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杜博妮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英譯與闡釋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中國化本土話語,構建了新中國文藝政策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方針。自1942年發表以來,這篇綱領性的重要文獻已被翻譯成多種外語,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對進一步發展和豐富全球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篇重要講話的眾多英譯本中,澳大利亞漢學家和翻譯家杜博妮的譯本《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基於1943年版本的翻譯與評論》獨領風騷,以全新的視角譯介和闡釋了其中蘊含的文藝理論價值,對毛澤東文藝思想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從20世紀40年代末期以來,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已經開始受到英美漢學家的關注和重視。例如,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在1948年出版的《美國和中國》一書就已提及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和政策。

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杜博妮開始四處搜集和整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各種中英文版本,對毛澤東這部經典文獻展開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研究。1976年,她在美國哈佛大學著手翻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並且對其進行詳細的注釋和評論。4年後,杜博妮通過美國密西根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全新的英譯本《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基於1943年版本的翻譯與評論》。由於其父親是澳大利亞共產黨領導人之一,而且她本人在1958年曾經來中國北京留學一段時間,杜博妮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理論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杜博妮英譯本所基於的中文底本是1943年10月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稱為1943年版本,或者解放社本。據考證,該版本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最早出版的單行本,後來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時,被重新修訂和補充,在1953年5月正式出版,因此後者常被稱為1953年版本,或者選集本等。我們常見的大部分英譯本一般都是根據1953年版本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文本進行翻譯的,而杜博妮的英譯本是第一個把1943年版本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完整地翻譯為英文的全譯本。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英譯本不僅有《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3年版本)完整的英譯文和相關的評註,而且還包括對這篇重要文獻的眾多中英文版本進行認真的比較分析和研究,用表格詳細列舉了1943年版本和1953年版本主要的差異之處。因此,這個英譯本在當代西方高等院校和漢學研究界的引用率比較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作為西方知名的漢學家和翻譯家,杜博妮的英譯本非常忠實於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原文,對翻譯的準確性嚴格要求,具有比較高的翻譯質量。在進行翻譯和評註《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前,杜博妮曾經做了大量的歷史研究、版本考證和文本分析工作。她首先搜集了從1943年至1980年出版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80多個中英文版本,對這些不同的版本進行了仔細的比較和研究,發現《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篇歷史文獻主要存在兩個中文版本,分別是1943年的初版和1953年的修訂版。根據她的調查研究,1943年的初版當時還沒有一個準確清晰的英文全譯本。而由於《毛澤東選集》的海外傳播需求及其國際影響力,1953年的修訂版早已有多個英文版本,因此杜博妮決定將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3年版本)完整地翻譯為英文,真實再現這篇重要講話初版的歷史原貌,以便能夠讓越來越多的英語讀者更加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本質和價值,同時也為將來「對現當代中國文藝作品進行更加富有成效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分析工具」。

杜博妮曾在20世紀70年代獲得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博士學位,出版了《現代中國對西方文學理論的譯介:1919—1925年》《中國通俗文學與表演藝術:1949—1979年》等多部研究著作,先後在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多所西方高等院校從事漢學研究工作,對中國文學和西方各種文學批評理論流派非常精通,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她將翻譯研究和漢學研究緊密地結合起來,不僅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1943年版本翻譯為英文,而且從20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理論的視角和立場對毛澤東這篇經典文獻進行重新的解讀和評價。例如,她寫道,「從西方現代文藝批評理論的角度來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主張將文藝的形式和內容統一起來,並與特定的受眾及其需求緊密聯繫,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替代『本質論』或『藝術粒子論』的全新理論方法」。杜博妮關注和重視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蘊含的文學性,積極發現和挖掘其中潛在的文藝理論美學元素,關注文本的文藝理論價值,例如文學的本質、來源及其評價標準等。基於文本細讀和分析,她對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和評註,認為毛澤東文藝思想立足於人民大眾,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例如文藝首先應該為人民大眾服務;文藝來源於人民的生活;文藝服從於政治;政治標準高於藝術標準等。在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闡釋中,杜博妮的英譯本重新審視和評價了其中蘊含的文藝理論價值和進步意義,有助於廣大的西方英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篇經典文獻中的毛澤東文藝思想。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作為中國本土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自發表以來已成為引導中國文藝創作和批評及文化思想建設的經典歷史文獻,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重要影響。杜博妮將1943年初版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首次完整翻譯為英文,並對這篇重要文獻的各個歷史版本進行考證和比較研究,彰顯其對於世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有力地促進和推動了毛澤東文藝思想在西方英語世界的傳播。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中國紅色經典英譯中的國家形象建構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紅滿

