應發揮的主體作用。

  2.1翻譯作為語篇再生過程

  從語言-語篇視角來看,翻譯是語篇再生過程。1314源語語篇(以下為ST)以源語符號系統提供的資源生成,以達到交際者的交際目的。目的語語篇(以下為TT)以目的語符號系統資源生成,用來達到跨文化交際目的。

  語篇是在情境語境下生成,一類情境語境產生一類語篇。語篇意義的生成受三個語境因素制約,即語場(field of discourse),語旨(tenor of discourse),語式(mode of discourse)。語場指的是交際者通過語言進行的社會活動,如政治演講,學術交流,商務談判,文藝表演,等等。語旨指的是參與者之間的社會角色關係,如父、子,君、臣,師、生,商家、顧客,等等。語式表徵的是言語交際渠道或媒介,如面對面交談,電話交談,書信交流,有文字稿的報告,演講加PPT等。15毋庸贅言,譯者必須首先清楚ST屬於什麼類型的語篇,該語篇在什麼背景下生成,而後在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這三個語境因素,確保TT與ST在語篇類型上完全一致。16

  翻譯作為語篇再生過程不僅要求譯者準確把握和處理ST內包含的所有信息,還要求譯者充分考量與ST和TT相關聯的信息。首先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參照源語語言符號系統,因為ST以此為資源生成。不參照系統,就不能深入解讀語篇及語篇內的詞語。例如,電視連續劇《大丈夫》中用了一個漢語親屬詞系統中原本不存在的稱呼「小媽姐」。這是一個新造的詞語,用來表達劇中兩個人物之間的特殊關係。她們之間是繼母與女兒的關係,然而年齡相近,愛好相近,是母女但又象姐妹。不參照漢語親屬詞系統,就難以理解編劇的這個創意。第二,譯者需要參照與ST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第三,譯者需要儘可能充分利用譯入語符號系統資源來創造TT語篇意義。第四,譯者需要考量TT讀者群體對ST語篇意義及源語文化的熟悉程度和鑑賞能力。總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通盤考慮語篇、語言系統、情境語境、文化背景等諸多因素才能儘可能實現ST與TT之間的語篇對等。

  2.2語篇翻譯對等的內涵

  翻譯作為語篇再生過程的結果就是產出與ST語篇意義對等的TT。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篇性質(texture)是區別語篇與非語篇的根本屬性。17這樣看來,我們也可以說語篇翻譯追求ST與TT的語篇性質相同。第一,交際目的相同,TT準確傳播ST作者的交際目的。第二,語篇類型相同。第三,語篇連貫性應基本類似,即TT內邏輯語義關係也如ST一樣通順。

  功能語言學視閾下語篇翻譯對等的追求就是「意」、「味」儘可能的相近。「既譯意又譯味,這應該是所有翻譯者所追求的」。18譯意就是追求ST與TT在經驗功能上對等。譯味就是追求ST與TT在人際功能上對等。豪斯構建的語篇對等評價模式就是基於語域理論來審視譯作與原作在語用、功能層面的對應。19

  2.3譯者主體作用

  譯者既是ST的讀者、分析者,又是TT的作者,還是文化差異的融通者(mediator)。追求語篇對等,譯者必須發揮多重角色的作用。

  第一,譯者應在閱讀ST過程中正確推測隱含意義。語用學研究成果早已證明,有些話語意義是隱含意義,必須經過推理才能明白。以一則路邊廣告為例:「不小心有了;到協和沒了」。由於牽涉個人隱私,廣告的語言委婉含蓄。譯者必須推測「有了什麼,沒了什麼」才能理解廣告面向什麼群體,然後方可創造性地構建譯文語篇。閱讀理解過程中推理失誤則必然導致譯文偏離原文的語篇意義(詳見(Yang 2015)。20

  第二,譯者須準確定位ST的類型,細緻分析其語場、語旨、語式及修辭策略(詳見本文第三部分)。

  第三,譯者應在構建TT過程中重新表達ST的語篇意義。郭建中主張創造性對等,他認為創造性對等的翻譯方法是重寫或重新表達。21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意義是經驗識解的結果,翻譯作為語篇再生過程不僅僅是語碼的轉換,還必須進行意義重構。例如,「她嫁錯了人」可譯成英文「She has married the wrong guy」。中文句中的「錯」與動詞「嫁」構成動-結式,而在英文句中「wrong 」修飾名詞,與動詞無關。

