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益與魯迅著作英譯

2020-12-27 中國僑網

  文 / 黃喬生

    一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於去年11月23日以95歲高齡辭世。

  楊先生以中譯英聞名於世。他在中譯英方面的成績是那麼大,幾乎掩蓋了他在其它方面,如學術隨筆、舊體詩、英譯中的成就。他把幾乎全部精力獻給了翻譯事業,曾有詩以「匠人」自嘲:「卅年辛勤真譯匠,半生漂泊假洋人。」

  人們總說,楊先生性情淡泊,看得開,想得通。但既然常有打油詩自嘲而且嘲人,那就不會是一個完全徹底的「散淡的人」。

  我最早得到楊先生去世的消息,並非從他的外甥女發來的簡訊,而是從現在澳大利亞任教的美國學者寇志明?穴Jon Von Kowallis?雪先生發來的電子郵件。他寫道:「我們的朋友,大學者、翻譯家楊憲益去世了。」隨信發來楊先生的女兒擬的英文電子訃告,大意說:楊先生長期患淋巴癌,臨終幾天已無法正常呼吸,又患肺部感染。住院治療數周,喉部腫瘤終於不能控制。

  我有好久沒有去拜訪楊先生了。去年4月,我的一個同學從南京來北京,約我一起去楊先生家,但因為那天有事去得晚了,到後海時,他已經告辭出來。據他說,楊先生身體還可以,只是顯得衰老。

  如今回想起來,楊先生去世前一段時間,好像有一種感應似的,我時常聽到、看到和議論到關於他的事情。英國那位也以翻譯《紅樓夢》聞名的大衛.霍克斯?穴David Hawks?雪去世,還是稍早時候的事。不久前,中國翻譯協會授予楊先生「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時,寇志明先生也寫來郵件,為之歡呼,說這是中國翻譯界對楊憲益一生貢獻的肯定,可謂實至名歸。他只是抱怨這獎項頒發得晚了點。現在看來,還不算太晚,楊先生在告別人世時多一份欣慰。頒獎儀式上有這樣的評價:楊憲益先生學貫中西,為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翻譯的中國文學作品,從先秦文學到現當代文學,跨度之大、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影響之深,中國翻譯界無人企及。特別是他與夫人戴乃迭合譯的《紅樓夢》英文本,已成為最受中外學者和讀者認可和推崇的經典譯作。同時他把阿里斯託芬、荷馬、蕭伯納等歐洲古今文學家的名著譯成中文。

  還有一件小事也不妨一提。10月份,我正在編輯英文版的《魯迅畫傳》(Pictorial Biography of Lu Xun),遇到幾段魯迅文章原文要翻譯成英文,自然想到楊先生的譯文可以引用。當時想打個電話徵得他同意,可是轉念一想,他身體不好,不該用這樣的瑣事打擾他。而且他向來對自己的譯文被人使用毫不在乎,一定不會怪罪我的。遂以序言中的一句「衷心感謝」敷衍過去了。

  11月29日是遺體告別的日子。我那幾天頭暈得厲害,沒能前往,甚至連計劃要寫的唁電也沒能完成。無論是從魯迅博物館還是從個人的角度,我是都應該寫幾句悼念的話的。隨後,是為籌備和召開「胡風與魯迅精神傳統」學術會議奔忙,緊接著去澳大利亞參加學術會議。而在出發去雪梨前,隨手翻翻積久的報紙,看到有關楊先生逝世的報導,卻更使我難過了。僅看我手頭的《中華讀書報》和《文匯讀書周報》,都在頭版刊登了消息,篇幅也不算少。但我看了卻很不滿意,為什麼呢?就挑《中華讀書報》來說,是這樣寫的。

  本報訊:我國著名翻譯家、《紅樓夢》英譯本作者、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楊憲益11月23日在北京煤炭總醫院逝世,享年95歲。

  楊憲益1915年生於天津。1934年天津英國教會學校新學書院畢業後到牛津大學莫頓學院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古法國文學及英國文學。1940年回國任重慶大學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貴州貴陽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華大學教授,1943年後在重慶北碚及南京任編譯館編纂。

  自1953年起,楊憲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譯專家,與夫人戴乃迭翻譯了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選》、《儒林外史》、《老殘遊記》及《離騷》、《資治通鑑》、《長生殿》、《牡丹亭》、《唐宋詩歌文選》等經典作品。

  上世紀60年代初,楊憲益、戴乃迭夫婦開始翻譯《紅樓夢》,最終於1974年完成並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該三卷本《紅樓夢》在國外皆獲好評,有著廣泛影響,與英國兩位漢學家合譯的五卷本?穴譯名《石頭記》?雪,被譽為西方世界最認可的《紅樓夢》英譯本。1993年,楊憲益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1982年,楊憲益發起並主持了旨在彌補西方對中國文學了解的空白「熊貓叢書」系列,重新打開了中國文學對外溝通窗口。這套叢書裡,既有《詩經》、《聊齋志異》、《西遊記》、《三國演義》、《鏡花緣》等中國古典文學經典,也收錄了《芙蓉鎮》、《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從文、孫犁、新鳳霞、王蒙等人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

