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可觀 譯可聽 譯可感

2020-12-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崑曲是蘇州的文藝奇葩,亦是中國文化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崑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打開了世界認識中國的又一扇窗口。要讓中國典籍走向世界,在異域土壤中綻放東方之花,便離不開翻譯。中國崑劇要想「走出去」,先要「譯出去」。《崑劇〈牡丹亭〉英譯的多模態視角探索》(朱玲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年11月版)是一部從多模態話語分析視角探討崑劇翻譯的專著。該書從崑劇本體出發,剖析了崑劇固有的語言文學、音樂聲腔和舞臺表演特點,利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分別汲取語言學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翻譯學個案研究方法以及藝術學中音樂、舞蹈、表演、美術等學科知識,嘗試構建崑劇話語分析視覺、聽覺語法框架,並創造性地提出了多模態崑劇譯法框架,為指導、研究崑劇及中國傳統戲曲的翻譯開闢了新方向,同時也拓展了典籍英譯研究的寬度和維度。

  多模態話語分析

  崑劇翻譯始自18世紀末,其中《牡丹亭》「是在所有崑曲劇目譯本裡種類最全、譯本最豐富的」,其英譯包括3個全譯本、8個選譯本和5個編譯本。在譯本用途上,有場上譯本和案頭譯本;在翻譯模式上,有中國譯者、華裔漢學家、外籍漢學家獨譯,也有中外譯家合作翻譯。從其英譯本在英語世界的接受與傳播來看,《牡丹亭》經歷了從原文化中的「經典」到譯入語文化中再「經典化」的轉變:張心滄的譯文已編入英語國家高校教材;宇文所安的譯本收錄於1996年出版的《諾頓中國文學選集》;《牡丹亭》海外演出改編本已搬上德國、美國、奧地利、澳大利亞等地舞臺,其中青春版《牡丹亭》 已在多個國家「演出 230 場,觀眾近 58 萬人次」。在這一過程中,崑劇的譯法和譯本的質量扮演著毋庸置疑的重要角色。

  書中指出,崑劇是一種融合了語言、音樂和舞蹈的綜合藝術形式,兼具文學性、思想性與藝術性,其本質屬性訴諸通感,即通過多種感官渠道與觀眾互動,生發戲劇效果。其翻譯區別於只用於「讀」的文學文本翻譯,或只用於「看」的舞臺戲劇字幕翻譯。書中將容易混淆的崑腔、崑曲、崑劇三個概念作出明確區分,並指出崑劇的英譯是指包括崑山腔、曲、劇的英文翻譯。奈達曾言,「翻譯就是翻譯意義」。作為可讀、可聽、可演的崑劇的意義不僅存在於文本之中,同時還在其舞蹈之蹁躚、聲音之高下。也就是說,崑劇的意義來自多種符號意義的組合,多模態性是其天然屬性。傳統的翻譯研究視角已無法滿足崑劇多重意義的表述。該書作者敏銳地捕捉到崑劇的這種多模態性,將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西方語言學界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用於分析崑劇原作與譯作,為解決上述崑劇翻譯難題找到了一條新的探索路徑。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來源於自然科學,植根於系統功能語言學,指「來自不同符號系統的意義的結合」。書中主要梳理了Gunther Kress和Theo Van Leeuwen提出的視覺、聽覺語法框架。這兩個語法框架的立論依據在於「語言的元功能是人類任何交際系統所應具備的」。基於對圖畫、音樂、雕塑等多類型文本的總結和分析,這兩個語法框架對於多模態文本有較強的解釋力。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的引入,化解了崑劇翻譯中不盡如人意的二分法現象——案頭劇譯本和場上劇譯本,再現與表現、韻體與散體的翻譯手法,同時也為提出不同於文學文本翻譯的戲劇翻譯批評標準做鋪墊。

  多模態崑劇譯法框架

  作為綜合性藝術的崑劇與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之間有著本質屬性上的聯繫,而在具體的翻譯實踐和研究過程中,還需對該理論進行適用性改造。通過轉換學科術語,構建崑劇的視覺、聽覺語法框架,書中提出了多模態視角下的崑劇譯法框架。該譯法框架由多模態標記識別和再語境化兩部分構成,可謂指導譯者進行崑劇翻譯的「兩步曲」:譯者應首先根據崑劇視覺、聽覺語法框架識別、挖掘出原作中包含的多模態符號標記,如人物動作、顏色及意象等視覺符號標記和格律、曲調、發音等聽覺符號標記。

