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透露《紅樓夢》英譯者楊憲益生平奇事(組圖)

2020-12-17 搜狐網

  11月23日,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這是2006年10月拍攝的楊憲益的照片。新華社發  

  這是楊憲益與妻子戴乃迭年輕時的合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楊憲益小傳

  1915年1月10日,楊憲益出生於天津花園街8號的大公館內。其父楊毓璋曾經留日,並當過天津中國銀行行長。1928年,楊憲益進入英國教會學校新學書院學習,1934年到英國牛津大學莫頓學院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認識了後來與他相依相伴數十年的妻子———英國傳教士的女兒戴乃迭。1940年楊憲益夫婦回國。

  解放後,楊憲益調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譯專家,曾與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譯了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選》、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紅樓夢》等,均先後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這些譯本在國外都獲得好評,並有廣泛影響。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對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從先秦散文到現當代作品,楊憲益夫婦聯袂翻譯了共百餘種作品近千萬字,這在中外文學史上都極為罕見。楊憲益著有自傳《漏船載酒憶當年》,中文本於2001年出版。

  前天早上6時,曾把《紅樓夢》等百餘部中國著作翻譯成英文的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在北京煤炭總醫院因淋巴癌去世,享年95歲。昨天下午,楊老的外甥女趙蘅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透露追悼會將於11月29日上午10點在八寶山舉行。

  趙蘅透露,楊老的家人希望楊老的後事一切從簡。家人則會用最簡單的送輓聯、送花圈的形式紀念他。而楊老的追悼會將由外文局主持。「但是我們不希望那種特別官方的告別儀式。」

  據趙蘅介紹,今年10月10日,楊老因為淋巴癌晚期,進入北京煤炭總醫院,接受離子植入術進行治療。手術成功,家人以為很快能夠出院。但隨後,楊憲益先生因為呼吸道水腫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8日還發高燒。「雖然明知道這病好不了,但是我們希望能延長他的壽命。他自己很想在明年1月10日過生日,我們也認為沒問題,沒想到他沒等到這一天。昨日清晨6時他安靜去世,連遺言也沒有一句。趙蘅說。

  楊老去世時,他的小女兒和趙蘅陪在他身邊。大女兒名叫楊嫈(音「瑩」),已經定居美國多年。她在美國教中文,在這方面也算是繼承了父母的一些傳統。她早年離異,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趙蘅說:「在舅舅最後一次住院前兩個星期,她回來過,還說等到她父親96歲生日時帶著兩個孩子一起過來。誰知道,舅舅就這樣走了。她請假特別不容易,這次應該回不來了。」

  楊老好煙好酒,也愛交朋友。作家李輝跟他私交甚好。李輝說:「他走了,對於中國的翻譯界是一個遺憾。」據朋友們說,楊憲益晚年雖然在朋友的陪伴下也很快樂,但是自從夫人走了之後心情一直不太好,常常一個人喝悶酒。楊憲益是一個性情散淡而豁達的人,像這樣的士人已經很難找到了。  

最天才的譯者從《離騷》開始,翻譯「整個中國」

  楊憲益只用了5個月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就通過牛津入學考試。24歲時,他一口氣把《離騷》按照英國18世紀的英雄雙行體的格式翻譯了出來。之後的成就更不必說。楊憲益是把《史記》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譯的《魯迅選集》是外國的高校教學研究通常採用的藍本;與夫人合作翻譯的三卷本《紅樓夢》,和英國兩位漢學家合譯的五卷本(譯名《石頭記》)一併,成為西方世界最認可的《紅樓夢》譯本……他還翻譯了《離騷》、《資治通鑑》、《長生殿》、《牡丹亭》、《宋元話本選》、《唐宋詩歌文選》、《魏晉南北朝小說選》、《老殘遊記》、《儒林外史》等經典作品。1982年,楊憲益發起並主持了旨在彌補西方對中國文學了解的空白「熊貓叢書」系列,重新打開了中國文學對外溝通窗口。這套叢書裡,既有《詩經》、《聊齋志異》、《西遊記》、《三國演義》、《鏡花緣》等中國古典文學經典,也收錄了《芙蓉鎮》、《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從文、孫犁、新鳳霞、王蒙等人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

  今年9月,中國翻譯家協會授予楊憲益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該獎項於2006年設立,是表彰翻譯家個人的最高榮譽獎項。楊憲益是繼季羨林後獲得該獎項的第二位翻譯家。有人說他「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  

最深刻的愛戀為了英國女友,放棄法國文學

  楊憲益的妻子戴乃迭出生於中國,是一位英國傳教士的女兒。自結識楊憲益後,戴乃迭毅然放棄了法國文學專業,改學中國文學,成為牛津大學第一位獲得中國文學榮譽學位的畢業生。楊憲益也放棄了法國文學專業,改學英國文學。這種互補為兩位異國青年日後在翻譯界(中譯英)造就輝煌奠定了基石。

