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詩的創造與譯詩的選擇——論李清照《聲聲慢》的英譯

2021-03-02 外語學術科研網

用馮友蘭說禪的觀點看來,科學的方法是正的方法,而詩的方法是禪的方法,也就是負的方法。科學的方法是指「這是什麼」,而詩的方法卻是指「這不是什麼」。科學的語言,是有所肯定的;而詩人的語言,卻是無所肯定的。雖無所肯定,卻有所表顯;有所表顯,則在情感上有所滿足。

(宋 扇面海棠圖)

我在此文中擬以李清照最有名的詞《聲聲慢》為例,把幾家的英譯,加以比較研究。為什麼選宋詞而不選唐詩,且在詞中又不選別人而獨選李清照,不選她其他的詞而獨選《聲聲慢》呢?因為「詞」既稱為「詩餘」,又叫做「倚聲」,也就是既重形與象,又比詩更講究音與節,是要能唱出來的一種文體,否則展現不出詞的神採來。

李清照在她的《詞論》中說:「蓋詩文分平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 ,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 《玉樓春》本押平聲韻,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她舉出《聲聲慢》此詞牌在本身講究協律的詞體中特別難填;而南宋的文學批評家,如羅大經、張端義當時即有見於此。羅氏曰:「近時李易安詞云:『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起頭連疊七字,以一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張氏亦云:「易安秋詞《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後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許第二人押。婦人中有此文筆,殆間氣也。」姑不論當年論者對性別的不公平看法,他們二人都直指李清照《聲聲慢》之絕妙丰神。錢鍾書曾引用英國人的一個名詞「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投胎轉世)來說明什麼是好的譯文,「猶如軀體換了一個,而精魂依然故我。 」要翻譯以音韻來傳神的作品,難矣!

李清照的《聲聲慢》原詞如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它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

而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張大千 仕女圖)

第一個例子是王紅公(Kenneth Rexroth, 1905–1982)所譯的:

A Weary Song to a Slow Sad Tune

Search. Search. Seek. Seek.

Cold. Cold. Clear. Clear.

Sorrow. Sorrow. Pain. Pain.

Hot flashes. Sudden chills.

Stabbing pains. Slow agonies.

Fine rain sifts through the wu-t'ung trees,

And drips, drop by drop, through the dusk.

What can I ever do now?

How can I drive off this word –

Hopelessness?

之後的版本在詞牌前又加上了英文題目:「Autumn Love」,此或根據《草堂詩餘別集》本等題作《秋情》 ,或據《古今詞統》本題作《秋閨》翻譯而來。起首七組疊字的運用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除了頭兩組是動詞外,後五組從環境的蕭條到內心的蕭條都是形容詞。這種百無聊賴的情懷,透過聲與韻的重疊,在詩裡是最難捉摸的遊絲般的思緒,自然也是最難翻譯的。

在這個譯例中,王紅公在字面上一一對譯,而且用押頭韻來彌補押不成尾韻的損失。但七組疊字變成了六組,他只有拆解下一句,把「乍暖」與「還寒」譯成二短句,再以「Stabbing pains」與「Slow agonies」二短句明說痛苦,以替代「最難將息」的無奈。句點的使用想來是為了保留原詩的節奏,但讀來卻有一些滑稽突梯之感。冷冷清清是空洞的冷清,既不全是「 cold 」的冷,又絕對不是「 clear 」的清,反而是以詞害義了。最後一行,只有一個字「 hopelessness 」,這「無望」,是愁嗎?與開頭的疊字組合在含義、聲音、形式三方面都說不上。

……

(宋 張茂 雙鴛鴦圖)

第二個譯例是哈佛大學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的,開頭的七組疊字是這樣譯的:

to「Note After Note」(Sheng-sheng man)

Searching and searching, seeking and seeking,

so chill, so clear,

dreary,

and dismal,

and forlorn.

宇文把《聲聲慢》這一詞牌譯做「 Note After Note 」,特別突顯了詞這種詩體的音樂性。七組疊字由長而短,好像模仿原詩頓挫有致的入聲韻,但基本上是字面的直譯,音樂的效果並不彰。

(北宋 王詵 繡櫳曉鏡圖)

第三個譯例我們來看林語堂的:

Forlorn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Bring warmth against

   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

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

  My old friends,

   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

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To what purpose

   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

But the window shut,

  Guarding it alone,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

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

  Keeps on droning:

   Pit-a-pat, pit-a-pat!

Is this 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

  To be expressed

   By one word「sad」?

