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06:39 |光明日報
100年前,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學生國學叢書」「為苦難的中國提供書本,而不是子彈。」100年後,商務印書館激活「學生國學叢書」,出版了「學生國學叢書新編」,讓學生在閱讀中走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植入學生的肌體,「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學生國學叢書」中的《詩經》和《杜甫詩》 圖片由商務印書館提供
100年前,整理書篇,普及文化
「昌明教育,開啟民智」是商務印書館的出版宗旨,出版中華優秀典籍,是商務印書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本著「家喻戶誦,如布帛菽粟,民不可一日缺者」的思想,1922年至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四部叢刊》,它大量收入了古籍中的必讀書、必備書,保存了一些珍貴的版本。為了滿足國人的文化需求,1929年至1937年,商務印書館站在民族存亡的高度,編輯出版了《萬有文庫》,其目的是「使得任何一個個人或者家庭乃至新建的圖書館,都可以通過最經濟、最系統的方式,方便地建立其基本收藏」。其中的《國學基本叢書初集》一百種、《國學基本叢書二集》三百種、《學生國學叢書》六十種、《國學小叢書》六十種,均為中華典籍的整理出版,它幾乎涵蓋了中華典籍的各個門類。
商務印書館在編纂《國學基本叢書初集》時,發現學生對「國學叢書」有需求,在《國學基本叢書初集》基礎上編纂「學生國學叢書」,從《學生國學叢書編例》看,「中學以上國文功課,重在課外閱讀,自力攻求,教師則為之指導焉耳。惟重篇巨帙,解釋紛繁,得失互見。將使學生批沙而得金,貫散以成統,殊非時力所許。是有需乎經過整理之書篇矣。本館鑑於此,遂有『學生國學叢書』之輯。」
「學生國學叢書新編」 主編 王寧 顧問 顧德希 商務印書館
「學生國學叢書」,由王雲五、朱經農主編,於1926年至1948年期間陸續出版。整套叢書共有選注者40幾人,多為當時教育界、學術界知名學者,如胡懷琛、葉紹鈞、沈德鴻、傅東華、莊適等。
叢書先後出版共95種,其中文學56種、史地17種、哲學及綜合類22種。文學方面,有《詩經》《楚辭》及周秦兩漢金石文、漢魏六朝文及唐宋以來的名家詩文;史地方面,有歷代史書選注和著名遊記;哲學和綜合類方面,則為先秦諸子以及一些重要的經學和綜合類著作。
叢書從「經、史、子、集」中精心選錄最有價值之著作,輯注精要篇章,加之長篇緒言,有的還有著者傳略,無論是選目還是選篇,都堪稱經典,具有永恆的閱讀價值。
100年後,新編激活,推陳出新
2014年3月,教育部頒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旨在大中小學課程和教材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核心素養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存在歷代文化典籍中。國學經典浩如煙海,重篇巨帙,釋解紛繁,得失互見,少年學生時力有限,常望而生畏。學生需要閱讀經過整理的、擷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經典書篇,以了解中華優秀文化,涵養傳統道德,提高語文素養。
「學生國學叢書新編」在這樣的新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整套叢書在充分尊重原選注者的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當下時代需要,規範文字,校訂勘誤,撰寫「新編導言」,專為當代學生提供課外自讀之用。
在閱讀中走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學生國學叢書新編」主要是激活、推介「學生國學叢書」,本套叢書主編、高中語文課標修訂組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在「新編總序」中闡明了「新編」原則:選書與選篇基本不變,將「原書緒言」保留下來;每篇選文原注所選的注點,也作為這次新編的重要參考。這樣做是為了儘量借鑑前賢的一些構思和做法,並保留當時文言文閱讀水平的基本面貌,作為今天的參考。王寧教授認為,文言文閱讀水平既關係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效能,又關係到現代社會總體人文素質的提高,應當達到什麼程度最為合適?民國時期是可以作為一個基準線的。
在閱讀中走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王寧教授在主編「學生國學叢書新編」過程中形成的重要思想。剛開始,用「走近」還是「走進」,主編是有一番思考的。「應該是『走近』還是『走進』我們有過一番討論,我想,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一定能進去得了,最多走近一點吧。」