  楊憲益晚年回憶說,他愛戴乃迭,除了為她驚人的美麗所吸引外,還發現她有一顆質樸的心。她清新脫俗,沒有英國上流社會女孩常有的虛榮與勢利,這一素質在「中國上層的小姐們之中也很少見」。趙蘅透露,楊憲益此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在中國古典文學和歷史學方面有更深的探索。「他少時立志,想的就是做一名學者,沒想成為翻譯家。但因為舅母喜歡翻譯,他也不做它想,夫婦倆雙宿雙飛地翻譯了一輩子。」

  晚年戴乃迭受困於老年痴呆症,但楊憲益與她寸步不離。「舅母在醫院時,每天都要看見楊憲益。」戴乃迭去世後,楊憲益一直很遺憾「自己沒能和她一起走」,作悼亡詩云:「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結髮糟糠貧賤慣,陷身囹圄死生輕。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歸我負卿。天若有情天亦老,從來銀漢隔雙星。」  

最痛苦的往事受到自己牽連,兒子點火自焚

  早在楊戴兩人結婚之前,雙方的母親就對這門婚事十分擔憂。戴乃迭的母親塞琳娜更是激烈反對,她甚至對女兒說:如果你們結婚,你們的婚姻持續不了4年,而你們將來的孩子會自殺而死。

  但是戴乃迭不管。她陪著楊憲益,為中國翻譯事業奉獻了畢生的心血,也陪著中國丈夫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後的所有「政治風雲」。在「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裡,一對異國夫妻的生活可想而知。楊憲益最疼愛的也是唯一的兒子楊燁,就是因為「文革」中受到父親的牽連,逐漸精神分裂。即便被送至英國姨媽家「改變一個環境」,兒子還是不堪歲月傷害,38歲時在姨媽家用汽油點火自焚。

  趙蘅告訴記者,楊憲益總是隱忍的,但兒子去世後,他流過淚。「他和舅母在家,老來喪子,不甚其哀,對著彼此唱起了英文歌,唱著唱著,舅舅就哭了。」  

最親近的晚輩與小女兒同住,為外甥女校對

  楊老的二女兒叫楊熾,在北京定居。趙蘅透露:「舅母去世後,小女兒怕父親一個人住在外文局那邊不安全,徵得父親同意後她把父親接到了家裡。她早年去美國讀過書,丈夫是美國人,現在有兩個兒子。此前和丈夫開了個信息服務公司,如今退休了,準備開家餐飲公司。」

  在楊老病逝前夕,趙蘅也一直在他身邊照顧。她說舅舅對她影響很大。「我早年學畫,來到北京,在舅舅家住了一段時間。後來在北京定居後,更是經常去他那裡。我現在一是寫作,二是畫畫,舅舅對我很鼓勵,我的新書和新作都是他來校對的,他從來不責備我,是我的導師,給我父親般的溫暖。我覺得我對他的照顧都是應該的。」  

最大膽的舉動與小女兒同住,為外甥女校對

  敢給毛主席敬酒的作家,大概只有楊憲益了。「文革」前,毛主席設宴邀請一些作家。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和董必武副主席坐同一張小桌子,作家們及其他人士分坐幾席。開宴後,才喝下幾杯酒,楊憲益便問旁邊的陝西作家杜鵬程:「咱倆一起到毛主席桌前向他敬酒,好不好?」杜鵬程立即同意。楊杜二人就向毛主席走過去了。毛主席稍稍有點吃驚,在此之前,還沒有坐在別桌的客人有勇氣向毛主席敬酒。見此情景,周總理立刻端起酒杯站起身來說:「現今毛主席不喝酒,我來陪兩位喝一杯。」毛主席面帶微笑向兩位作家點了點頭。

  趙蘅告訴記者,楊憲益早年曾被要求和錢鍾書、葉君健等一起翻譯「毛選」,他婉言謝絕了。他把精力投向了《紅樓夢》的翻譯工作。「入獄前,他已經翻了一半了。」1966年,「文革」席捲全國,1968年,楊憲益和戴乃迭入獄。楊憲益翻譯一本中國古代文學簡史,中文作者效法蘇聯的《聯共黨史》,在文學史每一章結尾都整篇整段地引用毛主席的話。楊憲益認為這種寫法不符合國外讀者需要,在徵得編輯同意後把語錄刪掉了。(駐京記者/陳祥蕉實習生/馮存健) (來源:南方日報)

