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法律翻譯探索

2020-12-13 人民網傳媒

摘 要:法律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法系的信息傳遞過程,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對外交流日益擴大的今天,如何有效開展法律翻譯是國內外學者共同關注的話題。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套系統化的意義源泉,故法律翻譯的過程不應僅看作是一種純語言符號的轉換活動。本文在綜述國內法律翻譯發展現狀的基礎上,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視角,從三個方面,即系統功能語言學層次觀與法律詞彙翻譯、系統功能語言學主述位理論與法律語篇翻譯、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域理論與法律語篇翻譯進行探析,以期對法律翻譯研究和實踐的縱深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法律翻譯;現狀;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與實踐

國家教育部在2008年公布的緊缺人才信息中,法律翻譯人才已到十分缺乏的地步。2009年中國翻譯市場中,法律翻譯的85%份額被外國翻譯公司拿走[1]。這種現象與日益繁榮的中外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市場需求完全不相匹配。國家推行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與發展要求法律口筆譯、法律交流、法律諮詢等一系列配套服務及時同步並進。法律翻譯作為法律交流的橋梁,處於法律和翻譯的雙重框架中,在法律活動和法律相關活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人們通常認為翻譯就是不同語言間的信息轉換活動,而法律翻譯不過是語言間法律語篇的轉換活動。但翻譯學家更強調法律翻譯的交際性,他們認為法律翻譯是跨文化和跨法系的語際交際行為。法律翻譯是不同法律體系及法律文化間的信息傳遞,法律翻譯的過程就是譯者進行法律語篇分析對比、語言信息處理和語言表述的過程。在此種意義下,法律翻譯的內容已遠遠大於單純的「信息轉換」活動。

縱觀法律翻譯發展軌跡,人們雖將法律翻譯視作一種跨語言跨法系的交際行為,但如何從語言學角度深層次理解這一社會活動,如何以語言學理論指導翻譯活動的有效開展卻是每位從事法律翻譯研究與實踐人員面臨的共同挑戰。

一、國內法律翻譯研究

國內學者曾將法律翻譯現存問題總結為:一是拼寫和語法錯誤;二是省譯、增譯和望文生義;三是術語翻譯不妥;四是譯文文體不當;五是對原文理解不透;六是語言修養欠佳;七是法律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譯[2]。然而,此類研究主要限於主觀經驗總結或簡單羅列問題,缺乏理論指導及相應解決對策,因而學術價值及應用價值都較有限。近十年,有學者從翻譯學角度對法律翻譯做出了進一步闡釋。宋雷(2007)[3]結合翻譯學理論,從法律翻譯主體「適格」論出發,區分了「翻譯法律」和「法律翻譯」兩個概念。楊曉強(2012)[4]認為格特和奈達的關聯和功能對等的翻譯理論對特殊功能文本的翻譯有極大的指導作用。陳小全(2012)[5]引介翻譯學家切斯特曼的觀點,認為譯者在對比兩種語言時,不僅要找到兩種語言中的相似表達,還要確定相似表達的可比共同基礎。綜觀上述研究,國內早期法律翻譯有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術語、詞彙的辨析、句法、語法的結構以及文體等方面,缺少翻譯理論、語言學理論的支持。此類研究雖然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卻缺少相應的總結和理論指導,最終往往流於形式人云亦云。而引入語言學理論和翻譯學理論的法律翻譯研究,更加注重理論對法律翻譯研究的指導性,研究者除了觀察到法律翻譯過程中的現象外,還更加注重對翻譯過程的描述和分析。

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其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語言學理論的支持。翻譯理論研究的發展與繁榮與語言學理論流派的興衰相生相伴。眾所周知,20世紀眾多語言學理論流派中,在影響上僅次於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學派是以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派,而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國外翻譯學者開始將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用於討論翻譯的性質、類型和方法等[6]。國內學者胡壯麟也曾經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言元功能概念對翻譯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他認為,翻譯中的對等關係不能只是建立在一種意義(通常是概念意義)上的對等,還需尋求兩語言在表達態度、動機、角色等人際意義,及表達媒介、方式等於語篇意義方面的對等[7]。通過前人總結可發現,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視角的翻譯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為翻譯理論研究及實踐帶來了新視角,對開展法律翻譯活動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然而,根據筆者對中國知網學術期刊論文的檢索,1982年至今以法律翻譯為主題詞的學術文章共687篇,而結合系統功能語言學來對法律翻譯進行討論的22篇,僅佔總數的3%。以上數據正反映了國內法律翻譯理論研究的滯後與局限。法律翻譯雖然綜合法律與翻譯兩門學科,但卻是法律知識、語言學理論與翻譯理論的交叉地,單憑其中任何一個或兩個方面的理論或知識均無法成功完成法律翻譯過程。因此,法律翻譯研究需將三者結合,以尋求理論和方法的突破。