滿足文言文的學習需求,是這次「新編」的重要依據。文言文是一種古代書面語,口語交際和現代文本已經不再使用,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文言文呢?王寧教授認為,文言是古代知識分子和正統教育使用的書面語言,具有超越時代、超越方言的特性,因而也同時具有了記載數千年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主要功能,它是與中華民族文明史共存的。文言文閱讀作為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途徑,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文言文閱讀是產生漢語正確語感的一個重要源泉。文言文閱讀還是從根本上理解現代漢語的重要條件。
叢書首次出版約在一個世紀以前,此次新編,為了讓今天的讀者更好地從這套從書中得益,在編註上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調整字形。依據《通用規範漢字字典》《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語大字典》對原書進行繁體轉簡體。原文中的一般異體字(如「弔」與「吊」),參照《通用規範漢字表》改用規範字形。《通用規範漢字表》外的字不做繁簡類推。繁體字形以《辭源》(第三版)字形為準。繁簡字轉換過程中一簡對多繁的情況下,在語境中仍有可能混淆的用字,諸如「髪——發」「徵——徵」「餘——餘」「雲——雲」「麵——面」「錶——表」……允許改用繁體字,或特別註明。為減少閱讀難度,古代難以理解的通假字,在意思不變的前提下,直接改為現代通行字。如《詩經·大東》「維北有鬥」,注為「則鬥魁且傾仄而外寫」,此處「寫」通「瀉」,直接改為「瀉」。古代人名、地名一般不改動,如需改動,參考教科書文言文的處理方法酌情處理。
二、調整注音。原注反切、注音字母,均改為現代漢語拼音,注音依據《異讀字審音表》《通用規範漢字字典》《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辭源》(第三版)《辭海》(第六版)等。依照反切折合今音,折合時應遵循音義關係。原注中的直音,以常用字注生僻字,直接改為拼音。古代訓詁有一些採用直音方式作注的,指明了字際關係,這類直音可直接說明字際關係,之後是否還需注音,視具體情況而定。
三、調整注釋。原書注釋大多直接採用或參考古注,保持原書注點,沒有特殊需要,不再增減注點。注文過於艱澀的,原書大都作了調整,一般情況下不作改動,以訓練學生讀古注的習慣和語感,特別難懂的,略作改動(如:單音詞改雙音詞,生僻詞改常用詞等),改動須以尊重原注者意圖為原則。需要較多糾正或補充的,在保留原注情況下加按語。注釋時,儘量注意義,少注語法,語法注釋不必過細,語法術語使用現代漢語通行的說法。原注中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材料比較陳舊,根據最新材料增改補充,詳略根據講解文章的需要而定。尤其是地名,相當於今天的何地,有變化的不要出錯。典故、文化常識、歷史事實等難度較大的條目,用按語的形式補充。註解避免過度闡釋,避免文化、名物問題的過度專業化學術化。
四、撰寫「新編導言」。對「原書緒言」進行補充,典籍介紹等「原書緒言」已經有的內容,不要再重複,如果「原書緒言」缺乏對典籍的介紹,「新編導言」必須補充,「原書緒言」所做的介紹不準確、不清晰或資料陳舊,重新撰寫,加以糾正。「原書緒言」中提出的問題有討論價值的,提出作為問題啟發研究、討論。對選文加以介紹,提出原書選文的取捨標準,並加以評價,如果認為還有一些篇目需要補充,也可以提出篇名並用簡要的語言說明必須補充的原因。選文一般應遵從原書,但因時代不同,信息資源和新的研究成果也要有所體現,代表作遺漏、名篇遺漏、有重要信息的篇目遺漏此次一律不補。提出對本書的閱讀方法和建議,提示需要克服的難點,提出可以討論的問題,提供參考書。
植入健康的文化基因
植入健康的文化基因,是叢書顧問顧德希一直秉持的觀點。如何「植入」?顧德希認為,要通過閱讀國學典籍,「學生國學叢書新編」正是這樣的國學典籍。「學生國學叢書新編」有「新編導言」,學生在閱讀時要充分藉助它,按照加強引導,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因材施教,開展自學活動。這樣,「學生國學叢書新編」的每個選本,都既可供對國學有興趣的學生自學,也可滿足學校開設「校本」選修課的需要,當做「校本」選修的教材,達到「把健康的文化基因植入肌體」的目的。
誦讀、應用、自學,是「把健康的文化基因植入肌體」的重要途徑。不同典籍的「新編導言」,可以相互移植、借鑑,比如《世說新語》四個「探究題」的設置,讀《列子》的六條要求,這種方式完全可以適用於其他典籍。「學生國學叢書新編」就是通過一篇篇「新編導言」,架起了國學典籍與當今學生之間的橋梁。
(原標題《閱讀國學經典 親近傳統文化》,作者 徐從權,編輯 馬悅)
15280655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