相關閱讀:

延安時期的「紅色翻譯」

抗日戰爭中的「紅色翻譯」

「紅色翻譯」百年回眸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臺前幕後
    導語:1942年5月,為了解決延安文藝界脫離實際的問題和各種不良傾向,毛澤東親自主持召開了延安文藝界的座談會。座談會對統一藝術家們的思想認識發揮了重要作用。《講話》倡導的「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改變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帶來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文藝的繁榮,成為中國共產黨文藝政策的基石。
  • 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細節與花絮
    賀龍氣憤地說:「我們在前方作戰,保衛延安,保衛中央;你們吃飽了卻暴露延安,罵黨,罵工農兵。再這樣搞,我就班師回朝了!」王震看了《矢與的》、《輕騎隊》等牆報上和報紙上的一些文章,直奔毛澤東的窯洞「報警」。  為了解決當時延安文藝界出現的這些問題,以求得文藝對革命的配合,毛澤東決定召開文藝座談會。
  • 兩個文藝「講話」的話語意義分析
    兩個「講話」在敘事模式上具有結構與修辭的家族相似,在精神上一以貫之,屬於同一意義序列。兩個「講話」的闡釋符碼語義鄰近、意義接續,但在修辭層面意素符碼有異,從而在文藝目標、意義旨趣等方面發生了價值轉向。      毛澤東於1942年5月所作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延安講話》)和習近平在2014年10月所作的《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北京講話》)是中國共產黨不同歷史時期的領導集體在文藝理論領域裡的政治話語符號實踐,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文藝性質和意義的理解認知,因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文藝觀念上的集體意識與集體表象
  • 《棋王》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研究——以杜博妮 2010 年修訂本...
    本文擬以澳大利亞漢學家杜博妮 2010 年修訂的《棋王》英譯版本為例,考察譯者對其蘊含的道家的「道」和儒家的「仁愛」思想的傳遞和再現, 深入分析譯者在翻譯中國傳統儒道文化時所採用的策略,發現無論是音譯、直譯、文化補償, 還是譯者主體性的體現,譯文都始終遵循與原文形式上儘可能嚴格對照,內容上則忠實傳達。
  • 這支文藝勁旅踏歌前行 從延安走向全國
    劉欣宇)80年前,誕生於延安的西北文藝工作團讓嘹亮的歌聲響徹陝甘寧邊區。特別是有一部分是從那個戰爭時期延安過來的那一代的老同志,聽了這歌是流著眼淚寫的,又把我們帶回到延安,帶到那個火熱的戰鬥年代。」1940年,西北文藝工作團誕生於延安,1963年與西安人民歌舞劇院、陝西省樂團等院團合併組建成立陝西省歌舞劇院。在紅色革命的歲月裡,他們的足跡遍布陝甘寧邊區。著名演奏家安志順14歲進入西北文藝工作團,今年已經89歲高齡,說起「陝歌」的歷史仍然記憶猶新。
  • 《中文小說英譯研究》讀書心得
    2019年3月,我偶然從iResearch外語學術科研平臺上了解到,4月份的「我來讀文獻」活動選取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王穎衝老師的新作《中文小說英譯研究》。該書主題與我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於是我毫不猶豫地報名參與了讀書打卡活動。通過閱讀此書,我受益匪淺,現將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與各位前輩和學友分享一二。
  • 闡釋與補償:《紅樓夢》英譯述評
    闡釋與補償:《紅樓夢》英譯述評 2017年09月11日 07: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全功 字號 內容摘要:翻譯文學要想成為世界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就必須通過翻譯
  • 從習近平召開文藝座談會說開去:唯人民與時代不可辜負
    據一些文人的回憶記載,20世紀40年代,一大批滿腔熱忱的文藝青年來到延安,很快他們發現延安的實際狀況與理想存在著巨大差距。「陽春白雪」無人問津,心中愁緒無法抒懷,試圖提筆又不知如何創作……毛澤東感受到延安文藝隊伍的可愛可親可敬,更深知這支隊伍的可塑性。1942年5月,毛澤東親自主持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 並作了「引言」和「結論」兩次發言。
  • 黨校史話|延安中央黨校的平劇演出
