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研究:典籍英譯海外評論挖掘的有效路徑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典籍英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讀者評論是譯本被接受的最終標準。當前典籍英譯讀者觀點挖掘的研究趨勢為:在讀者接受理論指導下,引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文本挖掘技術,擴大讀者觀點研究的視野,通過網際網路環境獲取大規模評論語料,對評論觀點進行自動挖掘和定量分析,梳理讀者評論關注的重點主題,以便系統深入發現有價值的觀點信息,為掌握讀者評論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分析。而綜合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機器學習方法和語義分析的跨學科研究,是典籍英譯觀點挖掘的有效途徑,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第一,構建典籍英譯評論語料庫,擴大讀者觀點研究視野。以美國和英國讀者的評論文本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Amazon海外網站API接口收集評論語料,目前尚無典籍英譯圖書評論的標準實驗語料,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進行去停用詞和噪聲數據、詞性標註等預處理,在上下文環境中進行句子的句法分析、指代消解和省略恢復,建立典籍英譯評論語料庫。

第二,抽取典籍英譯評論主題詞表和修飾語,梳理讀者評論的重點。針對網絡評論文本篇幅短小、特徵稀疏等特點,通過依存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等技術提取主題詞和觀點詞的搭配關係,探究主題詞和修飾語的固定搭配組合模式,分析評論文本中隱含的評論主題,識別評論語料的文本模式,自動抽取評論中的顯性主題詞,如譯本的文體、結構、語言風格等,探究評論語料中未直接描述但可以通過語義推理得出的隱性主題詞。

語義分析和領域知識表示是提高網絡評論觀點挖掘精準程度的關鍵。語義分析的基礎是詞彙表示,在情感詞彙極性分類任務中採用詞向量表示、前饋神經網絡和卷積神經網絡等深度學習算法,有效提高了情感詞彙極性分析、語義分析等任務的準確率。

引入領域知識庫分析上下文語境能夠理解讀者真正要表達的情感,完善領域知識庫的基本任務是知識圖譜補全,現有知識圖譜補全算法耗時長、準確率有限,跨學科深度學習算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研究途徑。

第三,判別觀點情感極性,建立典籍英譯評論觀點摘要。評論情感極性判別是探究潛在觀點態度的關鍵步驟。從機器學習的角度看,情感極性識別可以看作多類別、單標籤文本分類任務。機器學習分類算法結合情感詞典,能夠有效標註觀點修飾語的情感極性,為定量研究典籍英譯讀者的正負面評論觀點提供客觀數據;結合聚類算法可以發現評論主題間的內在聯繫和客觀規律;通過在語法層面進行句法分析和模式挖掘分析表達讀者觀點的修飾語,能夠對評論觀點主題摘要及情感極性進行精確分析;基於機器學習和情感詞典形成觀點主題摘要,探究蘊含網絡評論中潛在的觀點態度,能夠幫助譯者和出版社基於可信數據準確掌握讀者對譯本的正負面評論。

第四,深度挖掘評論語義主題,獲取隱性讀者觀點。典籍英譯評論觀點挖掘既要從譯本風格、用詞遣句等微觀層面考察,又要從全局把握觀點主題的內在聯繫和重要性排序。網絡評論噪聲大、表達方式隨意、語料規模大、觀點稀疏分散。為梳理讀者關注的重點,需要構建深度語義挖掘的觀點主題模型,在語義層面揭示評論主題,將高維評論文本映射到低維主題空間,使其具有更好的可解釋性,從多維度分析挖掘隱含的有價值主題,結合領域知識,對抽取出的主題詞進行分類,繪製主題詞共詞聚類圖譜,通過可視化的相似度映射技術和加權的模塊參數化聚類算法呈現海外讀者共同高度關注的主題類簇,結合知識網絡節點中心度呈現各個類簇中的關鍵主題詞,可以突破原有圖書評論主題抽取囿於主觀分析和小樣本數據的局限,從冗雜的評論信息中抽取句子覆蓋面更廣、主題詞彙多樣性更豐富的隱性知識。

