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經典地位與現代價值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從《詩經》選詩經周初到春秋中葉約500年的時間跨度來看,《詩經》無疑經過了歷代多次編集的不斷積累才最終成書,但孔子很可能是《詩經》最後的編定、校定者。

    ●周代詩人們對歷史進步的高度敏感,對現實的清醒認識,是非分明的價值判斷,從先進的文化層面,夯實了西周和東周共延續近800年的基業。

    ●「風雅」即《詩經》中風詩、雅詩融入廣闊社會、民間,並提升其文化內涵的現實主義傳統。「風雅」成為唐代詩人的主要標準,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等,都在他們的詩篇或詩論中,推崇源自《詩經》的「風雅」「比興」。

 

《詩經》的編訂問題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刪詩」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孔子做了兩項與《詩三百》編訂相關的關鍵工作。第一項是「去其重」,即在3000餘篇詩中,去除重複,校訂錯訛,編成了一個文獻意義上的「善本」。第二項是「取可施於禮義」,即進行選擇,也就是說,《詩三百》是以儒家理想作為編輯標準進而形成的新的「精選本」,與孔子所依據的此前的各種文本,具有根本的不同。司馬遷顯然認定《詩三百》是孔子依據流傳的大量文獻重新「編定」,而非僅進行文獻整理。東漢班固、王充,唐代陸德明,宋代歐陽修、程顥、王應麟,元代馬端臨,明代顧炎武等,均沿襲司馬遷說。司馬遷、班固、王充等,都是時間距孔子最近的漢代著名史學家或思想家,他們可以依據更多、更可靠的調查和取證,來做出史學或詩學的理性判斷。

 

    學術界一般認為唐代孔穎達主持編撰的《五經正義》,其中最早對司馬遷「刪詩說」表示懷疑,認為先秦典籍中,所引《詩三百》以外「逸詩」數量相當有限,由此推測當時不可能存有3000餘篇詩供孔子刪選。南宋鄭樵、朱熹也不相信「孔子刪詩」。但這些「有限的懷疑」,並沒有動搖時間更早的司馬遷以來的基本判斷。轉折點在清代,朱彝尊、趙翼、崔述、魏源、方玉潤等均否定孔子「刪詩」說。由於否定者眾,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論題的方向,也相當程度上影響到現當代學者。這裡需要指出,清代對「刪詩」說人多勢眾的否定,有一個重要的時代背景。就是在清朝文字獄的重壓之下,學者無不噤若寒蟬,唯有回頭翻檢古籍,尋求發展空間。隨著時間的流逝,證據的模糊,這就為疑古思潮留下了巨大空間。但章太炎、郭沫若、鄭振鐸均堅定支持孔子「刪詩」說。鄭振鐸在《文學大綱》中指出:「如無一個刪選編定的有力的人出來,則《詩經》中的詩決難完整地流傳至漢。這有力的刪選編定者是誰呢?當然以是『孔子』的一說,為最可靠,因為如非孔子,則決無吸取大多數的傳習者以傳誦這一種編定本的《詩經》的威權。」鄭振鐸這一段論述很值得注意,因為懷疑、否定孔子「刪詩」說的一個顯著缺陷,就是無法找到孔子以外可以編定《詩經》的人,《詩經》的編定於是成為「無主公案」,這正是疑古主義必然要走向的陷阱。和近、現代學者大多沿襲清代學者的疑古思潮不同,當代學者顯然更為自信,對傳統文化則更多尊重和接受,支持刪詩說的學者更多。初步統計,近40年數十位學者發表的專題論文,近四分之三支持孔子「刪詩」說,且這些論文多發表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史哲》等重要期刊上,反對「刪詩」說的論文基本上不見於重要專業期刊。從2012年到2015年共四年間,支持孔子「刪詩」說的專題論文15篇,反對孔子「刪詩」說的論文僅1篇。這個比例是很有說服力的,表明支持孔子「刪詩」不斷有新材料、新證據發現,而反對孔子「刪詩」說很難發現新材料、新證據,只是在概念上重複一些質疑。近四分之三的巨大比例,意味著有必要反思清代以來的相關結論。

 

