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釋與補償:《紅樓夢》英譯述評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闡釋與補償:《紅樓夢》英譯述評

2017年09月11日 07: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全功

字號

內容摘要:翻譯文學要想成為世界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就必須通過翻譯,使之成為域外文學的獨特景觀。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一個經典化的過程,翻譯文學經典是原文和譯文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共同作用的產物。越是優秀的作品蘊含的可闡釋空間往往也越大,文學經典翻譯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在目的語文化中創造一個類似的可闡釋空間。唯有如此,才能促使翻譯文學在目的語文化中被不斷閱讀、不斷解釋、反覆出現乃至變異衍生,加速其在異域的經典化進程,形成原語母體經典與譯語衍生經典並存的局面。譯文中的闡釋空間大多是再現原文或是由譯者再創造,譯者的補償策略對譯文的闡釋空間有著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在《紅樓夢》的翻譯研究中亟待深入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譯文;翻譯;闡釋空間;文學;文化;原文;紅樓夢;經典;小說;讀者

作者簡介:

  翻譯文學要想成為世界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就必須通過翻譯,使之成為域外文學的獨特景觀。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一個經典化的過程,翻譯文學經典是原文和譯文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共同作用的產物。其中,巨大的闡釋空間是文學經典之所以為文學經典的內在原因。越是優秀的作品蘊含的可闡釋空間往往也越大,文學經典翻譯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在目的語文化中創造一個類似的可闡釋空間。唯有如此,才能促使翻譯文學在目的語文化中被不斷閱讀、不斷解釋、反覆出現乃至變異衍生,加速其在異域的經典化進程,形成原語母體經典與譯語衍生經典並存的局面。

  《紅樓夢》在國內之所以被奉為經典,主要在於其思想的深刻性、文化的豐富性、藝術的精湛性和語言的優美性,再加上作者、版本、脂批等文本外因素,更是進一步拓展了小說的可闡釋空間,體現了小說主題的復調性與解讀視角的多元性。

  譯者的補償策略

  中西語言文化存在巨大差異,如何才能把《紅樓夢》的闡釋空間「運送」到國外;譯者歷經艱辛,運送過程中闡釋空間是否會發生變異;如何正確看待譯文在藝術層面與思想層面的變異;譯文中的闡釋空間大多是再現原文或是由譯者再創造,譯者的補償策略對譯文的闡釋空間有著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在《紅樓夢》的翻譯研究中亟待深入探究的問題。

  在英語世界,《紅樓夢》有編譯本,如王際真、麥克休姐妹(F. Mchugh & I. Mchugh)等人的編譯本,有全譯本,如楊憲益、戴乃迭和霍克思、閔福德 (D. Hawkes & J. Minford)的兩個全譯本,還有早期的片段選譯,如馬禮遜 (R. Morrison)、德庇時(J. F. Davis) 等人的選譯,以及稍後的節譯,如包臘 (E. C. M. Bowra)、裘裡(H. B. Joly) 等人的節譯。諸多早期譯本(文)為《紅樓夢》在英語世界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基礎。然而,要討論譯文的闡釋空間問題,最好的對象還是全譯。已有幾家編譯本基本上都是出於市場考慮,聚焦於寶黛愛情,注重小說的故事情節,刪除了原文的有機整體性,也大大縮小了原作的可闡釋空間。海外紅學研究者若基於編譯本研究《紅樓夢》,結論的可靠性就很難保證。早期的片段選譯或節譯大多出於幫助英語讀者學習漢語的目的,如馬禮遜、裘裡等人的譯文,對小說的藝術性與思想性不夠重視,也不可能再現原文的闡釋空間。在《紅樓夢》英譯史中,還有一個彭壽(B. S. Bonsall)的全譯本,偏重直譯,可讀性與藝術性不是太高。由於其未正式出版,影響也不是太大。相對而言,楊譯與霍譯的知名度更高,尤其是後者,更是諸多國外紅學研究者的參考譯本。

  楊譯本比較忠實原著,包括很多加注補償,有利於譯文讀者對譯文進行深入解讀。楊譯的注釋往往是點到為止,不做過多解釋,旨在為譯文讀者提供一些交際線索或深度解釋的突破口,尤其是原文一些互文資源,如引用《西廂記》《牡丹亭》中的話語。值得注意的是,楊譯對一些語言文化現象並沒有過度解釋,越俎代庖,剝奪譯文讀者的解釋權。小說畢竟是小說,譯文註解要適度、適量,在引導讀者解釋與保留譯文解讀空間方面保持適度的張力。