第五,文本可視化分析,系統分析讀者評論觀點。整合觀點摘要中的顯性觀點和主題模型中的隱性觀點,根據語義上的等同、等級和相關關係,對主題詞進行合併、上下位或相關關係的描述和表示;將主題詞按照重要性排序;匯總讀者對哪些譯者、譯本的哪些主題詞進行對比;基於主題聚類視角對目前廣為接受的中國文化典籍譯本讀者評價進行對比研究,挖掘典籍英譯作品暢銷的深層次原因;分析主題詞和修飾語情感極性的分布情況,了解國外讀者對特定譯者或譯本所持有的具體態度,為譯者和出版社進一步了解讀者需求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可進一步採用統計上浮原理以主題詞雲方式顯示典籍英譯評論中頻繁使用的主題詞,並將匯總後的主題詞按照重要性排序。分析觀點主題之間的語義關係,對網絡評論中的顯式對比關係進行語義描述,計算話題簇之間的相似度,基於深層次的語言分析對評估觀點進行語義聚類,系統分析讀者評論觀點。

第六,適應多語言跨領域環境,迎接國際化挑戰。網際網路的國際化特質決定了在多語言、跨領域上下文環境下研究典籍英譯評論尤為重要,句法分析、情感極性判別等基本分析方法與語言環境問題領域高度相關,不同領域數據的情感特徵並不完全相同,在某一領域數據中訓練的情感預測模型,通常不能直接用於其他領域。隨著用戶評論數量和各種領域數量的持續增加,對所有領域單獨訓練模型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資源。

跨領域情感分類通過相關源領域的知識改進目標領域,具體實現通過相近領域遷移學習或者領域適配模型,例如用圖書評論領域已標註評論得到的情感分類器,遷移或者適配到數字視頻光碟領域,節省該領域評論的標註時間和資源。評論情感在不同領域通常存在特徵漂移問題,在書籍領域常用「可讀性強」「有思想」等表達積極情感,用「平淡」「無情節」等表示消極情感;而在數字視頻光碟領域,通常用「清晰度高」「光滑」等表示積極情感,用「模糊」「有劃痕」等表示消極情感。由於領域之間的差異,在源領域中訓練的情感分類模型,在直接應用於目標領域時往往表現不佳。採用基於深度學習的方法,可以為跨領域環境下的情感特徵漂移問題提供解決方案,需要解決的難點是如何處理語義豐富的評論短文本。