    尤其是,司馬遷「刪詩」說描述了一個關鍵史實:從孔子逾戰國至漢武帝時期——距離真相最近的400餘年間,包括戰國時期墨、道、法諸家,當時社會均對儒家編定《詩三百》無異議,否則司馬遷及班固、王充等,不可能不從歷史的角度記載相關爭議。「判案」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誰距離「現場」更近,誰的證據就更可靠。在《詩經》編定這一個爭議中,距離「現場」最近的,無疑是墨子、司馬遷、班固等,司馬遷、班固還是公認的「良史」。表示懷疑的唐代的孔穎達,距離「現場」已經超過1000年,距離司馬遷也有700餘年,更不用說清代學者距離「現場」已經超過2000年。當代否定「刪詩」說的學者多引《左傳》中的「季札觀樂」這條材料,來說明在孔子年幼的時候,已經形成了規模差不多的《詩經》選本。可是,漢代專治史學的司馬遷、班固,不可能不精研《左傳》,像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為何不採用這條材料?撇開這條材料的真偽不說,它無論如何也無法證明在孔子年幼時存在一個可以稱之為「詩三百」的選本:這條約700字的「觀樂」材料,連「詩」這個字都沒有出現!正是考慮到司馬遷、班固治史學的嚴肅性,以及他們更接近相關事實等因素,「刪詩」說不宜輕易否定。當然,在孔子「刪詩」之前,還經過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相關的階段性「整理」,孔子應該是在前人「整理」的基礎上,進行最終的編定、校定。即《詩經》的編纂,還是一個融合了群體智慧的綜合性工作。

 

《詩經》的思想與藝術價值

 

    《詩經》的思想藝術價值有多高?據統計,出自《詩經》原文和《詩經》詩句經過簡化形成的成語就有150條以上,平均每2首詩就有1條成語,留下了許多今天仍然鮮活的語言形式及其承載的文化意緒。例如《周南·關雎》的「窈窕淑女」「求之不得」「輾轉反側」,《邶風·擊鼓》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王風·採葛》的「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等。這些富有活力和凝聚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也相當程度凝聚著民族品格且十分精闢的成語,至今仍豐富、充實中華文化的血脈和語言庫。這在中國詩歌史上是僅有的,即便《全唐詩》或精選本《唐詩三百首》,也無法超越這樣的典範水平。

 

    第一,《詩經》對當時社會政治、徵戰徭役、經濟活動都有細緻、深入的描繪,具有極為寶貴的歷史文學價值。

 