  以書中所舉《牡丹亭》第十齣《驚夢》「生生燕語明如剪,嚦嚦鶯聲溜的圓」為例,書中認為,這兩句在視覺符號上主要表現為構圖意義中的取景加強關聯,即將鶯燕「各自的叫聲與剪刀的形狀和圓形相關聯」。在聽覺符號標記上,曲調上的連續發音仿擬了鶯燕婉轉悅耳的叫聲,疊字的使用也模擬了鳥兒的叫聲。作者認為,崑劇從舞臺演出變為文本,從源語文本走向譯語文本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意義的二度衰減。為了減少信息傳譯的失真現象,譯者應使用「再語境化」的手段將原作構建的意義進行再現。在這一過程中,涉及譯者對這些模態信息的選擇、排序、前景化和對受眾的考量。在對上述兩句譯文的五個英譯本進行分析後,作者提出,大部分譯本能夠關注並通過詞性轉換(將原文名詞「剪」譯為動詞「sheer」)和模態的二次轉換(將原文中「溜的圓」的視覺模態轉換為「as sleek as silk」的觸覺模態)對原文的多模態信息進行前景化處理。其中的兩個舞臺字幕譯本出於受眾考量和時間、字數、情境的限制對原文的意象進行了排序和取捨。然而,也有譯者因忽視原文的多模態信息出現了因韻損意的現象。作者認為,在多模態崑劇譯法框架指導下,用於普通文學文本翻譯批評的要素,如形式、押韻、節奏已不適用於作為評判崑劇譯本的標準,對崑劇多模態性視覺、聽覺符號的傳譯,才是衡量譯本的標尺。

  守根護本

  書中最後提出了目前譯界仍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崑劇曲詞的翻譯,即供崑曲演員舞臺演唱的譯本。作者認為,曲詞翻譯是歌詞翻譯的一種,其翻譯過程中所受的限制包括音符、音節、結構、句式、重音、節奏、聲調、呼吸等。若想完美呈現,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同時,在翻譯原則上,曲詞翻譯亦不同於其他翻譯遵循「以信為本」,曲詞本身的音樂性與歌唱性才是最主要的。但作者同時指出,如果在傳遞原文聲響與音樂等聽覺符號的過程中減損了原文的意義,則譯者還應「守根護本」,首先要做到忠實,而後才是形式上的「錦上添花」。

  該書是作者作為崑曲愛好者、崑劇翻譯者,集實踐與理論為一體的思想結晶。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如層層剝筍,條分縷析地引入理論、驗證理論、創新理論。在方法上,作者借鑑西方新近研究成果,創造性地轉化吸收,為我所用,梳理出崑劇的視覺和聽覺語法框架。在譯本品評中,從多模態視角出發,不再將形式與內容、韻體和散體等二分法的譯法評價作為衡量標準,提出了崑劇翻譯批評新標準。在研究方法上,融合語言學、翻譯學和藝術學的學科視角,努力進行跨學科研究。在理論構建上,從崑劇本身的「綜合性」出發,提出了多模態視角下的崑劇譯法框架。無論是在崑劇翻譯研究方法論上還是認識論上,該書都像是一位探路者,在努力開拓中國戲曲翻譯研究視角的同時,也延展了中國典籍英譯的維度。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民族典籍的多模態翻譯研究——以康乾御製詩為例」(2020060210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相關焦點