跨語言情感分析是利用源語言文本對目標語言文本進行情感傾向分析,具體實現可通過基於資源遷移和基於聯合學習的方法。資源遷移方法由於語言語料標註體系各異而難以實施,基於聯合學習方法主要依賴機器翻譯,受翻譯結果質量影響較大。近年,深度學習成為跨語言情感分析研究的熱點,目前主要圍繞粗粒度層面,跨語言細粒度情感分析需要進一步研究。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典籍英譯國外讀者網上評論觀點挖掘研究」負責人、大連外國語大學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5月12日第1923期 作者:祁瑞華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文心雕龍》海外英譯及其接受研究
    摘要:20世紀以來,對海外中國文學理論的譯介和接受的考察已日漸成為跨學科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在半個多世紀曆程中,通過中西學者共同的努力,中國傳統文論的海外譯介與接受取得了諸多實質性的進展。釐清《文心雕龍》的海外英譯譜系,以及藉助世界最大的聯機書目資料庫WorldCat,對五位《文心雕龍》的重要傳譯者進行考察,對他們的譯介與研究實踐以及效度問題作具體分析,可以為中國傳統文論「走出去」的路徑提供學理性反思與探索。
  • 著作等身身不朽 典籍英譯譯長存
    汪榕培是中國當代著名翻譯家、英語教育家、英語詞彙學家、翻譯理論家,在英語詞彙學、典籍英譯和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他提出「傳神達意」,構建了中國典籍翻譯理論體系;他開創中國典籍英譯研究和教學領域,培養弟子無數,影響國內外;他是中國文化典籍英譯大師,譯著等身;他博觀古今,傳揚文化,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背景下,以對道家經典、古典詩歌和古典戲劇的熱愛,孜孜不倦地進行中國典籍的英譯和中國文化的傳播
  •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優秀的譯作能更好地反映翻譯現狀,探討翻譯名家的《楚辭》英譯本,更加有助於理解翻譯現象,總結翻譯規律,最終提升為典籍英譯理論。從中國本土翻譯經驗出發,加強對《楚辭》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典籍進行「譯出翻譯」研究,探討典籍英譯本在異域文化語境中的翻譯策略以及實際效果,有助於概括出獨特的翻譯思想和翻譯理論,也有助於感悟與中國傳統詩學以及傳統譯論的互動關係。
  • 《論語》英譯海外傳播多元化策略
    在21世紀,為了中華文化更好更主動地走向世界,有必要對《論語》英譯進行多元策劃,進行海外多渠道傳播。 關鍵詞:《論語》;海外傳播;英譯 作者簡介:   1809年以來,《論語》的英譯本(包括全譯本和節譯本)有50餘種,在不同時期對英語世界的讀者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 譯論||典籍英譯中的「中國話語」研究 ——以賽珍珠《水滸傳》英譯為例
    此外,她利用出版宣傳、語境順應、著譯一體的中國話語傳播策略,使譯作在海外收到了良好的接受效果。賽譯水滸對當下典籍英譯對外傳播工作的啟示是:要利用各種傳播渠道和言說策略,凸顯中國話語特色,為中國典籍文化走向世界探索最佳的途徑和方式。
  • 汪榕培 | 我和中國典籍英譯
    我和中國典籍英譯汪榕培我和中國典籍英譯結緣是從1991年偶然開始的。那年春天,我碰巧去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附近的中國道教學會所在地白雲觀參觀,見到不少外國人,但觀內法物流通處只有中文版《道德經》出售,卻沒外文版的。我於是突發奇想:自己是不是能用英文翻譯《道德經》呢?
  • 《中文小說英譯研究》讀書心得
    近年來,中國文學「走出去」已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話題,研究成果頗豐,話題廣泛,但多數研究成果僅就某一話題或個案進行深入挖掘;對於讀者,特別是廣大碩博研究生而言,很難在短時間內把握文學對外譯介研究領域的全貌,更難以從中找到研究選題方向。《中文小說英譯研究》以163頁的短小篇幅勾勒出中文小說,特別是現當代小說英譯研究的脈絡。
  • 從中西翻譯史研究現狀看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方向
    今後,應藉助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充分挖掘史料,從實踐史、理論史和元翻譯史三個方面對中國典籍英譯史進行通史、國別史和專題史相結合的研究。 3、國內翻譯史研究現狀及其分析 國內的中國典籍英譯研究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逐漸引起國家和相關學者的重視,從國家戰略工程到典籍英譯方向研究生的培養,以及典籍英譯研討會的召開,我國的典籍英譯研究在翻譯實踐和理論探索方面成績蔚然。詳細內容參見本文作者其他論文,此處不再贅述。
  •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英國的漢學研究稍遲於法國,但在鴉片戰爭以後發展較快。牛津大學自1876年始設中國語文講座。12年後,劍橋大學亦設漢學講座。接下來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
  • 朱振武:《三國演義》的英譯比較與典籍外譯的策略探索
    羅慕士這種譯釋結合的翻譯手段,無疑為我們的典籍英譯提供了很好的譯介經驗。   四、借鑑成功譯介經驗,助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談起典籍外譯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問題,《三國演義》鄧譯本和羅譯本成功的譯介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研磨。
  • 「安樂哲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叢書」啟動,儒學應成為世界的資源