    《詩經》對賢能的執政者表達了深厚的愛戴,例如《召南·甘棠》,詩中說那一株鬱鬱蔥蔥的甘棠樹,是賢臣召公當年面向百姓公開處理政務和休息的地方,要永遠保護好,不能損毀,由此可以推測西周早期政治風氣及其與人民的親近聯繫。不過《詩經》也有不少詩篇在總結教訓、警醒執政者,像《大雅·抑》指出「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大雅·蕩》指出「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還有不少詩篇揭露了統治者的惡行和對殘酷壓榨、貪腐的痛恨,這一類詩篇如《鄘風·相鼠》譏諷「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魏風·伐檀》批判「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魏風·碩鼠》控訴「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誓言「逝將去汝,適彼樂土」。周人對現實的清醒認識,是非分明的價值判斷,對醜惡的嚴厲批判,從先進的文化層面夯實了這一個時代延續近800年的基業。《詩經》的徵役詩,儘管其中不少詩篇描寫長年在外,為王徵戰,不能奉養父母,不能安居樂業,內心痛苦憂傷,但一旦國家遭遇外敵入侵,則同仇敵愾,義無反顧,如《小雅·採薇》描寫「豈敢定居,一月三捷」,《秦風·無衣》猶如軍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豳風·七月》是《詩經》的標誌性詩篇,它描寫周人終年勞作、艱辛度日的境遇,幾乎反映了那一個時代農業生產的全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從秋收天涼寫起,嚴冬的酷寒,衣食的貧乏,作者對勞動者的同情以及人道主義精神,都躍然紙上。「同我婦子,饁彼南畝」「春日載陽,有鳴倉庚」「七月亨(烹)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一年的勞作、艱辛,當時的農業耕作、糧食品種,勞動間歇難得的聚會,對未來的期盼,寫得栩栩如生,因而今天還能看到約3000年前中國農民的生產、生活圖景。對這首詩的學術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新進展。這裡略舉一例。《豳風·七月》最後一段開頭寫道「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漢代毛亨註:「凌陰,冰室也。」歷來都認為,這是描寫勞動者在冬季鑿冰,然後放入冰窖,以供夏天取用。這個理解有合理性,但也偏於狹隘。豳是周部落遷居之地,周代始祖后稷的曾孫公劉,帶領周部族從今陝西武功北遷至豳,其地大致在今陝西彬縣至甘肅慶陽一帶。後來古公亶父又帶領周部落從豳南遷到陝西寶雞東北岐山下的「周原」,周部落從此發展壯大為西部強大的諸侯國。有一位當代學者李子偉正好在甘肅慶陽長大、工作,其地正是商周時代的「北豳」地區,那裡至今還存有公劉的享廟。這位學者詳細考察了甘肅慶陽的歷史地理環境,指出這是早在商周甚至更為久遠的時期,就是中國最缺淡水的地方,河裡流的水是鹹的,既不能飲用,也不能澆地。到了冬天,河裡結冰,冰是從鹹水中析出的淡水,因為只有純度較高的淡水才能結冰。結冰的時候,當地人就要到河裡去「鑿冰」,至今如此。這些冰一部分直接挑到地裡,春暖之後融化澆地,另一部分放入「凌陰」。只有這樣才能解釋,「二之日鑿冰衝衝」,為何「三之日納於凌陰」。因為周曆二月的「鑿冰」,很可能大多挑到地裡,優先滿足農業生產需要,「三之日」才把更多的冰存儲起來。豳人的冰窖是有限的,不至於需要兩個月才能存滿;但他們在當時的土地卻是廣闊的,這才需要辛苦勞作數月「鑿冰」。這樣就對歷時兩月的大規模「鑿冰」的目的做了更全面的闡釋。這一類文學地理學、歷史學研究,以調查、實證,拓展了文學的視野,文學研究也打開了新的空間。

 

    第二,周人多姿多彩的情愛婚戀,以及樂觀、堅韌的品質,樹立了重要的社會典範。

 

    《詩經》裡和婚戀題材有關的詩篇,約佔三分之一,是數量最多的。如果說「生存」和「延續」,是人類及文學藝術兩大永恆主題的話,那麼,《詩經》中以「延續」為主題的婚戀題材詩篇,則以它的豐富與厚重,展示了2500多年前周人的風採。《周南·關雎》是《詩經》第一篇,描寫「君子」「淑女」的戀愛經歷。從詩中「君子」的含義及貴重器物「鐘鼓」等來看,《周南·關雎》顯然不是奴隸或普通平民的戀歌,其中的主人公顯然是商周時代高級貴族和位高權重的統治者。這首詩的典範意義在於,它描寫了平等、自由戀愛模式。須知在商周時期,不少部落還流行群婚或野蠻的搶婚,像《周易》的卦辭、爻辭等文獻還記載了這些與歷史進步相悖的現象,「乘馬班如,泣血漣如」表現了搶婚制度的殘酷性。但《周南·關雎》是彬彬有禮的「君子」與「淑女」的戀愛,即便位高權重的「君子」,「求之不得」也只能「輾轉反側」。婚戀方式的轉變,是歷史進步的一個縮影。文學以它的選擇和方式表現了時代的進步。

 

    周人的婚戀詩大多坦率直露,自由奔放。例如《鄭風·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王風·採葛》:「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衛風·木瓜》還描寫了當時的婚戀習俗:「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這應該是後來華夏各地「拋繡球」習俗的原始版本,就地取材,以「木瓜」「木桃」「木李」為「繡球」,男士則以各種玉為信物。這仍然是周人自由戀愛的一種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周人的婚戀也有挫折,但是卻沒有像《孔雀東南飛》那樣極端的悲劇描寫。例如《衛風·氓》,描寫一個女子被無辜「休」回娘家,她的經歷和劉蘭芝類似,可這位周代女子並沒有選擇「舉身赴清池」,而是毅然與負心人、與過去告別,選擇從頭開始,其風格「哀而不傷」。究其原因,周代女子所受禮教束縛應該相對較少,自由度和選擇空間也更大一些,所以他們的情愛詩篇洋溢更多的歡樂,幾乎不見極端決絕的詩篇。