  • | 聽譯 | 神秘隕石事件
    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走近科學》《雙耳聽譯》。| 翻譯提示(1)先聽音頻,自己練習。(2)翻譯完成之後對照視頻進行修正。(3)可以在B站查看雙耳翻譯。(4)不需要一字一句翻譯,追求「得意忘形」即可。| 本期音頻 | 本期視頻| 雙耳聽譯| 說明雙耳聽譯為瑞譯學苑原創素材
  • 蘋果官宣圖,中譯,港譯,臺譯,三地翻譯大比拼!臺譯更禮貌?
    蘋果美國官網在 iPhone 12 Pro 機型的介紹用了「Kicks glass.」簡單兩字給玻璃好看,讓我們看看中文翻譯怎麼說:(左上為美國官網原文,右上臺譯、左下港譯、右下中譯)▲臺譯是三者當中最有禮貌的XD;港譯「點比」即「怎麼比」,簡潔有力;中譯:玻璃面板你誰?
  • 林語堂:中國文化譯出的典範
    譯介之功可垂後世  林譯功在千秋,他改變和豐富了西方對中國的認識。迄今為止,任何譯家對英語世界的影響都難以超越林語堂。半生普及中國文化   林語堂覺得用語深奧,論辯枯燥,會失去讀者,於是推倒重來,換用一套話語,以風可吟、雲可看、雨可聽、雪可賞、月可弄、山可觀、水可玩、石可鑑之類細膩動人的東方情調去觀照競爭殘酷、節奏飛快的西方現代生活。   對中國文化的回歸決定了林語堂後半生。
  • 新年新氣象,譯唄智能學習翻譯機讓你"譯"氣風發一整年
    譯唄名門望族,讓你送禮「譯」馬當先譯唄智能學習翻譯機有著強大的「背景」,是由全世界最聰明的公司科大訊飛旗下安徽淘雲科技有限公司(後稱「訊飛淘雲」)研發的集翻譯、外語口語學習、語音查詢等於一身的高科技智能便攜學習翻譯機。
  • 作詩的創造與譯詩的選擇——論李清照《聲聲慢》的英譯
    在這個譯例中,王紅公在字面上一一對譯,而且用押頭韻來彌補押不成尾韻的損失。但七組疊字變成了六組,他只有拆解下一句,把「乍暖」與「還寒」譯成二短句,再以「Stabbing pains」與「Slow agonies」二短句明說痛苦,以替代「最難將息」的無奈。句點的使用想來是為了保留原詩的節奏,但讀來卻有一些滑稽突梯之感。
  • 聽譯如何報價?看完你就知道,同傳太便宜了!
    根據我的聽譯經驗,1分鐘的音頻,對應的聽+譯時間為1個工時。這是包含反覆回聽確認的保險估算。假設是1小時整的音視頻,所需聽譯預估時間為60個工時。如果你一天只工作5小時,那就是12天,如果一天工作12小時,那就是5天。當然,也可能內容比較簡單,語音非常清晰,30個工時搞定,也不是不可能。解決了工作時間換算問題,接下來一個核心就是,聽譯如何報價?
  • 漢詩在日本的「譯」與「不譯」
    這種快速翻譯漢文的方法主要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語序,這是漢語與日語最顯著的差異,即漢語動詞在前,賓語在後,而日語是賓語在前,動詞在後,中間用助詞連接,比如在「飲水」二字之間標註顛倒符號,就可直接讀為「水を飲む」;二就是給一些需要採用特殊讀法的漢字標註讀音。
  • 日語聽譯學習還在做這些公眾號哦~
    答案只有一個 那就是 我們的寶藏公眾號可遠不止「日語聽譯學習」一個哦~ 下面這些寶藏公眾號 都是我們噠! (驕傲臉.jpg)
  • 文學的可譯與不可譯
    以此為例,他認為有三方面的內容,或可概括為中國文學翻譯中的問題。首先是涉及到中國獨特的國情或者特殊政治背景的部分。     《推拿》第一章中盲人推拿師王大夫第一次從客人那裡拿到美元時的場面:     王大夫的眉梢向上挑了挑,咧開嘴,好半天都沒能攏起來。他開始走。
  • 【譯事帖】音譯趣談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1915-2009)的激憤詩作《感語言之洋化》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當年「洋」詞濫入漢語導致的不倫不類,全詩如下:「語效鮮卑竟入迷,世衰何怪變華夷。卡拉歐咳窮裝蒜,品特扎啤亂扯皮。氣死無非洋豆腐,屁渣算個啥東西。手提BP多瀟灑,擺擺一聲便打的。」
  • 譯花譯世界 新聞稿中譯英翻譯技巧