  我仔細看了兩遍,竟然沒有找到魯迅和《魯迅選集》的名目。這很使我納悶。

  作為魯迅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又同他有過一些交往,我想,我應該說幾句話。

  二

  楊憲益先生對魯迅的作品很熟悉,對魯迅研究也很關心。我拜訪他次數不多,而且也很少專程為魯迅著作的翻譯或研究而去,但我們每次總要談到有關魯迅的話題。他對我說,他認識好幾位魯迅博物館的同志,還曾有同志拿來英文稿件請他審定。80年代,我們見面時,他還能叫得上有幾位研究人員的名字。90年代初,有一次,他很嚴肅地問我,《魯迅研究月刊》是否已經停刊,聽起來好像他已經看不到這刊物,或者聽到社會上有關刊物難以維持的傳言。我很覺詫異,因為我印象中,月刊編輯部是一向將雜誌贈送給他的。我對他說,我會轉告同事,繼續寄贈的。但他連連說:「不必了,不要寄了。我也不看了。

  楊先生和夫人戴乃迭對魯迅作品的海外推介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們翻譯的四卷本《魯迅選集》為他們帶來的國際聲譽,不比翻譯《紅樓夢》小。隨手翻閱英語世界魯迅及現代中國文學研究著作,常見引用他們的譯文。我曾翻譯過幾篇英美學者的論文,可以證明此言不虛。

  90年代後期,楊先生身體漸漸衰弱,加之老伴去世,生活孤寂,心情也不愉快。但我每次去,他總是很熱情,用玻璃杯倒上酒,也沒有菜,連普通的花生米也沒有,有時候是看起來頗為高檔的洋酒,有時候則是普通的二鍋頭。大約不是看人下酒,而是遇到什么喝什麼吧。我沒有酒量,無論什麼酒,喝一兩口就不勝其暈。開始分配過量,造成浪費;後來預先敬謝不敏,總是淺嘗輒止。他從外文局專家樓搬到友誼賓館,又搬到西四環,最後定居在後海一條胡同,與女兒女婿住在一起。後海那個小院子他住了多年,我去過幾次。有兩三次是陪同美國的魯迅研究學者寇志明先生去的。那時,他似乎顯得頹唐,好像對一切都無所謂了。有一次,我找話頭,問他最近讀什麼書,他答道:「我已經不讀書了。」更有一次,我問他:「最近在做什麼?」回答是:「什麼也不做,等死。」話裡當然含有開玩笑的成份,不過仍使我不禁聯想起魯迅早年的齋號「俟堂」(待死堂)。

  我想起,在為他拍攝的紀錄片的結尾,當採訪者問他,他的夫人戴乃迭的骨灰是如何安排的?楊先生一邊抽菸,一邊慢慢說:「都扔了。」「為什麼不留著?」他指著菸灰缸,反問道:「留著幹什麼?還不是和這菸灰一樣。」真的像是什麼都看開和想通了。但我還是疑惑:這是不是「哀莫大於心死」的狀態。

 [1] [2] [3] [下一頁]