 

    這裡談談《邶風·擊鼓》:「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其中「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今天廣為流傳。但卻有不少人誤以為它是「戰爭詩」,例如網絡上或一些注本隨處可見「本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和平的強烈願望。詩從出徵南行寫起,再寫了戰後未歸的痛苦,又寫了戰士之間執手相約,一直到最後發出強烈的控訴」。但南宋朱熹在《詩集傳》裡指出:「從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為室家之時,期以死生契闊,不相忘棄,又相與執手,而期以偕老也。」朱熹說得很清楚,這首詩寫的是「從役者念其室家」,「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當初成婚時的誓言,是夫妻的「牽手」,不是「戰士之間執手相約」,因此這是一篇周代軍人的情愛詩。這裡再進行一些考察。先說「偕老」一詞,查《詩經》裡一共出現4處,其他3處分別見於《衛風·氓》:「及爾偕老,老使我怨。」「及爾偕老」跟「與子偕老」是相同的表達方式;《鄘風·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鄭風·女曰雞鳴》:「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女曰雞鳴》的「與子偕老」與《擊鼓》全相同。首先要指出,這4首出現「偕老」的詩均在邶、鄘、衛、鄭地區,相當於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這樣一個很集中的地區,在其他地方沒有發現使用「偕老」,說明它的地區性很強,是當地的一個習慣用語。其次,《衛風·氓》《鄘風·君子偕老》《鄭風·女曰雞鳴》都是沒有爭議的情愛詩篇,表明「偕老」一詞僅用於夫妻之間,根本不用於戰友之間。由此推斷,「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不能例外,只能是愛情的強烈表達。其實,《邶風·擊鼓》裡「不我以歸,憂心有忡」,就指出了在外戰士想念家人的強烈感情。「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則表達天各一方(「闊」是分離的意思)、無法履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諾言。如果寫的是「戰士之間執手相約」,以上用詞、詩句都無法解釋,因為戰友就在眼前,何來分離?這些誤讀、誤傳,應予更正。這裡還要做一點補充,《邶風·擊鼓》詩句整齊,音韻優美。按照北京大學古漢語專家王力考證,「闊」「說」上古同屬「月」部,同韻;「手」「老」上古同屬「幽」部,同韻。正因為如此,「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才以它的忠貞、優美,精煉、警闢,穿越近3000年時間,在今天仍然廣為流傳。

 

    除了以上數量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兩個方面,《詩經》裡還有史詩、祭祖祭神的頌歌、哲理詩、宴飲詩等。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分別是后稷、公劉、公亶父、文王、武王的傳,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生民》描寫周人始祖后稷誕生、成長及帶領周部落進入農耕時代的故事。頗有意味的是,周人只知道后稷的母親是姜嫄,卻無法知道后稷的父親是誰,只是描寫姜嫄從神廟祈求得到了后稷。在它的神秘面紗背後,具有極為真實的民俗色彩,同時也是中國進入父系氏族關鍵轉折點的文學寫照,其價值無與倫比。《周頌·天作》歌唱太王、文王帶領周人建設岐山下的家園,要他們「子孫保之」。《小雅·鶴鳴》的主題有不同解說,其中「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蘊含的意義,後來被荀子借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顯然也蘊含深沉。由此來看,《鶴鳴》更突出的,或許是哲理的追尋。《小雅·鹿鳴》雖是宴飲詩,表達的卻是「樂至友,求賢才」的主題,這個主題後來被曹操在著名的《短歌行》中借用,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感嘆之後,表現曹操求賢若渴以實現「天下歸心」的理想。豐富的題材拓展了《詩經》的寬度、廣度,多維展示了它的選擇與傾向的進步性。

 

《詩經》的典範意義與影響

 

    《詩經》雖然到漢代才被正式確立為「經」,其實它發揮經典的影響,卻可以上溯到漢代以前。《詩經》的典範意義與現代價值,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

 