  第四,譯者在語篇再生過程中必須融通文化差異。譯者需要考量TT讀者群體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及時代來適當採取歸化或異化翻譯策略。例如,英國漢學家Arthur Waley 在翻譯《道德經》時先將「道」譯為「Way」,從第二十五章開始譯為「Tao」,並加注說明為什麼。這種先歸化處理後異化處理的翻譯策略就充分發揮了文化差異融通的作用。

  2.4 小結

  本文第二部分梗概闡述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的翻譯過程觀和質量觀。語篇作為語言運用的單位和實例已成為翻譯研究與實踐關注的焦點之一。翻譯對等的概念內涵也隨之擴展到語篇對等。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來理解語篇對等則注重語篇交際目的、語篇類型、語篇連貫性方面的對應,強調譯作與原作在經驗功能與人際功能上相近。這樣的語篇翻譯對等要求譯者在推理、語篇分析、意義重構、文化差異融通四方面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下面作者以《諫太宗十思疏》英譯為例來具體闡釋譯者主體作用的發揮。

3. 以《諫太宗十思疏》英譯為例看譯者主體作用的發揮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寫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摺。魏徵(580-634年)是唐太宗的重要輔臣,是唐初傑出的政治家和史學家。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末跟隨其父李淵轉戰南北,戰功顯赫。但他在即帝位後卻驕傲自滿,開始過分追求享樂。魏徵對此非常擔憂,於貞觀十一年(637年)呈遞了這份奏議。「據說唐太宗看到此文後有所感悟,親自寫了詔書答覆魏徵,承認自己的過失,並對魏徵這種敢於直諫的精神表示讚賞,還把這個奏章放在案頭上,經常對照反省」。22該文屬於典型的政論文體,行文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說服皇帝崇尚並踐行「民為邦本,德系政基」的政治理念,努力使國家長治久安。準確定位語篇類型是追求語篇翻譯對等的基本保證。

  該文的交際雙方是君、臣關係,交流的方式是書信,但是文體特徵近似於面對面交談。這就要求譯者要準確把握文中君、臣稱謂的翻譯。文章開篇兩字「臣聞」的翻譯就須反覆斟酌。作者選擇這樣的方式開頭顯然是有考慮的,就好像大臣在當面向皇帝報告重要信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即便一個「臣」字,也不可信手拈來譯為this minister 或as your minister,因為這樣譯都不能表達作者的謙卑。在君為臣綱的制度下,大臣寫信來告訴皇帝應該做什麼是冒風險的。作者的謙卑必須在譯文中再現。經反覆掂量,選擇了「What is heard in my humble position is…」來譯「臣聞」,因為「in my humble position」 可以表達大臣在「一人之下」的那種謙卑和忠誠。

  皇帝的稱呼如何譯也是需要譯者認真考慮的問題。文中第一段用了「人君」,第二段用了「元首」,第三段是對太宗的諫言,沒有用對皇帝的稱呼。經過仔細的語旨分析,譯文中採取了第三人稱和第二人稱變換的譯法。凡是屬於夾敘夾議中談到皇帝則譯為His Majesty或emperors, 而直接面向太宗諫言的部分增譯了Your Majesty,這樣譯可以在譯文中再現原文作者對皇帝的愛戴與忠誠, 也與原文的對話式文體保持一致。

  該文結構十分嚴謹,起承轉合,絲絲入扣。全文分為三段,僅用了378個字就達到了交際目的。仔細分析並處理該文的巧妙修辭手段也是保證譯文質量的重要基礎。

  如何譯基於概念隱喻的類比推理?批評話語分析家們將隱喻作為話語分析的切入點之一。23Lakoff就是從「國家是家庭」的隱喻入手,以慈父與嚴父的區別分析了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不同執政理念。24中文典籍中頻頻出現基於隱喻的推理。《諫太宗十思疏》開宗明義,以連續的概念隱喻為基礎進行類比推理,指出社會世界中政權的穩固就像物質世界中生物體的生存一樣是有條件的。政權的穩固需要統治者崇尚德義。文中概念隱喻的源域是樹與根、河流與源泉、水與舟的關係,映射到政治領域朝廷與百姓的關係。前兩個關係可以直譯為隱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政治隱喻在中國文化中早已根深蒂固。《荀子?哀公》記述了孔子與魯哀公的對話。「君以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魏徵在奏議中用了這一隱喻,但是沒有提到水,「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可能是因為他認為這是太宗已熟知的比喻。水與舟和百姓與朝廷的關係映射如照原文譯為隱喻恐譯文讀者群體不易明白,因此用了明喻譯為「They are like water, which carries or capsizes a boat。This should be firmly borne in mind」。這一隱喻轉為明喻的變換就是出於對文化差異的考量。