    安樂哲是享有國際盛譽的中西比較哲學大家,中譯出版社此次將他的中國哲學典籍英譯本結集,以中英雙語的形式在國內出版,旨在使其研究和翻譯成果為更多國內讀者所知,提升跨文化講述的能力。張高裡據悉,安樂哲的譯作注重還原中國文化特色及彰顯中國哲學之獨特性,被譽為「讓中國哲學講中國話」的翻譯,是中國哲學典籍海外英譯的代表。這套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譯叢全集書目包括《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中庸》、《孝經》、《孫臏兵法》、《淮南子·原道篇》等。
  • 譯可觀 譯可聽 譯可感
    崑曲是蘇州的文藝奇葩,亦是中國文化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崑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打開了世界認識中國的又一扇窗口。要讓中國典籍走向世界,在異域土壤中綻放東方之花,便離不開翻譯。中國崑劇要想「走出去」,先要「譯出去」。
  • 訪談|鄧志輝、郝令喆: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及傳播的挑戰與應對——《慎子》首版英譯者郝令喆訪談錄
    2018年年底,郝令喆博士受邀於中山大學講學期間,我與他就中國哲學典籍英譯在翻譯過程、出版與傳播中的典型困難與對策進行了討論與交流,期望從西方漢學研究者與譯者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闡述。訪談稿基於交流內容翻譯、整理而成,並經郝令喆博士過目審訂。關鍵詞:中國哲學典籍;英譯與傳播;典籍翻譯    非常感謝您接受我的訪問。
  • 中國典籍「誰來譯」
    然而,典籍外譯與接受歷史,以及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礙,再次凸顯了翻譯過程中「誰來譯」的問題。  對於中國譯者承擔典籍翻譯的問題,大多數西方學者持否定態度。英國漢學家葛瑞漢說:「……在翻譯上我們幾乎不能放手給中國人,因為按照一般規律,翻譯都是從外語譯成母語,而不是從母語譯成外語的,這一規律很少例外。」
  • 第六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大學舉行
    5月10日,第六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大學舉行,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唐聞生,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潘文國,中國典籍英譯研究會會長汪榕培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中國典籍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成果。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但是由於語言差異,它們並沒有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 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
  • 從時代價值看《詩經》英譯
    《詩經》的英譯已經有近400年的歷史,產生了八種全譯本。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理雅各譯本、韋利譯本以及龐德譯本。時代背景是文學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時代需求則是文學產生的動力,文學翻譯亦是如此,文學翻譯的選材受到時代需求的影響。上述三個譯本的產生緊跟詩學背景的轉變,順應時代的發展,得到了中外讀者的肯定,也對當今《詩經》的英譯產生一定的啟示意義。
  • 中國通俗文學的海外傳播——十九世紀英譯中國通俗文學資料的學術...
    在此背景下,全面搜集中國通俗文學英譯文獻,及時反思其學術價值,不僅是當務之急,更是突破研究瓶頸的關鍵。概而言之,這批資料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文獻保存、研究方法和研究格局三個方面。  在文獻保存方面,19世紀漢學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口通商之前,來華西士僻居粵、港、澳三地,對於東南地區的通俗文學格外熟稔。
  • 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
    原題: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作者/供圖為深入探討語言學在跨學科、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30多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及西安外國語大學100餘名師生參加此次研討會。此次會議的主題是「語言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與會學者圍繞我國語言學研究如何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如何實現中國語言學理論體系創新,為建設學術中國、思想中國作出應有貢獻展開研討。在會議主題之下,設立了6個議題。
  • 範祥濤:早期儒家典籍英語轉譯中的文化傳播研究
    傳教士在著述中編譯、改寫儒家典籍,使得中國文化出現變形。然而正是這些夾帶了儒家典籍編譯的寫作,使中國文化元素在西方得到了最早的傳播。漢學家Mungello(2013:98-99)指出,歐洲啟蒙思想家崇尚中國文化,耶穌會士研究和宣傳中國,前漢學家廣泛研究中國文化,大眾作家則淺近地研究中國,從中尋求對歐洲政治運動和思想運動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