    首先,是內涵層面的典範意義。《詩經》表現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社會生活面貌,內涵極為豐富。周代詩人們對歷史進步的高度敏感,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對醜惡的嚴厲批判,是非分明的價值判斷,從先進的文化層面,夯實了西周和東周共延續近800年的基業。兩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開創了許多重要典範,為歷代推崇和沿用。《詩經》的徵役詩既表達了周人愛好和平、反對窮兵黷武的強烈願望,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同仇敵愾、保衛和平的堅強決心,同樣具有極強的典範意義。《詩經》表現人民四季勞作、期盼和貧困,顯示兩周時代詩人關注民生、關注底層的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詩經》中的婚戀題材詩篇,表現了合乎歷史進步潮流的新典範,展現了周人的活潑、開放、大膽追求,以及經受挫折的堅韌,也對歷代社會基本單元的構建、和諧,產生了深遠影響。《詩經》的流傳不衰及其經典地位表明,詩歌從來都不只是聚散悲歡的個人抒寫,同時也是時代風貌的深情展示,甚至是時代進步的重要推力。

 

    其次,是詩歌藝術的啟迪。《詩經》開創了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正是由於對社會、民生的強烈關注與深情且精心的抒寫,數千年來,詩歌贏得了社會和讀者的推崇及巨大聲譽。《詩經》藝術探索還有兩個方面極為寶貴。其一是賦、比、興的表現手法,使《詩經》避免了單一的平鋪直敘而更為豐富多彩,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穿透力。初唐時期,陳子昂提出了著名的「魏晉風骨」「興寄」「風雅」說,力圖匡正六朝以來內容狹隘頹靡、表現形式單一、追逐詞彩華麗的歧途,為唐詩設計合理的方向和基本的理論標準,這被視為唐詩繁榮的理論保證。「風雅」即《詩經》中風詩、雅詩融入廣闊社會、民間,並提升其文化內涵的現實主義傳統。「興寄」即源自《詩經》的比、興手法,明顯針對初唐詩歌表現形式多為平鋪直敘的「賦」法,以致太過單一、貧乏的現狀。有唐一代,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等都在他們的詩篇或詩論中推崇「風雅」「比興」。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反觀今天的新詩,大致也是平鋪直敘為多,運用「興寄」進行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創造不足,與初唐時期整體上還比較狹隘、單一乃至浮躁何其相似。就像曾經引領唐詩的繁榮一樣,《詩經》的「風雅」和「興寄」,或許也可為現代新詩指明方向。其二,《詩經》大多為相當整齊的四言詩,整齊使深情、厚重的內涵更為凝練、精粹。我曾指出,整齊是漢語的特質,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可以達到漢語的整齊程度。即使現代漢語,隨便看宣傳語、流行語,整齊、對稱的文句比比皆是。漢語的這種特質,在詩歌中最為鮮明。不要說整齊的《詩經》、格律詩,即便是長短不一的宋詞,其實裡面也有很多整齊、對稱的詩句。由此來看,儘管新詩以自由活潑著稱,但若要為漢語與文化發展作出貢獻,為漢語和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僅追求自由而缺乏錘鍊、精闢與必要的嚴謹形式,顯然是有限的。新詩也需要在自由活潑的基礎上,一方面追求貼近社會的深厚思想感情的抒寫,另一方面把其中一些詩句提煉成厚重而精闢的「文化因子」,讓一個時代的風採以更優雅的形式進入文化的深層積累。因為過分散漫的形式不符合信息流通的「效率原則」,不利於語言、文化的高頻傳播、高效接受和長期積累。

 

    張中宇 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詩學與文化學。詩學研究集中於《詩經》、唐詩和現代新詩,文化研究主要涉及儒家智慧與中華文化的優勢互補、文學與文化的關係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語詩律的語言基因與文化傳統研究」。(本版圖片均由演講者提供)

 