  如何譯基於語法隱喻的諫言?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意義表達或為一致式,或為隱喻式。「那本書出版了」與「那本書的出版令人鼓舞」相比較,前一個「出版」表達一個過程,屬於一致式表達,而後一個「出版」則屬於隱喻式,是名物化表達。《諫太宗十思疏》第二段論述過去一些皇帝不能善始善終的原因。作者用一個設問句來引出下文「豈取之易,守之難呼?」。其中的名物化表達式譯為英文也是名物化表達,但需要增譯power, 「Is it true that obtaining power is easy while sustaining power is difficult?」。該文第三段是諫言的內容,作者以一系列排比句式告誡太宗在十個方面自律。每一個方面的告誡都用一個小句群表達:「要做什麼,則應想到什麼」。前一個小句指出思的前提,屬於假言命題;後一個小句指出應思的內容,用祈使句。我們可用現在分詞譯前一個小句,用祈使句譯後一個小句,如表1 所示。原文中頻頻使用名物化表達式,譯文中自然也採用了同樣的表達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原文中排比句式中的「十思」在譯文中需要根據內容和英文搭配習慣適當變換為think或remind。

表1 十思的前提和內容的翻譯

  如何處理文化負載詞語?魏徵在分析以前的國君沒能善始善終的原因時談到,他們在憂患中創業時都盡心盡意地善待在下的人。他們這樣對待下人,即使象吳越那樣的世仇也能團結在一起。「竭誠,則吳越為一體」譯為「If they are kind to others, then people will be united, regardless of opponents of generations like Wu and Yue」。吳越之爭是中國歷史典故,然而不加注釋譯文讀者群體未必能理解。所以在譯文中加了尾注「Wu and Yue are names of two states in war during the Zhou Dynasty」。原文作者總結全文時寫道,「總此十思,宏茲九得」,意思是要完全做到十思,弘揚九種美德。「If Your Majesty discipline yourself in these ten aspects then nine virtues are promoted」。九種美德都是什麼行文中沒有提及。譯文讀者們很可能想知道中國文化中的九種美德,所以有必要在尾注中給出。「The nine virtues are sincerity, faithfulness, reverence, resoluteness, gentleness, kindness, firmness, loyalty and docility」。

  綜上所述,《諫太宗十思疏》英譯過程可以作為一個案例來說明,要努力使TT在語篇交際目的、語篇類型、語篇連貫諸多方面與ST對等,譯者就必須充分發揮譯者的主體作用。譯者須全面分析ST的謀篇布局、交際者角色關係、修辭手段和言語風格方可忠實地傳遞原文的「意」、「味」。

  本文以「對等」、「語篇翻譯對等」為切入點,闡述了功能語言學視閾的翻譯過程觀和翻譯質量觀。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言-語篇協同論為認知翻譯過程提供了新視角,為衡量翻譯質量提供了新啟示。翻譯過程可視為語篇再生過程,其結果是產生與ST在交際目的、語篇類型、語義連貫、語言風格相近的譯文文本。要達到這樣的語篇對等,譯者必須發揮多重角色的作用,當好原文讀者、語篇分析者、譯文語篇作者、文化差異的融通者。《諫太宗十思疏》英譯過程為理解譯者的主體作用提供了一個有說服力的實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屬於跨學科研究範疇,翻譯過程、翻譯質量、譯者作用等可以從多角度討論。本文嘗試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探討這些問題,希望能對翻譯研究者和實踐者有所裨益。

本文為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意義進化視角的英漢語法隱喻研究」(12BYY008)成果之一。

A Memorial to Tai Zong on Ten Aspects of Self-discipline

WEI Zheng

  What is heard in my humble position is : if one wants trees to grow tall he must deepen the roots; if one desires a long river he has to dredge its source deep; if one hopes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state he must build up virtue and justice. Though slow-witted, I know it is impossible for a river to flow long without its deep source, for a tree to grow luxuriantly without a deep root, for a state to remain stable without great virtue, not to speak of wise men. An emperor is in a supreme position with heaviest responsibility. If His Majesty cannot foresee risks when in safe, is not on guard against extravagance, does not advocate a thrifty life, then that is tantamount to cutting the root while expecting a luxuriant tree, blocking its source while desiring a long flow.