  針對中西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霍譯也有很多補償,但往往把補償的內容有機地整合在譯文之中,讀起來更加流暢、自然,如對《紅樓夢》中戲劇名《滿床笏》《南柯夢》的整合補償。這類補償同樣起著引導譯文讀者對其進行深入解讀的作用,同時還不會打亂譯文讀者的閱讀思路。中國文學作品外譯也不妨多採取這種翻譯補償策略,但不宜補償過多內容,儘量不露痕跡,巧妙引導,適度保留,為譯文讀者營造一種與原文讀者類似的閱讀體驗,建構一個類似的闡釋空間。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馮瑤(實習))

相關焦點

  • 南開博士發現塵封半世紀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
    原標題:南開博士發現塵封半世紀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 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資料翻拍) 張道正 攝   中新網天津7月24日電 (記者 張道正)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2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稱,該院一博士畢業生在日本發現塵封半個世紀的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   林語堂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驅者,他畢業熱愛《紅樓夢》,曾撰寫過大量紅學研究文章,其名著《京華煙雲》即深受《紅樓夢》影響。但他翻譯為英文的《紅樓夢》多年來不知所終。
  • 宋丹:日藏林語堂《紅樓夢》英譯原稿發現始末
    一、尋找契機 2013年初,我在做《紅樓夢》在日本的譯介與傳播研究時,在日本推理作家蘆邊拓以《紅樓夢》為藍本改編創作的推理小說《紅樓夢的殺人》的後記裡,看到他羅列自己所參考的《紅樓夢》日譯本的名單中,有一部佐藤亮一譯自林語堂英譯"The Red Chamber Dream"的譯本。[]。
  • 南開女博士在日本留學時 發現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
    N中新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2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稱,該院一博士畢業生在日本發現塵封半個世紀的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 林語堂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驅者,他畢生熱愛《紅樓夢》,曾撰寫過大量紅學研究文章,其名著《京華煙雲》即深受《紅樓夢》影響。但他翻譯為英文的《紅樓夢》多年來不知所終。
  • 《紅樓夢》|林黛玉如何英譯?
    其中英文的全譯本三種,成書出版的是兩種,也就是大家知道比較多的霍克思、閔福德合譯的「霍譯本」和我國翻譯家楊憲益和英國夫人戴乃迭兩人合譯的「楊譯本」。《紅樓夢》的寫作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每一種語言的翻譯也都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光陰才能完成。
  • 南開一博士在日發現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
    林語堂 資料圖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今天(7月24日)透露,塵封半個世紀的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近日由該院一名博士生在日本發現。海內外享有盛譽的作家、翻譯家林語堂是一位著名的「紅迷」,撰寫過大量紅學研究文章,其名著《京華煙雲》即深受《紅樓夢》影響。但他翻譯為英文的《紅樓夢》多年來不知所終。
  •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2015年02月15日 08: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嚴曉江 字號 內容摘要:楊憲益與戴乃迭、孫大雨、許淵衝、卓振英以「
  •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一博士在日發現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一博士在日發現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 中青在線 2015-07-24 10:19 來源:澎湃新聞
  • 高淮生:林以亮著《〈紅樓夢〉西遊記——細評〈紅樓夢〉新英譯》
    目前國內出版事業日形蓬勃,翻譯界熱鬧萬分,我這小書嘗試細評一本中譯英的古典小說,分門別類地詳加分析,似屬創舉,希望能促進各界人士更重視翻譯,把翻譯當一種專業看待。經聯出版事業公司有鑑於此,欣然答應全力支持本書的出版。他們認為譯者評者能夠如此融洽合作,確是一段文壇佳話,其意義絕不止於表面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而已。
  • 特別推薦 | 翻譯學:中國古詩英譯
    主要研究方向為《紅樓夢》翻譯、翻譯修辭學、職業化翻譯。在中國文學與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國古典詩詞的對外譯介與傳播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也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尤其是專著,如吳伏生的《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2012)、張智中的《漢詩英譯美學研究》(2015)、魏家海的《漢詩英譯的比較詩學研究》(2017)、張保紅的《古詩英譯中西翻譯流派比較研究》(2018)等。