相關焦點

  • 《詩經》,你一生至少讀一次的不朽經典!
    唐詩宋詞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但要論詩歌的起源始終繞不開《詩經》這本經典之作。經典作品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文學大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寫道:「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 《詩經》《論語》緣何成為華夏文明的經典名片
    央廣網北京5月27日消息 近日召開的亞洲文明大會上,《詩經》《論語》與《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語》被列為是亞洲文化交流第一級別的經典。那麼,豐富燦爛的華夏文明成果中,為何是《詩經》《論語》成為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 詩經
    ,創作者,創作背景傳承歷史,內容簡介風篇        雅篇頌篇       主要注本,作品鑑賞,現實主義,詩經六義,重章疊句,語言風格皆有曲調,學術研究,歷史考據,現代研究,研究發現,價值影響社會功用,詩經價值,傳統影響,域外影響,歷史評價名稱由來《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
  • 為何《詩經》《論語》是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首選經典
    近日召開的亞洲文明大會上,《詩經》《論語》與《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語》被列為是亞洲文化交流第一級別的經典。那麼,豐富燦爛的華夏文明成果中,為何是《詩經》《論語》成為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 一部濃縮的「現代詩經」——讀《百年新漢詩典藏》
    百年來,漢詩通過史無前例的新文化運動,經過新詩啟蒙、臺灣現代主義、新現實主義、朦朧詩崛起、跨世紀新生代、潮流時代等的探索發展,經過幾代詩人不辭艱辛的創作實踐和不懈努力,逐步實現現代化,通過西方詩體與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華詩詞藝術傳統審美前提下,廣泛吸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詩歌藝術技巧,開始逐漸形成本民族語言藝術特色的現代漢詩,即「新漢詩」。
  • 從時代價值看《詩經》英譯
    翻譯活動既是一種事實存在,又是一種價值存在。作為價值存在時,翻譯活動表徵著能滿足人類進步與時代發展需要的性質。在翻譯活動中,原作者是翻譯價值的創造者,譯者是翻譯價值的轉換者,讀者是翻譯價值的實現者。翻譯活動要實現時代價值,必須遵循自身的規律性,合規律是為了合目的,即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
  •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風雅頌基地再現詩經千年經典
    所以從2012年開始,受《國寶經典中國夢》大講壇的影響,我們開始把詩詞和合唱團融合在一起,並創作了第一首勞動歌曲《芣苢》,結果反響非常好。」在運行的近10年中,基地始終秉信以「詩經為媒」,通過詩經讓深信學子更容易學習、獲得傳統文化;以「匠心為魂」,培養深信學習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發揚精益求精、團隊協作、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
  • 詩經取名技巧及出自詩經的經典名字大全
    利用詩經取名是非常常見 的,很多大家的名字,都出自詩經之中,比如我們最熟知的冰心奶奶,冰心的名字,出自冰心《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那麼 利用詩經取名也是很有講究的,確保我們取得名字是好的寓意的,吉祥的。那麼該怎麼利用詩經取名字呢?先知國學起名公司利用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 詩經起名 出自《詩經》中的寶寶名字大全 經典唯美
    提起詩經起名,每個人都會說好,但是真正到起名字的時候才會發現起名並沒有那麼簡單,名字好找,要符合需要就難了,下面是為大家推薦的出自《詩經》中的寶寶名字大全,名字都非常的經典唯美,大家可以做個參考。出自《詩經》中的寶寶名字大全出自《詩經》中的寶寶名字大全 經典唯美
  • 儒家經典《詩經》中的科技知識
    儒家經典中包含了豐富的古代科技知識,甚至還有專門的古代科技著作,而且,在儒家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儒家經典中的科技知識是古代 科學 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的重要來源。如果深入研究儒家經典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識及其對古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所產生的影響,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儒家文化對於 中國 古代科技 發展 所起的積極作用。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主要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但是,其中不少詩篇反映了當時的科技知識,涉及物候知識、動植物知識、地學知識、天文知識等。