    此時的文藝活動不僅僅停留在校園文化生活層面,也不僅僅是教學的輔助角色,在更深層意義上,屬於貫徹毛澤東關於整風講話以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的切實行動和實際成效的範疇,也正是出於這一原因,毛澤東對此時中央黨校的文藝活動十分關注、大力支持、親自指導並給予高度評價。延安時期中央黨校的平劇演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古詩英譯要做到話語融通
    古詩最初的翻譯工作以西方漢學家為主。近幾十年來,中國翻譯家不甘落後,取得了卓著成績。但是,古詩英譯(外譯)及其研究應置於世界文學的圖景下予以審視,考察它能否以自身的多維價值影響目標語讀者的思想世界。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是實現翻譯的話語融通。話語除了具備一般語言的基本特徵之外,還受社會意識形態、歷史條件、主流詩學觀等要素的影響。
  • 譯作《英韻三字經》出版 三個單詞對譯三個漢字
    譯作《英韻三字經》出版 三個單詞對譯三個漢字 2014年10月22日 09:49   來源:新華網
  •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英國的漢學研究稍遲於法國,但在鴉片戰爭以後發展較快。牛津大學自1876年始設中國語文講座。12年後,劍橋大學亦設漢學講座。接下來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
  • 《文心雕龍》海外英譯及其接受研究
    首個全譯本的誕生,催生了華裔漢學家譯介本土經典的願望,加上這一階段美國亞洲研究熱度的升溫,以及華裔漢學家人才匯入北美高校,美國本土的漢學教授不僅樂於與母語為中文的人才交流與合作,也更願意傾聽來自中國的聲音。這些華裔漢學家以其中西兼通的學養,不僅完成英譯工作,還從比較視野闡釋了《文心雕龍》的精言奧義,推動了《文心雕龍》在北美傳譯的整體進度。
  •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2015年02月15日 08: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嚴曉江 字號 內容摘要:楊憲益與戴乃迭、孫大雨、許淵衝、卓振英以「
  • 「延安命題」期待當代回答
    在體現時代、貼近生活、服務人民上,「延安命題」需要全新的當代回答  70年前的5月23日,延安文藝座談會結束。毛澤東所作講話,引來與會者熱烈掌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
  • (授權發布)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vid=332738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  今天,這裡群英薈萃、少長鹹集,闡釋中華民族稟賦、中華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人類文明是由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出訪所到之處,最陶醉的是各國各民族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世界文明瑰寶比比皆是,這裡我舉幾個國家、幾個民族的例子。
  • 推動中國文學西傳的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思
    其間他嘗試了多種譯介模式,包括研究型的典籍英譯、實用型的教材編譯、文學型的經典譯介與實踐型的戲曲舞臺劇英譯,成就了英國20世紀下半葉中國古典文學英譯史上的多部名作。此外,他的漢學研究論文及書評亦包含不少中國文學的片段翻譯。
  • 習大大引用「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全文英譯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盛典上,習近平主席講話時引用的一句詩歌讓很多人印象深刻。那就看看英譯吧。這個版本選自《詩經全書(名家英譯)》,是由蘇格蘭著名漢學家James Legge(1815-1897)翻譯的。
  •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中有關「美」的關鍵詞語解讀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就目前公開發表的文字初步計算是三千多字。筆者統計後發現:在這三千多字裡,一共是20處提到「美」。
  • 田松林|延安文藝牆報及其演變
    要知道,小說這種藝術形式在中央蘇區時期絕少出現,不要說文藝牆報上沒有,就連當時最重要的文藝陣地——《紅色中華》——也只登載過津島的小說《偉大的開始》的一節,此後便再無蹤影。小說在延安文藝牆報上的出現,無疑昭示著延安文藝牆報擁有更為豐富的表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