林語堂完全不顧詞牌為曲調名,而根據詞境將其徑譯成「 forlorn 」 ,即荒涼之意。他這樣說:

我譯李易安的《聲聲慢》,那「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十四字,真費思量。須知全闋意思,就在「梧桐更兼細雨」那種「怎生得黑」的意境。這意境表達,真不容易。所以我用雙聲方法,譯成「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十四字(七字俱用定母)譯出,確是黃昏細雨無可奈何的境地,而最後「dead 」 一字最重,這是譯詩的人苦處及樂處,煞費苦心,才可譯出。

林語堂重複了七個「 so 」 ,用了七個單音節的雙聲字來譯《聲聲慢》的十四個疊字,可以說是神來之筆的再創作,很能匹配李易安的原詞。不能否認是佳譯,林自己也很得意。他的翻譯原則在以用字傳神來譯意境,不在以音節或協韻為要。

但雙聲的方法在這裡不僅譯出了荒涼之感,而且譯出了詞的音樂性。或者用林自己的詞彙來說,是詩詞中的「自然節奏」 。這荒涼之感是透過音樂性或「自然節奏」來表現的。不過,他是用正面來說明,一環比一環沉重。也就是說林語堂狠狠地來表達尋覓不著的感覺,直到「 so dead 」 ,是重到了家。已經死了,還有什麼比死更重的呢?不再只是悽惶了。這正是詩的語言宜多用負的語言,不能說得這么正面、這麼死。

最後,我們來看看許淵衝的譯作。許淵衝對於譯詩,不論是中譯外或外譯中,都認為是藝術,而非科學。譯品綜合了詩人的創意與譯者的語言。因此,他提出了三美論,即意美、音美與形美三原則。換言之,翻譯要顧及原作的含義之美、音樂之美及形式之美。此形式包括了詩行的長短、字詞的重複與結構的對稱等。

從漢詩英譯的觀點看來,許淵衝的意美及音美包括了列氏對含義與音律的要求,同時兼顧了比較廣義的形式之美。

從漢詩英譯的觀點看來,許淵衝的意美及音美包括了列氏對含義與音律的要求,同時兼顧了比較廣義的形式之美。

許淵衝曾說:

三美之間的關係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說,要在傳達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 ,儘可能傳達原文的音美;還要在傳達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儘可能傳達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齊備。

當然,誠如許淵衝所言,若能同時兼顧三者,自然是理想;如果不能全部兼顧,則應有所先後或有所取捨。詩最重要的因素,如第一節所云,既是以負的方法為主,也就是多畫雲,少畫月,或者不畫月,借塗抹雲而顯出月來。換句話說,可否以負的方法譯出原詩的含義與音律?

Tune: "Slow, Slow Tune"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

這十四個疊字的譯文完全放棄了用重複字或重複音來表達,但韻押得非常和諧;雖沒有形的相屬,卻有意的相連。他是把整個意境用負的方法烘託出來,是以詩的創作方式來應和詩的創作,在譯詩中是相當特別的。林譯的結尾,梧桐譯成了「 kola nut 」 (可樂果) ,多少改變了些秋雨黃昏的清寂之意,許淵衝的譯文則是把林語堂疏忽的部分,譯得更見精彩: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 t thicken?

Upon the plane-tre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用「 drizzle 」與「 grizzle 」來譯「點點滴滴」,遙相呼應了不知在找什麼的「 I look for what I miss 」與「 I know not what it is 」。詩人等了一天,一室冷寂的空間,在悽清的暮色中,彷佛填滿了雨聲的淅瀝。可以說是達到了林語堂顧其神而又得其義的境界,也滿足了三美的要求。許淵衝的「再創論」認為「創造性翻譯應該等於原作者用譯語的創作」,他《聲聲慢》的譯文實例可以說達到了他譯詩的理想要求。

許淵衝對英文詩本身的韻腳、音步等非常熟諳,非常講究。哪些韻腳在哪些英詩中出現過,倒背如流,如數家珍。所以他在譯詩時韻腳的選擇上手到擒來,時有神來之筆。這種童子時代所鍛鍊的童子功,在這裡因難見巧地表現出來,是令人十分羨慕,也是年紀增長以後所無法追回的。

明 陳洪綬 《斜倚薰籠圖》

作詩一事,也許只能比為在黑夜似的人生中做夢。做夢豈有方法?所謂禪的方法或負的方法,不過是在詩做出以後對作品的分析而已。

譯詩亦然。

【聲明】本文摘自《譯心與譯藝:文學翻譯的究竟》(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人文社科分社出版),感謝公眾號「東海西海」授權iResearch刊載此文。其他任何學術平臺若有轉載需要,可致電010-88819585或發送郵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們將幫您聯繫原文作者協商授權事宜,請勿擅自轉載。