  • 跟著古人學表白,看看《詩經》中的經典詩句!
    來看看《詩經》中的經典情詩吧,想表白的可以開始背了。不需要表白的,多讀讀,記下了,關鍵時候吟誦幾句,也是一種自我升華。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原詩釋義:水鳥在河心的小洲上,互相唱著歌表達著彼此的愛慕。美麗善良的好姑娘啊,是我心目中的好伴侶。這句詩可以說是《詩經》中最經典的一句了,婦孺皆知。「窈窕淑女」也被作為美女的代稱。
  • 湖南理工學院:演繹《詩經》名篇,傳承經典文化
    11月25日晚7點,以「穿越千年,共賞經典」為主題的《詩經》名篇演繹活動在湖南理工學院圖書館精彩上演,這也是該校「一校一書」《詩經》主題閱讀推廣活動內容之一。  到場師生都是熱愛經典的國學愛好者,同學們有的身著精美的傳統漢服,有的佩戴著精緻的飾品,有的拿著寶劍、羽扇、經書等親手製作的道具,現場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 《現代漢語詞典》的歷史地位
    《現代漢語詞典》的歷史地位 在收詞上,《現代漢語詞典》是按照這個要求去做的,而《國語辭典》則有很大的距離。我們以「好」字下面所收的條目為例,把兩部詞典作個對比。  《國語辭典》收而《現代漢語詞典》沒有收的有下面一些詞條:  好鳥 美麗之鳥,如「好鳥鳴高枝」,見曹植詩。  好官 猶美缺,如「好官亦不過多得錢耳」,見宋書。  好合 謂和好,如「妻子好合」,見詩經。
  • 用西方音樂技法演繹中國文化經典,大型套曲《詩經·國風》首演
    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據了解,《詩經·國風》是談晨應中德牧歌合唱團創建人金成華指揮的邀約而創作完成,包含合唱、獨唱、音樂短劇等多種形式,共分七個樂章,歌詞取自《詩經》中國風部分的八首詩作。第四樂章《株林》是一出音樂短劇,講述了《左傳》中記載的「夏南之亂」的故事,作品中還引用了《孟子》《莊子》《史記》等經典名著裡的評述段落。在男聲合唱《黍離》與女聲合唱《淇奧》之後,作品來到了終曲《關雎》。「聞『風』以知人心厚薄,讓發乎情,止乎禮義的歌詠風行天下以使風俗化醇。」作曲家談晨介紹說,為這些詩歌譜曲,是為了讓它們能在今天的音樂中獲得新生。
  • 黃德海作《詩經消息》:關於《詩經》的加加減減
    也就是每一個時代對《詩經》的閱讀,都有其獨特的方式,每次閱讀都留下一些很寶貴的東西,把每一次留下的最核心的東西拿到現在來,就是《詩經》之所以為『經』。」黃德海如此形容自己的新作《詩經消息》。現代以來,《詩經》主要被當作一部詩集,得到閱讀、研究,對它的體會、品味也常常從文學角度出發。
  • 國學經典詩經:第277首《周頌·噫嘻》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每天早起10分鐘,可以讀一篇《大學》、可以讀一章《論語》、可以讀一首《詩經》;每天晚睡半小時,可以讀一篇《道德經》、讀一篇《金剛經》、讀一篇《中庸》...讀經典最大的聽眾是自己,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
  • 《詩經》名稱的由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兩句朗朗上口的詩句,相信大家都已熟知,那關於《詩經》的知識,大家知道多少呢?《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反映上古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後來又成為重要的國學經典。
  • 鄭巨欣團隊首發《詩經的絲巾》 還原2500年前《詩經》裡的傳統顏色
    鄭巨欣團隊首發《詩經的絲巾》 還原2500年前《詩經》裡的傳統顏色
  • 豆瓣9分,這本講《詩經》的書為什麼也要讓孩子讀?
    國學經典,蘊涵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是人類最有價值、最高哲學的書。像《詩經》、《道德經》、《孝經》、《論語》、《古詩十九首》等這些經典之經典,凝聚了我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暢,氣勢磅礴,辭藻華麗,前後連貫,朗朗上口;內容豐富,包含有諸如天文、地理、歷史、治國、修身、道德、倫理等豐富知識。在經過大量的資料查閱後,我決定讓孩子從《詩經》學起。
  • 揚州大學經典傳習社「詩經娃娃」 上了江蘇高考政治卷
    昨天,記者採訪了解到,在江蘇高考政治卷的一道選擇題中,題幹案例說的是揚州大學經典傳習社「詩經娃娃」美育課堂團隊。江蘇高考政治卷選擇第23題,題幹中提到的「某校在美育教學中以《詩經》為主要內容,將文學作品、音樂、繪畫、手工等多樣形式嵌入其中,獨創『詩經美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