    下面,讓我們跟隨中譯公司副譯審張小琴老師,從日常新聞翻譯項目中選取實例,同大家分享解析,新聞稿該如何翻譯~~一、標題翻譯原則:簡要、突出、吸引人;不宜過長;必要時僅保留關鍵信息!精譯:2012 Q1 Business Performance Reviewed (簡明扼要,點出關鍵信息。)
  • 直譯與死譯
    」1934年,茅盾在 「直譯.順譯.歪譯」一文中寫道: 「『直譯』這名詞,在「五四』以後成為權威。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譯』而起的。我們說林譯是『歪譯』可絲毫沒有槽蹋他的意思; 我們是覺得「意譯」這名詞用在林誦身上並不妥當,所以稱它為『歪譯』。」
  • 【精選打卡】NHK 7時&夜7時&CRI聽譯
    大家好,日語聽譯學習和猩聽譯公眾號陪伴大家了三年的歲月,我們每天堅持推送只為互相提升,希望更多人能加入我們,一起聽譯,一起成長。猩聽譯本月是預熱推廣,問題會慢慢解決,此外8月前後猩聽譯小程序也會上架,相比app少了很多功能,但可以直接看文章,無需聽寫翻譯。
  • 否定句的英譯
    在上這節筆譯課前,我對否定句的英譯沒有過一絲絲的困惑,不就是照著翻譯就可以了嗎。可上了這節課,我發現,原來翻譯否定句還有這麼多講究。漢語否定句一般分兩類:單重否定句和雙重否定句。漢語中的否定概念通過詞彙手段表達,因此,否定句中都帶有否定字詞的標記,如「不、無、沒、非」等。
  • 為什麼要新譯莎士比亞?
    (梁實秋)福斯塔夫:好吧,願上帝給你三寸不爛的舌頭,給他能受善言的耳朵;使你說的能夠打動,他聽的能夠接受。(吳興華)福斯塔夫:好吧,上帝保佑你,願你能循循善誘,願他那耳朵能察納忠言;願你的話能動人心弦,願他聽了能心悅誠服。
  • 摘掉英譯強加的「洋帽子」
    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京劇」一詞的英譯:「Beijing opera」。將其譯回中文,就成了「北京歌劇」。歌劇(opera)是西方最重要的古典(classical)藝術形式之一,它的前身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演唱劇在16世紀已出現。16世紀末西洋歌劇基本成型,17世紀中葉(1644年)opera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出現。
  • 《老子西升經》全文及語譯
    有些人但知道美酒可以養生,卻不知道這些東西如吃得過多,則可耗傷人的身形而影響人的壽命。原文:嬰兒之姿,貴養厚敦;忽無就形,知非常生;無履大白,可令永存。語譯:嬰兒的形態,純善至真,在母胎中,接受天地純厚敦仁之氣的涵養所致。
  • 翻譯家暢談詩歌翻譯:詩歌難譯 但並非"不可譯"
    日前,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與上海翻譯家協會共同主辦的「經典與翻譯」系列首場講座上,翻譯家們亮出觀點:詩歌難譯,但並非「不可譯」。譯本間必然的差異,意味著詩歌在不同語境的豐富可能性。  翻譯詩歌,是為了詩的生命在更多語境中延伸  詩歌究竟可不可以被翻譯,這是一個爭論了數百年的話題。
  • 超有意思英譯菜名!
    old and dry mother 她老外男朋友聽了,當即表示不要吃這個她女朋友極力慫恿他吃的東西了。 呵呵,雖然不是菜名,但是這翻譯,也是夠夠的!推薦英譯:large meatball解析:這個不用我多解釋了吧,大肉球,多形象!8、幹爆鴨子 f**k the duck untill exploded這麼不純潔的東西一定要當我沒說謝謝。推薦英譯:stir-fried duck解析:「快速爆炒的鴨肉」,即幹爆鴨子。
  • 朱振武:《三國演義》的英譯比較與典籍外譯的策略探索
    而且在20世紀初,英語世界的讀者對戲劇更為熟悉,鄧羅在忠實於原作內容的基礎上為譯文披上「戲劇的外衣」,因此提升了譯文的可讀性和其譯本在讀者中的可接受性。到了20世紀末期,接受譯本的社會語境變了,新時代目標讀者對譯本的閱讀能力更強了,羅慕士認為譯文應該兼顧原文的形式與內容,所以他採取了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