  • 中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逝世 曾英譯《紅樓夢》
    中國日報網消息:中國著名翻譯家、《紅樓夢》英譯本作者、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楊憲益23日在北京煤炭總醫院逝世,享年95歲。楊憲益1915年生於天津。1934年天津英國教會學校新學書院畢業後到牛津大學莫頓學院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古法國文學及英國文學。1940年回國任重慶大學副教授。
  • 《文心雕龍》海外英譯及其接受研究
    在半個多世紀曆程中,通過中西學者共同的努力,中國傳統文論的海外譯介與接受取得了諸多實質性的進展。釐清《文心雕龍》的海外英譯譜系,以及藉助世界最大的聯機書目資料庫WorldCat,對五位《文心雕龍》的重要傳譯者進行考察,對他們的譯介與研究實踐以及效度問題作具體分析,可以為中國傳統文論「走出去」的路徑提供學理性反思與探索。
  • 譯作《英韻三字經》出版 三個單詞對譯三個漢字
    譯作《英韻三字經》出版 三個單詞對譯三個漢字 2014年10月22日 09:49   來源:新華網
  • 古詩英譯要做到話語融通
    但是,古詩英譯(外譯)及其研究應置於世界文學的圖景下予以審視,考察它能否以自身的多維價值影響目標語讀者的思想世界。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是實現翻譯的話語融通。話語除了具備一般語言的基本特徵之外,還受社會意識形態、歷史條件、主流詩學觀等要素的影響。
  • 楊憲益與魯迅著作英譯
    他在中譯英方面的成績是那麼大,幾乎掩蓋了他在其它方面,如學術隨筆、舊體詩、英譯中的成就。他把幾乎全部精力獻給了翻譯事業,曾有詩以「匠人」自嘲:「卅年辛勤真譯匠,半生漂泊假洋人。」  人們總說,楊先生性情淡泊,看得開,想得通。但既然常有打油詩自嘲而且嘲人,那就不會是一個完全徹底的「散淡的人」。
  • 從時代價值看《詩經》英譯
    《詩經》的英譯已經有近400年的歷史,產生了八種全譯本。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理雅各譯本、韋利譯本以及龐德譯本。時代背景是文學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時代需求則是文學產生的動力,文學翻譯亦是如此,文學翻譯的選材受到時代需求的影響。上述三個譯本的產生緊跟詩學背景的轉變,順應時代的發展,得到了中外讀者的肯定,也對當今《詩經》的英譯產生一定的啟示意義。
  • 《中文小說英譯研究》讀書心得
    《中文小說英譯研究》以163頁的短小篇幅勾勒出中文小說,特別是現當代小說英譯研究的脈絡。全書共分五章,從梳理中國文學英譯研究概況開始,繼而從作家與作品、譯者、譯介過程、傳播與接受四個角度深入探究中文小說英譯問題,從微觀視角逐漸擴展到宏觀視角,從文本逐漸向社會文化輻射,體現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和社會學轉向趨勢。
  • 漢學家杜博妮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英譯與闡釋
    在這篇重要講話的眾多英譯本中,澳大利亞漢學家和翻譯家杜博妮的譯本《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基於1943年版本的翻譯與評論》獨領風騷,以全新的視角譯介和闡釋了其中蘊含的文藝理論價值,對毛澤東文藝思想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從20世紀40年代末期以來,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已經開始受到英美漢學家的關注和重視。
  • 雙語:《紅樓夢》精彩譯文賞析
    《紅樓夢》精彩譯文賞析   倫敦大學教授英譯《紅樓夢》。《紅樓夢》是中國的曠世巨著,大陸、香港、臺灣都曾改編拍成電影,家喻戶曉。50年代大陸拍攝的《紅樓夢》在香港創下了連映二百多天的紀錄,至今仍未有一部電影可以打破該紀錄。   五四運動後不少白話文作家都歌頌過《紅樓夢》這部偉大的小說。
  • 辜鴻銘與英譯《大學》出版之謎
    他是第一位通過英語寫作和英譯儒經而獲得國際聲譽的中國人。連《清史稿》中也對辜鴻銘有著如下的讚譽:「(辜)譯四子書,述春秋大義及禮制諸書。西人見之,始嘆中國學理之精,爭起傳譯。」他的儒經譯本較之以往西方傳教士和漢學家的作品有了裡程碑式的飛躍,不但語言精練、表述地道、詞意精達,而且在注經的過程中加入大量闡釋,其內容旁徵博引、縱貫中西,其方法深入淺出、對比古今,其問題意識發人深省,他常援引歌德、卡萊爾、阿諾德、莎士比亞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話來注釋經文。這種從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學角度對儒經所作出的創造性闡釋形成了辜氏獨特的譯風。
  • 蹩腳英譯:"肉絲"譯成"豬肉絲綢" 外國人還敢嘗嗎
    ,有多處英譯錯誤 「肉絲」譯成「豬肉絲綢」 外國小夥伴還敢嘗鮮嗎 8月27日,在廣西翻譯協會的幫助下,來自英國、美國、哥斯大黎加的外國友人和大學英語教師一起,分成3個「挑刺小組」,赴南寧的車站、公園、餐館等公共場所挑刺 英譯問題多為低級錯誤 第一小組的成員有來自哥斯大黎加的小夥子Yaric、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MTI(碩士翻譯專業)教育中心的副主任韋老師,當天的任務是在廣西大學和東葛園湖路一帶的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