相關焦點

  • 「英語」翻譯也要中國風——李清照《聲聲慢》翻譯賞析
    還記得李清照那首膾炙人口的《聲聲慢》嗎?曾經多少次一遍又一遍朗誦的語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賦曲也絕無僅有。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我們都知道,翻譯講究一個「信」、「達」、「雅」。如何將中國古詩詞裡的意境準確而又不失優美地轉化成另外一種語言,不僅是我們普通外語學習者的難題,就連語言、翻譯學家們窮盡一生也在不斷探索。
  • 《黃臺瓜辭》 一詩三譯
    欄目名稱:《詩·音·畫》第二期欄目主持:解斌本期中詩:李賢【唐】本期英譯:任誠剛  趙宜忠  吳偉雄本期朗誦:李天子本期書畫:蔡鐵勇本期編輯:李宣編者按:為使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學習和了解歷史,我們譯原電子雜誌特別推出《詩· 音· 畫》第二期:黃臺瓜辭 一詩三譯。
  • 中國人和外國人譯詩差別舉例: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三種英譯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國古代文學的各種文體中,詩和詞是最受重視的,而以詩為甚。詩盛與唐,李杜為唐詩之傑出代表,李白飄逸絕塵,杜甫沉鬱頓挫,李白詩也相較杜甫易懂,故而在向外傳播唐詩的時候,多選擇李白詩來翻譯,而不選擇杜甫,大概是因為杜甫詩內多典故,譯者費力,讀者費力,兩處都不討好,便很少被人選擇;李白正與之相反。
  • 譯者||譯者歸來與詩魂遠遊——蔡廷幹漢詩英譯之《唐詩英韻》研究
    蔡氏雙語文學造詣較深,主要代表作有《老解老》和《唐詩英韻》。前者為《道德經》研究先河之作, 後者為近代國人英譯漢詩之濫觴。本文以《唐詩英韻》這一譯本及其原文來源《千家詩》中對應的詩文為研究對象,擬從譯介動機、譯介策略、譯文接受三個方面探討蔡氏英譯漢詩的實踐活動,揭示這一翻譯活動的各個方面,以期對當代中國文化外譯提供一點啟示。
  • 99歲譯界泰鬥許淵衝,親譯唐詩、宋詞、詩經,分毫不失中文之美!
    能將詩詞用英文翻譯得如此精妙、不失中文之美的,便是「詩譯英法第一人」譯界泰鬥許淵衝先生。   今天為大家推薦這套《最美中英雙語詩畫集》。  匯集許淵衝教授親譯的400餘首千古詩詞,並由3位詩詞暢銷書作家驚豔賞析,帶你品讀雙語詩詞之美。
  • 古詩的另一種典雅 林語堂譯《聲聲慢》
    《聲聲慢》英譯版(林語堂)So dim, so dark,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So dead!
  • 99歲譯界泰鬥,親譯唐詩、宋詞、詩經,分毫不失中文之美!丨21讀書
    卻不曾想,當世竟真有一位英譯詩詞的泰鬥級人物,以「意美、音美、形美」的超高標準,翻譯出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能將詩詞用英文翻譯得如此精妙、不失中文之美的,便是「詩譯英法第一人」譯界泰鬥許淵衝先生。01 翻譯泰鬥許淵衝親譯 權威臻美 在萬千英文專業學子間,許淵衝老先生的大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陶志健:英詩新譯五首
    時人譯家亦眾,各有千秋。然詩無達沽,自無達譯。我因讀詩,時覺理解略現不同,偶欲獻上所感;又常見原作格律甚整,實為其詩不可或缺之品性要素,略望探尋如何以中文再現其妙。遂邊玩邊譯,後又不斷修改,終得本文所列之版本。然英文與中文差別甚巨,詩的格律更難相匹,確乃實情。故譯文雖以中詩韻律節奏為基本,卻無固定的對應格式,也未受嚴格的音韻限制;惟盡己所能,持守原詩意味,並體現其音韻節奏之感。
  • 特別推薦 | 翻譯學:中國古詩英譯
    在中國文學與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國古典詩詞的對外譯介與傳播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也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尤其是專著,如吳伏生的《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2012)、張智中的《漢詩英譯美學研究》(2015)、魏家海的《漢詩英譯的比較詩學研究》(2017)、張保紅的《古詩英譯中西翻譯流派比較研究》(2018)等。
  • 李清照之《聲聲慢》
  • 迎中秋賞名詩英譯——李白《月下獨酌》
