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小說英譯研究》讀書心得

2021-02-18 外語學術科研網

2019年3月,我偶然從iResearch外語學術科研平臺上了解到,4月份的「我來讀文獻」活動選取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王穎衝老師的新作《中文小說英譯研究》。該書主題與我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於是我毫不猶豫地報名參與了讀書打卡活動。通過閱讀此書,我受益匪淺,現將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與各位前輩和學友分享一二。

近年來,中國文學「走出去」已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話題,研究成果頗豐,話題廣泛,但多數研究成果僅就某一話題或個案進行深入挖掘;對於讀者,特別是廣大碩博研究生而言,很難在短時間內把握文學對外譯介研究領域的全貌,更難以從中找到研究選題方向。《中文小說英譯研究》以163頁的短小篇幅勾勒出中文小說,特別是現當代小說英譯研究的脈絡。全書共分五章,從梳理中國文學英譯研究概況開始,繼而從作家與作品、譯者、譯介過程、傳播與接受四個角度深入探究中文小說英譯問題,從微觀視角逐漸擴展到宏觀視角,從文本逐漸向社會文化輻射,體現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和社會學轉向趨勢。全書就如同一個坐標系,橫向以文本展開,涵蓋作者、譯者、作品;縱向圍繞「翻譯—接受」的過程展開,包括譯介過程和傳播接受。通過閱讀此書,我對中國文學外譯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有了宏觀的把握。

於我而言,本書出現了不少「新概念」,如達姆羅什的「反經典」、切斯特曼的「接受三維度」等,這些新概念拓寬了我的研究思路,使我在反思自己知識儲備不足的同時,有了新的研究靈感。「反經典」即「經典性不在於作品本身固有的特質而在於目標語文化的權威」。我將這一概念與與埃文-佐哈爾的「恆態/動態經典」概念進行對比,以開展國家機構對外譯介行為研究和「紅色經典」英譯研究。切斯特曼的「接受三維度」是指目標語讀者在反應(認知層面的感受)、反饋(將感知落在評論等行動上)及反響(更深遠的文化層面的影響,如翻譯規範、文化刻板印象的形成和變化等)這三方面的情況。反響決定著目標語讀者對源語文化的期待,卻常常被忽略。近來,網絡文學「走出去」使網絡文學接受度提升,恰好說明這些作品在這三個維度上均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這引發了我對於網絡文學「走出去」原因的深究,並以此作為研究方向。此外,還有「譯介流向」、「譯介渠道」等概念也值得深入思考,不一而足。

第五章「中國文學英譯的傳播與接受研究」是對我個人研究影響最大的部分。首先,就研究話題來說,本章探討的研究領域較其他四個研究領域來說發展相對滯後,缺乏研究深度,現象描述較多,深度剖析較少。這一方面是由於目標語讀者對中文小說英譯作品的反饋較少,且國外有關中國文學的研究大多出自比較文學和海外漢學;另一方面是由於翻譯研究長期以來聚焦於如何「忠實」地翻譯,缺乏對目標語讀者接受問題的關注,而接受問題不僅僅是由翻譯策略決定的,更是涉及社會文化多個領域的跨學科問題。我們都知道,文學外譯的過程和產品對國家形象具有建構作用,而在當前「講好中國故事」的大背景下,中國文學英譯作品的傳播與接受研究是極具現實意義的。本書引用杜博妮的讀者四分法,將讀者分為受過教育的年輕人,文學知識分子,漢學家、研究學者與海外華人以及大眾讀者四類,強調了根據區分的讀者類型採取不同譯介策略的重要性,而不是將傳播效果欠佳歸咎於翻譯策略。其次,科幻文學、網絡文學等通俗文學的興起,網際網路、新媒體帶來的閱讀模式變革提升了大眾讀者的價值,為中國文學的外譯帶來新的契機。最後,本書提到接受情況隨國際關係、文化交融等外部條件變化而變化,應將文化外譯置於更宏觀的背景之下。這啟發我不再局限於網絡文學的翻譯策略,而是把眼光投向網絡文學海外讀者群體特徵與接受方式、大眾讀者的價值以及社會文化因素在網絡文學「走出去」中的作用上去,從宏觀角度研究這一文化「走出去」的新現象。

