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菜名英譯翻沒了文化?
[ 2008-07-02 10:41 ]
是「燒紅了的獅子的頭」(red burned lion head) 還是「用醬油燉爛了的肉丸」(braised pork balls in soy sauce)?——這道菜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紅燒獅子頭」。奧運期間,外國人更願意在飯店的中餐菜單上看到哪個名稱?
《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的出臺,引發議論紛紛。有人說統一、規範的菜名翻譯是奧運會期間城市形象提升的標誌,也有人說中國飲食的文化特色在這樣的翻譯中被「翻沒了」。
這本由北京市外事辦公室和北京市旅遊局聯合編撰的小冊子給出了中國常見的2000多種菜品、主食、小吃、甜點名稱的英文翻譯,在奧運會前發放給包括所有119家奧運官方定點接待飯店在內的北京所有星級飯店和餐廳。
北京市旅遊局副局長熊玉梅強調,這份小冊子是向社會提供的譯法推薦,並不具有強制性。
許多來到中國的外國遊客曾一度為如何「破譯」諸如「素食主義的鴨子」(vegetarian duck,即素鴨)和「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husband and wife ,即夫妻肺片)這類的菜名而傷透腦筋。在這份手冊中,這兩道菜的譯名分別是「幹豆腐」(Dried Tofu)和「泡在辣椒醬裡的牛肉和牛內臟」(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雖然包括了絕大多數中國菜名的翻譯,但手冊迴避了之前爭議較大的童子雞(經常被譯為「沒有性生活的雞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這類菜名翻譯。
但有人認為,太過直白的菜名翻譯沒有體現出中國飲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底蘊。
任教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的鄭保國老師表示,給中國菜一個相對統一的英文菜名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但是難度也非常大。「每一道中國菜背後都有很深厚的文化韻味,比如『貴妃雞』『麻婆豆腐』等,如果完全直譯並不能說清楚菜品的歷史和典故。」
在推薦的英文譯法中,「貴妃雞」被譯為「炸雞」(deep-fried chicken),「麻婆豆腐」按音譯拼寫為「Mapo Tofu」。
《中國日報》專欄作家周黎明也寫道,「統一菜單英譯的做法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在將那些滑稽可笑的錯誤譯法剔除的同時,許多菜名的文化內涵也在翻譯的過程中消失了。」
「有些翻譯過來的菜名就像是一碗白米飯——能夠提供所需的營養,但是寡淡無味。」他說。
但是,在北京一家新聞機構工作的英文專家美國人利茲說:「我最關心的是到底我吃的是什麼,而不是和它們相關的典故和歷史。」
據介紹,《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一書的編撰工作從2006年開始,總共調查了北京300多家飯店和5萬多家餐館,收集了3萬多個菜名篩選整理。之後在外語大學、外國駐華非政府組織、政府外事機構等單位挑選了專家進行評審,經網上公示,廣泛徵求了社會人士的意見,其中大部分中文菜名以主料、烹飪方法、形狀或口感、人名或地名等為主來翻譯。
手冊對一些中國傳統食品使用了漢語拼音命名的方法,如餃子、包子、饅頭等,目的是「體現中國餐飲文化」。
(來源:新華網 英語點津姍姍編輯)