相關焦點

  • 楊憲益與魯迅著作英譯:很熟悉也很關心
    楊憲益與魯迅著作英譯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於2009年11月23日以95歲高齡辭世。無論是從魯迅博物館還是從個人的角度,我是都應該寫幾句悼念的話的。   然而由於身體和事務上的原因,竟一直拖延下來,沒有一點兒表示。
  • 錢鍾書和楊憲益:現代中國譯壇的雙子星座
    在歐陽採薇寓所裡,老人經常謙恭地對我說:「你們外文出版社,有錢鍾書先生英譯毛澤東選集和毛澤東詩詞,有楊憲益先生英譯中國古典文學和魯迅的著作,都是無與倫比的英譯巨作,鍾書和憲益均是昔年吳宓慧眼賞識的大學問家。給你們外文出版社當英譯責任不輕啊,不能對不起錢鍾書和楊憲益為外文出版社樹立的高標準英譯著作啊。」
  • 楊憲益:翻譯「整個中國」的人
    楊憲益【楊憲益譯著】中譯英《老殘遊記《魯迅選集(1—4卷)》,魯迅著,與戴乃迭合譯,1956,人文出版社。《宋明平話選》 ,[明]馮夢龍、凌濛初編著,與戴乃迭合譯,1956,外文出版社。《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與戴乃迭合譯,1957,人文出版社。
  • 譯者的自信——評《楊憲益翻譯研究》
    然而,明末以來的中國文學經典外譯與接受歷史,以及近年來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礙與困難,使得中國文學「誰來譯」的問題再次凸顯。  《楊憲益翻譯研究》(辛紅娟教授等著,南京大學出版社)一書,正是對上述時代命題的學術梳理與回顧。全書凡31.2萬字,在海內外學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中國文學外譯巨擘楊憲益一生的翻譯實踐活動,較全面地呈現出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翻譯影響圖譜。
  • 《楊憲益中譯作品集》首度集結全面上市
    今年恰逢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1915-2009)逝世10周年,記者獲悉,《楊憲益中譯作品集》(全五卷)將由北京世紀文景公司首度集結出版,繼4月上市的《奧德修紀》《鳥·兇宅·牧歌》《地心遊記》之後,餘下兩卷《羅蘭之歌·近代英國詩鈔》與《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賣花女》也在7月與讀者朋友們見面。
  • 翻譯家楊憲益:用文字溫潤世界
    今年是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去世十周年。近日,世紀文景集結楊憲益生前完整的中譯作品而成的《楊憲益中譯作品全集》(全五卷),也得以與世人見面,這些作品讓諸多讀者重溫楊憲益文字的溫潤與美妙。  《楊憲益中譯作品全集》集合了楊憲益生前翻譯的《奧德修紀》、《鳥》、《兇宅》、《牧歌》、《羅蘭之歌》、《近代英國詩鈔》、《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賣花女》、《地心遊記》等九部世界名著,語言、時間與體裁都跨度極大,這也折射出楊憲益包攬古今、學貫中西的文學素養。其中,《兇宅》、《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等作品更是楊憲益先生的珍稀譯本。
  • 楊憲益、戴乃迭的譯者慣習比較探析
    事實上,這種「偏見與不見」很大程度上也存在於楊、戴合譯本研究中,例如,王穎衝的專著中有一小節,題為「楊憲益和戴乃迭英譯研究」,而實際上作者重點關注的是楊憲益,很少提及戴乃迭(王穎衝,2018:77—84)。 另經查中國知網發現,目前從社會學視角研究譯者楊憲益、戴乃迭的文獻還很少。
  • 紅樓夢英譯者楊憲益曾因譯離騷獲周恩來賞識
    24歲譯《離騷》驚動周恩來昨天下午,居住南京的楊憲益先生的小妹楊苡女士對本報記者介紹說,楊憲益患的是頸淋巴癌,不久前曾治療過,這次又復發,但已經晚了。楊憲益從幼年起就不是一個用功讀書的人,在留學英國牛津時,幹盡調皮搗蛋的事,但他的文採和聰慧在牛津卻有口皆碑。出於好玩,他一口氣把《離騷》翻譯了出來,譯作充滿了嘲諷與誇張。
  • 楊憲益24歲譯《離騷》一氣呵成 驚動周恩來(圖)
    《紅樓夢》英譯者去世,享年九十五歲  楊憲益譯《離騷》驚動周恩來  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文化史學者和詩人楊憲益先生,昨天早晨6點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五歲。  24歲譯《離騷》驚動周恩來  昨天下午,居住南京的楊憲益先生的小妹楊苡女士對本報記者介紹說,楊憲益患的是頸淋巴癌,不久前曾治療過,這次又復發,但已經晚了。  楊憲益從幼年起就不是一個用功讀書的人,在留學英國牛津時,幹盡調皮搗蛋的事,但他的文採和聰慧在牛津卻有口皆碑。
  • 楊憲益:大翻譯家和他的時代
    當我們多少了解了一些譯者的命運時,就更不該妄加評判  文/康慨  11月23日,95歲的楊憲益病故於北京;此前的7月31日,86歲的大衛·霍克思(David Hawkes)在牛津去世。短短五個月內,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紅樓夢》英譯者先後亡故。
  • 中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逝世 曾英譯《紅樓夢》
    中國日報網消息:中國著名翻譯家、《紅樓夢》英譯本作者、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楊憲益23日在北京煤炭總醫院逝世,享年95歲。楊憲益1915年生於天津。1934年天津英國教會學校新學書院畢業後到牛津大學莫頓學院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古法國文學及英國文學。1940年回國任重慶大學副教授。