本書每章都遵循著「引言—主體—研究發展趨勢與建議—小結」的結構。如此清晰的結構對剛剛踏入科研門檻的廣大碩博士研究生大有裨益,讀者可以通過閱讀「小結」部分加深對本章中要點的理解,理清思路,更好地發現問題。「研究發展趨勢與建議」為讀者提供了思考與研究的方向,例如對於《紅樓夢》、魯迅作品、莫言作品翻譯這些經典選題來說,本書在分析了研究現狀的同時,為讀者提供了使用語料庫研究方法的定量研究、多個案「群像」研究、一作多譯研究等研究突破口。同時,本書也提醒讀者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譯本個案研究必須要細讀文本,避免先入為主和以訛傳訛;研究方法的選擇要以研究需要為出發點;要提升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因此,除了本書的內容之外,本書的結構和寫作方法也值得碩博士研究生關注。

現在距離我第一次閱讀《中文小說英譯研究》已經過去了半年有餘,期間我又多次重讀,批註便籤不計其數。非常幸運能夠通過這個平臺了解到這本好書。此次將本書帶給我的一些思考落於紙上,雖不及學術論文般嚴謹,卻是我的真實心得,希望與各位同儕交流分享。

相關焦點

  • 王穎衝、王克非:洞見、不見與偏見——考察20世紀海外學術期刊對中文小說英譯的評論
    注釋[1] 世紀末譯介的部分小說到2000年後才出現書評,未統計在列。[2] Cze Ming-ting系George Kennedy的筆名。參考文獻[1] 戴逸. 序言 [A].現代小說早期英譯個案研究(1926-1952)——以全局策略為中心 [D]. 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1.[6] 王穎衝、王克非. 現當代中文小說譯入、譯出的考察與比較 [J]. 中國翻譯,2014(2):33-38.[7] Cameron, Meribeth E.
  • 王穎衝:中文小說譯介渠道探析
    現有研究對各類譯介類型的梳理和探索尚不充分,本文將分官方組織、學術引導、商業驅動和個人主持四個方面,描述和分析中文小說的英譯活動,以及各類譯介形式對翻譯選材和策略的影響。 引言二十世紀翻譯文學在英語文化中總體處於邊緣位置,中國文學的英譯也不例外,源語國家出版「入超」嚴重。
  • 談談英譯科技論文中文摘要的體會
    下面藍譯編譯就根據科技英語的特點,並結合曾就—些國外科技期刊論文的內容摘要所做的粗淺分析,談談英譯中文摘要的體會。一、詞彙。英語文摘中多使用行為抽象名詞或與動詞相應的名詞形式,有助於利用較少的語言表達更多的信息,使用緊湊的結構表達完整思想。而且,行為抽象名詞無須表達時態、人稱的特點,能使所述事實更顯客觀。
  • 「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其譯作與嚴復的「嚴譯名著」分庭抗禮,世稱「林譯小說」。今年是「林譯小說」問世121周年,草鷺文化聯合商務印書館特於6月推出《林譯小說精選十種》。1981年,商務印書館又有新版「林譯小說叢書」,編選其中十種,重新排印,大受讀書界歡迎。張治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代出版界對「林譯小說」有過多次精選結集,影響最大的還是商務印書館1981年的「林譯小說叢書」。那套書收林譯小說十種,共十一冊,多了一冊《林紓的翻譯》,收錄了鄭振鐸、錢鍾書、阿英和馬泰來四位的研究文章。
  • 中文店招英譯絕非易事
    中文店招英譯絕非易事 「淨臉聯盟」網頁上發布的有譯文錯誤的公示語圖片越來越多,其中的許多問題也日益發人深省。就這個中文「伊人依衣」店招來說,該名稱其實還是很有創意的,其英譯其實也是想表達這個意思,對照中英文,筆者揣摩該店招似乎是想強調,他們那裡銷售的是適合每一個靚麗女性的時尚服裝,以上分析是否正確,當然大家也可以一起來獻計獻策。