    DRINKING ALONE WITH THE MOONLi Bai(Ying Sun譯)From a wine pot amidst the flowers,I drink alone without partners.
  • 漢詩英譯 | 郵 局
    作品散見《詩刊》《上海文學》《詩歌月刊》《漢詩》《象形》等刊物,多次入選《中國年度優秀詩歌》及其他詩歌選本。系「象形」詩群同人。現居北京。本詩由 PATHSHARERS BOOKS(美國同道出版社)Duck Yard Lyricists 提供翻譯於 堅:一棵樹在高原上發光 |  歐陽江河:
  • 牧雲散人:」英譯格律詩詞若干
    英譯格律詩詞若干作者 | 牧雲散人攝影 | 網絡搜集     編輯 | 簡單快樂作者自序:近年閒來無事時,試著英譯了幾首漢語格律詩詞。翻譯中最難的是確定英文韻腳,往往數易其韻,始稱吾心。有的韻腳位置與原詩保持一致,即(A)A X A,也有參照英文十四行詩(Sonnet,又譯作「商籟體)的隨韻式(又叫「連續韻」),即一二行押,三四行押,(AABB)。如有五六行,則為AABBCC,以此類推。因屬初涉,難免遣詞勉強,造句粗鄙,請方家不吝賜教並斧正!
  • 著作等身身不朽 典籍英譯譯長存
    從翻譯《道德經》開始,先生走上了中國典籍英譯事業的道路,先後翻譯出版了《英譯老子》、《英譯易經》和《莊子》等。1991年先生提出了「譯可譯,非常譯」,並認為同一部重要的作品出現多種復譯是正常的事情,尤其是中國的古典作品,「詩無達詁」,不同的譯者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總在趨向一個較好的譯本,這樣就會逐步使道家經典翻譯達到更高境界,「傳神地達意」。
  • 高考心理輔導:陽光總在風雨後,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李清照
    如李易安《聲聲慢》,疊用三「怎」字,雖曰讀者全然不覺,究竟敲打出來,終成白璧微瑕,況未能盡如易安之善運用。慎之是也。清周濟《宋四家詞選·序論》:雙聲疊韻字要著意布置。有益雙不宜疊,宜疊不宜雙處。重字則既雙且疊,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悽悽慘慘戚戚」,三疊韻、六雙聲,是鍛鍊出來,非偶然拈得也。
  • 李清照聲聲慢賞析
    [宋] 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 李清照的著作《聲聲慢》悲傷憂愁,你知道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嗎
    於是趙明誠把李清照留在池陽,自己單獨去就任。這年七月趙明誠在當時的行都建康生病,李清照聽到消息,立即奔赴建康,趙明誠病情已經非常危險。八月十八日,趙明誠取筆作詩,寫完詩就去世了。李清照經受這樣沉重的打擊以後,生了一場大病。這時候,金兵南下的聲勢很大,建康的危機迫在眉睫,朝廷已經在分散六宮。
  • 漢詩在日本的「譯」與「不譯」
    在文學翻譯中,詩的翻譯往往被認為是最難甚至是不可能的。這當然是由於詩歌在語言上的高度濃縮、詩意上的複雜多變等性質所決定的。然而長久以來,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在學習、吸收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創造出了多種譯解漢文(主要是文言文)、漢詩(主要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方法,其中尤以日本的訓讀法最為著名,並且沿用至今。
  • 中國現代詩歌英譯系列之十四《沙揚娜拉》
    (吳偉雄 譯)英譯這首詩,主要從表意與譯韻兩方面構思下筆。原詩通俗易懂;譯詩前四行的易讀指數和難度係數是85.8和3.6,整體的為77.3和4.1。譯韻思路:我認為,翻譯應「信」於信息和風格,即宋天錫教授說的「信息傳真,風格再現」。原詩押韻,譯詩應儘可能押韻、再現這一風格。原詩前四行有漢語絕句特色的尾韻韻式aaba;拙譯前四行依照英詩常用韻式之一的abab。
  • 古詩英譯要做到話語融通
    但是,古詩英譯(外譯)及其研究應置於世界文學的圖景下予以審視,考察它能否以自身的多維價值影響目標語讀者的思想世界。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是實現翻譯的話語融通。話語除了具備一般語言的基本特徵之外,還受社會意識形態、歷史條件、主流詩學觀等要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