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詩經》《論語》是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首選經典

2020-12-16 環球網

近日召開的亞洲文明大會上,《詩經》《論語》與《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語》被列為是亞洲文化交流第一級別的經典。那麼,豐富燦爛的華夏文明成果中,為何是《詩經》《論語》成為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得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生成、框架和流變著眼。

先秦時期,是我國源遠流長而又豐富燦爛文化經典的生成時期,商代晚期文字成熟以前,我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活態的、多元的文化資源,而整個周代則是得力於發達的文字符號(超過當下)、薰染於濃鬱的禮樂文化氛圍,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提升進而形成「元典」的「軸心時期」——這也正是「元典」包含豐厚的闡釋資源的內在原因。自漢至宋,我們形成了以「五經」「四書」為核心的儒學經典傳承系統,也形成了「經、史、子、集」這「四部」分類的經典傳承框架。

實際上,所謂的「經部」,即是從史部、子部、集部中精選出來的歷史、哲學、文學經典代表,而所謂的「經學」,即是對這些經典的傳習之學。所以我們今天傳承傳統文化,經過歷代選擇和發揮的「五經」「四書」,顯然是第一級別的綱目(其局限後面再論及)。

眾所周知,《五經》,包括《周易》《詩經》《尚書》《春秋》《禮記》。《尚書》、《春秋》與《禮記》歷史文獻價值更高,《周易》的哲學意味更為濃厚,而《詩經》的文學色彩則更加鮮明,在孔子的時代,「詩三百」本來都是合樂可歌的,從思想傳播的角度上來說,《詩經》既在體例篇幅上易於承繼,又在音律韻味上利於遠播,本身就具備優越的質素。文學形式對於思想傳播的有效助力,使得《詩經》歷來為蒙學所重,即便在日本、韓國、越南等亞洲國家也是如此,16世紀前後,《詩經》也經法國耶穌教會傳教士金尼閣等人翻譯成拉丁語傳入西歐。

我們今天來學習《詩經》,一方面當然不能無視其生成時代的禮樂文化氛圍,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清楚《詩經》學術史上片面依託儒學精神解經的偏頗。從整體華夏文化的生成系統上來說,如果不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反而會加劇對儒學經典的質疑,不僅不利於《詩經》的傳播,也不利於「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明對話。客觀地說,《詩經》主體還是華夏民族在黃河流域以農耕生活為主的背景之下的質樸歌謠,因為這種生存方式和生活場景並未中斷甚至對於人類的未來還是至關重要,所以《詩經》依然是我們認知自身並幫助其他民族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論語》本為子部之書,很早即傳入朝鮮半島,4世紀後期經朝鮮又傳入日本,對日韓文化影響極為深遠。在中國,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柳宗元在儒學復興思潮中已經大力推揚孔子、孟子,到了南宋時期經由朱熹將《論語》《孟子》連同《大學》《中庸》一併提升為一級經典,元代進入科舉考察範疇,此後即受到特別的重視,而《論語》以其作者更為重要,體例精煉雋永,更適於記誦傳播。

從世界文化範圍的傳播來看,《論語》並非是子學中唯一受到廣泛關注的智慧經典,據統計,《道德經》翻譯語種超過50種(何海明,2018),數量僅次於《聖經》;而《孫子兵法》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也不容小覷。然而,若我們需要在諸子百家中首推一種,則非《論語》莫屬。其原因何在?主要是因為《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而孔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

我們需要客觀審視儒學經典的局限性,但縱觀儒、墨、道、法、兵、縱橫等各家思想,儒家思想,還是與世界各民族文化傳統具有最大公約數和重合度的一種文化,因為他聚焦的是人的生存繁衍的問題。從批判的角度講,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可謂是「目中無人」,一者視生民為草木,一者視生民為禽獸。而墨家思想,正如莊子所論,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奴隸人」之道——儘管這個「奴隸主」並不是天子,而是「天志」,所以墨家思想高尚而近乎宗教,但卻無視了個人的生活和情感。相比而言,只有儒家思想,離開了所謂的天道自然,尊重了人的血親和情感。孔子的理論體系,李源澄先生在《諸子概論》中歸納得最好,叫做「本仁」「依位」與「復禮」,也就是一本於仁愛之心,在不同的關係中恪守不同的道德綱目,例如父子是慈孝、君臣是惠忠、朋友是信義等等,這些情感與觀念落實在行為上,就是一套秩序化的禮儀。

