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是蘇州的文藝奇葩,亦是中國文化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崑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打開了世界認識中國的又一扇窗口。要讓中國典籍走向世界,在異域土壤中綻放東方之花,便離不開翻譯。中國崑劇要想「走出去」,先要「譯出去」。《崑劇〈牡丹亭〉英譯的多模態視角探索》(朱玲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年11月版)是一部從多模態話語分析視角探討崑劇翻譯的專著。該書從崑劇本體出發,剖析了崑劇固有的語言文學、音樂聲腔和舞臺表演特點,利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分別汲取語言學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翻譯學個案研究方法以及藝術學中音樂、舞蹈、表演、美術等學科知識,嘗試構建崑劇話語分析視覺、聽覺語法框架,並創造性地提出了多模態崑劇譯法框架,為指導、研究崑劇及中國傳統戲曲的翻譯開闢了新方向,同時也拓展了典籍英譯研究的寬度和維度。
多模態話語分析
崑劇翻譯始自18世紀末,其中《牡丹亭》「是在所有崑曲劇目譯本裡種類最全、譯本最豐富的」,其英譯包括3個全譯本、8個選譯本和5個編譯本。在譯本用途上,有場上譯本和案頭譯本;在翻譯模式上,有中國譯者、華裔漢學家、外籍漢學家獨譯,也有中外譯家合作翻譯。從其英譯本在英語世界的接受與傳播來看,《牡丹亭》經歷了從原文化中的「經典」到譯入語文化中再「經典化」的轉變:張心滄的譯文已編入英語國家高校教材;宇文所安的譯本收錄於1996年出版的《諾頓中國文學選集》;《牡丹亭》海外演出改編本已搬上德國、美國、奧地利、澳大利亞等地舞臺,其中青春版《牡丹亭》 已在多個國家「演出 230 場,觀眾近 58 萬人次」。在這一過程中,崑劇的譯法和譯本的質量扮演著毋庸置疑的重要角色。
書中指出,崑劇是一種融合了語言、音樂和舞蹈的綜合藝術形式,兼具文學性、思想性與藝術性,其本質屬性訴諸通感,即通過多種感官渠道與觀眾互動,生發戲劇效果。其翻譯區別於只用於「讀」的文學文本翻譯,或只用於「看」的舞臺戲劇字幕翻譯。書中將容易混淆的崑腔、崑曲、崑劇三個概念作出明確區分,並指出崑劇的英譯是指包括崑山腔、曲、劇的英文翻譯。奈達曾言,「翻譯就是翻譯意義」。作為可讀、可聽、可演的崑劇的意義不僅存在於文本之中,同時還在其舞蹈之蹁躚、聲音之高下。也就是說,崑劇的意義來自多種符號意義的組合,多模態性是其天然屬性。傳統的翻譯研究視角已無法滿足崑劇多重意義的表述。該書作者敏銳地捕捉到崑劇的這種多模態性,將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西方語言學界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用於分析崑劇原作與譯作,為解決上述崑劇翻譯難題找到了一條新的探索路徑。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來源於自然科學,植根於系統功能語言學,指「來自不同符號系統的意義的結合」。書中主要梳理了Gunther Kress和Theo Van Leeuwen提出的視覺、聽覺語法框架。這兩個語法框架的立論依據在於「語言的元功能是人類任何交際系統所應具備的」。基於對圖畫、音樂、雕塑等多類型文本的總結和分析,這兩個語法框架對於多模態文本有較強的解釋力。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的引入,化解了崑劇翻譯中不盡如人意的二分法現象——案頭劇譯本和場上劇譯本,再現與表現、韻體與散體的翻譯手法,同時也為提出不同於文學文本翻譯的戲劇翻譯批評標準做鋪墊。