  All the emperors in history strived to shoulder up the responsibility bestowed on them by

heaven. Many of them accomplished well at the start, but few persisted to the very end. Is it true that obtaining power is easy while sustaining power is difficult? It is probably the case that when starting the cause in hardships they treated their inferiors kind-heartedly, while in power they indulged themselves and looked down upon others. If they are kind to others, then people will be united, regardless of opponents of generations like Wu and Yuei. If they are arrogant to others, then even brothers and sisters will be as distant as passersby. In this case, severe punishment and forceful suppression are used only to result in people’s avoidance of them. They will not be grateful to the emperor, they will be respectful on face but disobedient in heart. What matters is not resentment or indignation but the emotion of the masses. They are like water, which carries or capsizes a boat. This should be firmly borne in mind.

  A truly wise emperor should discipline himself in the following ten respects. Seeing things he likes, he thinks he should be satisfied with what he has so as to warn himself against greed. Going in for a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he thinks he should refrain himself from an extravagant life so as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the people. Being aware of the risk in the supreme position, he should remain modest and courteous. Preventing himself from conceitedness, he should think of seas and oceans that hold flows of all the rivers and creeks. Being fond of recreation, he should remind himself of the regulation that three hunts are the limit per year for His Majesty. Being apprehensive of weariness, he should think of being always conscientious. Worrying about being misinformed, he should listen carefully to the opinions of the ministers. Being fearful of calumnies, he should remind himself of being always upright against the malicious. Giving rewards, he should be on guard against unfair rewarding caused by partiality. Exercising punishment, he should make sure that it is not done because of his temper. If Your Majesty discipline yourself in these ten aspects, the nine virtues ii are promoted. Select and appoint capable persons, choose and adopt nice suggestions, then the wise ones will do their best to dedicate their wisdom, the brave ones will fight with all their strength, the kind ones will disseminate their virtue, the honest ones will devote their loyalty. Making good use of the officials and generals, Your Majesty will govern well without doing. Why is it necessary for Your Majesty to rack your brains instead of the officials?

Translated by YANG Zhong

i. Wu and Yue are names of two sates in war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ii. The nine virtues are sincerity, faithfulness, reverence, resoluteness, gentleness, kindness, firmness, loyalty and docility

① 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② 馬建忠:《擬設翻譯書院議》,載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翻譯通訊》編輯部:《翻譯研究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第2頁。

③ 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④ Gu, Y. G. 「The impasse of perlocution」, in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 20 (1993), pp.405-432.

⑤ Hickey, L. 「Perlocutionary equivalence: marking, exegesis and recontextualization」 in L. Hickey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8.

⑥ Halliday, M. A. K. 「The gloosy ganoderm: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Vol. 1 (2009), pp.17-26.

⑦ Steiner, E. 「Intralingual and interlingual versions of a text---how specific is the notion of translation?」 in Steiner, E. & C. Yallop (eds), Exploring Translation and Multilingual Text Production: Beyond Content,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1, PP.161-190.

⑧Matthiessen, C. M. I. M. 「The environments of translation」 in E. Steiner & C. Yallop (eds), Exploring Translation and Multilingual Text Production: Beyond Content,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1,PP.41-124.

⑨ House, J. 「How do we know when a translation is good?」 in E. Steiner & C. Yallop (eds), Exploring Translation and Multilingual Text Production: Beyond Content,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1,PP.127-160.

⑩ Hatim, B. & I.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1 張美芳、潘韓婷、陳曦、羅天:《語篇分析途徑的翻譯研究:回顧與展望》,《中國翻譯》2015年第5期,25-32.

12 Halliday, M. A. K. Complementarities in Language,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8.

13 de Souza, L. M. F. Interlingual Re-instantiation: A Model for a New and Comprehensive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 PhD dissertation, Unversidade Federal de Santa Catarina and University of Sydney, 2010.

14Yang, Z.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as interlingual re-instantiation」, in 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 Vol. 1 (2015), pp.18-31.

15 Halliday, M. A. K., A. McIntosh & P. Streven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1964.

16 Trosborg, A. 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17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6.

18 黃國文:「譯意」和「譯味」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解釋,《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年第5期,732-742.

19 House, J. 「How do we know when a translation is good?」 in E. Steiner & C. Yallop (eds), Exploring Translation and Multilingual Text Production: Beyond Content,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1,127-160.