從今天的立場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是最具有先進性的理論體系,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框架來反觀傳統文化,儒家思想在個人和國家層面上的關鍵詞中佔據較大比重的融通點,然而在社會層面上幾乎全面的「失語」的。即便在個人層面上,儒學在封建社會漫長實踐中也有值得警惕的後果,概括來說就是「任情」與「無能」。所謂任情,就是在「情感正當」的前提下放任自己的自私行為。自孟子闡明性善四端至王陽明「致良知」與「知行合一」,儒學不斷向實踐論發展,但皆是在人的良好本性上下功夫,要抵抗自身及他人的惡性侵襲,尚需其他學說的輔助,否則難以避免因無能為力而導致的虛偽甚至背反。這些問題,需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框架下重新思考,以正確傳播其經典內涵。

綜上所述,《詩經》《論語》作為華夏經典代表中一級綱目中的首選,有其自身的價值基礎,不容置疑,然而,其共同依託的儒學背景,有必要在世界各民族文化傳統的比較中得到清醒認知。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文系黨支部書記兼副系主任 王永)

相關焦點

  • 《詩經》《論語》緣何成為華夏文明的經典名片
    央廣網北京5月27日消息 近日召開的亞洲文明大會上,《詩經》《論語》與《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語》被列為是亞洲文化交流第一級別的經典。那麼,豐富燦爛的華夏文明成果中,為何是《詩經》《論語》成為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 傳誦中華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論語》中英文音頻書在京發布
    來自法國、墨西哥、剛果、印度尼西亞、克羅埃西亞的外國留學生代表與近百名小學生一起,用中英雙語誦讀《論語》經典名句,用一場別開生面的《論語》中外誦讀會宣告國內首本漢英雙語《論語》音頻書正式面市。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介紹,《論語》(中英雙語·誦讀版)是外文出版社精心策劃的一部面向海內外傳播中華經典文化的圖書,既適合海外讀者通過《論語》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也適合國內青少年讀者藉由自己熟知的文化學習英語表達,學會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同時,作為融媒體時代出版界的一次創新嘗試,該書將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相融合,除了極具中國風的內文版式設計和插畫,還配備了漢英雙語音頻。
  • ...傳統視野的新認識》:一部從大傳統視角解讀儒家第一經《論語...
    葉舒憲、蕭兵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姜建斌)一部從大傳統多維視角解讀儒家第一經《論語》的學術新作——《〈論語〉:大傳統視野的新認識》近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由我國文學人類學派的領軍學者葉舒憲和蕭兵合著,入選2018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也是湖北人民出版社重點學術出版叢書「中華元典的人類學解讀」系列之一。該書以儒家經典《論語》為研究對象,使用文化人類學的多維研究方法,在大傳統視野下提出了一些解讀《論語》的新認識和新思路,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價值。
  • 《論語》啟思:中華文化神聖論
    >     【摘要】為克服宗教觀念障礙,著力將《論語》轉化為新時代人人可學的通識課程,筆者引述古今人物觀點,立論《論語》內涵中華文化核心價值(即「中華大道神聖論」),考證《論語》文本「神」「聖」字意及中國文化「神聖」觀基礎史料,討論《論語》教學如何待「神」「聖」問題,說明「中華文化神聖」即是「中華大道」之本質。
  • 中華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經典著作有哪些?如何學以致用?
    中華傳統文化主流學派有:儒家、道家、釋家三大學派,但其思想精髓卻是互補相通的。筆者也是初學傳統文化,並且才疏學淺,只是從這三家學派做個初步的解讀,使我們初學者由淺及深,因為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各派經典著作也是很多。
  • 《〈論語〉:大傳統視野的新認識》:從大傳統視角解讀儒家經典的...
    葉舒憲、蕭兵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新書《〈論語〉:大傳統視野的新認識》,由我國文學人類學領軍學者葉舒憲和蕭兵合著,系2018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也是該出版社的重點學術叢書「中華元典的人類學解讀
  • 八一學校開啟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對在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上午的研討會上,來自北京、廣東省、浙江省等全國各地學校代表分別介紹了各自在傳統文化課程實施封面的成果與經驗,分享系統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進一步明確傳統文化教育的定位、原則,把握「文化靈魂」、專注內在感知、注重體驗表達,促進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落地生根。來自全國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校的部分管理者、骨幹教師和北京市中小學校長及傳統文化教育領域的研究專家等400餘人參與了此次活動。
  • 漢英雙語詮釋中華經典 國內首部《論語》中英文音頻書在京亮相
    首推《論語》音頻書體現傳統出版融媒創新《論語》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經典,也是國際上傳播最廣的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範圍的不斷擴大,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內外已湧現出學習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潮。
  • 「第五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年度人物評選」之教學人物候選人名單揭曉