多模態崑劇譯法框架
作為綜合性藝術的崑劇與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之間有著本質屬性上的聯繫,而在具體的翻譯實踐和研究過程中,還需對該理論進行適用性改造。通過轉換學科術語,構建崑劇的視覺、聽覺語法框架,書中提出了多模態視角下的崑劇譯法框架。該譯法框架由多模態標記識別和再語境化兩部分構成,可謂指導譯者進行崑劇翻譯的「兩步曲」:譯者應首先根據崑劇視覺、聽覺語法框架識別、挖掘出原作中包含的多模態符號標記,如人物動作、顏色及意象等視覺符號標記和格律、曲調、發音等聽覺符號標記。
以書中所舉《牡丹亭》第十齣《驚夢》「生生燕語明如剪,嚦嚦鶯聲溜的圓」為例,書中認為,這兩句在視覺符號上主要表現為構圖意義中的取景加強關聯,即將鶯燕「各自的叫聲與剪刀的形狀和圓形相關聯」。在聽覺符號標記上,曲調上的連續發音仿擬了鶯燕婉轉悅耳的叫聲,疊字的使用也模擬了鳥兒的叫聲。作者認為,崑劇從舞臺演出變為文本,從源語文本走向譯語文本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意義的二度衰減。為了減少信息傳譯的失真現象,譯者應使用「再語境化」的手段將原作構建的意義進行再現。在這一過程中,涉及譯者對這些模態信息的選擇、排序、前景化和對受眾的考量。在對上述兩句譯文的五個英譯本進行分析後,作者提出,大部分譯本能夠關注並通過詞性轉換(將原文名詞「剪」譯為動詞「sheer」)和模態的二次轉換(將原文中「溜的圓」的視覺模態轉換為「as sleek as silk」的觸覺模態)對原文的多模態信息進行前景化處理。其中的兩個舞臺字幕譯本出於受眾考量和時間、字數、情境的限制對原文的意象進行了排序和取捨。然而,也有譯者因忽視原文的多模態信息出現了因韻損意的現象。作者認為,在多模態崑劇譯法框架指導下,用於普通文學文本翻譯批評的要素,如形式、押韻、節奏已不適用於作為評判崑劇譯本的標準,對崑劇多模態性視覺、聽覺符號的傳譯,才是衡量譯本的標尺。
守根護本
書中最後提出了目前譯界仍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崑劇曲詞的翻譯,即供崑曲演員舞臺演唱的譯本。作者認為,曲詞翻譯是歌詞翻譯的一種,其翻譯過程中所受的限制包括音符、音節、結構、句式、重音、節奏、聲調、呼吸等。若想完美呈現,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同時,在翻譯原則上,曲詞翻譯亦不同於其他翻譯遵循「以信為本」,曲詞本身的音樂性與歌唱性才是最主要的。但作者同時指出,如果在傳遞原文聲響與音樂等聽覺符號的過程中減損了原文的意義,則譯者還應「守根護本」,首先要做到忠實,而後才是形式上的「錦上添花」。
該書是作者作為崑曲愛好者、崑劇翻譯者,集實踐與理論為一體的思想結晶。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如層層剝筍,條分縷析地引入理論、驗證理論、創新理論。在方法上,作者借鑑西方新近研究成果,創造性地轉化吸收,為我所用,梳理出崑劇的視覺和聽覺語法框架。在譯本品評中,從多模態視角出發,不再將形式與內容、韻體和散體等二分法的譯法評價作為衡量標準,提出了崑劇翻譯批評新標準。在研究方法上,融合語言學、翻譯學和藝術學的學科視角,努力進行跨學科研究。在理論構建上,從崑劇本身的「綜合性」出發,提出了多模態視角下的崑劇譯法框架。無論是在崑劇翻譯研究方法論上還是認識論上,該書都像是一位探路者,在努力開拓中國戲曲翻譯研究視角的同時,也延展了中國典籍英譯的維度。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民族典籍的多模態翻譯研究——以康乾御製詩為例」(2020060210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