相關焦點

  • 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法律翻譯探索【4】
    3.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域理論與法律語篇翻譯。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域理論對法律翻譯也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域包括語場、語旨和語式。語場即產生語言的環境,包括交談話題及場地、講話者及參與者參加的整個活動,如立法機關、司法機關,抑或庭外調解等。語旨指參與者間的關係,即語言「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角色和關係。
  • 「2018北京大學系統功能語言學國際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
    該研究採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三種視角分析環境意義:從上而下,即從語域的語場變量;從下至上,即從詞彙—語法層;從迂迴路徑,即從語篇語義層自身。Dreyfus博士主要關注如何解讀環境意義由多種詞彙—語法結構體現,探究其在更加抽象層面即語域層的描述方式。她指出傳統環境意義分類的不足,即通過語場界定環境意義卻又藉助常識來對其進行分類;同時,語場理論發展欠缺。
  • 從語言學的視角反思經濟學
    這次把它們薈集在一起,是想把我前些年從語言哲學和語言學的視角反思經濟學尤其是社會制度的經濟分析的一些探索再回顧整理一下,一方面梳理自己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在當今中國社會轉型的關節點與關注著同類問題的學術界同仁分享一下自己對經濟學基本問題的一些學術感悟。第一,這裡謹就本書書名中的「社會制序」概念先做一點解釋。
  • 楊忠:功能語言學視閾的語篇翻譯對等——以《諫太宗十思疏》英譯為例
    語篇在情境下生成,用以達到交際目的。一類情境下生成一類語篇。《語篇與譯者》⑩是基於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譯學專著。該書出版以來的二十多年裡,語篇翻譯研究已成為熱點之一。張美芳等的文獻計量分析顯示,國際國內學術期刊發表的語篇翻譯研究論文數量劇增,但是對於語篇翻譯中超語言因素的研究還很不到位。
  • 探析語言學研究的認知功能模式
    語言在本質上就是在主觀人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充當一種媒介性質的功能。具體應用的語言被看作一種符號化的表達,是主體人自身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活動過程和這種語言化的抽象符號表達過程的規律性探索。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行為(social act),對於語言本身的定義與定性也就歸於社會學這樣一個總的大系統之中進行討論。
  • 2012-2019年國家社科項目立項(語言學)之一
    現代漢語宏事件語義類型學實證研究李福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語言學1776漢語句子信息結構的類型學研究周士宏北京師範大學語言學1777邊界移動與語言創新劉辰誕河南大學語言學1778認知語義學視角下的動詞語義表徵與動態論元結構研究張韌南京大學語言學1779跨語言的韻律研究及外語口音探析丁紅衛同濟大學語言學1780類型學視野下英漢「XP是(BE)YP」斷定構式的認知研究匡芳濤西南大學語言學1781漢語話語標記系統的認知研究周明強浙江外國語學院語言學
  • 仲偉合、朱琳:具身認知視角下的翻譯認知心理特徵與過程
    當代認知科學的具身認知範式表明,這個心理過程表現為具身性、層次性與系統整合性特徵。本文首先以多學科視角闡述具身認知範式的核心思想及其對譯者認知心理研究的革新意義,然後對上述翻譯認知心理特徵進行闡述,並重點對譯者具身認知的社會心理發展過程以及雙語加工機制在具身認知視角下進行新的詮釋,重在凸顯譯者主體經驗與情感在翻譯認知心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 翻譯中的認知功能語境模式
    「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譯者風格研究」(06198080)的部分成果  0 引言  翻譯離不開語境,作為功能語言學核心概念之一的語境理論為翻譯的語境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中外學者紛紛利用該理論來解釋翻譯現象和探討翻譯問題,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如Hatim&Mason(1990),Baker(1992/2000),House(1997
  • 探索翻譯活動背後的認知機制
    探索翻譯活動背後的認知機制 2018年05月23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張曉萍 字號 內容摘要:探索翻譯活動背後的認知機制本報鄭州5月
  •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前沿高層論壇」在深召開