20 Yang, Z.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as interlingual re-instantiation」, in 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 Vol. 1 (2015), pp.18-31.

21 郭建中:《創造性翻譯與創造性對等》,《中國翻譯》,2014年第4期,10-15.

22 陰法魯主編:《古文觀止譯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50頁。

23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2nd Ed.), Essex: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

24 Lakoff, G. 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Melbourne: Scribe Publications, 2004.

相關焦點

  • 《諫太宗十思疏》課文、注釋‍ 、譯文
    《諫太宗十思疏》中用對比的手法來說明竭誠待人和輕視他人而帶來不同結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6.《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類比,引出的以德治國之論是:「________,________」。7.《諫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誡君王興建要適可而止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8.
  • 魏徵寫《諫太宗十思疏》時,李世民尚在,怎麼就知道他廟號是太宗
    按照這個結論來說,魏徵寫《諫太宗十思疏》是不可能的。但凡是也不能說絕對,話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出現啥樣的事應該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比如三國時期的魏國第二任皇帝曹睿來說,在活著的時候就定了自己的廟號,而且還是烈祖,也讓人感覺不管啥時候話都不能說得太滿。那麼,曹睿為何會生前定廟號呢?
  • 【語文必修下冊】15.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奏疏從頭至尾,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音律和諧,鏗鏘成韻,讀來如覺連珠滾動,文章一氣呵成,論述步步為營,氣勢雄健有力,警示振聾發聵。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鑑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徵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 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法律翻譯探索
    本文在綜述國內法律翻譯發展現狀的基礎上,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視角,從三個方面,即系統功能語言學層次觀與法律詞彙翻譯、系統功能語言學主述位理論與法律語篇翻譯、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域理論與法律語篇翻譯進行探析,以期對法律翻譯研究和實踐的縱深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中醫術語英譯的不對等問題及其翻譯策略
    由於其神奇的治療和養生功效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中醫,中醫翻譯便成了當務之急。而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因此將中醫經典論著翻譯成英語對於中醫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中醫英譯的過程比我們想像的要艱難很多。因為中醫涵蓋了醫學、哲學、史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就像一本內容極為豐富的百科全書。中醫語言術語頗多,晦澀難懂,在英語中無法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彙,於是便出現了中醫術語英譯的不對等問題。
  • 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法律翻譯探索【4】
    3.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域理論與法律語篇翻譯。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域理論對法律翻譯也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域包括語場、語旨和語式。語場即產生語言的環境,包括交談話題及場地、講話者及參與者參加的整個活動,如立法機關、司法機關,抑或庭外調解等。語旨指參與者間的關係,即語言「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角色和關係。
  • 2012-2019年國家社科項目立項(語言學)之一
    1129生成類型學視域下的英漢廣義體範疇對比研究馬軍軍西南大學語言學1130漢籍外譯的價值取向與文化立場研究周曉梅上海財經大學語言學1131中國古典文論在西方的英譯與傳播研究王洪濤天津外國語大學語言學1132翻譯行為的構成體系、影響因素及影響機理研究錢春花中國礦業大學語言學1133中國太極拳漢英翻譯研究張明璽河南農業大學語言學1134新時期中國政府部門名稱標識語在西方世界的接受度調查及英譯對策研究郭虹宇浙江工商大學語言學
  • 對《古文觀止精選》英譯的再思考 ——以羅經國譯本為例
