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就目前公開發表的文字初步計算是三千多字。筆者統計後發現:在這三千多字裡,一共是20處提到「美」。在這中間,除了第七處是在「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中提到的專有名詞「美術」中的「美」之外。其他19次提及或論述的「美」及其關鍵詞,不但是在以往黨和國家領導人中講話不常見的,而且都是有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的起始段中,提到「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要「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明確指出了「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標誌和具體表現,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那麼什麼樣的作品夠得上「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呢?就是要「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因此明確「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內涵就顯得十分必要。「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小大、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國語》);「詩要能「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毛詩序》)「故音樂者,所以動盈血脈,通俗精神而和正心也。」(司馬遷)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善美之三德」。(王國維)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蔡元培)……這些代表著中華民族不同歷史階段美學價值觀的、卻一以貫之的名人論述,就應該是習近平所提到的「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內容。
歷史上中國人的「審美追求」是豐富多彩的,有的時候以雄偉、渾厚、氣勢磅礴的崇高美見長;有的時候以哀婉、悽慘、纏綿悱惻的婉約美取勝。但在特定的時代和具體的現實中,在鼓勵和允許百花齊放的前提下,大力倡導哪一種美是社會主體和主流文化創造者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習近平正是在注意到了當前「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目睹到了「低俗」、「欲望」、「單純感官娛樂」等種種可能使文藝「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等現象時,他明確提出「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我們中華民族從來就是一個不乏理想、充滿信仰和以英雄主義的崇高之美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民族。我們以我國大詩人屈原的《國殤》便可窺見一斑。《國殤》是《九歌》中以風格悲壯激越、高昂慷慨獨 樹一幟的名篇。它不僅是一首追悼陣亡將士的祭歌,更是一首鼓舞將士為國捐軀的戰歌。肉體雖然毀滅了,但精神長存天地;靈魂是那樣剛毅,真稱得上鬼中的英雄!全詩的激戰場面壯觀,人物形象崇高,悲劇精神是在「號召悲壯的鬥爭」,藝術風格粗獷、渾厚。而這樣的英雄主義的崇高之美在中國主流文化中俯拾即是。比如在1903年短短的一年中,就先後有多位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分別寫出和發表了充滿了革命英雄主義的偉大作品。首先是「革命軍中馬前卒」的鄒容發表的被譽為中國「人權宣言」的《革命軍》,這篇作品整篇讀來就如同一首振聾發聵的英雄主義的正氣歌:他提出的「養成冒險進取,赴湯蹈火,樂死不避」之氣概;尤其是在結論裡鄒容發出的「擲爾頭顱,暴爾肝腦」的吶喊,都是他革命英雄主義身體力行的最好寫照。緊接著,後來都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的陳獨秀和魯迅,又先後寫下了充滿英雄主義浩然正氣的著名的詩詞。這便是魯迅低吟的「我以我血薦軒轅」和陳獨秀引吭高歌的「英雄第一傷心事,不赴沙場為國亡。」「馳騁甘入棘荊地」「男子立身惟一劍」。至於五四運動以後彰顯英雄主義精神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
習近平總書記的多次講話,只要提到「德育、智育、體育」同時,從來就沒有忽視過「美育」,而且我們感知到:他所提到的「美育」也不是單純的「唱唱歌、繪繪畫、跳跳舞」。在這次講話中他在號召「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的同時,特別強調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世人弘美德」就是個作家藝術家如何在新形勢下通過自己的創作來進行社會主義美育教育的問題。作為進行社會主義美育教育途徑之一的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因此,我們的作家藝術家不要把人民當成「阿鬥」,而是要「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廣大人民不感興趣、甚至反感的所謂「文藝作品」,就「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
明確了為人民服務是「文藝工作者的天職」之後,習近平從各個層面一口氣論述了13個與「美」有關係的重要文藝問題,概括起來可以分成:
1、處理好「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關係
長期以來,有的文藝工作者創造美、表現美、弘揚美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由於不夠「接地氣」,閉門造車的多、走馬觀花的多。針對這一現象習近平在強調「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堅持為人民服務」同時,更加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作家藝術家要想有「美的創造」,首先要到到廣大人民中間去發現美,要了解「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更高要求,要「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用「最美的旋律」「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2、處理好文藝與「真善美」的關係
習近平用充滿詩意的語言論述到;「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醜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是中國主流文化兩大發展主線,在充分提倡「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的同時,更要堅持走中國主流文化中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道路。而這兩條道路對「用美善戰勝醜惡,讓人們看到美好」,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縱觀中國主流文化,無論是以中國先進文化為旗幟的英雄主義情結、奉獻主義胸襟、理想主義色彩、實現復興信念;還是以傳統和諧文化為靈魂的和合主義思想、集體主義觀念、愛國主義精神、民本主義情懷,它們的一條共同的紅色主線就是堅持了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追求真善美」這一「文藝的永恆價值」,就是抒發了「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體現了他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關心和關懷,也更使我們從事美學研究、教學的工作者深刻認識到他所提出的「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不但是將美學提升到中華文明的高度,更是向我們傳遞了應該「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鑑賞作品」的殷切希望。(作者系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美學學會理事、寧波大紅鷹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