    這正是我們自2014年以來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年度人物」評選活動的初衷。中華書局經典教育研究中心組織評選的「第五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年度人物」分為教學人物、教研人物、管理人物、組織單位、卓越貢獻人物(卓越貢獻人物由年度人物評選組委會和專家委員會推薦產生,已於前期公布)五類,評選流程包括報名、初步評審、最終評議三步。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前言我們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大國。各種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使我們文化自信的出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中,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傳統文化的定義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 萊蕪:吟誦經典弘揚國學 傳統節日讓傳統文化淵遠流傳
    今年3月18日,萊蕪市「中華經典吟誦進校園」活動啟動後,汶源學校立刻制訂了吟誦回歸校園的實施方案。四月的汶源書香氤氳,以讀書月為平臺,老師、學生、家長一起牽手,開啟博大精深的吟誦之旅,吟誦中華經典,傳習雅言文化,品味中國古典文化的芬芳。
  •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以當代眼光汲取傳統精華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 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和中華書局聯合主辦的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出版座談會日前召開,來自各高等院校與行政機關的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就該書的閱讀、普及推廣和當代化運用各抒己見。    歷時一年多的審議修訂,《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發行。
  • 湖南理工學院:演繹《詩經》名篇,傳承經典文化
    11月25日晚7點,以「穿越千年,共賞經典」為主題的《詩經》名篇演繹活動在湖南理工學院圖書館精彩上演,這也是該校「一校一書」《詩經》主題閱讀推廣活動內容之一。  到場師生都是熱愛經典的國學愛好者,同學們有的身著精美的傳統漢服,有的佩戴著精緻的飾品,有的拿著寶劍、羽扇、經書等親手製作的道具,現場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 孔子故裡二千兒童誦讀《論語》等中華古詩文經典
    2000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歷代名篇佳作。      曲阜市政府介紹說,這些誦讀中華古詩文經典的學生,是從全市10萬名青少年學生中選出來的。目的在於紀念孔子誕辰2555周年,陶冶青少年的情操。     不少前來參加孔子誕辰2555周年活動的海外人士對少兒誦讀活動大加讚賞。
  • 設立中華「父母節」弘揚傳統「孝文化」
    但是,我們在汲取外來文化精華的同時,也應反思,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孝道文化,為何不能有一個載體在現代傳承、弘揚?這個載體就是設立我們自己的母親節,或者,叫父母節。   儒家經典中多有關於「孝」的論著:《孝經》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始終,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論語》中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消息】《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全套24本即將問世
    從來自上古先民的歌聲《詩經》講起,到百家爭鳴的諸子散文,再到著史者司馬遷和他的《史記》……這本傳統文化教材遵循兼容並包、擇善而從的原則,廣泛選擇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 而「高中篇」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為重點,突出思想性,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分主題精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中的經典原文,並引入當代名家解讀文章作為輔助閱讀。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四個維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廣泛的民族共識,深厚的群眾基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徑。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資源,這些優秀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始終滋潤著華夏兒女,為華夏兒女提供了強大的精神養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它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社會風氣至關重要。
  • 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在臺受歡迎 突出中華傳統文化
    臺北市萬芳高中學生施國威說,教材上有很多的圖例解釋,非常實用,新課本讓他對學習中華文化的興趣更濃了。  更加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萬芳高中的學生,在開學的第一天就驚奇地發現,自己手上的語文新課本,居然是兩岸合編出版的教材。
  • 卓雅學子載歌載舞吟詠傳統經典!南山區2020年傳統文化節卓雅小學分...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要「豐富拓展校園文化,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抓好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2018年9月,教育部、國家語委聯合印發了《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強調「通過開展經典誦讀等文化實踐活動,挖掘與詮釋中華經典文化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 今天為何要讀經典——學者談當代經典閱讀與體系構建
    經典對於個人、社會、民族、國家,具有怎樣的積極意義?中華傳統經典在哪些方面影響和作用於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廖名春:「十三經」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原來的「經」,另外一部分是後來的「傳」或「記」。「五經」基本上是文王、周公的創造。現在看到的《尚書》,主要內容還是《周書》。《詩經》大部分應該還是周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