  • 學術觀點| 洪捷:文類視角下的武俠小說英譯研究
    其實,中國武俠小說的英譯節選早就出現在西方有關中國文學的期刊或文集裡,不過真正的武俠小說英語全譯本於1993年才出現,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雪山飛狐》英譯本,之後陸續有《鹿鼎記》英譯本、《書劍恩仇錄》英譯本和《蕭十一郎》英譯本。中國武俠小說歷史悠久,然而武俠小說翻譯還在起步摸索階段,武俠小說翻譯的研究呈現方興未艾的態勢。譯者和學者都面臨同一個問題——如何翻譯中國武俠小說?
  • 中文地址英譯原則
    中文地址的排列順序是由大到小,如:X國X省X市X區X路X號,而英文地址則剛好相反,是由小到大。如上例寫成英文就是:X號,X路,X區,X市,X省,X國。掌握了這個原則,翻譯起來就容易多了。請注意:翻譯人名、路名、街道名等,最好用拼音。
  • 臺報:芮效衛金瓶梅英譯版轟動西方漢學界
    好學而又好奇的芮效衛從中文老師和中國同學那裡知道中國古代有本「黃色小說」叫《金瓶梅》。有一天他跑到夫子廟附近的舊書店去逛,結果被他找到了善本《金瓶梅》,他欣喜若狂,一直保存到今天。芮陶庵雖為兩個兒子請了中文家教,但他們的中文程度還是不行,《金瓶梅》還是看不懂。芮氏兄弟的中文是後來在臺灣學好的。
  • 譯論||典籍英譯中的「中國話語」研究 ——以賽珍珠《水滸傳》英譯為例
    國內外對其文學創作的研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方興未艾,對其《水滸傳》英譯的研究也在新世紀取得了長足進步,主要集中於她的翻譯策略(如直譯、異化翻譯、陌生化翻譯、雜合化翻譯等)、譯者主體性、思維方式等,但鮮有賽譯水滸的「中國話語」研究。中國話語能夠傳播中國語言文學和文化特色,塑造中國國際形象,西方國家正是通過中國話語真正認識中國。
  • 楊憲益與魯迅著作英譯
    他在中譯英方面的成績是那麼大,幾乎掩蓋了他在其它方面,如學術隨筆、舊體詩、英譯中的成就。他把幾乎全部精力獻給了翻譯事業,曾有詩以「匠人」自嘲:「卅年辛勤真譯匠,半生漂泊假洋人。」  人們總說,楊先生性情淡泊,看得開,想得通。但既然常有打油詩自嘲而且嘲人,那就不會是一個完全徹底的「散淡的人」。
  • 秦嶺小說《女人和狐狸的一個上午》中方言的功能與英譯
    本文將依託「求真-務實」譯者行為連續統的評價標準,分析小說《女人》中天水方言的英譯情況,進而描述譯者再現原文方言過程中的行為特徵。筆者建議譯為「Such a woman !」以更加靠近原文內涵。(二)民俗類方言英譯小說中涉及民俗類方言共14處,其譯文的整體「求真度」高於「務實度」(見表3)。
  • 中文菜名英譯翻沒了文化?
    中文菜名英譯翻沒了文化?[ 2008-07-02 10:41 ]《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的出臺,引發議論紛紛。有人說統一、規範的菜名翻譯是奧運會期間城市形象提升的標誌,也有人說中國飲食的文化特色在這樣的翻譯中被「翻沒了」。這本由北京市外事辦公室和北京市旅遊局聯合編撰的小冊子給出了中國常見的2000多種菜品、主食、小吃、甜點名稱的英文翻譯,在奧運會前發放給包括所有119家奧運官方定點接待飯店在內的北京所有星級飯店和餐廳。
  • 2016年華語文學英譯:數量明顯增長,題材更趨廣泛
    與2015年的麥家一樣,這些作家的作品都是首次被譯成英語,許多譯者如Alex Woodend也是初次嘗試翻譯長篇中文作品,而且除了《杏燒紅》是2008年發表的以外,其餘四部的中文原版都是2014年在國內出版的。相比於學術界關注的譯本,英譯本出版社對偏流行文學的犯罪題材可謂是出手大膽且迅速。
