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學堂:用國學傳遞人生智慧
「我們在逐漸引進吟誦教學,讓孩子們像唱歌一樣把經典唱出來。孩子們讀累了的時候,我們會引導孩子變換方式,讓孩子像做遊戲一樣唱著讀。會結合一些傳統節日,讓孩子們了解傳統節日的意義,背誦一些和傳統節日有關的詩詞。」端午節臨近,記者再次走進弘毅學堂時,這裡的堂主趙鈞正帶著部分孩子學習屈原的《離騷》。
讓經典走入生活
《論語》、《道德經》、《離騷》這些曾經是中國文化中最經典的東西,一度退居到教科書的角落裡,學生們只是偶爾在語文課本中學到自己國家的文化精髓。為了讓現代的孩子重拾起這些幾乎被丟棄的瑰寶,也讓浮躁的社會多一些豐富的靈魂,趙鈞辦起了專門教授國學的「現代私塾」。在這裡,經典的東西能夠從方方面面滲透到孩子們的生活中。
現在有8個孩子每周從周一到周六全天學習,從早8點到下午5點多,在9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孩子們一直接受經典的浸潤。課上讀的是經典,下課時聽讀機裡播放的也是經典。孩子們在經典聲中學習,在經典聲中嬉戲,伴隨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稚嫩書聲,孩子們顯得可愛而又博學。
記者看到,孩子們現在主要誦讀的是《論語》,在平時的生活中力行《弟子規》。趙老師介紹,由於大都是3-6歲的孩子,有些沒有上過其他幼兒園,直接在這邊從誦讀經典學起,所以是老師領著孩子們指讀。老師們拿著教杆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讀,等讀到50-60遍的時候,接受能力好的孩子就能夠記住大部分,這時候讓這些孩子也上來當小老師領讀,讀得不正確老師再糾正一下。慢慢地隨著遍數增加,其他孩子也輪流上來當小老師,拿著教杆像老師一樣讀。孩子們的成就感上來了,在快樂中學習,吸收效果很好。
趙鈞說:「我們採取循環教學法,一般一個部分讀到一百遍就先放下,進入下一個部分。在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副產品是那些認真指讀的孩子不知不覺地認識了很多字。」
讓經典指導生活
吟誦經典對孩子們來說有何效果呢?「之乎者也」能否讓孩子們體會到其中的內涵和奧妙呢?
「你好!」學堂教師見到記者鞠躬施禮,一下讓記者不知所措。緊接著,孩子們的聲聲「阿姨好」讓記者有些吃驚,只見小朋友們雙手疊在一起放在腰間,向記者鞠躬行禮,不管是3歲的,還是6歲的孩子,都會施禮。
「這是咱們誦讀經典的成果嗎?」記者問道。「可以這麼說。經典來源於生活,同樣是生活的標杆,誦讀經典可以陶冶情操,同樣可以指導生活。」趙鈞介紹,通過幾個月的教學,效果還是很顯著的。明德班《論語》現在快讀完第十一章了,《老子》已經讀完。養正班的孩子年齡都不到四歲,進度稍微慢些,但是孩子們也能夠把學的那些流利地背誦。雖然準確度上還有欠缺,但是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引導向前,讓孩子有成就感而不是挫折感,通過及時的複習,不斷修正強化孩子們的記憶。
孩子們通過學習這些,加強了定力和專注力,鍛鍊了記憶力,為將來的理解和應用儲備了大量豐富的材料。《弟子規》的落實,使孩子們更加彬彬有禮,懂得如何與小朋友分享物品,和諧相處。小朋友們會主動幫老師刷碗,打掃衛生等,自理能力增強。
讓經典升華生活
葉聖陶先生說過,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做一種享受,而不是看做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深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孩子誦讀經典,除了能讓自身素質提高外,會同傳統教育一樣在一定程度上禁錮孩子的思維和發展嗎?「當然不會。」趙鈞舉例說,「孩子醞釀到一定程度,到了合適的時機就會有所展現,而這個過程是自然的。比如春天看到發芽的柳樹,會不由自主地吟誦起《詠柳》這首詩。相信隨著他們人生閱歷的增加,對很多東西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展示得更多。」
讓情操升華,讓生活升華,孩子還這麼小,經典誦讀能做得到嗎?「不能認為我們沒有看到就是沒有發生。種子也是經歷了長時間的孕育,等到春天來臨有了合適的溫度和水分後才發芽的。只要我們不斷地給孩子儲藏,相信經過時間的醞釀,孩子們的人生深度和廣度都會超過我們的想像的!」趙鈞對孩子們的未來充滿信心。(記者 張達)