    華南農業大學黃國文教授和浙江大學程工教授分別從系統功能語言學和生成語言學的角度發表了關於語言學理論創新的見解。  黃國文教授深入探討了語言理論的構建與理論發展的關係。他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例,分析了語言學理論的構建與理論模式的法陣和完善途徑。  程工教授對語言跨學科研究進行了深度反思。
  • 系統功能語言學對設置英語課程目標的啟示iResearch
    也就是說,雖然提出了語言運用能力目標,但沒有提出對應的舉措,特別是沒有進一步闡述語言運用能力的要素,也沒有說明學生為了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應該學習語言系統中的哪些知識。根據筆者的觀察,近些年來語言學研究(包括普通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語言學分支學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尚未及時地反映到語言教育研究之中,特別是沒有從語言學的視野下研究外語課程的目的和目標。例
  • 「第三屆(功能)語言學融合、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暨第17屆英漢語篇...
    會議分為「第三屆(功能)語言學融合、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和「第17屆英漢語篇分析研討會」兩個環節,會議形式包括「專家主旨發言」和「青年學者分組報告」。  專家主旨發言議題涉及系統功能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認知語言學、語用學、對比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生態語言學、話語分析等領域。何偉對「高端論壇」環節作了總結,邵敬敏、李宇明、黃國文、王文斌、郭銳等對下屆論壇提出了良好的建議,並表達了殷切的期望。
  • 2019年語言學年度書單(50本)
    將近一百年間,舉凡歐美各國語言學界所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原理和方法問題,都逃不出索緒爾的視線。儘管該書並不是他生前親手寫定的原著,但比較全面和準確地反映和代表了他關於語言學的觀點和理論體系。該書在世界語言學發展過程中不失為一部繼往開來的重要著作,對研究和發展中國語言學具有一些啟發和指導的作用。
  • 生態翻譯倫理維護法律譯者主體性
    在以K.Reissue與H.Vermeer的「目的論」為代表的「功能倫理」模式下,譯者需要「忠實」的對象由原文與作者轉變為譯文與讀者。在以上兩種倫理原則的制約下,譯者必須選擇「忠實」於他者,處於不平等的從屬地位。「對話倫理」模式追求譯者和其他主體之間的相互「理解」,作為平等主體的譯者為實現跨語言、文化與社會的對話搭建橋梁。
  • 「社會語言學與翻譯」 專題論壇
    論壇通知 第二屆「社會語言學高端國際論壇」將於2020年10月19-20日(周一至周二)線上舉行。由於新冠疫情原因,第二屆 「中譯外」暑期高級研修班調整為本次論壇的「社會語言學與翻譯」 專題論壇,時間為10月19日下午2:00-6:00。
  • 一部有理、有例、有用的法律法規翻譯指導用書丨涉外法治工作者案頭必備 法律翻譯學習者必讀書目
    本書結合作者多年從事法律翻譯教學的經歷,是作者理論研究和實踐積累的總結,具有以下特色:1.主題明確、立意新穎本書以法律法規的英漢互譯為研究對象,對法律法規翻譯進行了系統研究,基於法律語言翻譯的本質,在不同法律文化的框架下,系統比較英漢語法律法規的宏觀與微觀差異,並採用以譯文讀者為導向的翻譯方法,對英漢語法律法規中的術語、句式與句類
  • 中國語言學研究70年
    理論方面,大量翻譯介紹包括史達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在內的蘇聯語言學著作,並帶動對語言和思維等語言哲學問題的討論,對西方語言學前沿尤其是結構主義語言學也有所介紹,刊於《語言學資料》等書刊。這一時期,朝向世界語言學的窗口始終開啟。
  • 世界語言學大師的「中國夢」
    2015年4月,「韓禮德—韓茹凱語言學國際基金」成立儀式暨第14屆功能語言學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英東學術會堂隆重舉行,這次盛會匯集了當今世界系統功能語言學界絕大多數的頂尖學者,來自國內外的數十所高校與會代表近300人,研討會上舉行了令人矚目的《韓禮德文集》新書發布,這套十卷本中文版的皇皇巨著在韓禮德先生手中緩緩展開
  • 生物語言學研究前景廣闊
    在達爾文之後的探索中,Clarence L. Meader和John H. Muyskens於1959年合作出版了《生物語言學手冊》(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N. Chomsky 在1964年出版了名為《語言學理論中的現存問題》(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一書,倡議從生物的視角來研究語言能力。
  • 全方位推進生態語言學研究
    語言信息化及其對語言生活、語言研究、語言社會價值的影響,應成為生態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議題。  生態語言學研究要時刻關注和解決社會發展與語言學科發展面臨的各種語言問題。華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黃國文認為,生態語言學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科,需要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