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我偶然從iResearch外語學術科研平臺上了解到,4月份的「我來讀文獻」活動選取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王穎衝老師的新作《中文小說英譯研究》。該書主題與我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於是我毫不猶豫地報名參與了讀書打卡活動。通過閱讀此書,我受益匪淺,現將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與各位前輩和學友分享一二。
近年來,中國文學「走出去」已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話題,研究成果頗豐,話題廣泛,但多數研究成果僅就某一話題或個案進行深入挖掘;對於讀者,特別是廣大碩博研究生而言,很難在短時間內把握文學對外譯介研究領域的全貌,更難以從中找到研究選題方向。《中文小說英譯研究》以163頁的短小篇幅勾勒出中文小說,特別是現當代小說英譯研究的脈絡。全書共分五章,從梳理中國文學英譯研究概況開始,繼而從作家與作品、譯者、譯介過程、傳播與接受四個角度深入探究中文小說英譯問題,從微觀視角逐漸擴展到宏觀視角,從文本逐漸向社會文化輻射,體現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和社會學轉向趨勢。全書就如同一個坐標系,橫向以文本展開,涵蓋作者、譯者、作品;縱向圍繞「翻譯—接受」的過程展開,包括譯介過程和傳播接受。通過閱讀此書,我對中國文學外譯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有了宏觀的把握。
於我而言,本書出現了不少「新概念」,如達姆羅什的「反經典」、切斯特曼的「接受三維度」等,這些新概念拓寬了我的研究思路,使我在反思自己知識儲備不足的同時,有了新的研究靈感。「反經典」即「經典性不在於作品本身固有的特質而在於目標語文化的權威」。我將這一概念與與埃文-佐哈爾的「恆態/動態經典」概念進行對比,以開展國家機構對外譯介行為研究和「紅色經典」英譯研究。切斯特曼的「接受三維度」是指目標語讀者在反應(認知層面的感受)、反饋(將感知落在評論等行動上)及反響(更深遠的文化層面的影響,如翻譯規範、文化刻板印象的形成和變化等)這三方面的情況。反響決定著目標語讀者對源語文化的期待,卻常常被忽略。近來,網絡文學「走出去」使網絡文學接受度提升,恰好說明這些作品在這三個維度上均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這引發了我對於網絡文學「走出去」原因的深究,並以此作為研究方向。此外,還有「譯介流向」、「譯介渠道」等概念也值得深入思考,不一而足。
第五章「中國文學英譯的傳播與接受研究」是對我個人研究影響最大的部分。首先,就研究話題來說,本章探討的研究領域較其他四個研究領域來說發展相對滯後,缺乏研究深度,現象描述較多,深度剖析較少。這一方面是由於目標語讀者對中文小說英譯作品的反饋較少,且國外有關中國文學的研究大多出自比較文學和海外漢學;另一方面是由於翻譯研究長期以來聚焦於如何「忠實」地翻譯,缺乏對目標語讀者接受問題的關注,而接受問題不僅僅是由翻譯策略決定的,更是涉及社會文化多個領域的跨學科問題。我們都知道,文學外譯的過程和產品對國家形象具有建構作用,而在當前「講好中國故事」的大背景下,中國文學英譯作品的傳播與接受研究是極具現實意義的。本書引用杜博妮的讀者四分法,將讀者分為受過教育的年輕人,文學知識分子,漢學家、研究學者與海外華人以及大眾讀者四類,強調了根據區分的讀者類型採取不同譯介策略的重要性,而不是將傳播效果欠佳歸咎於翻譯策略。其次,科幻文學、網絡文學等通俗文學的興起,網際網路、新媒體帶來的閱讀模式變革提升了大眾讀者的價值,為中國文學的外譯帶來新的契機。最後,本書提到接受情況隨國際關係、文化交融等外部條件變化而變化,應將文化外譯置於更宏觀的背景之下。這啟發我不再局限於網絡文學的翻譯策略,而是把眼光投向網絡文學海外讀者群體特徵與接受方式、大眾讀者的價值以及社會文化因素在網絡文學「走出去」中的作用上去,從宏觀角度研究這一文化「走出去」的新現象。
本書每章都遵循著「引言—主體—研究發展趨勢與建議—小結」的結構。如此清晰的結構對剛剛踏入科研門檻的廣大碩博士研究生大有裨益,讀者可以通過閱讀「小結」部分加深對本章中要點的理解,理清思路,更好地發現問題。「研究發展趨勢與建議」為讀者提供了思考與研究的方向,例如對於《紅樓夢》、魯迅作品、莫言作品翻譯這些經典選題來說,本書在分析了研究現狀的同時,為讀者提供了使用語料庫研究方法的定量研究、多個案「群像」研究、一作多譯研究等研究突破口。同時,本書也提醒讀者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譯本個案研究必須要細讀文本,避免先入為主和以訛傳訛;研究方法的選擇要以研究需要為出發點;要提升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因此,除了本書的內容之外,本書的結構和寫作方法也值得碩博士研究生關注。
現在距離我第一次閱讀《中文小說英譯研究》已經過去了半年有餘,期間我又多次重讀,批註便籤不計其數。非常幸運能夠通過這個平臺了解到這本好書。此次將本書帶給我的一些思考落於紙上,雖不及學術論文般嚴謹,卻是我的真實心得,希望與各位同儕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