漫道聯小:山區小學古風揚
漫道聯小位於北部山區一山腳下,距學校不遠處就是長勺之戰遺址。深厚的歷史底蘊,讓這所學校沐浴在悠揚古風之中。
近日,記者來到這所山區小學。校舍雖然簡單,但深厚的文化積澱,卻讓這所學校活力十足。該校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緊扣時代脈搏,以《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儒家經典為範本,確立了「快樂誦讀」。「讀好書、說好話」是學校的目標之一。為抓好經典誦讀,學校要求學生誦讀時必須要用普通話。教導處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各年級學生特點推薦誦讀篇目。各年級語文教師制定誦讀計劃。早晨領讀,制定晨讀時間7:30到8:00,選好領讀員,由各班語文教師負責組織實施。課前齊讀,每天語文課前利用兩三分鐘時間背誦與本節課有關的經典詩文、名言、警句等。教師引導學生每天抽出幾分鐘,按序選一句或若干句,讀一讀,背一背;講一講,誦一誦。為進一步規範課外閱讀,他們為學生制定了課外閱讀計劃,印發閱讀記錄表,督促學生按計劃閱讀,建立了三級書庫,即家庭書庫、班級書庫、校級書庫。
多年來對特色教育的堅持,使這所偏遠的山區小學有了更多的文化積澱,活力十足。目前,「經典誦讀」已成為學校特色,孕育出無限生機。(記者 劉華 通訊員 張文)
汶源學校:讓吟誦傳統重回校園
吟誦千古美文,養成君子之風。今年3月18日,萊蕪市「中華經典吟誦進校園」活動啟動後,汶源學校立刻制訂了吟誦回歸校園的實施方案。四月的汶源書香氤氳,以讀書月為平臺,老師、學生、家長一起牽手,開啟博大精深的吟誦之旅,吟誦中華經典,傳習雅言文化,品味中國古典文化的芬芳。
為何讓孩子們吟誦經典
據介紹,汶源學校開展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課題研究多年,學生背誦了大量的古詩文。但很多老師在實踐中發現,這些古詩文並沒有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多少印象,學生往往是隨背隨忘,也不會在生活、習作中潛移默化。
「想想我們仰慕的一位位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大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多是源於童年時期對古詩文的海量誦讀,這讓我們反思,我們也讓學生背了,為什麼效果卻不甚理想呢?」汶源學校韓立菊老師說。
2010年5月,韓立菊老師無意中從網絡上看到國家語委、中央精神文明辦聯合在教育部舉行「中華經典誦讀資源庫」啟動儀式,提出將吟誦請回教育體系,讓吟誦回歸課堂,她眼前一亮。無獨有偶,不久後,她又在《小學語文教師》上看到了徐健順教授的論文《走進美妙的吟誦世界》,頓時豁然開朗。
韓老師說:「我明白了,我們學習古詩文,方法有問題!我們是讓學生朗誦古詩文的,『朗誦』從西方傳到中國不足百年,用西方的方法來學習具有幾千年歷史的中華經典文化,學生可能有些『不合胃口』,『消化』不好,自然『營養』吸收少。而大師們如何讀古詩文呢?——— 吟誦!」「自古漢詩皆吟詠」。吟誦是從先秦開始,代代相傳、口傳心授、流傳至今的古詩詞誦讀方式、創作方式和欣賞方式。中華古詩文是「用聲寫象」「以聲傳情」「因聲入境」的,詩人是按照漢語的特點來作詩的。用什麼方法創作的,就該用什麼方式欣賞它、學習它。古詩文是吟誦著創作的,因此當今吟誦專家認為,學習古代詩文也要吟誦。
開發書香吟誦課程
2010年秋天,以韓立菊為代表的汶源學校的老師們開始投入到古詩吟誦教學的研究。因為吟誦課是一種很少見的課型,沒有現成的課例可以借鑑。韓老師便自費購買了陳少松教授的著作《古詩詞文吟誦》、《我愛吟誦》等書籍認真地研讀,通過郵箱請教徐教授詩文中「入聲」問題,通過網絡視頻學習陳琴等名家的吟誦,與同事共同探討詩詞格律……寒假裡,她每天堅持到「中華吟誦網」學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韓立菊終於掌握了吟誦的一些規則,摸索出了吟誦課的基本流程,自創了一種吟誦教學模式。