相關焦點

  • 古典名著譯者楊憲益去世 將《紅樓夢》譯成英文
    古典名著譯者楊憲益病逝   與夫人戴乃迭合作,將《紅樓夢》等百餘種中國文學名著譯成英文;享年94歲   出生於1915年的著名文化史學者、外國文學研究專家、翻譯家、詩人楊憲益昨天早上6點  一生幽默 看淡生死  楊憲益的外甥女趙蘅告訴本報記者,楊憲益患有癌症,兩次實施「離子注入術」自己都送他去醫院且陪伴在旁。這一次,楊憲益因淋巴癌於10月10日住進煤炭總醫院,這家醫院有一種離子注入術,這種療法不開刀,只打針。本來,離子注入術做得很成功,家人、親屬以為很快就能出院。沒想到後來病情惡化,他不能說話了,吃東西、呼吸都有問題。
  • 譯者的自信——評《楊憲益翻譯研究》
    《楊憲益翻譯研究》(辛紅娟教授等著,南京大學出版社)一書,正是對上述時代命題的學術梳理與回顧。全書凡31.2萬字,在海內外學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中國文學外譯巨擘楊憲益一生的翻譯實踐活動,較全面地呈現出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翻譯影響圖譜。該著以楊憲益畢生的文化翻譯壯舉及其秉持並體現在文本深處的愛國情懷為基調,聚焦楊憲益夫婦在中國文學、文化外譯大業中彰顯的譯者自信。
  • 楊憲益、戴乃迭的譯者慣習比較探析
    事實上,這種「偏見與不見」很大程度上也存在於楊、戴合譯本研究中,例如,王穎衝的專著中有一小節,題為「楊憲益和戴乃迭英譯研究」,而實際上作者重點關注的是楊憲益,很少提及戴乃迭(王穎衝,2018:77—84)。 另經查中國知網發現,目前從社會學視角研究譯者楊憲益、戴乃迭的文獻還很少。
  • 楊憲益與戴乃迭:譯者的擔當
    新時代的譯者應該如何履行這種歷史使命?寧波大學辛紅娟教授等人的著作《楊憲益翻譯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典型的答卷。2019年是楊憲益先生辭世10周年,也是戴乃迭誕辰100周年。該書不僅從翻譯學的角度系統呈現了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翻譯實踐及翻譯思想,而且從國家和社會變遷的宏觀語境揭示了譯者的人生道路與政治抉擇。
  • 從《楊憲益翻譯研究》說起 譯者的擔當
    原標題:譯者的擔當   楊憲益翻譯的《紅樓夢》(漢英對照版) 圖片選自《逝者如斯:楊憲益畫傳》 新時代的譯者應該如何履行這種歷史使命?寧波大學辛紅娟教授等人的著作《楊憲益翻譯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典型的答卷。2019年是楊憲益先生辭世10周年,也是戴乃迭誕辰100周年。該書不僅從翻譯學的角度系統呈現了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翻譯實踐及翻譯思想,而且從國家和社會變遷的宏觀語境揭示了譯者的人生道路與政治抉擇。
  • 反覆修訂、重組底本、窮畢生之力,《紅樓夢》外文版譯者有多拼?
    此外,《紅樓夢》還被譯入了滿文、藏文、錫伯文、蒙文、維吾爾族文、哈薩克文、彝文和朝鮮文等八種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李晶指出,外語版《紅樓夢》裡,有節譯本、摘譯本和全譯本,以全譯本最為重要。在全譯本裡影響力最大的,又分別為朝鮮文版、日文版、法文版和英文版。日本譯者對譯事最為用功在各國譯者裡,日本譯者對待《紅樓夢》的翻譯最為兢兢業業。
  • 紅樓夢英譯本作者翻譯家楊憲益逝世享年95歲
    楊憲益先生近影 資料圖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璩靜) 中國著名翻譯家、《紅樓夢》英譯本作者、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楊憲益23日在北京煤炭總醫院逝世,享年自1953年起,楊憲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譯專家,與夫人戴乃迭翻譯了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選》《儒林外史》《老殘遊記》及《離騷》《資治通鑑》《長生殿》《牡丹亭》《唐宋詩歌文選》等經典作品。上世紀60年代初,楊憲益戴乃迭夫婦開始翻譯《紅樓夢》,最終於1974年完成並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 中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逝世 曾英譯《紅樓夢》
    中國日報網消息:中國著名翻譯家、《紅樓夢》英譯本作者、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楊憲益23日在北京煤炭總醫院逝世,享年95歲。楊憲益1915年生於天津。1934年天津英國教會學校新學書院畢業後到牛津大學莫頓學院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古法國文學及英國文學。1940年回國任重慶大學副教授。
  • 楊憲益:大翻譯家和他的時代
    當我們多少了解了一些譯者的命運時,就更不該妄加評判  文/康慨  11月23日,95歲的楊憲益病故於北京;此前的7月31日,86歲的大衛·霍克思(David Hawkes)在牛津去世。短短五個月內,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紅樓夢》英譯者先後亡故。