    羅經國之英譯《古文觀止精選》體現了作者紮實的英、漢語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學素養,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是研究中國典籍英譯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但從生態翻譯學理論的多維轉換視角仔細研讀羅經國之英譯本,在字、詞、句、篇等層面均發現一些瑕疵。同時,在對羅經國譯本的研讀中我們得出在中國典籍英譯中的四點啟示,即強化譯者責任、重視讀者反饋、接受社會的選擇和仲裁、突顯「譯有所為」的理念。
  • 英語論文翻譯類選題參考
    翻譯過程的有聲思維實驗研究——以「沁州黃」小米說明書的英譯為例   翻譯理論思辨與應用實踐專題   庫恩科學哲學視閾下口譯研究技術範式與技術轉向之名實考辨   翻譯共性中的顯化問題研究   培養優秀翻譯人才 講好中國故事
  • 論文目錄 | 2018年生態翻譯論文目錄
    [24]吳曉.生態翻譯學視閾下的旅遊景區公示語英譯[J].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8,35(01):89-92. [25]周楠,吳俐霓.生態翻譯學視閾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研究——以重慶武隆非遺外宣英譯為例[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0(01):49-56.
  • 秦嶺小說《女人和狐狸的一個上午》中方言的功能與英譯
    小說《女人和狐狸的一個上午》中共有94條天水方言,可劃分為人名與稱呼類、民俗類和地方特有表達用語共3類。基於譯者行為批評視閾的「求真-務實」連續統評價模式,為評價這些方言譯文提供了依據。從譯文「求真度」和效果「務實度」分析這些方言的英譯,可以描述譯者在再現天水方言時的「求真」和「務實」行為特徵,以及這些行為對譯文的影響。
  • 背誦篇目正文、譯文和情景默寫之《諫太宗十思疏》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原文】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 「第三屆(功能)語言學融合、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暨第17屆英漢語篇...
    會議分為「第三屆(功能)語言學融合、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和「第17屆英漢語篇分析研討會」兩個環節,會議形式包括「專家主旨發言」和「青年學者分組報告」。  專家主旨發言議題涉及系統功能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認知語言學、語用學、對比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生態語言學、話語分析等領域。何偉對「高端論壇」環節作了總結,邵敬敏、李宇明、黃國文、王文斌、郭銳等對下屆論壇提出了良好的建議,並表達了殷切的期望。
  • 對安慶市英語公示語譯寫情況的調研報告
    3.對公示語英譯錯誤樣本的分析本研究是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來指導公示語的英譯。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主要觀點如下:其一,從讀者反應的角度分析,翻譯首先要達到交際功能。為了使功能對等論更有操作性,奈達把功能對等劃為「最低」功能對等和理想的「最高」功能對等。簡言之,低於最低標準的翻譯在讀者與文本之間起不到橋梁的作用,可視為謬譯;另一方面,由於源語和譯語在語言形式、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最高水平的功能在翻譯公示語這類應用文體中有可能達到,但在翻譯一些具有美學價值的文本時,那就是一種理想之境了。
  • 《古蘭經》的翻譯與誤讀--以12世紀的拉丁文譯本為例 劉旭
    《古蘭經》的翻譯與誤讀--以12世紀的拉丁文譯本為例劉旭首都師範大學
  • 近五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立項名單語言學立項匯總
    現當代鄉土小說英譯與中華民族海外形象重構研究汪璧輝南京曉莊學院一般項目51嚴復英文底本手批覆原、整理、研究與資料庫建設劉瑾玉內蒙古大學一般項目52中國共產黨重要文獻中的隱形翻譯話語研究耿強上海外國語大學一般項目53中國古代文論關鍵詞英譯與闡釋研究朱源中國人民大學一般項目54「一帶一路」背景下以中文為軸心語言的口筆譯路徑研究張愛玲上海外國語大學一般項目55口述影像訓練對口譯認知加工能力的效應研究詹成中山大學一般項目
  • 人名翻譯釋例
    4.Katharina Reiß 德國翻譯科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張從語篇類型學(text-typology)的角度研究翻譯,認為語篇的主要功能為傳意(representational)、表情(expressive)、召喚(appellative),主張按語篇功能劃分翻譯原則與批評標準。
  • 認知語言學視閾下二語習得語言複雜度研究的元分析(1990-2015)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摘 要:語言複雜度是認知語言學視閾下二語研究的熱點之一。引言 認知語言學視閾下的語言複雜度(linguistic complexity)[1]研究重視的是二語學習者在口、筆語習得過程中語言輸出形式發生的變化,具體表現在語音、形態、詞彙和句法四大方面。
  • 英譯科技論文標題的常用方法
    鑑於科技論文標題的這一重要功能,其翻譯質量就顯得極為重要。準確的標題英譯有助於目標語讀者對論文內容獲得正確的信息;反之,可能會誤導讀者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醫刊彙編譯認為,在清楚地了解漢語標題文本內容、文體結構、語用意義和翻譯目的後,應根據標題文本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翻譯。一、直譯。
  • 英譯科技論文標題的常用方法
    鑑於科技論文標題的這一重要功能,其翻譯質量就顯得極為重要。準確的標題英譯有助於目標語讀者對論文內容獲得正確的信息;反之,可能會誤導讀者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醫刊彙編譯認為,在清楚地了解漢語標題文本內容、文體結構、語用意義和翻譯目的後,應根據標題文本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