2012年,韓立菊的吟誦課程在全校推廣。汶源學校以「我愛朗讀」「我愛吟誦」「我愛閱讀」三個板塊研發了學校一至五年級的書香吟誦課程。「我愛吟誦」即為吟誦課程,一年級吟誦《弟子規》,二年級吟誦《三字經》、《千字文》,三年級吟誦《道德經》,四年級吟誦《論語》,五年級吟誦《詩經》。學校規定具體的吟誦時間,並不定期抽查和學期末考察,讓吟誦成為必修校本課程。
每天早晨,各年級師生一起吟誦古典詩文,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勵,教師、學生、古詩文三者交織在一起,共同開啟美好的一天。
人人爭做「吟誦小名仕」
談起吟誦經典對自己的影響,汶源學校的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告訴記者,「以前背起詩來,要幾天才能背過,可在吟誦的時候,不知不覺就背過了,而且不容易忘。」 爭做「吟誦小名仕」已經成了孩子們追求的至高榮譽。
為了讓師生更好地領略傳統吟誦的風採,更科學高效地進行吟誦學習,學校通過詩詞格律培訓、吟誦課堂觀摩、課堂實踐等活動重振詩文吟誦課堂。
吟誦課如火如荼地開展,師生得法、入心,家長也積極行動起來,參與到吟誦之中。楊正澤的媽媽說,吟誦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歌唱方法,老祖宗的東西我們不能丟。馮雪晴在《我愛吟誦》中寫道「學會了吟誦,我還模仿老師加上動作,比如《春日》中『無邊光景一時新』,我給加上了一個高抬手的動作,仿佛我來到了詩中,看到了那美麗的景色。吟誦,樂趣無窮。」於鳳美老師說,感謝吟誦,讓我體味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要帶孩子們走進吟誦的大門,欣賞更加瑰麗的風景。呂榮珍校長說,百年之前的吟誦傳統又回歸校園,漢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讓師生親近先賢經典,活躍了校園文化,彰顯了學校特色。
後記
師生一起吟誦著,構築一個溫馨、親切的語言生長環境。那平長仄短、輕重緩急的錯落之聲,那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音韻之美,那高低清濁、對偶互文的形式之妙,悄悄地在孩子心裡紮根,既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更涵養學生的精神、滋養學生的人格。(記者 孫菲菲)
汶水學校書香潤澤助翱翔
《道德經》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汶水學校校如其名,她滋潤桃李,孕育希望,在書香校園建設中,大膽踐行,為學生發展插上了翅膀。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汶水學校高年級部組織了「紀念屈原經典誦讀」活動,老師、家長和學生一起包粽子、誦《離騷》、話端午,收到了育人育心、體驗分享的良好效果。
走進汶水學校,不論是聖人像前,還是花間樹萌,手捧經典誦讀的學子比比皆是。走進汶水教室,在圖書角,經典書籍有條不紊地擺放著,課間,引來無數學生閱讀。
經典傳統文化成必修課
學校注重學校文化的發展繼承,確立了「知識改變命運,讀書美麗人生」的校訓,把小學部教學樓命名為「仁愛樓」,把儒家文化為代表的經典傳統文化薰習作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書香路」、「文華路」等道路,孔子雕像等校園景觀以及廊道文化、班級文化環境都體現出濃濃的書香氣。早在2003年該校就提出了創建「書香校園」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即:創建「書香型家庭」;創建「學習型教師群體」;教師帶動和影響學生群體自覺讀書學習。目前,該校已評選出三批共計32個教師「書香型家庭」、10個「書香型班級」、60個「親子共讀優勝家庭」。
誦讀與禮儀有機結合
對傳統文化讀物,汶水學生不僅能熟讀,而且還充分地吸收其中營養,並貫穿於平時的日常生活之中。
汶水學校堅持開展「語文活動月」活動已有十年,深受學生歡迎。英語教研組的英語劇表演也已堅持了七年,學生們在兩種語言的劇目展示中自編自導自演,全面鍛鍊,快樂成長。
近幾年,尤其在加入新教育實驗後,該校不斷創設新教育環境,紮實開展晨誦、午讀、暮省活動,每月一事得到積極落實,十大行動碩果飄香。兩年多來,新教育實驗中的孩子們在讀、寫、繪中成長,閱讀水平有了大的提升。(記者 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