  • 專訪|翻譯家胡志揮憶楊憲益:去他們家,帶瓶酒就可以聊天了
    楊憲益是我國首屈一指的翻譯家,被譽為「翻譯了整個中國」。他不僅中譯作品頗豐,而且在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學方面居功甚偉。楊憲益與夫人戴乃迭共同獻身翻譯事業半個世紀,從《紅樓夢》《離騷》《儒林外史》《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到魯迅、巴金、沈從文,讓西方人讀懂了紅樓舊夢、魏晉風骨,讀懂了中國文化。
  • 楊憲益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一生追求信達雅(圖)
    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郭曉勇,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為楊憲益先生頒發了榮譽證書,並宣讀了中國翻譯協會《關於授予楊憲益先生「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的決定》。  郭曉勇在頒獎儀式上表示,楊憲益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在國內外翻譯界和文化界享有較高的影響力和崇高威望。
  • 家人透露《紅樓夢》英譯者楊憲益生平奇事(組圖)
    11月23日,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這是2006年10月拍攝的楊憲益的照片。新華社發    這是楊憲益與妻子戴乃迭年輕時的合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楊憲益小傳  1915年1月10日,楊憲益出生於天津花園街8號的大公館內。
  • 楊憲益先生笑談翻譯《紅樓夢》始末
    四十年代,好像有過一個計劃,要做一點古典的英譯,那個時候還有可能,還有像葉公超、孫大雨、羅念生等一批人在,古文根底不錯,英文又好。現在,要麼走了,要麼譯不動了。作為國立編譯館最後一位館長,他的話不是隨意說的。不過,對我們先從過往的譯本中擇善本推出卻是很贊同,並表示他的譯本盡可拿來用,如需授權只需寫一個東西給他籤字就行。
  • 語文考編素材人物:譯壇雙壁"楊憲益":愛國+不羈+傳播
    愛國什麼人:楊憲益是中國著名的翻譯家和學者。什麼事:他出身名門,就讀名校,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牛津大學。1937年,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那時楊憲益尚未畢業,他以中國學生會主席的身份帶頭宣傳抗日思想,四處發表演說,痛陳日軍在我國的暴行。畢業之後,哈佛大學和西南聯大同時向他發出聘書,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毅然決然地踏上歸國的路。什麼點:楊憲益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翻譯事業中,專門從事將中國經典翻譯成英文的工作。他一生勤勉,譯作無數。晚年時他更是慷慨地將自己收藏的數百件書畫文物盡數捐給國家,愛國之心令人嘆服。
  • 楊憲益與戴乃迭:譯者的擔當
    寧波大學辛紅娟教授等人的著作《楊憲益翻譯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典型的答卷。2019年是楊憲益先生辭世10周年,也是戴乃迭誕辰100周年。該書不僅從翻譯學的角度系統呈現了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翻譯實踐及翻譯思想,而且從國家和社會變遷的宏觀語境揭示了譯者的人生道路與政治抉擇。閱讀楊憲益、戴乃迭壯闊的翻譯人生,我們看到的是老一輩翻譯家作為知識分子、文化傳播者以及愛國者的深厚擔當。
  • 翻譯界泰鬥楊憲益辭世:他們創造了翻譯史上的奇蹟
    楊憲益從幼年起就不是一個用功讀書的人,在留學英國牛津時,幹盡調皮搗蛋的事,但他的文採和聰慧在牛津卻有口皆碑。出於好玩,他一口氣把《離騷》翻譯了出來,譯作充滿了嘲諷與誇張。這一年,他24歲。「我始終認為《離騷》的真正作者不是屈原,而是比他晚幾個世紀的漢代淮南王劉安。」他認為,既然原作都是贗品,譯作就更可以天馬行空了。1953年,楊憲益跟一群科學家、藝術家一起接受毛主席接見。
  • 楊憲益逝世十周年:我不是翻譯家,只是翻譯匠
    楊憲益,是被譽為「翻譯了整個中國」的人。他先後在國立編譯館和外文局工作,英譯《史記》《紅樓夢》《魯迅選集》,中譯《奧德修紀》《牧歌》《羅蘭之歌》,為東西文化交流貢獻了累累碩果。今年適逢楊憲益逝世十周年,文景首次將楊先生的中譯作品集結出版了《楊憲益中譯作品集》,並在夏至夜邀請李輝、趙蘅、戴濰娜,共話楊先生的翻譯成就,共憶名家風採。楊憲益先生與妻子戴乃迭互相欣賞、彼此支持的堅貞愛情和兩人所過的智性、審美的生活,老一代知識分子所具備的風骨和擔當,在浮躁的今日尤為可貴。
  • 從《楊憲益翻譯研究》說起 譯者的擔當
    寧波大學辛紅娟教授等人的著作《楊憲益翻譯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典型的答卷。2019年是楊憲益先生辭世10周年,也是戴乃迭誕辰100周年。該書不僅從翻譯學的角度系統呈現了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翻譯實踐及翻譯思想,而且從國家和社會變遷的宏觀語境揭示了譯者的人生道路與政治抉擇。閱讀楊憲益、戴乃迭壯闊的翻譯人生,我們看到的是老一輩翻譯家作為知識分子、文化傳播者以及愛國者的深厚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