  • 每日一句英譯英:Survival of the fittest
    每日一句英譯英:Survival of the fittestSurvival of the fittest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1) 遠離中文理解:因此,為了掌握英語,學習英語有一條「大忌」:遠離中文,儘量不要用中文學習和理解英語。至少在你耗費十年時間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此。不過,只有那些翻譯得非常非常經典的英譯漢範例不在此列。
  • 中國通俗文學的海外傳播——十九世紀英譯中國通俗文學資料的學術...
    在他們的努力下,以古典小說、戲曲為代表的中國通俗文學研究資料不斷得到鉤沉、整合,研究體系得以確立並不斷完善。  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研究對象大多以中文文獻為主,海外文獻尤其是以外文發表或出版的文獻極少得到關注。1807年,隨著第一位英國傳教士漢學家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華,中國通俗文學作品開始被大量譯介到英語世界。
  • 《文心雕龍》海外英譯及其接受研究
    釐清《文心雕龍》的海外英譯譜系,以及藉助世界最大的聯機書目資料庫WorldCat,對五位《文心雕龍》的重要傳譯者進行考察,對他們的譯介與研究實踐以及效度問題作具體分析,可以為中國傳統文論「走出去」的路徑提供學理性反思與探索。
  • 從中文書名的英譯談起(1)
    要抓住中文書名的核心內容,突出主題,吸引讀者 的注意力。 比如外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薛暮橋的專著《中國社 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一書的內容就是把中國的社會之義經濟作為一個整體課題來探討,有理論,有實例, 有數據,並非只講有問題的方面。英文書名定為 China's Socialist Economy省去了"問題研究",從而既醒目,又使該書享有其應有的權威性。
  • 每日一句英譯英:teamwork
    每日一句英譯英:teamworkteamwork是什麼意思?英語裡有幾個詞teamwork & team spirit,意思相近或相同,只是表達上注意用對。難道讀到這些英語我們只有「說」中文「團隊工作」「團結合作」的能力嗎作為英語口語來練習的話,英語是什麼?2) teamwork英譯英:1.
  • 原版英語英譯英高級閱讀:former U.S. President Jimmy Carter
    原版英語英譯英高級閱讀: former U.S. President Jimmy Carter Speaking in June 2019, former U.S.當有人的高級原版英語英譯漢閱讀還在為用中文學習和記憶下面的英語詞句「發愁」的時候,原版英語英譯英高級閱讀已經在這樣「閱讀」:一、高級原版英語英譯漢閱讀用英譯漢式閱讀,不論讀多少英語,中文始終都是學習語言、閱讀語言、理解語言、翻譯語言。
  • 關於《四世同堂》的英譯與回譯
    但第三部《饑荒》,解放後只在上海《小說》月刊連載了前二十段,即因故中止。「文革」中被抄家後,作者手稿丟失,此書遂成殘璧。1982年,馬小彌根據美國哈考特·布拉斯出版社1951年出的《四世同堂》節譯本《黃色風暴》(TheYellowStorm.英文題下還署了另一中文名「風吹草動」),回譯了該書最後的13段,補足了原來殘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