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中國化本土話語,構建了新中國文藝政策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方針。自1942年發表以來,這篇綱領性的重要文獻已被翻譯成多種外語,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對進一步發展和豐富全球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篇重要講話的眾多英譯本中,澳大利亞漢學家和翻譯家杜博妮的譯本《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基於1943年版本的翻譯與評論》獨領風騷,以全新的視角譯介和闡釋了其中蘊含的文藝理論價值,對毛澤東文藝思想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從20世紀40年代末期以來,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已經開始受到英美漢學家的關注和重視。例如,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在1948年出版的《美國和中國》一書就已提及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和政策。
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杜博妮開始四處搜集和整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各種中英文版本,對毛澤東這部經典文獻展開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研究。1976年,她在美國哈佛大學著手翻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並且對其進行詳細的注釋和評論。4年後,杜博妮通過美國密西根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全新的英譯本《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基於1943年版本的翻譯與評論》。由於其父親是澳大利亞共產黨領導人之一,而且她本人在1958年曾經來中國北京留學一段時間,杜博妮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理論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杜博妮英譯本所基於的中文底本是1943年10月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稱為1943年版本,或者解放社本。據考證,該版本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最早出版的單行本,後來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時,被重新修訂和補充,在1953年5月正式出版,因此後者常被稱為1953年版本,或者選集本等。我們常見的大部分英譯本一般都是根據1953年版本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文本進行翻譯的,而杜博妮的英譯本是第一個把1943年版本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完整地翻譯為英文的全譯本。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英譯本不僅有《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3年版本)完整的英譯文和相關的評註,而且還包括對這篇重要文獻的眾多中英文版本進行認真的比較分析和研究,用表格詳細列舉了1943年版本和1953年版本主要的差異之處。因此,這個英譯本在當代西方高等院校和漢學研究界的引用率比較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作為西方知名的漢學家和翻譯家,杜博妮的英譯本非常忠實於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原文,對翻譯的準確性嚴格要求,具有比較高的翻譯質量。在進行翻譯和評註《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前,杜博妮曾經做了大量的歷史研究、版本考證和文本分析工作。她首先搜集了從1943年至1980年出版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80多個中英文版本,對這些不同的版本進行了仔細的比較和研究,發現《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篇歷史文獻主要存在兩個中文版本,分別是1943年的初版和1953年的修訂版。根據她的調查研究,1943年的初版當時還沒有一個準確清晰的英文全譯本。而由於《毛澤東選集》的海外傳播需求及其國際影響力,1953年的修訂版早已有多個英文版本,因此杜博妮決定將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3年版本)完整地翻譯為英文,真實再現這篇重要講話初版的歷史原貌,以便能夠讓越來越多的英語讀者更加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本質和價值,同時也為將來「對現當代中國文藝作品進行更加富有成效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分析工具」。
杜博妮曾在20世紀70年代獲得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博士學位,出版了《現代中國對西方文學理論的譯介:1919—1925年》《中國通俗文學與表演藝術:1949—1979年》等多部研究著作,先後在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多所西方高等院校從事漢學研究工作,對中國文學和西方各種文學批評理論流派非常精通,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她將翻譯研究和漢學研究緊密地結合起來,不僅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1943年版本翻譯為英文,而且從20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理論的視角和立場對毛澤東這篇經典文獻進行重新的解讀和評價。例如,她寫道,「從西方現代文藝批評理論的角度來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主張將文藝的形式和內容統一起來,並與特定的受眾及其需求緊密聯繫,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替代『本質論』或『藝術粒子論』的全新理論方法」。杜博妮關注和重視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蘊含的文學性,積極發現和挖掘其中潛在的文藝理論美學元素,關注文本的文藝理論價值,例如文學的本質、來源及其評價標準等。基於文本細讀和分析,她對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和評註,認為毛澤東文藝思想立足於人民大眾,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例如文藝首先應該為人民大眾服務;文藝來源於人民的生活;文藝服從於政治;政治標準高於藝術標準等。在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闡釋中,杜博妮的英譯本重新審視和評價了其中蘊含的文藝理論價值和進步意義,有助於廣大的西方英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篇經典文獻中的毛澤東文藝思想。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作為中國本土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自發表以來已成為引導中國文藝創作和批評及文化思想建設的經典歷史文獻,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重要影響。杜博妮將1943年初版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首次完整翻譯為英文,並對這篇重要文獻的各個歷史版本進行考證和比較研究,彰顯其對於世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有力地促進和推動了毛澤東文藝思想在西方英語世界的傳播。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中國紅色經典英譯中的國家形象建構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紅滿
相關閱讀:
延安時期的「紅色翻譯」
抗日戰爭中的「紅色翻譯」
「紅色翻譯」百年回眸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