  • 楊憲益先生笑談翻譯《紅樓夢》始末
    楊老聽我談了我們在做的漢英對照叢書,覺得當然很好,但譯者是個難點。四十年代,好像有過一個計劃,要做一點古典的英譯,那個時候還有可能,還有像葉公超、孫大雨、羅念生等一批人在,古文根底不錯,英文又好。現在,要麼走了,要麼譯不動了。作為國立編譯館最後一位館長,他的話不是隨意說的。不過,對我們先從過往的譯本中擇善本推出卻是很贊同,並表示他的譯本盡可拿來用,如需授權只需寫一個東西給他籤字就行。
  • 紅樓夢英譯者楊憲益曾因譯離騷獲周恩來賞識
    他24歲留洋英國,娶了一位英國太太,共同翻譯了《紅樓夢》。1953年接受毛主席接見時,周恩來特別介紹:這是一位翻譯家,已經把《離騷》譯成了英文。24歲譯《離騷》驚動周恩來昨天下午,居住南京的楊憲益先生的小妹楊苡女士對本報記者介紹說,楊憲益患的是頸淋巴癌,不久前曾治療過,這次又復發,但已經晚了。
  • 楊憲益與魯迅著作英譯:很熟悉也很關心
    楊憲益與魯迅著作英譯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於2009年11月23日以95歲高齡辭世。無論是從魯迅博物館還是從個人的角度,我是都應該寫幾句悼念的話的。   然而由於身體和事務上的原因,竟一直拖延下來,沒有一點兒表示。
  • 楊憲益與魯迅著作英譯
    文 / 黃喬生    一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於去年11月23日以95歲高齡辭世。  楊先生以中譯英聞名於世。他在中譯英方面的成績是那麼大,幾乎掩蓋了他在其它方面,如學術隨筆、舊體詩、英譯中的成就。
  • 《紅樓夢》|林黛玉如何英譯?
    全世界最早的《紅樓夢》外文全譯本是漢朝對照文,朝鮮的樂善齋藏的一百二十回譯本。這個譯本大致在朝鮮高宗二十一年,也就是西曆1884年前後完成。譯者是朝鮮的翻譯官李鍾泰等人,他們是專職的翻譯人員。原文是120冊,現存的大概117冊線裝本。朝鮮文的全譯本比西方語言全譯本的出現早70餘年。而最早的西方語言的全譯本是俄文本,於1958年在莫斯科出版,譯者是帕納秀克。
  • 翻譯家楊憲益:用文字溫潤世界
    為了讓讀者更多維度感受一代翻譯大家的風採,6月底,世紀文景還在北京77劇場舉辦了別開生面的楊憲益中譯作品誦讀會。舞臺劇演員張巍誦讀的《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中經典的獨角戲選段,讓觀眾在身臨其境中感受譯者在文字上的乾淨利落;青年詩人戴濰娜誦讀的詩歌片段,則將譯者的典雅與詩性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 《紅樓夢》被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 外文譯者原來這麼拼
    而最早的西方語言的全譯本是俄文本,於1958年在莫斯科出版,譯者是帕納秀克。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翻譯《紅樓夢》的一共八種:滿文、藏文、錫伯文、蒙文、維吾爾族文、哈薩克文、彝文和朝鮮文。亞洲語言裡翻譯過《紅樓夢》的一共有七種,有日文、韓文、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阿拉伯文和馬來文。
  •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
    《紅樓夢》的英文書名,中國翻譯家楊憲益和戴乃迭翻譯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紅色宅邸的夢),英國漢學家霍克思翻譯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頭的故事)。
  •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
    《紅樓夢》的英文書名,中國翻譯家楊憲益和戴乃迭翻譯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紅色宅邸的夢),英國漢學家霍克思翻譯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頭的故事)。
  • 闡釋與補償:《紅樓夢》英譯述評
    闡釋與補償:《紅樓夢》英譯述評 2017年09月11日 07: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全功 字號 內容摘要:翻譯文學要想成為世界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就必須通過翻譯
  • 94歲翻譯家楊憲益去世 曾將《紅樓夢》譯成英文
    楊憲益夫婦所譯英文三卷本《紅樓夢》。     出生於1915年的著名文化史學者、外國文學研究專家、翻譯家、詩人楊憲益昨天早上6點45分在煤炭總醫院去世,享年94歲。    一生幽默 看淡生死     楊憲益的外甥女趙蘅告訴本報記者,楊憲益患有癌症,兩次實施「離子注入術」自己都送他去醫院且陪伴在旁。這一次,楊憲益因淋巴癌於10月10日住進煤炭總醫院,這家醫院有一種離子注入術,這種療法不開刀,只打針。本來,離子注入術做得很成功,家人、親屬以為很快就能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